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株平脐蠕孢属真菌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是天然产物中占比最高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萜类化合物以其结构多样的骨架结构与优良的生物活性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从萜类化合物中发现多种成药的化合物,如二萜紫杉醇与倍半萜青蒿素等。平脐蠕孢属真菌是一大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能够对小麦、玉米及高粱等作物产生显著的植物病害作用,发挥其植物毒活性的真菌毒素包括萜类、杂萜及环肽等化合物。其中,萜类化学成分是分布最广、关注度最高的一类化学成分。本文以两株平脐蠕孢属真菌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的萜类化合物进行化学研究,并综合运用薄层色谱、凝胶色谱、硅胶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实验结合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及圆二色谱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以期挖掘更多结构新颖与活性显著的化合物。本研究共获得46个萜类化学成分,其中25个新化合物,其中从一株土壤真菌Bipolaris eleusines中分离得到17个ophiobolin类二倍半萜(1-17),其中包括13个新化合物Bipolarin J-V(1-13)。化合更多物8具有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的C-3、C-21连接的六元内酯环结构,化合物9具有独特的多环系统,化合物1和5的结构得到了单晶数据的验证。从一株病原菌B.sorokiniana中分离并鉴定了 27个seco-sativene倍半萜类的潜在前体、中间体、重排产物与结构类似物(18-44Compound 3小鼠),其中包括10个新化合物Bipolenin N-W(18-27)。化合medical nephrectomy物19是鲜有从真菌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5-27具有新颖的[3,3,1]桥环骨架,化合物21的结构得到了单晶验证。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对8个已知的seco-sativene倍半萜进行了质谱分析与裂解规律总结,基于其质谱裂解规律结合特征性诊断离子对病原菌Bipolaris sorokiniana提取物进行seco-sativene倍半萜指认与新化合物靶向分离,成功分离得到两个新的 seco-sativene 倍半萜 12-acetyl-drechslerine A(45)和 14-acetyl-drechslerine B(46)。活性研究表明,ophiobolin类二倍半萜具有优良的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10对B16、HepG2及MCF-7肿瘤细胞株均表现出强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3.53±0.62 μM,7.50±1.00 μM,10.80±0.90 μM,均低于顺铂,具有发展成为抗肿瘤候选药物的潜力;其次,化合物15对B16细胞株,化合物5、9对MCF-7细胞株同样表现出强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7.80±0.96 μM、10.74±1.94 μM、10.39±0.59 μM;构效关系表明,A环形成的α,β-不饱和环戊酮片段、B环21-CHO官能团、6-β手性构型、C-21位取代基及C-9位羟基潜在活性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