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种食用菌子实体β-(1→3)葡聚糖提取条件优化及含量测定

食用菌是指大型可食用真菌,营养丰富且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多糖、蛋白质、萜类、核苷和酚类化合物等。其中,多糖中的β-葡聚糖因其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功效显著而成为研究热点。大部分食用菌子实体β-葡聚Pexidartinib细胞培养糖是由热水提取或碱提法(NaOH、寻找更多KOH)制备,结构上是以β-(1→3)-糖苷键连接为主链、β-(1→6)-糖苷键连接为支链的葡聚糖。苯胺蓝荧光法是以4,4′-[羰基双(苯-4,1-二基)双(亚氨基)]双(苯磺酸)钠作为荧光剂,在溶液中与β-(1→3)-葡聚糖的结合有较高特异性,综合考虑检测成本和食用菌子实体β-葡聚糖结构,苯胺蓝荧光法更适用于测定食用菌子实体β-(1→3)-葡聚糖含量。但对不同食用菌中β-葡聚糖含量差异需进一步研究。为明确不同食用菌子实体β-(1→3)-葡聚糖含量及在水提物和水提残渣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以刺芹侧耳水提残渣为原料,以碱液种类、碱液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温度为单因素,以β-(1→3)-葡聚糖含量为指标,进行提取条件优化,获得最佳提取工艺:以1 mol·L-1KOH溶液按照料液比1∶60(g∶m L)添加,在60°C水浴条件下提取1.5h,测得刺芹侧耳水提残渣β-(1→3)-葡聚糖含量为26.28%。以该条件对18种食用菌子实体、水提物和水提残渣的β-(1→3)-葡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绣球菌和猴头菌子实体中β-(1→Median speed3)-葡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24.91%和20.64%;毛头鬼伞、蛹虫草、羊肚菌、姬松茸和黑木耳中含量均低于3%。不同食用菌水提物得率差异较大,范围在4.98%~50.45%,除灵芝外,各食用菌水提物中β-(1→3)-葡聚糖含量均较低,范围在0.41%~4.21%。不同食用菌子实体中β-(1→3)-葡聚糖含量差异较大,绣球菌、猴头菌、牛肝菌和刺芹侧耳水提残渣β-(1→3)-葡聚糖含量较高,均超过20%,可作为制备食用菌β-(1→3)-葡聚糖的优质原料进行后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