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方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性溶栓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腘静脉入路与膝下静脉入路行介入性溶栓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血栓弹力图(TEMedicare Health Outcomes SurveyG)参数、凝血功能、细胞黏附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78例DV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观察组行腘selleck S63845静脉入路介入性溶栓术,对照组行膝下静脉入路介入性溶栓术。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血栓清除效果,比较手术前后患肢肿胀情况、TEG参数[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细胞黏附因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P-选择素]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随访1年,采用Villalta评分法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栓清除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87,P=0.951);术后1周两组患肢小腿、大腿周径差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1周两组R值、K值较术前明显升高,Fib、D-D、VCAM-1、PECAM-1、P-选择素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住院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6%vs 15.38%,χ2=2.511,P=0.113)。随访1年Villalt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27,P=0.978)。结论 经腘静脉入路与膝下静selleck MDV3100脉入路介入性溶栓术治疗DVT患者,均能有效清除血栓,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轻下肢肿胀程度,具有较好的远期效果及安全性,尽管前者在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仍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