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临床上一些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需要narcissistic pathology经股静脉入路导管消融术进行介入治疗。然而在完成消融术后常常面临出血及血管通路并发症等风险。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率大约为50.2-1.5%。目前国内传统的止血方案主要为手压止血+包扎;“8”字缝合(Figure-of-Eight Suture)是一种新近出现的止血方法,研究表明采用“8”字缝合,其止血效果相较手工压迫来说,首先在止血速度上较其明显增快,其次能减少静脉通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为患者提供较好的舒适度和体验感。但仍有中心对于单纯“8”缝合的止血效果存在一定的疑虑,所以甚至有部分中心采取“8”字缝合联合手工绷带加压包扎的止血做法,这种方法可能潜在地减少了局部的血肿及其他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以及相关血栓事件发生的风险,目前对于这种止血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国内外尚无相关研究文献报道。另外,以上文献报道即着眼于安全性及有效性考察,对于各种止血方式的舒适性,即患者的疼痛及感受度方面,尚缺乏相关研究报道。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经股静脉入路导管消融患者,采用(单纯“8”字缝合、手工压迫+绷带加压包扎以及“8”字缝合+绷带加压包扎)三种不同止血方法的止血效果、舒适度及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此评估不同止血方式的优缺点,从而为寻找一种能在保证术后明确止血效果、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前提下,提高患者舒适度及体验感,为导管消融术后止血管理方式提供更多循证依据。方法: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采用单盲法将2021年7月至2021年11月至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经股静脉入路导管消融的164名患者按随机数表给出的序列,随机分为A组(单纯“8”字缝合组)、R组(“8”字缝合+绷带加压包扎组)和C组(手压迫+绷带加压包扎组)。在术中均使用同等量肝素,术后均不采用硫酸鱼精蛋白逆转肝素的基础上。于术前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血压、心率、体重指数、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合并症(高血压、脑梗等)、手术疾确认细节病类型(房颤、房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早等)。此外,对于房颤患者,还收集患者是否使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等相关数据。手术结束即刻询问手术医生对止血效果的满意度。在手术结束当晚,使用Wong-Baker疼痛评估表评估患者在术后感觉到的不适程度并描述疼痛性质及部位。结果:在对患者疼痛评分和舒适度评分进行比较中,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均<0.001),其差异主要体现在A组与其他两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但C组与R组比较,感觉疼痛程度及舒适度评分C组vs R组P值分别为0.614和0.556,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提示A组较C组和R组疼痛度显著降低,舒适度显著提高。在三组术后相关并发症的比较中,淤血面积、睡眠障碍、血肿三项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1);其中主要是A组与R组优于C组,而A组与R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A组与R组相较C组来说,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与预期疼痛值比较,三组间差异有显著差异(P<0.001),总体A组患者自我感受较术前预期更轻的患者占了多数,但C组及R组则反之。在疼痛部位的表现方面,A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不同,因为A组仅进行缝扎,因此其疼痛仅反应在穿刺部位,而行传统压迫+包扎或缝合+包扎的患者则主要是包扎部位疼痛明显。关于三组患者住院天数的比较,结果示三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在比较患者术前的一般特征中,除了血糖(P<0.05)和脑梗死病史有差异外,其余相关指标(年龄、性别、BMI、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率、血压、血脂、疾病类型、手术类型、使用抗凝抗药、是否合并高血压脑梗)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股静脉导管消融术后应用8字缝合技术能在止血效果优于传统手工压迫基础上,并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症状,提供良好的舒适度,减少了静脉通路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术后的体验感,并相selleck应减少了医务人员在术后护理上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