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泰它西普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二、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作用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一部分泰它西普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目的探讨泰它西普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纳入63例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SLE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包括诱导缓解期患者(n=32)和维持治疗期患者(n=31),诱导缓解期患者分为环磷酰胺(CTX)组(n=16)和泰它西普组(n=16),CTX组患者使用治疗方案为泼尼松+羟氯喹(HCQ)+CTX,维持治疗期与泰它西普组患者使用的治疗方案为泼尼松+HCQ+泰它西普(+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包括吗替麦考酚酯(MMF)、他克莫司(FK506)、来氟米特(LEF)、甲氨蝶呤(MTX)。(1)诱导缓解期的CTX组与泰它西普组患者每月随访1次,记录相关临Erdafitinib床症状、激素用量、疾病活动度、实验室检查及不良事件等相关内容,采用Chi-square/Independent-Samples T/Mann-Whitney U检验对CTX组与泰它西普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激素用量、病情活动度、实验室检查及不良事件数据进行对比,采用Chi-square/Paired Samples T/Wilcoxon Signed Ranks检验分别对CTX组、泰它西普组进行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激素用量、病情活动度、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对比。(2)维持治疗期患者在加用泰它西普治疗后,对其进行6个月随访,每月随访1次,记录相关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用药方案、病情活动度及不良事件等相关内容,并追踪其加泰它西普前6个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用药方案、病情活动度等,采用Chi-square/Paired Samples T/Wilcoxon Signed Ranks将加泰它西普6月前与加用泰它西普治疗6月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用药方案、病情活动度等进行对比,随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评估疗效。(3)以上资料均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值<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结果一:泰它西普在SLE诱导缓解期的疗效及安全性(1)在首次使用CTX或泰它西普(第0个月:0M)治疗时,CTX组最常见的系统受累为肾脏受累(50.0%),而泰它西普组最常见的系统受累为血液系统受累(62.5%),而同时出现两个系统受累在两组中亦常见(均为50.0%);治疗6个月时(6M),不论是CTX组,还是泰它西普组,其最常见的系统受累均为肾脏(CTX组31.25%,泰它西普组18.75%)。(2)CTX组与泰它西普组在0M时进行临床症状、疾病活动度、实验室指标、每日泼尼松剂量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6M时泰它西普组每日泼尼松剂量较CTX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而疾病活动度、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CTX组0M与6M相比,在临床症状方面:肌肉骨骼、皮肤黏膜、血液系统、肾脏受累缓解情况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疾病活动度方面:SLEDAI(P<0.001)、PGA(P<0.001)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激素使用剂量方面,每日泼尼松使用剂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免疫球蛋白(Ig)G(P=0.022)明显减低,C3(P=0.003)、C4(P=0.006)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IEpigenetics抑制剂g A、Ig M、B细胞、抗ds DNA抗体滴度(ds DNA)、24h尿蛋白定量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泰它西普组0M与6M相比,在临床症状方面,血液系统受累(P=0.009)症状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皮肤黏膜、肌肉骨骼、肾脏受累症状缓解情况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疾病活动度方面:SLEDAI(P<0.001)、PGA(P<0.001)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激素使用剂量方面,每日泼尼松使用剂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实验室检查方面:Ig G(P<0.001)、Ig A(P<0.001)、Ig M(P<0.001)、ESR(P<0.001)、总B细胞(P<0.001)、ds DNA(P<0.001)、24h尿蛋白定量(P=0.00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GB(P<0.001)、C3(P<0.001)、C4(P<0.001)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在诱导缓解治疗期间,CTX组不良事件包括泌尿系统感染(18.75%)、上呼吸道感染(6.25%)、胃肠道感染(6.25%)和巨细胞病毒感染(6.25%),泰它西普组不良事件包括泌尿系统感染(18.75%)、上呼吸道感染(6.2immune therapy5%)、带状疱疹(6.25%),而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二:泰它西普在SLE维持治疗期的疗效及安全性(1)维持治疗期的患者我们追溯了其首次使用泰它西普6月前(-6M)的状态,发现-6M期患者最常见的系统受累为肾脏受累(32.26%),其次为血液系统受损(19.35%)、皮肤黏膜受累(16.13%)、肌肉骨骼受累(16.13%)、浆膜炎(3.23%)等,并且多数患者以单个系统受累为主(38.71%);0M时,患者最常见的系统受累为关节受累(38.71%),其次依次为肾脏损害(32.26%)、血液系统损害(29.03%)、皮肤黏膜损害(16.13%)、浆膜炎(6.45%),仍以单系统受累多见(48.39%);使用泰它西普6个月(6M)时,患者最常见的系统受累为血液系统受累(19.35%),其次为肾脏受累(9.68%),而无其它系统受累表现,单系统受累比例亦明显降低(29.03%)。同时我们还发现,与-6M相比,在6M时临床症状方面,患者肾脏受累(P=0.029)人数比例明显降低,而肌肉骨骼受累、皮肤黏膜受累、血液系统受累及浆膜炎发生率并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疾病活动度方面:SLEDAI(P<0.001)、PGA(P<0.001)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激素使用剂量方面,每日泼尼松使用剂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维持治疗期患者0M、1M、2M、3M、6M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随访过程中的疾病活动度:SLEDAI、PGA评分,每日泼尼松用量,Ig G、Ig A、Ig M、B细胞数、ESR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HGB(P=0.024)、C3(P<0.001)、C4(P<0.001)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在使用泰它西普治疗的6个月期间,发生不良事件患者数为9例(29.03%),包括泌尿系统感染6例(19.35%),上呼吸道感染2例(6.45%),带状疱疹1例(3.23%)。结论(1)联合泰它西普治疗SLE可以协助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可以更快降低疾病活动度,同样也适用于维持治疗患者。(2)联合泰它西普治疗SLE可以改善患者贫血、减少尿蛋白,可用于对传统治疗方案无效的狼疮性肾炎患者。(3)泰它西普治疗SLE安全有效,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感染,其他不良反应少见。第二部分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作用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SLE是一种病因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具体病理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GEO数据库阐明与SLE发病密切相关的基因及信号通路,探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在SLE中作用机制。方法通过GEO数据库中下载SLE相关基因数据集(mRNAs),根据SLE疾病活动度分为活动组(轻度:SLEDA,0-6分、中度:SLEDAI,7-12分和重度:SLEDAI大于12分),利用GEO数据库自带的GEO2R在线工具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利用Metascape和Cytoscape在线数据库完成GO富集和KEGG分析、STRING在线数据库预测PPI网络、Cytoscape数据库完成DEGs可视化分析。结果根据入组标准纳入4个mRNAs GSE(GSE65391、GSE99967、GSE92776、GSE72754)。(1)GSE65391共鉴定出164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133个,31个下调基因。GSE73754共鉴定出128个DEGs,其中有100个上调基因,28个下调基因。GSE92776共鉴定出34个DEGs,其中3个上调基因,31个下调基因。GSE99967共鉴定出106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74个,下调基因32个。去重复基因后,共计206个上调,90个下调。活动性SLE共计上调772,下调185。其中,有729个基因来自中度活动比上轻度活动,上调694个,下调75个;PPI蛋白相互作用分析筛选出23个上调基因和13个下调基因,这些基因相比于其他基因而言在SLE中存在更强的互作关系;最终筛选出4个关键DEmRNAs:H3C8、H4C8、H2AC19、H2BC5。上述DEGs在SLE中上调,并且与SLEDAI评分正相关。(2)差异基因功能分析:GO及KEGG富集:上调组基因前三位富集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17.65%),甲型流感(17.65%),Toll样受体(11.76%)。其余还富集在TNF,NF-kappa B,成骨细胞的分化和转录的错误调节信号通路,以及Epstein-Barr病毒感染等一些列感染中。NETs与SLE富集在了相同的信号通路中,提示二者在分子机制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活动性SLE中下调的基因富集在哮喘中,吞噬体,抗原处理和呈现。Th17和Th1/Th2细胞分化参与了该信号通路。上调和下调信号通路联合分析显示,造血细胞谱系占50%,而血液系统损伤在SLE活动中最为常见。结论(1)H3C8、H4C8、H2AC19、H2BC5通过调控IFN-γ生物学过程导致SLE患者病情活动。(2)上调的DEmRNAs主要通过对NETs(17.65%),甲型流感(17.65%),Toll样受体(11.76%)促进SLE发生发展,下调的DEmRNAs主要通过对哮喘,吞噬体,抗原处理和呈现,Th17和Th1/Th2细胞分化促进SLE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