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感染性骨缺损是指伴有感染或在骨感染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骨质缺损,治疗过程繁琐而复杂:既要控制骨感染又要修复骨缺损,对于自体骨同种异体骨移植存在的不足及抗生素使用后产生的耐药问题,研究新型抗菌骨组织工程学材料成为针对感染性骨缺损治疗目前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热点。研究目的主要构建具有抗菌性能和骨诱导活性的(CSH/β-TCP/BBR)颗粒材料,并系统性的评估其生物安全性,为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bioelectric signaling,并为临床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制备黄连素溶液,通过琼脂打孔法测定抑菌圈直径判断黄连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通过微量肉汤稀释Dolutegravir研究购买法对黄连素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抗菌浓度进行测定;第二部分将CSH/β-TCP/BBR颗粒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进行共培养,用CCK-8法检验其对大鼠BMSCs活力的影响,检测对大鼠BMSCs中ALP活性的影响。第三部分建立SD大鼠感染性骨缺损模型(24只,分4组,每组6只)植入不同黄连素浓度的 CSH/β-TCP/BBR 颗粒(0、500 μg/mL、750 μg/mL、1000μg/mL),对大鼠术后体温、体重、术口愈合情况、术后3周、6周血常规、髓腔冲洗液细菌培养结果以及Micro-CT检测结果,综合评估材料对感染性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研究结果1、黄连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浓度为20mg/mL 100μL的黄连素溶液的抑菌圈范围为35.40±1.67mm,黄连素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BC、MIC 值为 62.5-125 μ g/mL;2、梯度浓度的CSH/β-TCP/BBR颗粒对大鼠BMSCs的生长增殖有影响,液相黄连素浓度高于750 μ g/mL的CSH/β-TCP/BBR颗粒具有细胞毒性,液相黄连素浓度500-700 μg/mL之间的CSH/β-TCP/BBR颗粒具有促进细胞的增殖的作用且成骨标志物ALP的表达量同时高于对照组;3、术后3周、6周大鼠血常规结果四组之间无明显差异,Micro-CT、病理学结果显示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骨缺损范围减小,内植入物存在;中、低浓度组可见骨缺损范围减小,有新生骨小梁生成,中浓度组较明显;术后6周,骨髓腔冲洗液进行细菌培养,实验组三组抑菌率达到100%,与空白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主selleck BLZ945要结论本研究采用将硫酸钙、磷酸钙固相粉剂、与中药单体黄连素溶液液相直接结合的方法,制成载中药黄连素的硫酸钙/磷酸钙颗粒(CSH/β-TCP/BBR颗粒),通过体外实验对其抗菌活性、生物安全性及骨诱导性进行检测与评价,结合大鼠体内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低中浓度组(液相黄连素浓度750 μ g/mL)颗粒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及骨诱导活性,同时该浓度颗粒未发现明显的细胞毒性,为载中药单体的可降解生物材料在临床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