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家庭肠内营养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的基于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模式,构建具有科学性、可靠性与合理性的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家庭肠内营养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为家庭肠内营养护理质量提供科学、系统及量化的判断和监测依据。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法进行循证分析和证据转化,为构建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Telaglenastat配制家庭肠内营养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提供基础和依据。2.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确定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及照护者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指标条目。3.通过小组讨论法汇总和整理提取后的指标内容,初步拟定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家庭肠内营养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内容、意义、计算公式和收集方法。4.通过专家函询法对24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收集专家建议和观点,对指标进行增加、删减和修改,最终确立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家庭肠内营养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5.通过层次分析法对第二轮函询结果中的每个敏感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初步获取相关文献1086篇,初筛和复筛后最终纳入文献16篇,其中IIA级1篇(6.25%)、IIIA级4篇(25.00%)、IIIB级1篇(6.25%)、IVA级2篇(12.50%)、IVB级4篇(25.00%)、VA级3篇(18.75%)、VB级1篇(6.25%)。结合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提取各层级指标内容,小组成员面对面讨论后,初步拟定包含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41项三级指标在内的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家庭肠内营养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2.函询结果:(1)专家积极程度较高:两transboundary infectious diseases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7.5%、100.0%;(2)专家权威程度较高:两轮函询问卷的Cr值分别为0.867、0.876;(3)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较高:两轮函询结果中,指selleck激酶抑制剂标重要性得分均数分别为3.238~5.000、3.905~5.000,标准差为0.000~1.554、0.000~0.831,满分比分别为0.286~1.000、0.333~1.000;(4)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高:两轮函询结果中,W值分别为0.149~0.226、0.151~0.238。3.指标权重计算结果: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结构(0.2500)、过程(0.5000)和结果(0.2500),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仪器设备(0.0625)、教育培训(0.1875)、吞咽管理(0.0988)、营养管理(0.2453)、健康教育(0.1560)、不良事件(0.0500)、患者结局(0.1000)和效果评价(0.1000)。33项三级指标中,照护者HEN知识与技能考核合格率(0.1125)、多学科协同制定HEN方案患者及照护者参与率(0.0669)、卒中二级预防知识知晓率(0.0669)、吞咽功能动态评估落实率(0.0518)、吞咽功能改善有效率(0.0490)、卒中二级预防知识掌握率(0.0490)、营养风险筛查落实率(0.0454)、可控性肠内营养输注泵配比率(0.0417)、多学科营养支持团队定期培训落实率(0.0375)和照护者HEN知识与技能培训落实率(0.0375)列于前10位。结论经过本研究构建,我们得出了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家庭肠内营养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共计32个三级指标,涵盖仪器设备、教育培训、吞咽管理、营养管理、健康教育、不良事件、患者结局、效果评价八个方面。这些指标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与可靠性,有利于加强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家庭肠内护理的标准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同时,这些指标也为今后科学监测、评估和提高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家庭肠内营养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升护理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