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相关因子TLR4、NF-κB在特发性膜性肾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炎症相关因子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核转录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IMN患者肾组织细胞中炎症因子与临床生化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的相关性,了解炎症在IMN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经肾活检初次诊断为IMN的患者45例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组(IMN组),同期选取因肾挫伤、肾肿瘤或输尿管肿瘤等行肾脏切除留取健康肾脏组织20例为正常对照组(NC组)。收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NLRP3-mediated pyroptosis标并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性。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炎症因子TLR4、NF-κB在IMNS63845半抑制浓度组与NC组肾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并进行平均光密度值分析,比较两组间炎症因子的表达差异。根据Masson病理染色结果将IMN组分为纤维化组29例和无纤维化组16例,分析比较两组间表达的差异性。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两组炎症因子之间及其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1.与NC组比较,IMN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此网站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IMN组患者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与N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MN组患者肾组织中TLR4、NF-κB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1)。IMN纤维化组TLR4、NF-κB表达明显强于IMN无纤维化组(P<0.05)。3.相关性分析结果:TLR4与NF-κB两者之间密切相关(P<0.01)。TLR4与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P<0.01),与24h尿蛋白定量、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P<0.05、P<0.01)。NF-κB与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P<0.05),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1.IMN患者肾组织细胞炎症因子TLR4、NF-κB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引起肾组织细胞损伤,可能参与了IMN的发生、发展。2.IMN患者肾组织细胞的炎症通路表达可能参与肾组织间质纤维化的进展。3.蛋白尿、血脂等与IMN患者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基于IL-6/STAT3信号通路探讨山楂酸对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目的 从IL-6/STAT3信号通路探讨山楂酸(MA)对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CT26细胞,设置空白组、10、20、30、35、40μmoL·L~(-1) MA组。干预24 h后,VX-445 IC50采用CCK-8法检测山楂酸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RT-PCR检测IL-6 mRNA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STAT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设置空白组、IL-6(20 ng·μL~(-1))刺激组、不同浓度MA与IL-6共刺激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p-STAT3、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设置空白组、MA组、磷酸酶抑制剂(正钒酸钠)组和MA+正钒酸钠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p-STAT3、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CCK-8结果显示20、30、Rapamycin MW35、40、45、50μmoL·L~(-1)浓度androgenetic alopecia的山楂酸均能降低CT26细胞活力(P<0.05),IC_(50)=37.32μmoL·L~(-1);RT-PCR结果显示30、35、40μmoL·L~(-1)给药组细胞中IL-6 mRNA水平下降(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30、35、40μmoL·L~(-1)给药组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35、40μmoL·L~(-1)给药组细胞中STAT3通路相关蛋白p-STAT3、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MA+正钒酸钠组能恢复MA单独给药组中被降低的p-STAT3蛋白水平(P<0.05)。结论 MA可能通过降低IL-6的表达水平,抑制STAT3的磷酸化,从而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Captisol体内实验剂量析SLE合并甲亢或甲减与SLE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间临床特征的差异,以便及时发现SLE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6月至2021年06月确诊并收住昆明医Small biopsy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出院主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脑炎、狼疮性肾炎并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的974例患者,根据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分为SLE合并甲亢或甲减组(以下称共病组)与SLE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以下称单病组),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病情况、系统受累情况、主要实验室检查、主要治疗用药及疾病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共974例,共病组301例,男性32例(10.6%),女性269例(89.4%),男女比例为1:8.40。单病组673例,男性86例(12.8%),女性587例(87.2%),男女比例为1:6.81。两组性别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共病组起病年龄(P=0.010)及就诊年龄(P=0.040)显著大于单病组。301例共病组中甲亢(包括亚临床甲亢)45例(4.62%),甲减(包括亚临床甲减)256例(26.28%)。2.共病组呼吸系统受累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病组(P=0.049),共病组光敏感、血栓形成、肾脏受累、血液系统受累、关节肌肉症状发生率高于单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共病组红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单病组(P=0.027),共病组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酐、尿酸、甘油三酯、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PO)、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FT3)显著高于单病组,P值均LY-188011纯度<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共病组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率显著低于单病组(P=0.020),两组间糖皮质激素、最大日激素用量(均换算为泼尼松剂量)、硫酸羟氯喹片的使用情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是SLE合并甲亢或甲减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免疫抑制剂为SLE合并甲亢或甲减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大的SLE患者更容易合并甲亢或甲减;SLE合并甲亢或甲减呼吸系统更容易受累;SLE患者应该常规进行甲功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SLE患者及时使用免疫抑制剂助于减少甲功异常的发生。

能量代谢障碍与糖尿病肾病的关联及岩藻多糖对其改善作用研究

研究背景和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由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引起的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D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近期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在DN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迄今,线粒体功能障碍、能量代谢紊乱与DN发生风险的关联,国内外尚鲜见报道。岩藻多糖是一种水溶性多糖,通过调节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发挥其抗氧化、抗血栓形成、抗炎等生物活性。然而,岩藻多糖对DN的肾脏保护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纳入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患者,以及正常对照人群,检测、分析患者血清三羧酸循环中间代谢产物水平及其与DN的关联,探讨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能量代谢紊乱在DN发生中的作用;建立24周高脂饮食诱导的早期DN小鼠模型,采用不同剂量的岩藻多糖进行干预,探究岩藻多糖对DN小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可为明确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糖尿病肾病发生中的作用,探索机制关联的营养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青岛某市级医院,确诊为DM和DN的患者,纳入同期在该院常规体检结论为健康的人群作为本研究中正常对照人群(CON)。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采集研究对象血液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三羧酸(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循环中间代谢产物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TCA循环中间代谢产物与DN发生风险的关系(第一章)。选用9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分别为对照组(NC,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10%kcal饲料,D12450J)、模型组(DM,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60%kcal高脂饲料,D12492)、低剂量岩藻多糖干预组(LFC,50mg/kg岩藻多糖+高脂饲料)、中剂量岩藻多糖干预组(MFC,100mg/kg岩藻多糖+高脂饲料)、高剂量岩藻多糖干预组(HFC,200mg/kg岩藻多糖+高脂饲料)以及阳性对照(二甲双胍,MTF,150mg/kg二甲双胍+高脂饲料)组,每组小鼠每天进行灌胃,饲养期间自由饮水。连续干预24周,在第23周时应用基于经皮测量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sinistin)消除动力学技术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第24周末次灌胃后禁食12小时后处死小鼠。使用16s RNA测序检测肠道菌群,使用GC-MS检测小鼠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水平。使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回肠、肝脏和肾脏组织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检测回肠中紧密连接蛋白1(Zona occludens protein 1,ZO-1)、闭合蛋白(Occludin)以及肾脏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Ⅰ型胶原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肝脏和肾脏组织中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 chemokine ligand 1,Cxcl1)含量以及血清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水平。化学发光法测定小鼠肾脏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Wnt-C59说明书iphosphate,ATP)的含量。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肾脏线粒体DNA拷贝数,Western-bloting法检测TCA循环关键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Ⅴ(ComplexⅠ-Ⅴ)表达水平(第二章)。结果:1、病例对照研究发现:(1)DM患者和DN患者较一般人群出现明显的TCA紊乱,其中DN患者TCA紊乱较DM患者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与DM组相比,DN组的丙酮酸(5.71×10~6ng/L vs 13.69×10~6ng/L,p<0.05)、顺式乌头酸(0.86×10~5ng/L vs1.24×10~5ng/L,p<0.05)、异柠檬酸和α-Dinaciclib体内实验剂量酮戊二酸(2.17×10~5ng/L vs 19.96×10~5ng/L,p<0.05)水平较DM组明显升高,琥珀酸水平较DM组明显下降(6.60×10~5ng/L vs 3.95×10~5ng/L,p<0.05)。(2)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与顺式乌头酸、异柠檬酸、丙酮酸和α-酮戊二酸浓度呈负相关关系,与琥珀酸呈浓度正相关关系。2、动物实验结果发现,高脂饲料连续干预24周后,小鼠出现GFR滤过率和尿肌酐水平升高,并出现肾小球肿大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病理改变,判断为早期DN。(1)岩藻多speech pathology糖干预改善了早期DN小鼠GFR高滤过,降低了尿肌酐水平;岩藻多糖干预改善了H&E染色表现出的肾小球肿大、Masson染色表现出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下调了肾脏纤维化标志物TGF-β1、Ⅰ型胶原的表达水平。(2)岩藻多糖通过“肠-肝轴”显著改善了早期DN小鼠肝脏的炎症水平,其具体机制是:岩藻多糖干预调整了早期DN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增加了Streptococcus、Lactobacillaceae等有益菌的丰度和盲肠内容物中乙酸的浓度;与DM组相比,岩藻多糖干预后显著上调了早期DN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p<0.05),降低血清中LPS水平(p<0.05),改善肠道内环境稳态,进而降低DN小鼠肝脏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和Cxcl1的水平(p<0.05)。(3)岩藻多糖通过肝肾互作改善了早期DN小鼠肾脏线粒体功能,具体机制是:与DM组相比,岩藻多糖显著降低了肾脏中Cxcl1的水平,其趋势与肝脏一致(p<0.05);与DM组相比,岩藻多糖干预后降低了早期DN小鼠肾脏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1β的水平(p<0.05),增加了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p<0.05);与DM组相比,岩藻多糖干预较明显改善肾脏中氧化应激水平和TCA循环关键酶水平(p<0.05),增加肾脏线粒体DNA拷贝数、ATP水平和ComplexⅢ、ComplexⅤ的表达量(p<0.05),显著改善早期DN小鼠肾脏中线粒体的质量与数量。(4)岩藻多糖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进而改善早期DN小鼠肾脏纤维化,具体机制是:与DM组相比,岩藻多糖干预后显著下调早期DN小鼠肾脏中p-ERK/ERK、p-JNK/JNK表达水平(p<0.05),从而降低其下游肾脏纤维化标志物TGF-β1、Ⅰ型胶原的表达水平,进而改善早期DN小鼠肾脏纤维化。结论:DN患者中出现较明显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能量代谢紊乱,TCA循环中间代谢产物与e GFR密切相关,顺式乌头酸为DM患者发生DN的危险因素,琥珀酸为其保护因素,顺式乌头酸、琥珀酸、丙酮酸联合联合血糖和血清白蛋白对DN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岩藻多糖通过改善肠道环境内稳态并“肠-肝轴”减轻肝脏炎症,进而通过肝肾互作改善肾脏中线粒体功能,从而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和肾脏纤维化改善长期高脂饮食诱导的早期DN小鼠肾功能损伤。

抗幽门螺杆菌含铋剂四联疗法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

目的:研究抗幽门螺杆菌含铋剂四联疗法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寻找导致治疗失败的菌群。方法: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进行抗幽门螺杆菌含铋剂四联方案治疗14天,留取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停药1月后的粪便进行16Sr DNA测序。根据治疗时间分为治疗前组、治疗2SAHA分子量周组及停药1月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复查呼气试验,根据复查结果分为治疗成功组、治疗失败组;分析治疗前后菌群变化,并寻找导致治疗失败的菌群。结果: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Erastin试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成功组与失败组α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优势菌门主要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优势菌属主要有拟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粪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幽门螺杆菌在根除治疗前、治疗2周、停药1月,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糖细菌门、梭杆菌门相对丰度发生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劳特氏菌属、志贺菌属、粪杆菌属、普雷沃菌属、颤螺菌属、梭菌属相对丰度发生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尔氏菌属(Dorea)在治疗失败组相对丰度升高,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在治疗失败组相对丰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优势菌群发生改变,治疗过程中发生菌群紊乱,肠道内致病菌丰度相对增加和产生短链脂肪酸有益菌丰度相对降低,导致肠道屏障作用减弱,促炎因子增多,炎症水平升高,可能影响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Medicament manipulation,最终导致根除治疗失败。

有氧运动对阿霉素诱导的小鼠心脏毒性及铁死亡的影响

研究背景:阿霉素(Doxorubicin,DOX)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蒽环类药物,广泛应用于卵巢癌、乳腺癌、白血病等各种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在各种化疗方案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阿霉素通过嵌入DNA的相邻碱基对之间,抑制拓扑异构酶II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从而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然而与肿瘤细胞不同,心肌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终末细胞,特别容易受到此类毒性药物的影响,心脏特异性心磷脂对阿霉素有较高的亲和力,使其更容易在心脏富集,同时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严重损害。随着累积剂量的增加会产生急性或慢性心脏毒性(Doxorubicin-induced Cardiotoxity,DIC),造成心律失常、不可逆的心肌损伤、扩张型心肌病,严重时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目前这类心血管事件已成为患者非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阿霉素诱导心脏毒性的机制较为复杂,其中氧化应激与铁死亡发挥重要作用。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铁依赖性的以脂质过氧化物积累和抗氧化物质减少为特点的程序性细胞死亡。阿霉素进入机体后,通过与一氧化氮合酶(NOS)和烟酰胺腺嘌呤磷酸二核苷酸(NADPH)氧化酶作用,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ROS),同时伴随抗氧化酶的减少引起氧化应激。另一方面阿霉素与铁形成络合物并催化过氧化氢(H2O2)转化为羟基自由基,从而导致活性氧的产生。此外,阿霉素与铁的络合物通过调节铁相关蛋白,使不稳定铁池增加,并介导细胞膜磷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而使心肌细胞诱发损伤或铁死亡。临床上采用多种药物治疗方式来降低阿霉素心脏毒性风险,但是心脏毒性的发生风险仍然很高。有氧运动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辅助治疗方式,在癌症患者的康复计划中必不可少。临床前研究也表明,运动可以减轻甚至逆转心脏毒性,而且不会损害阿霉素的抗肿瘤疗效。但是有氧运动能否通过抑制细胞铁死亡改善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尚未可知。研究目的:本研究以阿霉素诱导产生心脏毒性的小鼠为研究对象,探讨有氧运动对阿霉素心脏毒性及细胞铁死亡的影响,以期为研究运动改善化疗患者心脏毒性的机制提供证据,为支持运动作为一种非药物辅助疗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将4月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n=10)、阿霉素组(D,n=10)3-Methyladenine、运动对照组(CE,n=12)、阿霉素+运动组(DE,n=10)。通过每周1次腹腔注射阿霉素,注射剂量为5mg/kg,连续4周,累积剂量20mg/kg,建立小鼠阿霉素心脏毒性模型。对照组按同等剂量注射0.9%生理盐水。在小鼠完成一周的跑台运动适应性训练后,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最终确定以50%最大摄氧量强度进行跑台运动干预。有氧运动干预方案为热身10min*10m/min,正式训练40min*12m/min,放松10min*10m/min,60min/d,5d/w,共干预4周。运动干预在阿霉素第一次注射24小时后进行,对照组小鼠在笼中进行正常的活动。运动干预结束后24小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及最大摄氧量测试,48小时后取各组小鼠心脏及血液。通过计算心脏/胫骨长(selleckchemHW/TL),评估小鼠心肌肥厚;通过超声心动过图检测小鼠心脏功能,用1.5%异氟烷对小鼠进行麻醉,并使用小动物超声心电图机和23 MHz探头进行成像。采用乳头肌水平的长轴、短轴视图心脏2D、M模式,测试心脏2D、M模式,取连续三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获得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ELISA检测血清中肌钙蛋白(c-TnT)、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以评估心肌损伤及心Biopsia líquida力衰竭;通过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LC7A11、GPX4、Nrf2、Tf R1的表达水平,评估细胞铁死亡。研究结果:(1)HW/TL各组小鼠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注射DOX没有产生心肌肥厚;(2)与C组相比,D组LVEF、LVFS显著降低;与D组相比,DE组LVEF、LVFS显著提高(p<0.05),说明有氧运动可以缓解阿霉素导致的小鼠心功能下降。(3)与C组相比,D、DE组的c TNT显著升高(p<0.05),说明阿阿霉素使小鼠心脏收缩功能受损;与C组相比,D组NT-pro-BNP显著性升高(p<0.05),说明阿霉素使小鼠左心室功能降低,并出现心力衰竭;但与D组相比,DE组NT-pro-BNP浓度低,但是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4)HE染色结果显示C组心肌细胞结构完整,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横纹清新,无明显损伤。D组心肌细胞内出现空泡变性,肌原纤维丢失,心肌细胞间隙明显增宽,细胞排列紊乱。与D组相比,DE组有明显改善,说明有氧运动减轻了心肌损伤。(5)与C组相比,D组SLC7A11、GPX4、Nrf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D组相比,DE组Nrf2、SLC7A11、GPX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说明运动降低了细胞铁死亡,但组间比较Tf R1蛋白表达水平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有氧运动可以有效改善阿霉素诱导的小鼠心脏毒性,包括提高心脏功能、降低心肌结构损伤以及可能通过上调Nrf2/GPX4信号通路抑制细胞的铁死亡。

慢性咽喉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 调查研究慢性咽炎患者和反流性咽喉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咽喉炎性疾病患者250例,并随机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所有受试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以及具体medically actionable diseases感染类型,并做统计学比较。结果 反流性咽喉炎组和慢性咽炎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流性咽喉炎组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咽炎组,Nirmatrelvir体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流性咽喉炎组I性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咽炎组,且反流性咽喉炎组和慢性咽炎组的幽门螺杆菌I型和II型抗体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的I型和II型抗体表达。结论 反流性咽喉炎组和慢性咽炎组MG132作用幽门螺杆菌普遍易感。反流性咽喉炎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咽炎组,且反流性咽喉炎HP-I型抗体(Vac A/Cag A毒素蛋白)检出率明显高于HP-II型抗体,提示表达I型抗体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咽喉炎的进展中发挥重要影响。

骨质疏松分子生物学研究专家共识

骨质疏松分子生物学研究在骨代谢分子信号通路、骨质疏松易感基因、骨质疏松相关蛋白、骨infections respiratoires basses质疏松靶向治疗等方向取得了很大进展。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RANK/RANKL/OPG)信号通路、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NF-κB)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MAPK/ERK)信号通路、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信号通路、钙离子(Ca~(2+))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B(Src、Akt)信号通路、蛋白激酶C(PKC)信号通路等骨代谢更多重要通路,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低密度脂蛋白相关蛋白5(LRP5)基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雌激素受体(ER)基因等易感基因,载脂蛋白E(Apo E)、Klotho蛋白(Klotho)、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骨涎蛋白(BSP)等相关蛋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调控骨selleck GSI-IX代谢,作用重叠相互联系,互为结果,已在本专业领域达成共识。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激活剂SRT1720减轻大鼠急性颅脑损伤的机制

背景:有研究显示在急性颅脑损伤小鼠模型中,以药物激活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后能明显升高脑组织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的表达,降低脑组织炎症应激和氧化应激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目的:探讨腹腔注射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激活剂SRT1720减轻大鼠急性颅脑损伤的机制。方法:取9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只:假手术组不造模;模型组、激活剂组建立急性颅脑损伤模型,6 h后假手术组、模型组、激活剂组分别腹腔注射二甲亚砜溶液、二甲亚砜溶液、SRT1720,1次/d,连续注射28 d。设定取材时间点,检测大鼠神经功能、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脑组织形态、细胞凋亡与血管新生以及脑组织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1)注射7,14,28 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及细胞凋亡率均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激活剂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及细PLX3397体内实验剂量胞凋亡率均降低(P <0.05);(2)注射7,14,28 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活性氧自由基、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升高(P <0.05),血清中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P <0.05),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P <0.05);与模型组比较,激活剂组大鼠大鼠脑组织中活性氧自由基、髓过氧化物酶水平降低(P <0.05),血清中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降低(P <0.05),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升高(P <0.05);(3)注射7,14,28 d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biogas slurry脑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多于假手术组(P <0.05),激活剂组大鼠脑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多于模型组(P <0.05);注射7,14,28 d的CX-5461细胞培养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蛋白表达低于假手术组(P <0.05),激活剂组大鼠脑组织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P <0.05);注射7,14,28 d的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激活剂组大鼠脑组织损伤程度轻于模型组;(4)结果表明,腹腔注射SRT1720通过下调急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氧化和炎性应激水平、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血管新生来减轻脑组织损伤。

洋参御唐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病Ⅳ期(脾肾阳虚夹瘀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洋参御唐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病Ⅳ期(脾肾阳虚夹瘀证)治疗前后患者尿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从而验证洋参御唐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病Ⅳ期(脾肾阳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证实洋参御唐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病Ⅳ期(脾肾阳虚夹瘀证)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通过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肾脏selleck LEE011病Ⅳ期(脾肾阳虚夹瘀证)患者共计64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在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肾康宁胶囊口服,治疗组在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洋参御唐方口服。两组患者均设置每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观selleck产品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糖指标、肾功能指标、血脂指标变化及中医症状积分、西医疗效判定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最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后将所得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以此探究洋参御唐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病Ⅳ期(脾肾阳虚夹瘀证)的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糖指标、肾功能指标、血脂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中医症状各单项积分及总积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临床症状亦得到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在中医症状总体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6.7%,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5)。3.在西医总体疗效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0.0%,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5)。结论:1.洋参御唐方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肾脏病Ⅳ期(脾肾阳虚夹瘀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2.洋参御唐方可显著改善糖尿病肾脏病Ⅳ期(脾肾阳虚夹瘀证)患者的 24h-Upro、U-Malb、Alb、血糖指标(FBG、2h PBG、HbA1c)、肾功能指标(eGFR、Scr、BUN、UA)、血脂指标(TG、TC、LDL-C、Apo-B、Lpa)等相关实验室指标。3.洋参御唐方对于糖尿病肾脏病Ⅳ期(脾肾阳虚夹瘀证)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肾康宁胶囊,疗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