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治疗对伴动脉粥样硬化牙周炎白细胞介素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影响的动物实验

目的通过研究牙周基础治疗对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慢性牙周炎(chronicperiodontitis,CP)大鼠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44只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7只)、B组(As组,建立As模型,8只)及C组(CP+As组,建立CP+As模型,29只)。建模后将C组再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个小组,C1组:自然进程组,C2组:单纯机械治疗组,C3组:机械治疗+盐酸米诺环素(派丽奥)组,C4组:机械治疗+盐酸米诺环素+抗生素组,每组7只。建模后15周按随机数字表法处死B、C组大鼠各1只,分别进行血管病理切片发现有脂质沉积形成,同时观察C组大鼠口腔出现牙周炎表现,证明As及CP+As建模成功,开始口腔干预。分别于建模后第1、3、5、7和9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浓度,免疫组化法定性检测各组大鼠颈动脉血管壁组织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Liproxstatin-1细胞培养-9并测量其灰度值。结果各组MMP-2,9的灰度值趋势基本一致,B、C组颈动脉的内膜、中膜阳性染色深度均明显大于A组。C1组(MMP-2,9的灰度值分别为101.3±2.4、101.2±4.1)有As斑块形成,染色深度明显强于B组(MMP-2,9的灰度值分别为126.4±2.dilatation pathologic0、124.8±2.8)(P<0.05);C2、C3和C4组染色范围及程度依次减弱,且均弱于C1组,与C1组的灰度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B、C1组血清IL-6浓度一直呈升高趋势,均显著高于A组(P<0.01);C2、C3、C4组血清IL-6浓度均为先升后降,在建模后第5周达峰值,其中C2组最高,从第4次取样时间点起,各组IL-6含量均显著低于C1组(P<0.001),C3、C4组显著低于C2组(P<0.01)。结论对于伴有As的CP大鼠,若不及时控制CP,可能会加重As的病变程度;牙周机械治疗可能会短期内增高机体炎症反应程度,而长期则可能降低血管炎症,减缓其As病变程度;牙周机械治疗时辅以局部及全身抗炎药Gefitinib-based PROTAC 3细胞培养物后,颈动脉血管病变及全身炎症可以得到更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