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PP)复合非织造材料具备较好的强度与过滤性能,但聚丙烯结晶度高,表面无活性基团,疏水性强、抗菌性能差。因此,对PP复合非织造材料进行多功能整理有利于扩展其在卫生领域的实际应用。本文设计一种抗菌-单面防护的PP复合非织造材料,目的在于提高织物整体抗菌性的同时保证织物外侧的防护性能。用低温氧等离子体对织物进行亲水改性、再以壳聚糖有机酸盐类SA-50DS作抗菌剂、HTMS乳液作防护整理剂,通过“浸渍-轧压结合法”与“单面喷涂法”分别赋予织物抗菌与单面防护性能。主要内容如下:(1)使用低温氧等离子体对疏水性PP复合非织造材料进行亲水改性。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功率和真空度三因素对PP复合非织造材料亲水性能的影响,再采用正交实验进行工艺优化,优化工艺条件为:处理时间45 s、功率40 W、真空度30 Pa。此时,PP复合非织造材料的静态接触角从140°下降到84.7°,织物亲水性能明显增强,SEM、EDS表明亲水改性使得织物表面由平整光滑变得凹凸不平,氧元素含量增加。(2)使用SA-50DS抗菌剂对亲水改性后的PP复合非织造材料进行抗菌整理。首先采用活菌计数法测定SA-50D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在OD_(600) nm处测定24 h内E.Coli与S.aureus的抗菌动力学生长曲线,抑菌圈法观察SA-50DS的溶出型。结果表明:SA-50DS为时间依赖性抗菌,其MIC为1.125 mg/m L(针对E.coli与S.aureus),无抑菌圈产生,为非溶出型抗菌剂。后采用“浸渍-轧压结合法”进行抗菌整理,以抑菌率为指标,将织物置于不同浸渍温度、浸渍浓度、浸渍时间、烘焙温度下进行整理,选择工艺条件为:2%SA-50DS,浸渍温度60℃,浸渍时间100 min,焙烘温度100℃。此时可抑制98%的E.coli与99%的S.aureus。SEM与EDS表明织物表面有抗菌剂的附着,抗菌整理后显微镜下细菌数量变少,细胞形态破裂,表面凹陷,织物力学性能与透气性能稍有下降,热稳定性能基本稳定。(3)使用HTMS乳液对抗菌PP复合selleck合成非织造材料进行单面防护整理。采用单面喷涂法,探究喷涂方式、乳液浓度、喷涂距离、喷涂次数对织物防护性能的影响,同时考虑防护整理对抗菌性能的影响。工艺条件为:喷涂方式Toxicological activity为单面垂直喷涂、20%HTMS乳液、喷涂距离为20 cm、喷涂次数为7次。GSI-IX作用此时织物防护整理面接触角为164°,未防护整理面为93.7°,形成了防护性能的差异。经单面防护整理后的PP复合非织造材料抗菌效果未受影响,仍能在2%SA-50DS抗菌剂下保持良好抗菌效果。其透气性能、机械性能略有下降,但防血液渗透及防污性能效果显著,最终制得抗菌-单面防护的PP复合非织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