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幽门螺杆菌含铋剂四联疗法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

目的:研究抗幽门螺杆菌含铋剂四联疗法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寻找导致治疗失败的菌群。方法: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进行抗幽门螺杆菌含铋剂四联方案治疗14天,留取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停药1月后的粪便进行16Sr DNA测序。根据治疗时间分为治疗前组、治疗2SAHA分子量周组及停药1月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复查呼气试验,根据复查结果分为治疗成功组、治疗失败组;分析治疗前后菌群变化,并寻找导致治疗失败的菌群。结果: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Erastin试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成功组与失败组α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优势菌门主要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优势菌属主要有拟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粪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幽门螺杆菌在根除治疗前、治疗2周、停药1月,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糖细菌门、梭杆菌门相对丰度发生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劳特氏菌属、志贺菌属、粪杆菌属、普雷沃菌属、颤螺菌属、梭菌属相对丰度发生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尔氏菌属(Dorea)在治疗失败组相对丰度升高,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在治疗失败组相对丰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优势菌群发生改变,治疗过程中发生菌群紊乱,肠道内致病菌丰度相对增加和产生短链脂肪酸有益菌丰度相对降低,导致肠道屏障作用减弱,促炎因子增多,炎症水平升高,可能影响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Medicament manipulation,最终导致根除治疗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