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鹿茸治疗骨关节炎作用的机制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鹿茸(Cervi CorTaurine浓度nu Pantotrichum)在治疗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BATMAN-TCM数据库筛选出鹿茸的有效活性成分,挖掘对应的靶点信息。通过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得到骨关节炎相关靶点信息。将成分靶点和骨关节炎靶点取交集,使用STRING平台建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DAVID数据库对鹿茸治疗骨关节炎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利用R x64 3.6.3软件绘制GO,KEGG富Q-VD-Oph生产商集分析高级气泡图,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绘制”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体外实验分别检测鹿茸对产生氧化损伤和炎症的RAW 264.7细胞的细胞活力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共计得到鹿茸活性成分20种,其中神经酰胺和6′-O-β-D-葡糖基龙胆苦苷、脑苷、橄榄苦苷、鞘磷脂、胆固醇阿魏酸酯没有达到筛选条件的得分,所以共筛选出14种有效活性成分。共计303个有效成分靶点,共得到3 093个骨关节炎作用靶点。将成分靶点与骨关节炎作用靶点取交集,得到活性成分-骨关节炎作用靶点92个。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鹿茸涉及的生物过程主要有氧化还原过程,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炎症反应、蛋白质合成、破骨细median filter胞分化,TNF信号通路、癌症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一定浓度的鹿茸蛋白显著增加了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氧化损伤RAW 264.7细胞的细胞活力(P<0.05,P<0.01),并且降低了脂多糖(LPS)诱导炎症RAW 264.7细胞的TNF-α水平(P<0.05)。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阐释了鹿茸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OA作用机制,证实了鹿茸具有抗炎及抗氧化活性,为深入研究鹿茸治疗OA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