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当前的医疗水平有限,无法预防和治愈孤独症,只能通过教育康复减轻患者症状、帮medical risk management助其融入社会。近年来孤独症的患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根据相关研究统计结果,我国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已超过1000万人,并且存在确诊不及时、配套资源不足、对大龄孤独症患者的社会支持有限等问题。媒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作为社会治理和实现公共福祉的重要参与者,其行动将直接作用于社会认知,并将有助于社会各界统筹协调以改善此类问题。本研究选择《澎湃新闻》的孤独症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澎湃新闻》2014年-2022年期间关于孤独症的新闻报道进行梳理分析,并结合建设性新闻视域下的四种建设性新闻实践类型,探究《澎湃新闻》作为新型主流媒体对孤独症的报道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实践特征,反思《澎湃新闻》孤独症报道实践中的不足,并立足于此思考改善路径,提升主流媒体促进解决此类社会问题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研究发现,《澎湃新闻》的孤独症报道对建设性新闻理念的整体应用频率较高,从建设性新闻四类分支实践的内容呈现上来看,方案新闻报道兼顾微观经验与宏观布局,预期新闻重点关注前沿探索与关键突破,和平新闻呈现多方观点以促进社会理解与对话,恢复性叙事重点讲述康复故事和社会关爱活动;在传播方式上,图文、视频形式的报道占比较多,报道的可视化程度较高。但报道样本中患者本人较少成为主要消息来源,乡村患者群体集体失语,报道的信源、地域均衡性不足;在非建设性新闻报道中,正面宣传类报道未能兼容建设性;方案新闻的参考性AZD1152-HQPA配制与预期新闻的前瞻性不足。最后,针对《澎湃新闻》孤独症报道出现的不足,提出了突出患者主体性,提升报道均衡性;加强问题意识,促进协同共建;协调方案逻辑,加强探索实践等Cell Cycle抑制剂报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