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自知力的形成与作用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心理健康、精神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自知力是精神心理障碍不同于其它大多数疾病的一种现象。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自知力缺乏,意味着患者会否认自身的精神心理异常状态或症状,这往往预示着患者难以维持相关的治疗,从而不利于患者病症的长期稳定与社会康复。在临床工作中,提升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是治疗过程的关键,患者的自知力缺乏会导致难以建立良好的医患治疗联盟,使得一切治疗都难以开展与延续。自知力障碍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尤其与病耻感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现代主义思潮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当代人对于精神心理障碍有了新的态度与看法,对于自知力的现象亦是如此。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研究范式,使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精神心理障碍住院病房作为研究场所,将患者视为主体,对临床工作角色与患者进行访谈,探索患者自知力现象的形成与运作机制。研究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研究主题一,分析探索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被认为其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反应、对疾病的解释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主题二,分析探索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抗拒治疗的反应、形成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主题三,分析探索自知力的形成及作用机制。并对照分析临床工作场景中的不同角色在同一议题上的差异。最后在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视角下进一步分析总结,并提出新的意见与看法。研究结果:研究一,在患者被他人认为其有精神心理障碍或症状“发作”时,其情绪处于高张力的状态,其行为反应包括向内行为、向外行为两种行为方向,以向外的行为反应为主;对疾病的解释,包括关注病Blebbistatin体内实验剂量症与关注背景两种视角。研究二,患者抗拒治疗的缘由包括症状状态、关系特征、人格特征以及治疗过程特征四个方面;抗拒治疗的形式包括直接抗拒与转换抗拒两种,以转换抗拒为主要抗拒形式;患者对治疗的感知包括他人意志、疾病无关以及效能损害三个部分。研究三,患者意识不到的缘由包括特质缺陷与状态损害两个部分;患者不承认的缘由包括早已内化病耻、现实不利、负面体验以及整合困难四个方面,其特征人群为有希望、人际困难且相关陌生的患者;患者认识不足的缘由包括信息渠道、个人缺陷以及回避态度三个部分;患者对疾病Immunomodulatory action的感知包括低自我效能感与高负面凝视两个部分。研究结论: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病耻感由负面凝视感与自我效能感两个独立的心理维度组成。其他角色对病症的过度关注会强化患者的凝视感,并导致高张力的互动状态;而患者参与治疗的消极体确认细节验会损害患者对治疗的效能感。以上这些部分在患者主体的识别功能和整合功能两部分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患者的自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