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质量的上升,使高蛋白类食物的摄取增加并增加了现代人罹患痛风的风险。痛风是由血清中尿酸的高水平导致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通常与体内嘌呤类物质的摄入增加以及排泄减少息息相关。痛风的主要症状有高尿酸血症和急性、慢性痛风性关节炎,长期存在的痛风还会累及人体其它组织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肾损伤等。目前市场上可用的痛风治疗药物主要为西药,根据作用的不同环节,可分为痛风性关节炎治疗药物和降尿酸药物,临床常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常用的降尿酸药物根据减少尿酸生成和增加尿酸排泄,又可分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类(XOI)药物(如别嘌呤醇和非布索坦)和利尿剂类药物(如丙磺舒和苯溴马隆)。目前可用的西药均有不同程度的CL 318952药物不良反应,而且降尿酸治疗需要长期用药,但西药的价格昂贵,增加了患者的生理负担以及经济负担。本文将研究焦点转移到药食同源性植物中,并希望从萝卜中得到一种具有良好降尿酸效果以及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的成分,为此网站抗痛风类产品的开发提供有效借鉴。第一章综述本章主要对痛风的症状以及高尿酸血症进行简述,介绍了痛风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高尿酸血症在痛风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目前临床常用的痛风治疗手段:痛风性关节炎以及根源性的降尿酸治疗,以及常用的药物。本章同时介绍了目前可用的痛风治疗西药的优点和缺陷,阐明目前天然产物作为抗痛风治疗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对目前的抗痛风天然产物进行简单阐述,并概括了本文对萝卜中抗痛风活性成分的研究思路与目的。第二章高尿酸血症模Automated medication dispensers型的建立与体内分析方法考察本章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体内尿酸样品分析方法,通过该分析方法建立体内尿酸标准曲线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得到的标准曲线方程式为y=5491.7x+31633,R2=0.9996,在1~25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该分析方法具有较理想的分离度与专属性;对日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进行考察的结果显示RSD值全部小于2%;方法回收率和绝对回收率位于95%~105%范围之内,RSD值小于2%,表明该分析方法适用于体内的尿酸样品的分析。通过灌胃给药次黄嘌呤和腹腔注射氧嗪酸钾,构建大鼠急性高尿酸血症模型,并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取血,确定尿酸浓度最高的时间点作为后续降尿酸筛选实验中的取血时间。第三章萝卜中降尿酸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本章通过药效追踪法对萝卜中具有降尿酸活性的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萝卜乙醇提取部位的降尿酸活性优于水提部位。采用硅胶粉为柱分离材料,并以不同浓度梯度的二氯甲烷/甲醇为洗脱液,对乙醇提取的萝卜有效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得到8:1、6:1、4:1、2:1、1:1柱分离部位,降尿酸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的馏分中,4:1部位(Fr4)的降尿酸活性最佳。通过定性试验,确定Fr4部位中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物质,并含有糖类成分。第四章Fr4部位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以及降尿酸活性研究本章以Fr4部位为研究对象,对该有效部位的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以及剂量依赖性进行实验,同时,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痛风性关节炎对不同实验组大鼠的血清IL-1β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Fr4部位的高、中、低剂量组都具有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关节肿胀的活性,并能够降低大鼠血清IL-1β含量,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并且,Fr4部位的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具有剂量依赖性特征。对Fr4部位降尿酸活性的剂量依赖性进行实验研究,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降尿酸实验组大鼠的血清和肝脏XOD值,并通过组织病理学切片以及染色处理,观察Fr4部位对肝组织和肾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Fr4部位高、中、低剂量组均能够降低相应实验组大鼠的血清尿酸值,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特征。另外,各剂量组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鼠血清和肝脏XOD值,其中,高剂量组的作用最明显。肝肾组织切片结果显示,Fr4部位高剂量组能够降低高尿酸血症对大鼠造成的肝肾损伤。表明Fr4部位可能通过维持肝肾正常生理功能,降低尿酸的生成并增加尿酸排泄。第五章抗痛风活性成分颗粒剂的制备以及考察本章制备了Fr4有效部位的颗粒剂。通过单因素筛选实验,对填充剂-可溶性淀粉和甘露醇的比例,粘合剂种类以及加药量进行筛选,并根据单因素筛选结果,选择L9(3~4)正交设计表对单因素筛选得到的颗粒剂处方进行进一步优化。确定最优处方为可溶性淀粉:甘露醇为6:1,加药量为10%,粘合剂为0.8%CMC-Na水溶液。对最优处方下制备的颗粒剂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颗粒剂大小均匀,颜色相近,无粘连,吸潮现象。颗粒剂的粒度考察结果均小于15%,水分检查结果均小于5%,符合药典规定,并且该颗粒剂能够完全溶解于水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利于服用。降尿酸实验结果显示,Fr4制备成颗粒剂之后,不会影响其降尿酸药效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