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有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早期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背景及目的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现在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endothelial bioenergetics treatment,EVT)已经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71%-89%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但只有36%-61%的患者在术后90天可以实现功能独立。导致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血管再通后微循环功能没有完全恢复,缺血区内部分脑组织仍处于持续低灌注状态。对于改善微循环功能,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或低分子肝素(low-Y-27632溶解度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抗凝治疗有其独特优势。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将抗凝治疗作为患有房颤的AIS患者的二级预防措施,但因为担心早期PEG300抗凝会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建议在发病后4-14天开始抗凝治疗。该抗凝方案是基于2016年之前的众多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但EVT在2015年之后才开始迅速发展,这些研究中接受EVT治疗的患者人数非常有限,许多患者在卒中后早期不能实现血管再通。对于EVT后血管成功再通的患者,微循环障碍在术后24小时内就已经出现,所以参考上述抗凝方案可能并不合理。我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伴有房颤的AIS患者经EVT治疗血管成功再通后早期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改善AIS患者预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我们对急重症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后监测与管理的队列研究数据库中的患者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EVT术后72小时内启动UFH或LMWH治疗定义为早期抗凝。24小时内启动定义为超早期抗凝。主要有效性结局为90天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主要安全性结局为90天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 ICH)。我们使用有序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早期抗凝治疗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并校正了其他混杂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257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141例(54.9%)在EVT术后72小时内开始抗凝,111例在24小时内开始。90天m RS评分改善与早期抗凝相关(校正共同比值比2.08[95%CI 1.27-3.41])。接受早期和常规抗凝治疗的患者间s IC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比值比0.20[95%CI 0.02-2.18])。不同早期抗凝方案的比较结果显示,超早期抗凝与良好功能预后相关性更加明确(校正共同比值比2.03[95%CI 1.20-3.44]),并且可以降低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值比0.37[95%CI 0.14-0.94]),UFH或LMWH以及不同抗凝药物剂量对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局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伴有房颤的AIS患者经EVT治疗血管成功再通后早期使用UFH或LMWH抗凝治疗与良好功能预后相关,而不增加s ICH风险。超早期抗凝与良好预后的相关性更加明确,且与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降低相关。使用不同的抗凝药物和抗凝剂量与患者预后无明确关联。未来需要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明早期抗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