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统计我科近期围产期VTE的发病率和疾病特征,研究其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研究资料与方法:统计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产科住院且诊断为VTE的围产期患者(共计112例)分析疾病发病率、临床特征,以产后1周内发生VTE的患者(共计109例)为病例组,并随机抽取同时期血管超声检查结果为阴性的分娩患者共计198例为对照组,寻找围产期VTE高危因素,评估各个高危因素对VTE的预测价值,为预防与诊治提供参考。结果:1.2018年5月-2021年12月我院围产期VTE患者新发生112例,发病率为8.76‰。其中于产前发生VTE患者3例,于分娩后至产后1周内发生VTE的患者109例,分娩前后发病率分别为:0.23‰、8.53‰。其中102例为IDDVT,且右下肢IDDVT略多于左下肢IDDVT,2例PDVT,7例PE,1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90例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且全部为IDDVTimplant-related infections,无症状的VTE患者发病率为:7.04‰;有症状的VTE患者发病率为:1.72‰。分娩后第1日发现的VTE事件最多,为48.2%。86.6%的患者于分娩后3日内发现VTE形成。2.我院有症状的VTE患者发病率接近既往西方发达国家VTE高值,IDDVT构成比高于既往研究。3.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孕前BMI、手术史、家族史、年龄≥35岁、凝SAG molecular weight血酶时间(TT)、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白蛋白、红细胞、血红蛋白(HB)、分娩时孕周、分娩孕周<37周、剖宫产分娩、分娩时与分娩后输注红细胞量、输血例数、分娩时出血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4.年龄、孕前BMI、凝血酶时间(TT)、分娩孕周<37周、剖宫产分娩、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为围产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OR值分别为1.081、1.087、1.215、3.866、7.837、3.001、4.257。其中年龄、孕前BMI、凝血酶时间、分娩孕周<37周、剖宫产分娩、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5),其AUC值分别为0.633、0.597、0.614、0.625、0.623、0.599,产后出血预测价值较低(P>0.05),上述因素联合预测AUC值为0.805。年龄最佳截断值为32.5岁,其敏感度为56.9%,特异度为66.7%;孕前BMI最佳截断值为22.16,其敏感度为62.4%,特异度为58.1%;凝血酶时间最佳截断值为13.85s,其敏感度为84.4%,特异度为39.9%。5.完善D-二聚体的患者中,D-二聚体是围产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为1.201。当D-二聚体值为3.155 ug/ml时,其约登指数最大,敏感度为72.5%,特异性为68.3%。6.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产期VTE患者中,D-二聚体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525。当其值为3.595 ug/m L时,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0%。7.IDDVT组与非IDDVT组间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该期间我院围产期VTE发病率远高于既往研究结果,以产后1周内VTE发病率的升高为主。大多数VTE发生于分娩3天内且无明显临床表现,仅通过CUS筛查确诊。以IDDVT为主要类型,右下肢发病数量略多于左下肢,这与既往经验均不同。若于分娩后早期行双下肢CUS,可以起到早发现的效果。根据我科IDDVT对DVT的占比或可推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阻止部分患者向PDVT与PE的进展。2.许多危险因素均对围产期VTE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单个危险因素对围产期VTE诊断价值有限,多因素联合评估诊断价值更高。此次研究中,D-二聚体亦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或可纳入危险因素的评估之中。3.围产期患者出现下肢肿痛、胸闷、头痛等不适时,应尽快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对于高龄、肥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分娩、早产、产后出血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加强宣教及VTE防治。4.当患者分娩前凝血酶时间≥13.85S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84.4%)。同时提示患者可能于分娩前便发生凝血状态的改变,而导致VTE的发生。5.在妊BMS-907351分子量娠期高血压患者中,产前D二聚体≥3.595 ug/m L是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或可作为妊高症患者VTE新的预测指标,临床上可对目标患者进行检验,起到早识别、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效果,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6.IDDVT的进展较难评估,如何预防IDDVT向PDVT及PE的进展是VTE治疗的关键,但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