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研究进展

慢性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终末期Belnacasan浓度肝病的主要病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临床治愈”概念的提出,目前认为临床治愈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理想的治疗终点,但实现临床治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现有2类抗病毒药物,即核苷(酸)类似物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 PEG-IFN)能够有效地抑制外周血HBV DNA复制,但由于HBV的复Cobimetinib小鼠制源头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在受感染的肝细胞内以微染色体的形式稳定存在,加之HBV感染过程中普遍发生HBV DNA整合以及免疫逃逸,导致CHB难以彻底治愈。HBV DNA抑制后序贯/联合PEG-IFN会增加HBsAg清除率。抑制病毒进入、翻译和HBsAg分泌,调节衣壳组装和靶向cccDNA转录/降解的新型抗病毒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已显示出积极效果。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性疫苗、基因工程T细胞以及激活固有免疫应答在内的多种新型免疫调节疗法也在探索中。本文总结了现阶段CHB临床治愈的Medial discoid meniscus方法,并探讨了实现临床治愈可能的新策略,为未来全面实现临床治愈指明方向。

三唑类抗真菌药相关肝损伤不良事件监测及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在住院患者中三唑类抗真菌药相关肝损伤不selleck化学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依托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收集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间所有符合要求的使用三唑类抗真PR-171溶解度菌药注射制剂的住院患者病例资料,并根据用药情况将其分为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3组,分析各组的肝损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555例阳性病例,肝损伤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5.31%,其中,伏立康唑组、氟康唑组、伊曲康唑组的发生率分别为6.53%、4.52%和4.53%。伏立康唑致肝损伤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为造血干细胞移植、低白蛋白、高Probiotic characteristics总胆红素基值、联合使用烷化剂;氟康唑致肝损伤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为造血干细胞移植、低白蛋白、高总胆红素基值、手术治疗;伊曲康唑致肝损伤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为造血干细胞移植、低白蛋白。结论 三唑类抗真菌药相关肝损伤属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使用三唑类抗真菌药时,对住院期间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以及合并有低白蛋白血症、高总胆红素基值、联合使用烷化剂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其肝功能。

NF-κB调控下HO-1及氧化应激因子与胎粪吸入综合征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是新生儿期面对的主要临床问题之一,这是一种炎症性新生儿肺病,可导致严重的呼吸衰竭,对足月儿和过期产儿而言,具有潜在的致命后果,而胎粪成分复杂,MAS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晰。通过研究调控NF-κB通路与HO-1及相关氧化应激因子Drp-1、PGC-1α间的联系有利于探寻胎粪吸入性肺炎的发病机理,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60只SD新生大鼠,雌雄不限,分为生理盐水组、胎粪吸入综合征模型组、NF-κB抑制剂SN50低、中、高浓度组,每组10只,余下备用。通过气管暴露,气管内注入2ml/kg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其余组气管内注入2ml/kg的胎粪悬浮液制备新生大鼠胎粪吸入性肺炎模型。第二部分:造模成功后24h,生理盐水组与模型组不予NF-κB抑制剂处理,NF-κB抑制剂SN50低、中、高浓度组腹腔注射10μg/ml、30μg/ml、60μg/ml浓度SN50各100ul。6h后各组全部处死取材。第三部分:(1)免疫组化检测五组NF-κB抑制剂处理前后的肺组织p65、HO-1、PGC-1α、Drp-1表达;(2)Western Blot免疫RepSox半抑制浓度印迹法检测五组NF-κB抑制剂处理前后的肺组织p65、HO-1、PGC-1α、Drp-1蛋白表达量。【结果】1.新生大鼠气管导管内注入2ml/kg的胎粪悬浮液可使新生大鼠出现相应肺损伤。2.胎粪吸入综合症模型组相较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其动物肺组织p65、Drp-1的蛋白表达水平有增加趋势,HO-1、PGC-1α的蛋白表达水平有下降趋势。3.在胎粪吸入综合症新生大鼠腹腔注射不同浓度SN50后,新生大鼠肺组MK-4827织p65、Drp-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HO-1、PGC-1α的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上调,并与SN50呈浓度依赖性。【结论】1.通过气管暴露,新生大鼠气管内注入2ml/kg的胎粪悬浮液成功制备新生大鼠胎粪吸入综合症模型,为研究胎粪吸入性肺炎及相关基础研究提供良好基础。2.胎粪吸入可激活NF-κB通路,活化上调核染p65、Drp-1表达,下调HO-1、PGC-1α蛋白表达水平。3.随着SN50浓度升高,胎粪吸入综合症新生大鼠肺组织中p65、Drp-1表达下调,SN50为60μg/ml时其蛋白下降趋势最明显,而HO-1、PGC-1α的蛋白逐步上调,与SN50浓度呈依赖性。4.本研究通过对SD胎粪吸入综合症模型新生大鼠注入SN50抑制NF-κB通路所致的肺部炎症,明确了HO-1、Drp-1、PGC-1α的表达水平变化,为明确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症肺炎的发生机理提供参考,从Pre-formed-fibril (PFF)而为研究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症开辟新途径;拟为早期干预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治疗肺组织炎症提供依据。

CRISPR/Cas基因组编辑在木本植物性状改良中的应用

CRISPR是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序列,存在于细菌、古细菌进化出的免疫防御系统中,由于其能利用RNA靶向引导Cas核酸酶对基因Regorafenib研究购买组中的目标序列进行编辑,成为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工具.木本植物由于世代周期长,育种周期通常长达数十年,且存在近交衰退等问题,采用分子育种手段十分必要.以基因组编辑主导的分子设计育种为木本植物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对目前在木本植Dorsomorphin半抑制浓度物中涉及的CRISPR/Cas系统Cas9、Cas12、Cas13、Cas14、单碱基编辑器、引导编辑器等几种编辑技术展开描述,主要介绍了通过CRISPR/Cas9进行的单基因、多基因编辑在木本植物生长发育调控、胁迫抗性、品质调控等基因功能研究及性状改良中的应用进展,及启动子编辑、单碱基编辑器和基于dCas9的基quantitative biology因激活技术在木本植物性状改良中的应用潜力.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木本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对新型基因组编辑器在木本植物性状改良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木本植物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参考.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同时测定精酿啤酒中嘌呤类物质含量的研究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同时测定精酿啤酒中黄嘌呤、次黄嘌呤、腺嘌呤和鸟嘌呤的方法。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了样品预处理条件,探索了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确定了最佳检测方法。结果表明,采用三氟乙酸与甲酸(1∶1)的混合物水解样品,当料液比为1∶5.22 (v/v),温度为89.04℃,水解时长为1.2 h时,精酿啤酒总嘌呤含量最高。在pH4的甲醇-水流动相体系中,4种嘌呤的分离效果最好。在最优条件下bile duct biopsy分析,6种市售精酿啤酒中的鸟嘌呤为1.78~3.21 mg/L,次黄嘌呤为0.42~1.05 mg/L,腺嘌呤为1.01~1.50 mg/L,黄嘌呤为0.38~1.35 mg/L,总嘌呤含量均为3.57~5.68 mg/L,加标回收率为79.54%~95.38%,LY-188011浓度相关系数在0.Liraglutide9998以上,检出限为0.08~1.5μg/L,相对标准偏差(δRSD)在0.9%~2.4%。

新型聚氨酯抗菌自粘接树脂水门汀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水门汀通过化学结合、机械锁结或者二者共同作用将修复体粘接到基牙表面,保持修复体的持久和稳定。但是由于继发龋的原因,有超过50%的修复体在十年内会出现粘接失效导致修复体脱落。树脂水门汀作为新兴粘接体系提供了比传统水门汀更优异的粘接性能和抗老化性能,提高了修复体的留存率。但是树脂材料也会出现聚合收缩、水解,导致修复界面破损不断扩大,同时细菌的黏附、增殖和产酸等作用会破坏牙本质产生继发龋,进一步加剧了粘接界面的破坏以及失效。如何减小这种界面破坏,改进粘接系统成为目前的临床难题。聚氨酯(Polyurethane,PU)可以依靠软链和硬链的组合起到弹性缓冲作用,能有效的抵消聚合收缩导致的收缩应力,减小体积变化。同时不同的组合还可以增加材料的疏水性能,这些特性都有利于减少粘接界面的破坏。依据聚氨酯材料的上述功能,课题组拟构建新型PU树脂水门汀体系,利用其弹性缓冲能力降低材料的聚合收缩,维持粘接界面应力平衡,借助其疏水的性能提升水门汀的耐水解能力,提高粘接体系的长期稳定。传统树脂水门汀不具备抗菌性能难以抵抗细菌的黏附侵蚀,季铵盐抗菌剂因其良好的接触杀菌性能常被用作增强树脂材料的抗菌能力。本实验通过加入改良的季铵盐抗菌剂-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二甲胺(dimethylaminohexadecyl methacrylate,DMAHDM),研究其对口腔常见致龋菌的抗菌性能,以期为低收缩抗菌水门汀的改进和研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基础。在第2章中,通过合成聚酯聚醚共混型的PU聚合物,并调节聚酯和聚醚型PU的比例,制备了4种具有弹性缓冲功能的PU聚合物,产物使用~1H NMR和FTIR进行表征。通过对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检测,评价4种PU产物的弹性缓冲能力;通过测试材料的吸水/溶解值,双键转化率,静态水接触角,热稳定性,机械性能,聚合收缩率和微拉伸强度,筛选出最佳比例的PU树脂水门汀,并对其进行细胞毒性、边缘微渗漏和老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4组PU的拉伸强度最大为28.37Mpa,断裂伸长率可达58.38%;与商品组相比,各实验组的吸水/溶解值更低,双键转化率和水接触角更高,PU3聚合收缩率优于对照组(P<0.05)。经冷热循环后,实验组的微拉伸强度和机械性能下降程度明显小于商品对照组(P<0.05),老化后微渗漏的深度也是PU3组优于对照组(P<0.05)。所以选择PU3组作为综合性能最佳的树脂水门汀。为了进一步优化水门汀的机械性能和粘接性能,在第3章中配制了不同比例稀释剂的PU自粘接树脂水Entinostat研究购买门汀,并与商品组比较其双键转化率、水接触角、机械性能、聚合收缩率、微拉伸强度以及老化性能。结果表明PU1:1自粘接水门汀组配方的水门汀的综合性能最优,部分性能可接acute chronic infection近或优于商品对照组。牙体组织的表面预处理是影响粘接强度的重要因素,本实验针对酸蚀-冲洗、自酸蚀、自粘接三种粘接系统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牙釉质和牙本质是否酸蚀以及是否涂布底涂剂和粘接剂进行了粘接强度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牙本质粘接中酸蚀-冲洗体系的粘接强度较高,但与自酸蚀和自粘接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酸蚀处理后酸蚀-冲洗体系的粘接强度无明显变化(P>0.05),但是自粘接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P<0.05)。在牙釉质粘接中,酸蚀-冲洗组的粘接强度要远高于自粘接组(P<0.05);经过酸蚀处理后,自粘接树脂水门汀的粘接强度有显著提升(P<0.05),但是仍低于酸蚀-冲洗组。提示可以利用“选择性酸蚀”(只酸蚀牙釉质)的方式提高自粘接树脂水门汀的粘接强度。良好的粘接界面不仅需要降低界面的聚合收缩,提高粘接性能和耐水解性能,还应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从而减少细菌聚集增殖产生继发龋,提升粘接界面的耐久和稳定性。季铵盐是口腔材料中常用的接触型抗菌剂,但是其链长较短抗菌效能不高。在第4章通过合成16单位长链的DMAHDM抗菌单体,并以不同质量分数混合到PU树脂水门汀中,通过检测双键转化率、水接触角、机械性能、聚合收缩和粘接性能等,评估其对PU水门汀性能的影响。通过早期黏附、MTT、生物膜死/活细菌染色和CFU确认细节的测定评估不同比例DMAHDM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随着DMAHDM的加入,PU水门汀的机械和粘接等性能略有下降,4%和5%组相比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菌性能则随着DMAHDM的增多而增强,3-5%组均可以将细菌活性和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达到较好的抗菌效果,但是早期黏附和MTT的结果显示3-5%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CFU计数3-5%组虽有下降但是趋势减缓,故3%组能在保证良好机械和粘接性能的前提下,达到较好的抗菌效果。综上,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如下的结论:1、聚酯聚醚共混型PU树脂水门汀具有较低的聚合收缩率和良好的粘接性能,能够减少粘接界面的破坏和边缘微渗漏的发生。2、新型PU自粘接树脂水门汀具有良好的耐水解特性,优于商品组自粘接树脂水门汀;对牙釉质的选择性酸蚀可增强自粘接树脂水门汀的粘接性能,保持修复体系良好的边缘封闭效果和长期稳定性。3、DMAHDM能赋予PU树脂水门汀抗菌能力,极大的降低水门汀表面的细菌浓度和活性,从而提高粘接体系抵抗继发龋的能力。含3%DMAHDM的树脂水门汀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

检测ONOO~-红光/近红外光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成像炎症、脂肪肝、糖尿病的应用

过氧亚硝酸盐(ONOO~-)是典型的内源性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通常由高活性的一氧化氮(NO)和超氧阴离子(O_2~(·-))反应而产生,与其他的活性物质相比,ONOO~-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和亲核性,使其参与生物体内各种生化反应。据报道ONOO~-能够影响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和免疫反应,并通过各种信号通路触发细胞死亡。因此,ONOO~-的浓度异常涉及许多疾病和病理状况,被认为是炎症、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探究ONOO~-在疾病相关过程中的浓度有助于诊断和评估各种疾病。近年来,荧光成像技术因其具有可实现生物样品的无创、原位、实时成像,灵敏度高、操作简单、选择性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生理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虽然有许多用于检测ONOO~-的荧光探针被报道,但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部分探针的溶解性/水溶性较差,使探针在生物应用中受限;一些探针的发射波长相对较短,不利于进行活体的原medical philosophy位实时成像;部分探针的稳定性不足,不适合生物体内长时间荧光成像。因此,开发水溶性好、长发射波长、高稳定性、高特异性检测ONOO~-的荧光探针将有助于提高疾病的诊断效率,能够为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深入理解发病机制提供更有力的帮助。在GNE-140本论文中,基于文献调研以及本课题组在荧光探针的前期工作基础上,首先我们选用试卤灵染料(Resorufin)作为荧光团,通过在识别基团吲哚-2,3-二酮衍生物引入烷基链和二乙二醇单甲醚链改善溶解性,构建水溶性好的红光荧光探针,并利用近红外BODIPY染料(BDP-NIR)与经典的ONOO~-识别基团苯硼酸频哪醇酯构建近红外荧光探针,期望探针能够通过对体内ONOO~-水平变化的检测实现对炎症、脂肪肝、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在第二章中,我们利用吲哚-2,3-二酮衍生物为识别基团,在识别基团N原子上引入长的烷基链和二乙二醇单甲醚链改善溶解性,成功构建了两个特异性检测ONOO~-的荧光探针RF-IT-OC、RF-IT-EG。两个探针在体外溶液中对ONOO~-的响应进行了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探针都可以实现选择性响应ONOO~-。但是,我们发现探针RF-IT-EG具有更好的水溶性(3.2 mg/L),更快的响应速度(2 min vs 5 min)、更高的信噪比(103-fold vs 91-fold)以及更低的检测限(87 n M vs 142 n M)。另外,通过HRMS验证了探针RF-IT-EG对ONOO~-的检测机制,同时,也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验证了探针RF-IT-EG的荧光淬灭是由于阻止了ICT过程导致的。此外,探针RF-IT-EG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可以用于检测细胞内源性ONOO~-的产生。更重要的是,探针RF-IT-EG可以快速监测到LPS刺激的小鼠腿部炎症中ONOO~-的产生,说明了探针可以实现早期炎症的诊断。在第三章中,为进一步延长探针的发射波长,我们选用了结构易修饰的BODIPY染料作为荧光团,在BODIPY母核上引入并环结构,利用经典的ONOO~-识别基团苯硼酸频哪醇酯构建了具有近红外发射波长的荧光探针BDP-NIR-Py~+,并在体外溶液中对其检测ONOO~-的性能进行了系统测试。与第二章中基于试卤灵染料构建的荧光探针RF-IT-OC、RF-IT-EG相比Decitabine较,探针BDP-NIR-Py~+具有更长的发射波长(661 nm vs 590nm)和更快的响应速度(60 s vs 120 s)。此外,探针BDP-NIR-Py~+可以快速且特异性检测细胞和斑马鱼中内/外源性ONOO~-的水平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探针与ONOO~-反应后染料BDP-NIR可以靶向脂滴(LDs),并且可以精准地跟踪LDs的动态变化以及3D成像,并能可视化成像不同阶段NAFLD中ONOO~-水平的变化。与血清标志物检测和组织切片染色检测相比,探针BDP-NIR-Py~+双参数分析方法在早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诊断具有明显优势。同时,探针BDP-NIR-Py~+可以利用ONOO~-水平升高引起的荧光强度增强来诊断和评估Ⅰ型和Ⅱ型糖尿病。

利用QTL-seq技术挖掘粳稻株高新基因及初步功能验证

株高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过高的株高容易导致倒伏并降低产量,然而,目前生产中使用的半矮秆品种几乎都与隐性矮秆基因Ossd1相关,这种单一基因的广泛应用带来了遗传多样性丧失的潜在风险。因此,挖掘水稻株高新基因,验证其功能,并明确其优势单倍型,对水稻育种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QTL-seq技术对粳稻品种龙洋11和东富114杂交的F_2群体进行了株高主效QTL定位;结合KASP标记的局部连锁分析和单倍型分析挖掘株高相关候选基因。同时,本研究使用了CRISPR/Cas9基因water disinfection编辑的方法创制了突变体,以验证候选基因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东富114和龙洋11为亲本,构建了由638个单株组成的F_2群体selleck抑制剂,其成熟期株高变异范围为82.5cm~117.3cm,偏度和峰度分别为-0.1437和-0.3276,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适合进行后续的QTL-seq分析。从中筛选出最矮和最高的各30株作为极端矮秆池和极端高秆池。(2)对筛选出的极端矮秆池、极端高秆池、东富114和龙洋11进行重测序和QTL-seq分析,平均覆盖深度为50×,共发现了801247个SNP和133510个Indel,利用ΔSNP-index、ED、G-value和Fisher四种算法,最终将与水稻株高相关的侯选区域定位在第9号染色体的的15660001bp-17680000bp的2.02Mb区间内,将其命名为qPH9。(3)在2.02Mb区间内设计了13个KASP引物进行局部连锁分析,将qPH9定位在15803211bp-15929211bp的126 kb区间内,其贡献率为20.50%,对该区间进行注释,发现了15个候选基因。(4)重测序数据表明,15个候选基因中只有Os09g0433600的CDS区域在双亲间存在一个非同义突变SNP(Chr9:15916244)。利用3K水稻数据库对Os09g0433600进行单倍型分析,在Os0Tofacitinib细胞培养9g0433600的启动子区和CDS区共得到8个SNP,基于8个SNP不同组合共得到11个单倍型,单倍型之间株高差异显著。因此,本研究认为Os09g0433600是qPH9的主效候选基因,并命名为OsPH9。(5)使用CRISPR/Cas9系统对OsPH9进行敲除,获得了2个osph9突变型株系(A467-3和A467-12),与野生型植株相比,A467-3和A467-12突变株系的成熟期株高分别减少7.96%和8.99%,且节长明显变短,表明OsPH9的功能缺失会导致水稻高度降低和节长减少。

柴胡单体、药对及其方剂配伍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核心症状的一类情感障碍类疾病,此病发病机制复杂、症状广泛、病情迁延难愈,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特点,严重危害个人及社会安全。目前西医治疗尚无特效药,以对症治疗为主,而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此病具有显著优势。柴胡作为解表药,具有疏肝解郁、退热、补阳之功效,对抑郁症患者具有明确疗效。目前研究发现柴胡活性成分如柴胡皂苷、山柰酚、异鼠李素、槲皮素,柴胡药对如柴胡-郁金、柴胡-白芍、柴胡-川芎、柴胡-黄芩,柴胡配伍方剂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散获悉更多等抗抑郁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与调控下丘脑-AZD2281分子式垂体-肾上腺(HPA)轴、调节微生物-肠-脑轴、调节神经递质、抑制免疫炎性反应、调节liquid optical biopsy神经细胞营养因子等有关。故该文对柴胡单体、药对、配伍方剂、中成药抗抑郁的具体机制及进展进行总结,以便为后续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山羊羊口疮病毒功能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羊口疮是一种由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绵羊和山羊均可发病,不同年龄段的羊对该病毒的易感性不同,患病成年羊一般预后良好,但羔羊致死率极高。该病通常在羊群中呈群发性流行,羊群一旦出现羊口疮极有可能在数年内反复流行,给畜牧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该病主要以疫苗预防为主,但近年来不断有ORFV的跨界传播和多重毒株局域性流行的报道,给羊口疮的防控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针对不同ORFV毒株的流行分布和遗传变异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对更有效预防和治疗羊口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多个毒力基因序列进行遗传演化分析,评估ORFV的流行分布、进化速率和选择压力。同时对位于国内2种主遗传群体的陕西省宝鸡市凤翔源(FX)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LX)源山羊ORFV分离株的病毒滴度、细胞病变效应、增殖效应和亲缘关系进行表征。进一步对各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结构进行分析,并预测筛选病Dorsomorphin毒与宿主免疫应答相关的保守表位,从而丰富ORFV基因的遗传信息和分子流行病学信息,为该疾病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靶点。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羊口疮病毒流行分布与分子进化趋势对ORFV功能基因序列信息统计发现,B2L为ORFV研究的主要靶基因,在1975年~2022年期间,ORFV在全球多个国家均有爆发,呈全球性流行分布。其中以2011年~2018年间的流行强度最高,以印度和中国最为严重。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分析结果显示,病毒群体的大部分为亚洲毒株,其遗传谱系形成了2种主要的群体,LY2157299配制分别命名为SA00-like类群和IA82-like类群,其中SA00-like类群的毒株具有较高地域异质性,IA82-like类群的毒株主要由亚洲株组成。在近几十年的ORFV跨地域流行过程中,东亚和东南亚已经成为病毒地理跳跃的热点地区。进化速率和选择压力结果显示,VIR是进化最快的基因,进化速率为4.85×10~(-4),净化选择是病毒功能基因的主要进化模式,而VIR和v IL-10基因存在着明显的正向选择压力。2.陕西凤翔源和云南泸西源羊口疮病毒形态与增殖特性表征形态学鉴定表明,FX和LX两株病毒具有ORFV的典型特征。在山羊唇部原代细胞感染模型中,两株病毒在感染细胞后的12 h内处medium vessel occlusion于平缓期,感染后24~48 h处于指数期,感染72 h后病毒进入衰退期。FX毒株B2L基因、F1L基因、VIR基因和ORF125基因与国内毒株JQ904789、JX142183、KF772212和KF907508亲缘关系最近,而GIF基因和v IL-10基因分别与德国毒株HM133903和美国毒株AY386263亲缘关系最接近。LX株的7个功能基因分别与国内株HQ202153、MF489126、KJ139958、KP010354、KP010353、MF489156和MF414697同源性最高,LX毒株功能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具有明显的密码子简并性。3.羊口疮病毒功能基因氨基酸序列特征与共保守免疫表位筛选氨基酸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在ORFV中存在多种与病毒增殖和免疫逃逸相关的基序,提示病毒进化出多种生存策略来确保其感染和复制的高效性,并维持病毒有效逃避宿主免疫的能力。此外,病毒氨基酸序列突变具有限制性,置换位点的替换由固定的1或2个残基组成。不同毒株间氨基酸序列的亲疏水性、二级、三级结构、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分布具有高度相似性,但泸西源毒株的v IL-10的N端存在一段特殊的跨膜区。此外在不同毒株的7种氨基酸序列共同表达的区域内分别筛选出16种B细胞线性表位、80种B细胞构象表位残基位点、23种CTL表位以及40种Th细胞表位。以上结果表明,近年来ORFV呈现全球性流行,2011~2018年间呈现高强度流行,以印度和中国最严重;病毒遗传谱系形成了2种地域异质性不同的遗传群体;东亚和东南亚已成为ORFV跨地域流动的热点地区;净化选择是其功能基因的主要进化模式,且宿主的免疫压力是ORFV进化过程的重要推动力。以FX和LX毒株为例,同种毒株不同基因的进化拓扑结构差异表明病毒存在基因重组的现象。ORFV可能进化出多重策略来维持病毒进行有效的感染和复制。此外,ORFV氨基酸序列的限制性突变可能导致了不同毒株间功能蛋白结构和功能的保守性。基于此特性筛选出的潜在表位可为新型载体疫苗的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