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CT对消化系统实质脏器常见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身体组分的研究

第一部分 定量CT对消化系统实质脏器常见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身体组分变化的研究目的: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T,QCT)测量消化系统实质脏器常见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骨密度、腹部脂肪及肌肉面积和腰椎椎后肌群肌肉及脂肪面积,探讨消化系统实质脏器常见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身体组分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15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消化系统实质脏器常见恶性肿瘤患者CT影像资料,其中肝细胞癌51例、肝内胆管癌40例及胰腺癌64例。使用定量CT测量51例肝细胞癌、40例肝内胆管癌及64例胰腺癌患者治疗前后L3腰椎中部层面椎后肌群脂肪面积(Fat Area,FA)、肌肉面积(Muscle Area,MA)、脂肪浸润程度(Muscle Fat Infiltration,MFI)情况及腹部总脂肪面积(Total Fat Area,TFA)、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Biomimetic bioreactorous Fat Area,SFA)以及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统计学处理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Kruskal-Waills H检验分析,以P0.05。结论:1、治疗会降低肝细胞癌患者以及肝内胆管癌患者的骨密度、腹部总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椎后肌群脂肪面积及椎后肌群肌肉面积;2、治疗对胰GSK1120212分子量腺癌患者的影响较大,会使胰腺癌患者各身体组分下降;3、对于消化系统实质脏器常见恶性肿瘤来说,治疗会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以及胰腺癌患者各身体组分的变化,但三种肿瘤患者身体组分的变化程度没有明显区别。第二部分 定量CT对胰腺癌恶病质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目的:通过测量胰腺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身体组分的变化,来研究胰腺癌患者治疗前后身体组分的变化对胰腺癌恶病质患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胰腺癌患者恶病质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6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CT影像资料。使用定量CT检测64名胰腺癌患者治疗前后L3腰椎中部层面椎后肌群脂肪面积(Fat Area,FA)、肌肉面积(Muscle Area,MA)、脂肪浸润程度(Muscle Fat Infiltration,MFI)情况及腹部总脂肪面积(Total Fat Area,TFA)、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以及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并计算治疗前后相应的身体组分的变化量cFA、cMA、cMFI、c寻找更多TFA、cVFA、cSFA、cBMD。统计学处理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回归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应用ROC曲线评估胰腺癌患者恶病质的诊断效能。结果:胰腺癌恶病质患者与非恶病质患者治疗前后身体组分变化cTFA、cVFA、cSFA及cMA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诊断模型以是否为恶病质患者为因变量,将胰腺癌患者性别、年龄和治疗前后的身体组分变化为自变量。分析结果显示cBMD、cSFA为胰腺癌患者是否恶病质的独立危险因素。故恶病质患者Logistics回归诊断模型建立如下:Logit P=-2.069+0.057cBMD+0.100cSFA。将Logistics回归预测模型的诊断概率建立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919(95%CI:0.823~0.972)。P为恶病质的发生的概率值,取值范围为0~1.P的临界值(cutoff)为0.4,其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92.5%。结论:1、胰腺癌恶病质患者与胰腺癌非恶病质患者的身体组分的变化程度在cTFA、cVFA、cSFA和cMA等方面有差异,胰腺癌恶病质患者cTFA、cVFA、cSFA和cMA等身体组分的变化程度比胰腺癌非恶病质患者大;2、基于定量CT测量胰腺癌患者治疗前后身体组分的变化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评估效能、能够很好的诊断胰腺癌恶病质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