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核苷(酸)类似物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安全性的观察性研究

研究目的:1、分析一线核苷(酸)类似物初治慢乙肝患者的血脂变化。2、比较一线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治疗慢乙肝患者的肾代谢变化。3、比较一线核苷(酸)类似物初治慢乙肝患者的血清25(OH)D和血磷变化,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初步观察不同组间的骨密度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近5年来初治的慢乙肝患者,给予一线核苷(酸)类似物(即ETV、TDF、TAF)治疗,记录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3月、6月、1年、2年时的血脂四项、肾功能结果及骨骼情况,分析不同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未抗与抗病毒组的基线一般情况比较:抗病毒治疗人群Fer-1中,ETV组年龄最大,同时伴有肝硬化/肝衰竭比例显著。TDF组人群最为年轻,且多为女性,尤其是孕妇。同时,TDF组的HBV DNA定量偏高,HBe Ag阳性比例最显著。2、未抗与抗病毒组的血脂变化:未抗病毒组在经过一年时间后总胆固醇有所升高(P=0.006)。治疗一年后,ETV组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升高(LDL:P=0.012;HDL:P=0.004);TDF组的血脂四项均呈下降趋势,但只有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TC基线:4.96±1.30,12月:3.97±0.84,P=0.03;HDL基线:1.54±0.31,12月:1.21±0.29,P=0.007)。3、一线核苷(酸)类似物初治CHB患者的肾功能变化:2年内,ETV、TAF、TDF组及未抗病毒组的血清肌酐均呈上升趋势,而肾小球滤过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但只有TAF组的肌酐升高、ETV及TAF组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经PSM后,TAF与ETV组在治疗1年后、2年后的eGFR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eGFR(OR=0.814,95%CI:0.733-0.903,P<0.001)与使用ETV(与TDF相比,OR=0.076,95%CI:0.006-0.902,P=0.041)是两年后eGFR下降的保护因素。4、一线核苷(酸)类似物初治CHB患者的骨代谢比较:基线时,ETV、TAF、TDF三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但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的25(OH)VD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每组内治疗前、治疗1年后、治疗2年后的25-(OH)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治疗前后血磷的变化趋势不一,但三个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血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TV:P=0.293,TAF:P=0.309,TDF:P=0.750)。经分析基线时、治疗1年后、治疗2年后的血清25-(OH)D与血磷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两者均无明显关联(Microbiological active zones治疗前:r=0.017,P=0.896;治疗1年后:r=0.012,P=0.925,治疗2年后:r=0.013,P=0.944)BIBW2992价格。暂未观察到服用不同核苷(酸)类似物及抗病毒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差异。结论:1、未抗病毒组在经过一年时间后总胆固醇有所升高。在治疗1年后,ETV组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升高,TDF组的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降低。2、在治疗2年后TAF组的肌酐有所升高,ETV组及TAF组的肾小球滤过率有所下降,但PSM分析显示ETV组与TAF组的肾小球滤过率比较无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基线eGFR降低与使用TDF是eGFR下降的独立预测因素。3、ETV、TAF、TDF三组的血清25-(OH)D和血磷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血清25-(OH)D与血磷无直接相关性。骨密度在不同核苷(酸)类似物中及抗病毒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