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狄斯瓦螨寄主搜寻行为的蜜蜂幼虫体表挥发物的鉴定及分析

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是蜜蜂专性体外寄生虫,在20世纪上半叶由原始寄主东方蜜蜂(Apis cerana)转移到新寄主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上。这种寄主转移已经对全世界蜜蜂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尚未有绿色高效的杀螨剂防治狄斯瓦螨。化学信号在狄斯瓦螨生命周期的各种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寄主搜寻。然而,关于寄主来源的化学信号对狄斯瓦螨搜寻寄主行为作用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本论文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needle prostatic biopsyMS)对两种蜜蜂的工蜂和雄蜂幼虫的体表挥发物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利用电生理记录和Y型嗅觉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候选化合物的潜在作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实验共鉴定到63种蜜蜂幼虫体表挥发物,包括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Acc)工蜂幼虫的17种,中华蜜蜂雄蜂幼虫的20种,意大利蜜蜂(ApisS63845细胞培养 mellifera ligustica,Aml)工蜂幼虫和雄蜂幼虫皆为36种。其中,从4类蜜蜂幼虫寄主中均检测到的4种脂肪酸酯类挥发物,分别为十四酸乙酯(Ethyl myristate,EM)、棕榈酸甲酯(Methyl palmitate,MP)、棕榈酸乙酯(Ethyl palmitate,EP)、油酸乙酯(Ethyl oleate,EO)。此外,在意大利蜜蜂雄蜂幼虫中检测到了蜜蜂的摆尾信息素组分二十三烷;在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中检测到饥饿信息素组分罗勒烯。2.比较各组分在不同蜂种的同种性别幼虫体表之间的含量差异发现,意大利蜜蜂雄蜂幼虫的十四酸乙酯含量显著高于中华蜜蜂雄蜂幼虫,而两种蜜蜂的工蜂幼虫间无显著差异。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的棕榈酸甲酯含量,显著高于中华蜜蜂工蜂幼虫,而雄蜂幼虫间则无显著差异。对于棕榈酸乙酯和油酸乙酯,中华蜜蜂工蜂幼虫中这两种物质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而雄蜂幼虫间则无显著差异。3.比较各组分在同一蜂购买LY-188011种的不同性别幼虫体表之间的含量差异发现,意大利蜜蜂雄蜂幼虫的十四酸乙酯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工蜂幼虫,而中华蜜蜂工蜂幼虫与雄蜂幼虫则无显著差异。意大利蜜蜂雄蜂幼虫的棕榈酸甲酯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工蜂幼虫,中华蜜蜂雄蜂幼虫也高于其工蜂幼虫。意大利蜜蜂雄蜂幼虫的棕榈酸乙酯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工蜂幼虫,而中华蜜蜂的工蜂幼虫与雄蜂幼虫则无显著差异。意大利蜜蜂的雄蜂幼虫的油酸乙酯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工蜂幼虫,而中华蜜蜂的工蜂幼虫与雄蜂幼虫则无显著差异。4.利用电生理记录技术分析了狄斯瓦螨的嗅觉器官对上述4种共有的脂肪酸酯和2种信息素组分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1)十四酸乙酯:狄斯瓦螨对其0.1μg和1μg剂量均有反应,对100μg剂量则无反应。(2)棕榈酸甲酯:狄斯瓦螨对其0.1μg、10μg、100μg和1000μg剂量均有反应,对1μg剂量则无反应。(3)棕榈酸乙酯:狄斯瓦螨对其的1μg、10μg、100μg和1000μg剂量均有反应,对0.1μg剂量则无反应。(4)油酸乙酯:狄斯瓦螨对其1μg、100μg和1000μg剂量均有反应,但对0.1μg和10μg剂量则无反应。(5)狄斯瓦螨对二十三烷和罗勒烯的5个不同剂量均无反应。5.借助Y型嗅觉仪生物测定法分析狄斯瓦螨对上述4种共有脂肪酸酯类挥发物和2种信息素组分的行为选择。结果表明,(1)十四酸乙酯:其10μg的剂量对狄斯瓦螨有吸引作用,而1000μg剂量却有趋避作用。(2)棕榈酸甲酯:狄斯瓦螨对其0.1μg、1μg、10μg、100μg及1000μg的剂量均无选择。(3)棕榈酸乙酯:狄斯瓦螨对其10μg和100μg的剂量均表现出趋避反应。(4)油酸乙酯:狄斯瓦螨对其0.1μg、10μg、100μg和1000μg的剂量均表现出趋避反应。(5)狄斯瓦螨对1000μg的二十三烷和1000μg的罗勒烯也表现出趋避反应。总之,在对中华蜜蜂及意大利蜜蜂幼虫的体表挥发物进行鉴定和比较后,发现意大利蜜蜂幼虫的体表挥发物比中华蜜蜂的更为丰富。同时,研究中首次鉴定到了十四酸乙酯,进一步实验验证表明,十四酸乙酯在适宜浓度时对狄斯瓦螨具有明显的吸引效果,但在高浓度时表现出趋避效果。因此,十四酸乙酯等体表挥发物为狄斯瓦螨与寄主间化学信号交流机制的研究提供候选靶标,也可为开发安全、高效的治螨措施提供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