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研究

【研究背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在遗传学、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和临床表现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也有差异。DLBCL一般的生长模式是弥漫性浸润,肿瘤细胞破坏了部分或全部的淋巴结结构,在极个别情况下肿瘤细胞会选择性地侵犯淋巴窦并局限于淋巴窦内,称之为窦性大B细胞淋巴瘤(Sinusoidal Large B-cell Lymphoma,SLBCL)。SLBCL非常罕见,国内外仅有散在的报道,更为深入的分子特征研究还尚未见报道。SLBCL预后极差,目前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目的】本研究拟首先从组织学水平阐述SLBCL的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达改变,进而在分子水平采用二代测序检测SLBCL的特征性分子改变,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及潜在的治疗靶点,为SLBCL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1.研究SLBCL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达特点;2.研究SLBCL的分子特征;3.分析影响SLBCL预后的因素;比较SLBCL和普通DLBCL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了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Sanger测序和高通量测序的研究方法,主要列举如下:1.成立了SLBCL多中心研究小组,用严格的标准从全国多家医院收集SLBCL病例,并随访其临床信息。2.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SLBCL的形态学改变,通过IHC显微镜下观察CD30、CD15、CD5、CD20、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MYC、BCL2、BCL6、CD10、Mum-1、P53和Ki-67等分子在SLBCL中的表达情况。使用EBV编码的小RNA(EBV-encoded small RNA,EBER)探针检测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3.FISH检测SLBCL分子改变:MYC、BCL2和BCL6的使用位点特异性识别(Locus Specific Identifier,LSI)双色分离探针;PD-L1/L2的使用LSI双色扩增探针。4.Sanger测序检测TP53外显子5-10区域的突变情况。5.对7例SLBCL进行二代测序,并与COSMIC数据库中常见的DLBCL基因改变相比,发现SLBCL的基因差异性。6.单因素方差分析影响S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比较SLBCL和普通DLBCL(n=40例)在临床病理方面的差异。【结果】1.17例SLBCL样本肿瘤均发生在淋巴结,其中颈部11例、腹股沟2例、锁骨上2例、下颌下和腋窝各1例。所有样本肿瘤细胞均呈淋巴窦内生长模式,肿瘤细胞在淋巴窦内分布程度从30%~100%不等。2.IHC显示所有病例CD20强阳性,CD5、CD15和EBER均阴性。根据Hans分型,16例(94.1%)表现为non-GCB免疫表型,1例(5.9%)表现为GCB免疫表型。Ki-67的范围在70%至90%之间,中位数为80%。16例患者CD30表达阳性,范围为23~90%,中位数为68%。13/15例(86.7%)BCL2呈阳性,13/14例(92.9%)MYC呈阳性,12/14例(85.7%)BCL2和MYC双阳性。10/16例(62.5%)P53阳性,其中4例样本弥漫性强阳性表达。11/14例(78.6%)PD-L1阳性,其中5例(45.5%)PFulvestrant抑制剂D-L1肿瘤细胞阳性比例分数(Tumor Proportion Score,TPS)评分范围为1-49%,6例(54.5%)PD-L1 TPS评分范围≥50%。3.12/16例(75%)出现了MYC拷贝数genetic disoders增加。12/16例(75%)出现BCL2异常,其中1例出现信号分离,11例出现了拷贝数增加。12/16例(75%)出现了BCL6拷贝数增加,其中6例患者同时出现分离信号和拷贝数增加。7/13例(53.8%)出现PD-L1/L2异常,其中4例Erastin核磁出现拷贝数增加,3例出现多倍体拷贝数增多。此外,10/15例(66.7%)出现MYC、BCL2和/或BCL6异常,9/15例(60%)发现MYC、BCL2和BCL6三重异常。4.13例样本通过PCR成功扩增出TP53外显子5-10,其中检测到8例样本TP53基因错义突变。P53的表达与TP53错义突变相关(r=0.854,P=0.0002<0.001)。5.对7例SLBCL样本进行二代测序,与COSMIC数据库中DLBCL非特指类型基因改变相比,TP53、MYD88、KMT2D、CREBBP和PIM1突变频率增高。6.单因素分析显示,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大于等于4分、同时出现MYC、BCL2和/或BCL6异常的患者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明显低于阴性患者。7.与普通DLBCL患者相比,SLBCL患者更容易出现B症状、高肿瘤分期、高IPI评分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升高(P<0.05)。SLBCL病例多呈non-GCB免疫表型,多表达CD30、MYC、BCL2和PD-L1(P<0.05)。SLBCL更常出现TP53突变,并更容易出现MYC、BCL2和/或BCL6异常(P<0.05)。SLBCL患者的OS率明显低于普通DLBCL患者(P<0.001)。【结论】1.SLBCL表现出许多与普通DLBCL有本质不同的基因改变和生物学特征。SLBCL大部分表现为non-GCB免疫表型,CD30、PD-L1、MYC和BCL2高表达,高频率TP53突变,更容易出现MYC、BCL2和/或BCL6异常,PD-L1/L2扩增和/或多倍体出现频率增高。2.二代测序结果显示TP53、MYD88、KMT2D、CREBBP和PIM1在SLBCL中突变频率较高。3.大多数SLBCL患者具有侵袭性病程,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