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情绪调节能力受损:基于认知重评的脑成像研究

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作为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和全球第二大流行性精神障碍,其基本特征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睡眠总时长过短以及伴有日间功能减退的夜间睡眠质量问题,它不仅是一些高血压、中风等生理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也会对人的认知与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导致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能力中的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能力受损,从而无法使负性情绪下调,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情绪障碍。然而,绝大多数相关研究都聚焦于短期的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如睡眠限制,睡眠剥夺等)对认知重评能力的影响,对失眠时长超过AY-22989三个月的失眠患者的认知重评能力的探究也主要集中于量表与行为研究,在此基础上的脑机制的研究目前还是比较有限的。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是指失眠时长超过三个月,且不由其他疾病诱发失眠障碍的失眠患者。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究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的认知重评能力,这对于了解原发性慢性失眠对情绪的影响以及思考失眠的缓解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究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的认知重评能力以及相关的脑成像指标,我们开展了以下三项实验研究。研究一主要从行为水平分析原发性慢性失眠障碍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在睡眠、情绪障碍倾向与情绪调节能力方面的差异。研究通过专业医生诊断或多导睡眠监测仪(Polysomnography,PSG)的整夜睡眠监测,结合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等量表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20名,并从社区招募与之进行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人群32名,要求两组被试完成睡眠相关问卷、情感障碍以及情绪调节相关问卷。结果表明,在睡眠状况上,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显著低于健康人群,失眠程度上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在觉醒程度上,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觉醒程度显示出高于健康人群的趋势。在情感障碍上,虽然在筛选被试上我们排除了临床焦虑、抑郁障碍个体,但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依旧表现出更高的焦虑倾向,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在情绪调节方面存在问题。但是在抑郁得分上,我们并未发现两组被试的得分差异;在情绪调节能力上,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的情绪调节困难程度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其中,在情绪调节困难问卷的策略使用维度上,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能力显著低于健康人群;但是在情绪调节问卷上,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与健康人群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研究二沿用了James Gross的经典情绪调节任务,主要聚焦于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19名)与正常被试(28名)在特定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下的行为与脑活动差异。实验采用2(失眠患者组、健康对照组)×3(自由观看负性情绪图片、自由观看中性情绪图片、分离重评负性情绪图片)的实验设计,任务要求被试观看三类图片并对内心感受进行评分。行为结果表明,在三种实验条件下,被试表现出不同的负性情绪感受,交互作用接近显著边缘。但我们并未发现显著的被试类型主效应,即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与健康群体在同一实验条件下的负性情绪体验没有显著差异。脑成像结果表明,被试在分离重评负性图片与自由观看负性图片条件下,楔叶(cuneus)处脑激活存在显著差异;在分离重评负性图片与自由观看负性图片条件下,两组被试在颞叶的亚回(sub-gyrus)、前额叶的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与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al gyrus)存在交互作用。研究三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与研究二中的结果、研究一中的量CP-690550配制表相结合,进一步探究失眠患者与健康被试是否存在认知重评相关脑区在功能连接上的差异,即这种认知重评能力的差异是否能够不受任务形式所制约,在更加稳定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中复现出来。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沿用了研究一中的52名被试(20名失眠患者,32名健康被试),并使用了研究二中的交互作用趋势脑区(颞叶的亚回(sub-gyrus)、前额叶的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与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al gyrus))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与全脑计算功能连接,找出两组被试存在差异的功能连接,并将所得的功能连接值与研究一中的睡眠相关量表以及情绪相关量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失眠患者与健康人群在额下回内部的功能连接、海马旁回与枕上回(Superior occipital gyrus)、海马旁回与顶下小叶(inferior parietal lobule,IPL)的静息态功能连接上存在差异。在健康人群中,额下回内部的功能连接与特质焦虑问卷、情绪调节困难问卷得分程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该量表子维度情绪接受得分也存在显著负相关。此外,在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中,海马旁回与左侧枕上回(Occipital_Sup_L)与过度觉醒量表中的极端因子、海马旁回与右侧枕上回(Occipital_Sup_R)的功能连接与失眠严重程度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与前人对认知重评的研究一致,我们的量表研究结果也发现了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情绪调节水平降低,但是,患者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频率没有下降。我们的脑成像研究结果也说明了海马旁回、额下回与颞叶的部分区域screening biomarkers是认知重评的重要脑区。海马旁回作为杏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情绪极为相关的脑区;额下回作为前额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情绪的控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颞叶相关区域则是从杏仁核到前额叶的路径中起到中间作用的脑区,它能够将前额叶的信号传递到杏仁核,从而实现情绪调节。以上结果加深了我们对失眠患者的情绪调节的认知,即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因为慢性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存在认知重评能力下降,负性情绪下调困难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大脑中前额叶、海马旁回以及颞叶部分区域的活动相关。本研究深化了对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情绪调节问题的行为与神经机制的理解,并对焦虑等情绪障碍倾向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这项研究也对治疗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即对于原发性慢性失眠患者,我们要更注意其在认知重评方面的问题;在使用睡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治疗失眠障碍时,也需要更多考虑到患者的情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