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谱-毒”关系和网络毒理学发现淫羊藿致肝损伤的潜在毒性成分

目的淫羊藿(Epimedii Folium,EF)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等功效,临床上广泛运用于骨科疾病。由于其相关复方制剂壮骨关节丸、仙灵骨葆胶囊所引起的肝损伤不良反应频发,淫羊藿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研Elexacaftor作用究通过构建淫羊藿指纹图谱与细胞肝毒性的”谱-毒”关系,并利用网络毒理学构建淫羊藿的”成分-靶点”毒性作用网络,整合两种分析手段预测并发现淫羊藿致肝损伤的潜在毒性物质基础。材料和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11批不同基原的淫羊藿提取物的指纹图谱;通过CCK8法测定各批次淫羊藿提取物对小鼠正常肝细胞AML12的细胞毒性并得出IC50值;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谱-毒”关系,发现淫羊藿中候选肝毒性成分;建立”淫羊藿成分-成分靶点-肝毒性靶点”的毒性作用网络,筛选出淫羊藿中与肝毒性靶点关联较强的物质;整合两种结果后,发现淫羊藿致肝损伤的毒性成分。结果建立淫羊藿提取物指纹图谱,共标定16个共有峰;经Q-TOF/MS鉴定及对照品比对解析了部分共有峰的成分信息,再根据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发现16(未知)、6(朝藿定A)、15(淫羊藿次苷Ⅱ)、8(朝藿定B)、14(2″-O-rhamnosyl ikarisideⅡ)、10(朝藿定C)和13(2″-O-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号共有峰均与AML12细胞毒性的IC50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经类药性筛选得到92个淫羊藿的化学成分,购买NSC125066经OMgeriatric oncologyIM等数据库发现肝损伤的疾病靶点共2483个;构建毒性作用网络,推测出淫羊藿中致肝毒性的候选成分为槲皮素、大黄素、脱水淫羊藿素、朝藿定B、箭藿苷A等24个,潜在致毒靶点132个,核心靶点20个,主要包括CCND1、CDK1、TP53、MYC、HSP90AA1;对靶点功能进行GO富集,涉及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细胞周期蛋白等分子条目,KEGG分析涉及脂质代谢、PI3K-AKT、P53、化学致癌受体激活、细胞等信号通路;整合分析得到淫羊藿致肝毒性的成分可能为朝藿定B、淫羊藿次苷Ⅱ、淫羊藿次苷Ⅰ、淫羊藿素等。结论淫羊藿致肝损伤的物质基础成分复杂,多集中于异戊烯基类黄酮化合物,本研究为淫羊藿中具固有性肝毒性的成分发现及致肝损伤的毒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