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随着疾病进展可引起进行性、不可逆性的视神经病变,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干Staurosporine预措施,甚至会发展到失明的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的主要发病年龄为40-80岁,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本病的患病人数亦在不断增加。青光眼发病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年龄、季节、性别、高眼压、生活习惯、家族史、高度近视、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病史等。其中,病理性眼压增高是疾病进展的关键决定因素,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眼压越高、高眼压持续的时间越长,导致视神经损害的可能性越大。因此,目前青光眼治疗的关键是通过降低眼压来减缓视神经损害的程度,达到保存视功能的目的。而眼压的调控与房水循环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房水循环的功能来调控眼压,进而延缓视神经病变的进展。目前,通过药物、激光或手术等方式增加房水排出或减少房水生成是降低眼压的主要手段。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手术方式——微创青光眼手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轻、中度青光眼患者的治疗。前期我们团队结合了已上市的一些微创青光眼手术装置的优点,研究出一种新的微创青光眼手术装置——新型微创内路小梁切除装置,但该装置的可行性目前尚无定论,还需我们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目的新型微创内路小梁切除装置在应用于临床前需在动物模型上进行临床前的实验研究以评估其可行性。在本研究中,我们拟用离体猪眼灌注模型进行相关实验,对比新型微创内路小梁切除装置与一种已在临床上应用的小梁切除装置–KDB小梁网切除刀在眼压及外引流速率方面的影响,以评估该装置应用于临床作为可选择的青光眼治疗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探究新型微创内路小梁切除装置对眼压的影响取新鲜离体猪眼球8只,按照眼睑及GDC-0973体内实验剂量附属器分为左右眼,并将其分为两组,左眼为新型微创内路小梁切除装置组(n=4),右眼为KDB小梁网切除刀装置组(n=4)。用微量注射泵以2.5ml/h的灌注速率对两组离体猪眼连续灌注1小时,利用压力传感器及心电监护仪实时监测眼压变化,稳定时的眼压即为基线眼压。然后使用新型微创内路小梁切除装置及KDB小梁网切除刀分别第一次去除两组猪眼上方90°的小梁网组织,每分钟记录一次眼压变化直至稳定。1小时后,再次使用两种微创手术装置第二次去除90°的小immune monitoring梁网组织,继续监测眼压变化。假设此时离体猪眼的巩膜外层静脉压为零,评估两种手术装置对于流出功能的影响。(根据Goldmann方程(Tian,Bet al 2006)计算)2.探究新型微创内路小梁切除装置对外引流速率的影响取新鲜离体猪眼球6只,按照眼睑及附属器分为左右眼,并将其分为两组,左眼为新型微创内路小梁切除装置组(n=3),右眼为KDB小梁网切除刀装置组(n=3)。使用新型微创内路小梁切除装置及KDB小梁网切除刀分别去除上方90°小梁网,通过单色荧光染料灌注造影测得的平均荧光强度评估外引流速率。结果两种手术装置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眼压,增强流出功能,提高外引流速率,这种作用在第一次手术时更显著。在第一次手术切除部分小梁网组织后,微创内路小梁切除装置组的眼压由基线时的22.25±0.88mm Hg降至9.55±0.55mm Hg,流出功能由基线时的0.11±0.00增强至0.28±0.02,而KDB小梁切除刀装置组眼压由基线时的23.00±0.91mm Hg降至10.00±1.47mm Hg,流出功能由0.11±0.00增强至0.27±0.02。而第二次切除部分小梁网组织仅导致了轻度的眼压下降及流出功能增强,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德克萨斯红染料在一定重力下对两组处理过的离体猪眼进行灌注后,可以观察到两组均有一定程度的荧光外流,且这种荧光外流随观察时间的延长会表现得更加显著,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离体猪眼灌注模型中,使用新型微创内路小梁切除装置与KDB小梁网切除刀装置分别进行小梁网切除后,两组装置表现出相似程度的眼压降低及流出功能增强,或可说明微创内路小梁切除装置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青光眼治疗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