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饮通过调控JAK1/STAT3信号通路治疗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地黄饮对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D)模型小鼠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通过DNCB反复刺激小鼠背部皮肤建立小鼠AD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润燥组(0.78 g·kg~(-1))、地黄饮高、中、低剂量(40.30、20.15、10.08 g·kg~(-1))组,每组各12只,空白组12只,共72只。给药组按剂量灌胃给予相应药液,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同剂量纯净水,1次/d,连续给药2周后观察小鼠皮损以及搔抓次数;取小鼠背部皮损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病理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NF-γ)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PCR)检测皮损组织中INF-γ、IL-4、IL-6、Janus 激酶1(JAK1)、转录激活因子3(STAT3)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皮损组织JAEmricasanK1、p-JAK1、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可见大量结痂、干燥、糜烂、肥厚伴搔抓,皮损组织可见表皮增生,伴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伴水肿,真皮层可见大量肥大细胞浸润,部分处于脱颗粒状态,小鼠血清中IgE、IL-4、IL-6、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1),皮损组织中p-JAK1、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以及IL-4、IL-6、IFN-γ、JAKventriculostomy-associated infection1、STAT3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背部皮肤仅见少量干燥、脱屑,细胞水肿减轻,炎性浸润明显减轻,肥大细胞浸润数明显降低,小鼠血清中IgE、IL-4、selleckIL-6、IFN-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皮损组织中p-JAK1、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以及IL-4、IL-6、IFN-γ、JAK1、STAT3 mRNA表达明显降低,其中以地黄饮高剂量组效果最佳(P<0.01)。结论:地黄饮能改善特应性皮炎小鼠的皮损及瘙痒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JAK1/STAT3信号通路有效调节Th1/Th2轴上的细胞因子,影响皮肤屏障功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