目的 探讨过表达LncRNA MEG3对肝癌细胞HepG2和LM3增殖、迁移和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生物信息学在线网站DS-3201分析MEG3在健康人群与肝细胞癌(HCC)患者的表达情况;将HepG2和LM3细胞各自分成2组,NC组:转染pcDNA3.1(+)空载体的细胞;MEG3-OE组:转染pcDNA3.1(+)-MEG3质粒的细胞。另外在检测活性氧(ROSRoxadustat价格)和丙二醛(MDA)实验中,将上述两组细胞分别各自给予顺铂(DDP)或铁死亡抑制剂Fer-1处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细胞中MEG3的表达;CCK8和划痕实验检测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另外采用CCK8实验检测DDP对肝癌细胞的抑制率;活性氧荧光探针(DCFH-DA)Aortic pathology检测肝癌细胞中ROS的表达,MDA试剂盒检测肝癌细胞中MDA的浓度;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铁蛋白重链1(FTH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MEG3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低于LO2细胞,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一致(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EG3-OE组肝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降低(P<0.05)、DDP的抑制率增高(P<0.05)、ROS水平升高、MDA表达水平升高(P<0.05);MEG3-OE组肝癌细胞GPX4和FTH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结论 肝癌细胞中LncRNA-MEG3表达降低,过表达MEG3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与迁移,增强DDP的化疗敏感性,其机制与促进肝癌细胞铁死亡有关。
植物生长激素和营养元素对油茶籽油的影响
为探究植物生长激素和营养元素对油茶籽油的影响,以8年生“长林4号”油茶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年11月、2021年3月和7月对油茶喷施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激素和营养元素,研究6种植物生长激素和营养元素对油茶干籽含油率、角鲨烯及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分析Adezmapimod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激素和营养元素对油茶籽油的影响。结果表明:(1)喷施稀释浓度为200倍的ABT活力素或20mg/kg的GGR6,或1000倍的高美施,或3000倍的芸苔素,或5000倍的爱多收,或1200倍的保果素,可以使油茶籽油出油率、角鲨烯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等指标达到最好效果。(2)与对照相比,喷施稀释浓度为1200倍的保果素显著提高了油茶的干籽含油率、亚油酸及亚麻酸含量,显著降低了芥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及二十四碳酸等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的脂肪酸;喷施ABT活力及高美施显著提高了油茶籽油的角鲨烯含量及油酸含量;喷施爱多收可以调节棕榈油酸含量。(3)喷施保果素后的油茶籽油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6.6:1.2,最接近最佳比例1:1:1。综上所述,喷施保果素对提高油茶的干籽含油率及油脂品质的效果最好,生Smoothened Agonist试剂产实践population precision medicine中可通过正确喷洒保果素来提高油茶籽油的品质。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为贵州油茶产业提产提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姜黄素基于Nrf2通路抑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巨噬细胞氧化应激
目的:结核病耐药问题日益严重,我国乃至全球结核病控制和治疗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而,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减毒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株(Mycobacterium bovis,M-bovis)感染巨噬细胞建立体外感染模型,基于Nrf2通路探讨姜黄素(Curcumin,Cur)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巨噬细胞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以期为探讨结核病发病机制、开展宿主导向治疗方法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以THP-1源性巨噬细胞建立感染模型,实验分4组:(1)对照组(Control);(2)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组(M-bovis);(3)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姜黄素组(M-bovis+Cur);(4)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姜黄素+ML385组(M-bovis+Cur+ML385),按上述分组方法培养细胞48 h后收集。采用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ROS荧光强度;采用比色法检测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Nrf2及其下游靶基因NQO1、HO-1的蛋白表达;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平板计数法检测各组巨噬细胞荷菌量。结果:1.姜黄素的毒性低剂量姜黄素对巨噬细胞无毒性作用,浓度在30μM以上的姜黄素对巨噬细胞有一定的毒性,且呈现剂量依赖性抑制巨噬细胞增殖(P<0.01)。2.各组巨噬细胞ROS荧光强度与Control组比较,M-bovis组、M-bovis+Cur组及M-bovis+Cur+ML385组巨噬细胞ROS荧光强度均明显增强;与M-bovis组比较,M-bovis+Cur组ROS荧光强度显著减弱;给予Nrf2抑制剂ML385干预后,细胞内ROS荧光强度再次增强。3.各组巨噬细胞GS3-MA体内H含量各组细胞间GSH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比较,M-bovis组GSH含量显著降低(2.93±1.20 vs 7.34±2.21,P<0.01);与M-bovis组比较,加入姜黄素处理后,GSH含量明显升高(5.87±1.29 vs 2.93±1.20,P<0.05);而Nrf2抑制剂ML385则逆转了姜黄素的上述作用(2.65±0.92 vs 5.87±1.29,P<0.05)。4.各组巨噬细胞Nrf2蛋白表达各组细胞间Nrf2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相比,M-bovis组细胞核Nrf2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而M-bovis+Cur组Nrf2蛋白表达较M-bovis组明显升高(P<0.01);在M-bovis+Cur处理细胞的基础上加入Nrf2抑制剂ML385,Nrf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5.各组巨噬细胞NQO1、HO-1蛋白表达各组细胞间NQO1、HO-1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相比,M-bovis组Nrf2下游基因NQO1、HO-1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而M-bovis+Cur组NQO1、HO-1蛋白表达较M-bovis组明显升高(P<0.05);Nrf2抑制剂ML385则逆转了姜黄素的上述作用(P<0.05)。6.各组巨噬细胞增殖率各组巨噬细胞增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相比,M-bovis组巨噬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P<0.01);与M-bovis组相比,M-bovis+Cur组巨噬细胞增殖率明显升高(P<0.01);但M-bovis+Cur+ML385组细胞增殖率再次下降(P<0.01);7.各组巨噬细胞的荷菌量各组巨噬细胞细菌负荷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bovis组相比,细胞由姜黄素干预后,Erdafitinib半抑制浓度细菌负荷量明显降低(P<0.01);而给予Nrf2抑制剂ML385,M-bovis+Cur+ML385组细胞细菌负荷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姜黄素可以通过增加Nrf2的表达,诱导下游抗氧化分子的转录从而抑制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诱导的巨噬细胞氧化应激,促进巨噬细胞增殖率进而增强了巨噬细胞对M-bovis的清除和杀伤。
五步法在急性腹痛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急性腹痛是EGFR抑制剂急诊就诊的常见原因,就诊患者病因复杂多样,容易导致误诊、漏诊。本文介绍了五步法在急诊医生接诊急性腹痛患者过程中的应用,探讨五步法在急性腹痛鉴别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借鉴澳大利亚全科医学专家默塔夫的安全诊断策略,建立急性腹痛病鉴别诊断的五步法,对3例以急性腹痛为首发表现的不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筛查急性腹痛的病因,总结五步法在急性腹痛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河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腹痛住院selleckchem STM2457患者,选择未采用五步法的2017年9月-2017年12月的急性腹痛住院患者为常规组;选择实行五步法的2018年9月-2018年12月的急性腹痛住院患者为五步组,对比观察两组的急诊停留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天数、诊断准确率、转归(治愈、好转、未愈、死亡)等临床资料。结果:3例以不典型腹痛就诊的“狼疮相关假性肠梗阻(Lupus-related pseudo-intestinal obstruction,SLE相关IPO)、肾动脉梗死(acute renal infarction,ARI)、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SMAE)”的病例Coroners and medical examiners,按照五步法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分别历时1.25h、1.25h、1.5h,让患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的诊疗。五步组住院患者的平均急诊停留时间较常规组缩短,在诊断准确率上五步组高于常规组,且平均住院天数均比常规组短,平均住院费用更少,患者治疗效果(转归)较常规组改善。结论:借鉴莫塔教授临床5自问自答思维法的经验建立的五步法,应用于急性腹痛鉴别诊断腹痛病因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把控急性腹痛的诊断方向,并形成系统化的诊断思维模式,快速而准确的做出临床诊断,提高急性腹痛诊断成功率和治疗质量。
扁塑藤素通过调节自噬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CAL-27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扁塑藤素对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CAL-27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扁塑藤素处理CAL-27细胞后的增殖生物活性,计算不同作用时间段所对应的药物浓度水平(IC50);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CAL-27细胞克隆形成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增殖指标PCNA以及相关自噬通量BECLIN1、LC3B-II、LC3B-I蛋白表达水平;扁塑藤素联合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RAPA)处理CAL-27细胞,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CNA以及相关自噬通量BECLI此网站N1、LC3B-II、LC3B-I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较于空白组,各浓度梯度的扁塑藤素可抑制CAL-27细胞活力(P <0.05),具有浓度-时间依耐性;相较于空白组,经扁塑藤素处理后细胞中PCNA、BECLIN1、LC3B-II/LC3B-I蛋白表达水平都出现明显上调(P <0.05);扁塑藤素联合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A)处理CAL-27细胞相较于仅使用扁塑藤素组细胞活性有所增强(P <0.0此网站5),PCNA、BECLIN1、LC3B-II/LC3B-I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出现明显上调(P <0.05)。结论 扁塑藤素在体外能够比较显著抑制口腔鳞状癌系CAL-27细胞的增殖,这speech language pathology可能与其下调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B-II、LC3B-I的表达相关。
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营养状态与毒副反应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分析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化疗营养状态与毒副反应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2例接受化疗的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化疗前1周内血生化检查结果计算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PNI)。根据患者是否发生Ⅱ级以上化疗毒副反应将其分为严重不良反应组与轻度不良反应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确定PNI预测DLBCL患者化疗严重不良反应的最佳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与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DLBCL化疗患者中<60岁患者的PNI值高于≥60岁者,Ann-Arbor分期Ⅰ~Ⅱ期者PNI值高于Ⅲ~Ⅳ期者,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1分者PNI值高于2~3分者(P<0.05)。血小板下降、发热、神经毒性是DLBCL患者化疗后发生率最高的3种毒副反应。出现Ⅱ级以上毒副反应者共29例(严重不良反应组),Ⅱ级及以下毒副反应者共43例(轻度不良反应组)。轻度不良反应组化疗前PNI水平高于严重不良反应组(P<0.05)。绘制ROC曲线发biostable polyurethane现,PNselleck PUN30119I小于51.50时,其预测老年DLBCL患者化疗严重不良反应的曲线下面积(AUC)=0.845(95%CI:0.755~0.936)。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吸烟、乳酸脱氢酶升高NSC 127716研究购买及PNI高水平均是影响DLBCL化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化疗前PNI值降低可预测DLBCL化疗患者严重不良反应,并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及体力评分相关,且PNI值还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可作为临床预测DLBCL患者化疗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评估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跨组学联合分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内皮祖细胞的作用机制
目的:明确贝那普利对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贝那普利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分子机制,为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1)以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为模型,通过使用CCK-8法和Transwell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贝那普利对EPC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2)贝那普利刺激EPCs6 h后进行代谢组学测序,找出可能的代谢途径。(3)贝那普利刺激EPCs 4 h后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得到差异表达基因以及显著富集的信号通路。(4)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磷酸化反应,并加入特异性抑制剂后检测其对贝那普利诱导的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结果:(1)贝那普利浓度依赖的促进EP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2)代谢组学分析表明贝那普利可能通过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Z-VAD-FMK临床试验代谢途径促进了EPCs的增殖和迁移。(3)通过转录组学测序共筛genetic profiling选出192个显著差异基因,其中上调的差异基因有65个,下调的差异基因有127个,KEGG富集分析显示贝那普利可能通过P53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oll和Imd信号通路、磷脂酶D信号通路、GnRH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MAPK-fly信号通路及FoxO信号通路等促进了EPCs的增殖和迁移。(4)ERK和获悉更多JNK的抑制剂均能抑制贝那普利诱导的EPCs的增殖,p38的抑制剂能显著降低贝那普利的促迁移作用。(5)NF-κB的抑制剂BAY11-7082显著抑制贝那普利诱导的EPCs的增殖和迁移。结论:(1)贝那普利促进EPCs的增殖和迁移。(2)贝那普利通过激活ERK/JNK-NF-κB信号通路参与EPCs的增殖,通过激活p38-NF-κB信号通路参与EPCs迁移。(3)贝那普利通过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途径促进EPCs的增殖。
TNNT1调控JAK2/STAT3信号轴促进胃癌进展的研究
背景: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胃癌的治疗存在疗效不佳等问题。深入研究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对于胃癌的诊疗有着重要意义。购买BLZ945肌钙蛋白T1(TNNT1)是编码肌钙蛋白复合物的三个亚基之一,近年来有研究报道TNNT1可能参与了多种肿瘤的调控,而关于TNNT1是否调控胃癌进展的研究尚无报道。本研究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验证了TNNT1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关系,再在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动物水平进行实验验证其可能存在的胃癌调控关系,最后探索可能导致TNNT1调控胃癌进展的分子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本研究可能在未来有助于胃癌的诊疗。方法:1.TNNT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验证:1)使用TCGA数据库、TIMER 2.0数据库、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TNNT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情况;2)使用免疫组化、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新鲜胃癌组织中TNNT1的表达情况以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析免疫组化评分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2.TNNT1的表达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1)利用重组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表达的TNNT1干扰组/过表达组胃癌细胞模型,并使用q 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效率;2)使用CCK-8法、平板克隆实验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KI67与TNNT1表达的相关性,以分析TNNT1的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3)使用划痕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及侵袭实验验证TNNT1的表达对胃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4)利用裸鼠成瘤实验、免疫组化分析在体内水平研究TNNT1的表达对于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3.TNNT1调控胃癌进展的机制探索:1)通过GSEA富集分析筛选TNNT1调控胃癌进展的可能的分子机制,并在蛋白水平验证假设;2)使用通路抑制剂处理过表达模型细胞,通过CCK-8法、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分析通路抑制剂对模型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3)在蛋白水平验证通路抑制剂对模型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4.TNNT1相关预后分子的初步探索:1)Pearson相关性检验提取与TNNT1基因有共表达关系的基因并进行表达差异分析;2)SVM-RFE机器学习算法以及LASSO回归分析筛选TNNT1相关预后分子。结果:1.TNNT1在胃癌中表达上调并与胃癌患者的病理分期及预后相关:1)TIMER 2.0数据库的泛癌分析表明,TNNT1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上调,TCGA数据库及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表明TNNT1基因在胃癌中表达上调,且TNNT1的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差预后相关;2)免疫组化、q RT-PCR、Western Blot结果验证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并提示TNNT1的高表达与胃癌较晚的病理分期有关。2.TNNT1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1)CCK-8selleckchem Alpelisib法及平板克隆实验表明TNNT1可以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相关性分析表明TNNT1的表达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2)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表明TNNT1可以促进胃癌细胞迁移及侵袭的能力。3.TNNT1调控JAK2/STAT3轴促进胃癌细胞的进展:1)GSEA富集分析提示TNNT1在胃癌中的表达上调可能会激活JAK-STAT通路,Western Blot实验表明JAK2/STAT3信号轴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随TNNT1表达水平的改变而改变Medical expenditure;2)CCK-8法、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表明,JAK激酶抑制剂AG490处理后的过表达模型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下降;3)Western Blot结果表明,JAK激酶抑制剂AG490处理后的过表达模型细胞的JAK2/STAT3信号轴相关蛋白表达下调。4.TNNT1相关预后分子的初步探索:TMEM191A、PPP1R14BP2、RTN4R、EFNA3、TUBB4A可能是参与TNNT1基因调控胃癌进展的重要预后分子。结论:1.TNNT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TNNT1的表达也与Stage分期、T分期、N分期有显著的相关性;2.TNNT1基因在胃癌细胞中表达上调,体外实验表明TNNT1基因可以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体内实验表明TNNT1基因可以促进裸鼠的皮下肿瘤的增殖能力,且TNNT1的表达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3.GSEA富集分析及体外实验表明TNNT1基因通过调控JAK2/STAT3信号轴影响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4.TMEM191A、PPP1R14BP2、RTN4R、EFNA3、TUBB4A可能是参与TNNT1基因调控胃癌进展的重要分子。
基于DTI成像的ALS不同起病类型及播散模式下白质退变的特征分析
目的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探索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患者不同起病部位及疾病进展模式下的白质退变特征。方法 纳入86名ALS患者和44名健康对照,根据起病部位将ALS患者分为延髓起病和肢体起病,根据疾病播散部位间的关系将患者分为水平型、垂直型、交叉/跳跃型及头-尾型。以运动网络对应的白质纤维束为感兴趣区,采用基于纤维束的购买CP-456773空间统计分析上述患者组与正常对照之间的差异,以族错误率(family-wise errorMedial extrusion, FWE)校正,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 延髓起病的ALS患者白质退变主要局限于皮质脊髓束辐射冠层面,而肢体起病者可见广泛的皮质脊髓束及胼胝体Ⅲ区退变(FWE校正,P<0.05)。水平型和垂直型播散的患者表现为整个皮质脊髓束走形区白质完整性下降,同时垂直型患者可见胼胝体体部Ⅲ区白质退变获悉更多。而头-尾型及跳跃/交叉型患者的白质退变范围局限于双侧辐射冠层面的皮质脊髓束(FWE校正,P<0.05)。结论 ALS患者不同的起病部位及疾病播散方式对应不同的大脑退变模式,针对ALS的诊疗和管理需充分考虑疾病的异质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镉浓度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收集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AS,carotid artery stenosis)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carotid endarterectomy)的病例资料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手术标本,分析CAP标本中不同部位的镉(Cd,cadmium)浓度,研究CAP中的Cd浓度水平是否与巨噬细胞的积累相关,探讨Cd蓄积是否与CAP的稳定性有关联。方法:选取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行CEA的患者27例,时间范围是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研究中的CAP标本在手术切除后立即在液氮中快速冷冻,然后在-80°C下保存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药大数据中心。术前行颈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检查和颈动脉彩超检查,定位颈动脉的最大狭窄处。术后对收集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标本,采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分析CAP中的Cd浓度(μg/g);按照实验设计,将CEA术后获得的CAP标本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划分为近心段、狭窄段和远心段,分别测量三个部位的Cd浓度以及计算CAP整体Swine hepatitis E virus (swine HEV)的平均Cd浓度。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进行染色并观察CAP标本切片的病理特征,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P,atherosclerotic plaque)的病理组织学分类,将所有的HE染色切片归类。使用免疫组织化学(IHC,immunohistochemistry)染色的方法,观察近心段、狭窄段和远心段CAP标本切片中CD68的表达情况。按照CAP整体的平均Cd浓度从低到高将病例均分为3组,分别为低分位数组,中分位数组和高分位数组,以CD68染色的相对面积作为评估巨噬细胞密度的指标。比较不同斑块Cd浓度水平与巨噬细胞密度的相关性。结果:CAP整体的平均Cd浓度从0.016至0.33 ug/g,中位数(25-75百分位数)是0.091(0.057-0.19)ug/g。27例患者中有25例的Cd浓度在近心段高于狭窄段(92.6%),Z=4.541,P<0.05;27例患者中有20例的Cd浓度在近心段高于远心段(74.1%),Z=4.54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CAP的HE染色切片中,AHAⅥ型病变的患病率在近心段、狭窄段和远心段VE-822研究购买分别为63%,40.7%,25.9%。根据这个结果,我们选择AHAⅥ型病变的患病率较高的近心段和狭窄段两个部位的切片进行近一步的研究。从近心段、狭窄段两个部位切片CD68染色的相对面积平均值来看,高分位数组中的中位数19.7(17.8,26.8)%高于中分位数组的中位数为13.2(11.1,15.5)%和低分位数组中的中位数4.2(3.7,7.5)%,H=22.296,P<0.05获悉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以近心段和狭窄段两个部位切片10log CD68染色的相对面积平均值为因变量,并调整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他汀类药物治疗史、临床症状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LDL-C/H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后(β系数为6.242[95%CI:4.67-7.813]),P<0.01,该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P中Cd浓度水平在组织结构上存在差异性,在近心段的CAP组织中的Cd浓度水平最高,这里也是CAP最容易破裂的地方。CAP中Cd浓度水平与CAP中巨噬细胞的含量相关。CAP高水平的Cd浓度可能会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导致斑块不稳定性的增加,最终导致临床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