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状青霉菌(Penicillium digitatum)引起的柑橘绿霉病和意大利青霉菌(Penicillium italicum)引起的柑橘青霉病是柑橘采后最为严重的两种病害。在我国,登记用于防治柑橘绿霉病和青霉病的14α-脱甲基酶抑制剂(DMI)类杀菌剂咪鲜胺和抑霉唑的抗药性越来越严重,因此研究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对指状青霉菌和意大利青霉菌的生物活性对柑橘采后病害的可持续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组前期试验发现苯基吡咯类杀菌剂咯菌腈对指状青霉菌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咯菌腈对指状青霉菌和意大利青霉菌的抑制作用,评估了指状青霉菌和意大利青霉菌对咯菌腈的抗药性风险,初步探究其抗药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2020-2021年从五个地区柑橘园采集分离到81株指状青霉菌和89株意大利青霉菌,测定咯菌腈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的有效中浓度(EC50),建立了指状青霉菌和意大利青Sediment remediation evaluation霉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基线。咯菌腈对81株指状青霉菌EC50值的范围为0.0052-0.0336μg/m L,EC50平均值为0.0127μg/m L±0.0066(SD);对89株意大利青霉菌的EC50值的范围为0.0075-0.0486μg/m L,EC50平均值为0.0216μg/m L±0.0084(SD)。2.200μg/m L咯菌腈对柑橘绿霉病和青霉病的保护作用防效分别为46.3%和54.1%,显著低于同等浓度下咪鲜胺对柑橘绿霉病和青霉病的防效。200μg/m L咯菌腈对咪鲜胺指状青霉菌和意大利青霉菌抗性菌株室内防效分为26.5%和51.5%,均高于咪鲜胺的防治效果,表明咯菌腈可用于防治咪鲜胺抗性菌株。3.室内药剂和紫外结合连续诱导三或四代获得了指状青霉菌和意大利青霉菌的抗性突变体,抗性倍数RF>9000。意大利青霉菌突变体的抗性能稳定遗传,但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量、产孢量及致病力显著下Q-VD-Oph配制降。指状青霉菌抗性突变体的产孢量、致病力同样显著下降。指状青霉菌和意大利青霉菌对咯菌腈和唑类杀菌剂咪鲜胺没有交互抗性(指状青霉菌R=0.222,P=0.159),和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菌核净具有交互抗性(指状青霉菌R=0.993,P<0.001)。指状青霉菌和意大利青霉菌的抗性突变体对NaCl、葡萄糖和山梨醇耐受力显著低于亲本菌株。无药剂处理时,抗性突变体的细胞内甘油含量显著高于敏感菌株。4.对指状青霉菌双组份信号系统上四个关键激酶基因双组分组氨酸蛋白激酶基因PdHK、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基因PdHog1、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基因PdPbs2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基因PdSsk2进行PCR扩增比对,与敏感菌株相比,8株指状青霉菌抗性突变体的PdHK基因发生了点突变,其中7株氨基酸突变位点(N501I、T508I、N546I、N546H和L691P)均位于HAMP(Histidine kinases Adenylyl cyclases Methyl-accepting chemotaxis proteins and Phosphatases)结构域,1株氨基酸突变位点(S955L)位于HATPase(Histidine kinase-like ATPase catalytic domain)结构域上。1株抗性突变体PdHoMK-2206小鼠g1基因发生了一处核苷酸点突变,为同义突变。8株咯菌腈抗性突变体的PdPbs2基因和PdSsk2基因均为未发生突变。因此推测指状青霉菌对咯菌腈的高水平抗性可能与双组份组氨酸蛋白激酶的氨基酸突变有关。5.利用qRT-PCR测定了咯菌腈处理前后3株指状青霉菌抗性突变体及其亲本敏感菌株四个关键激酶基因PdHK、PdHog1、PdPbs2和PdSsk2的相对表达量。与敏感菌株相比,抗性突变体20HB-WH-Pd19-BR上述四个基因表达量均升高,而其余两株突变体的表达量无显著变化。这些基因表达和突变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突变体的抗性机理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