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胁迫条件下卵囊藻对氨氮的深度脱除及光反应器应用研究

在全球环境问题严峻的当下,氨氮排放标准和再生水标准日益严格,双碳条件的约束也对生物脱氮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活性印染废水为例,高盐情况对氨氮的处理造成很大的障碍。基于光合作用的微藻深度脱氮技术在可持续性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在净化有害物质的同时又能生成有用的生物质,整个处理过程的能耗可以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基于此,本研究以卵囊藻为模式生物,探究了含盐模拟废水中卵囊藻对氨氮的去除效率、可能的去除机制及卵囊藻的生长规律,构建了光生物反应器并评估了卵囊藻对模拟氨氮废水深度处理的效能,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首先,本研究考察了不同SO_4~(2-)水平下卵囊藻的生长特征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在2 g/L SO_4~(2-)水平下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生长对数期及生长稳定期的卵囊藻对1~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50 mg/L的含盐氨氮废水进行处理。研究结果显示,生长对数期的卵囊藻受高浓度氨氮影响较大,包括叶绿素a及蛋白质合成的受阻、抗氧化参数快速上调、硝酸还原酶活性抑制和类囊体的结构被破坏等。相比之下,生长稳定期的卵囊藻受到高氨氮浓度的影响较小,细胞量、可溶性蛋白、叶绿素a含量及抗氧化系统均未发生明显改变,仅粘质被膜受到损害。在光照强度为3500 lux,温度26±1°C,光照周期12 h昼/12 h夜条件下,处理5 d 10 mg/L氨氮去除率可达到100%。其次,为进一步研究卵囊藻对氨氮的处理潜力,本研究通过4D-DIA定量蛋白组学技术对不同氨氮水平下卵囊藻蛋白质变化进行分析。GO、KOG和KEGG功能注释及富集结果显示,碳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等通路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发生上下调,说明氨氮促进了卵囊藻碳、脂质、氨基酸等物质的合成代谢,加速了藻细胞内的物质循环。此外,大量差异蛋白质在亚细胞结构定位主要集中在叶绿体、细胞质和细胞核,进一步表明适合浓度的氨氮能够促进卵囊藻的光合作用、氮代谢和糖酵解等过程。第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搭建了容量为4 L的光生物反应器,考察了扩大规模selleck后的卵囊藻对含盐氨氮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卵囊藻的生长周期约为46 d。连续投加5次浓度为5 mg/L氨氮废水,去除率可保持在98.5%以上。连续投加5次浓度为10 mg/L氨氮,去除率可保持在96.6%以上。在此过程中,卵囊藻不仅可以有效的去除氨氮,且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藻selleck化学细胞量、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a均得到促进。但氨氮的初始浓度为50 mg/L时,处理初期卵囊藻与对照组生长规律无显著差异,但在培养后期受到显著抑制,氨氮的去除率仅为37.4%。相较之下,卵囊藻光生物反应器更适用于含盐氨氮废水的低浓度连续处理。

毛假柴龙树化学成分和四种植物中喜树碱及其类似物的分布和含量分析

本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详述了毛假柴龙树(N.tomentosa)中的化学成分,第二章对分离得到的6个CPT的E环开裂类化合物裂解规律进行了推测。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对毛假柴龙树(N.tomentosa)、青脆枝(N.nimoniana)、喜树(C.acuminata)和日本蛇根草(O.japonica)四种植物不同组织部位中的CPT及其类似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第五章是对CPT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CPT及其衍生物由于其显著的抗癌活性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临床癌症治疗上对CPT类药物的需求不断增selleck抑制剂长,导致CPT出现严重短缺,亟待发掘新的产CPT的植物资源。毛假柴龙树(N.tomentosa)是茶茱萸科假柴龙树属植物,该属植物富含抗肿瘤活性物质喜树碱,目前对于该属植物研究较多的只有青脆枝(N.nimoniana)和马比木(N.pittosporoides),毛假柴龙树(N.tomentosa)为云南特有植物,目前对于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较少,为了探究该植物是否为新的CPT的植物资源,我们对毛假柴龙树(N.tomentosa)开展植物化学分析,从中分离和鉴定了29个化合物,包括17个喜树碱类化合物(1-17),1个新木脂素类化合物(18),2个木脂素类化合物(19-20),5个类胡萝卜素类化合物(21-25),5个黄酮类化合物(26-2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hepatic hemangioma9,10,12,15和17是具有开放E环的CPT类似物。鉴于具有开放E环的CPT类似物修饰后存在重要抗癌活性,本课题进一步针对毛假柴龙树发现的这6个CPT类似物开展了质谱裂解规律分析,以期为在其他植物中快速检测这些化合物提供参考。与此同时,基于CPT(13)和其已知类似物(2-8,11,14,16,30-38)的裂解模式,进一步研究了这些化合物在毛假柴龙树(N.tomentosa)、青脆枝(N.nimselleckchem MK-4827oniana)、喜树(C.acuminata)和日本蛇根草(O.japonica)不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和含量大小。以上研究成果不仅为CPT及其类似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植物资源,而且为提高已知CPT植物资源的利用率奠定了基础。

西瓜枯萎病菌多聚ADP核糖聚合酶FonPARP1在致病性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

西瓜枯萎病是一种由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引起的土传真菌病害,严重危及西瓜的产量和品质,成为制约我国西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然而,目前关于西瓜枯萎病菌致病性分子机制的认识仍非常有限。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几乎所有生物中的可逆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主要由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负责,而多聚ADP核糖水解酶[Poly(ADP-ribose)glycohydrolase,PARG]则消除底物上的ADP核糖基化修饰。本文结合生物化学、质谱分析、分子生物学、植物病理学等技术方法,研究了西瓜枯萎病菌中多聚ADP核糖聚合酶Fon PARP1和多聚ADP核糖水解酶Fon PARG1共同介导的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在致病性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西瓜枯萎病菌中存在一个多聚ADP核糖聚合酶基因Fon PARP1和一个多聚ADP核糖水解酶基因Fon PARG1。Fon PARP1含BRCT、WGR、PARP1_reg和PARP1等四个保守结构域,而Fon PARG1含一个保守的PARG_cat结构域。构建了Fon PARP1和Fon PARG1的敲除突变体ΔFon PARP1和ΔFon PARG1及回补菌株ΔFon PARP1-C。基础生物学表型分析结果表明Fon PARP1参与调控西瓜枯萎病菌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菌丝生长以及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而Fon PARG1仅在西瓜枯萎病菌非生物胁迫响应中起作用。Fon PARP1敲除突变体ΔFon PARP1减弱在西瓜上的致病性,导致其在植株内侵染定殖和生长能力显著下降;而ΔFon PARG1不影响在西瓜上的致病性。Fon PARP1定位在细胞核中并具有多聚ADP核糖聚合酶活性,能在体外发生自我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Fon PARP1保守结构域BRCT、WGR、PARP1_reg和PARP1缺失或关键活性位点E729突变后不再具有多聚ADP核糖聚合酶活性MRTX849纯度,也不能回补ΔFonbioreactor cultivation PARP1在非生物胁迫响应和致病性等方面的缺陷表型。Fon PARG1与Fon PARP1间存在互作关系,Fon PARG1具多聚ADP核糖水解酶活性,并能在体外水解Fon PARP1上的自我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鉴定到西瓜枯萎病菌中53个可能的Fon PARP1互作因子,其中Fon Kin4是一个与有丝RAD001研究购买分裂相关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并证实了Fon Kin4与Fon PARP1间的互作关系。构建了Fon Kin4敲除突变体ΔFon Kin4,表型分析结果表明Fon Kin4在西瓜枯萎病菌营养生长、无性繁殖、大型分生孢子形态、非生物胁迫响应以及致病性中起作用,并影响西瓜枯萎病菌在植株内定殖和生长的能力。Fon Kin4定位于隔膜,含有一个保守的S_TKc结构域,具丝/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能够在体外发生自我磷酸化修饰。Fon Kin4上的S_TKc保守结构域和T462活性位点是Fon Kin4蛋白激酶活性所必需的,且这个酶活性与其在基本生物学表型、非生物胁迫响应以及致病性等方面的功能有关。Fon Kin4在体外磷酸化修饰Fon PARP1,但不能被Fon PARP1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Fon Kin4对Fon PARP1的磷酸化修饰促进Fon PARP1多聚ADP核糖聚合酶的活性。Fon PARP1能与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Fon Pdi1互作,Fon PARP1中含BRCT结构域的N端是其与Fon Pdi1互作的区域,但Fon PARP1不能与其他Fon Pdis互作。Fon PARP1能特异性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Fon Pdi1。Fon PARG1与Fon Pdi1存在互作关系,并能水解Fon Pdi1上由Fon PARP1介导的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鉴定到Fon Pdi1上21个发生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位点,其中13个谷氨酸位点为关键修饰位点;Fon Pdi1上的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水平影响其与Fon PARP1之间的互作强度、PDI活性和致病性功能。Fon PARP1和Fon Pdi1的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在内质网稳态和功能中起作用,影响胞外果胶酶分泌。本研究揭示了由Fon PARP1和Fon PARG1介导的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在西瓜枯萎病菌致病性中的作用,明确了Fon PARP1在西瓜枯萎病菌致病性中的功能受上游Fon Kin4的磷酸化调控,阐明了Fon PARP1通过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Fon Pdi1从而调控其在西瓜枯萎病菌PDI活性、内质网稳态和功能、致病性中的作用。这些结果为进一步解析西瓜枯萎病菌致病性的分子网络提供新的思路。

奥氮平联合地西泮对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的疗效及机制分析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地西泮对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奥氮平治疗,观察组给予奥氮平联合地西泮治疗,均治疗7 d。对比2组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human‐mediated hybridizationNSE)、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观此网站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18%,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2组治疗前GFAP、S100β、NSE、NGF和BDNF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GFAP、S100β和NSE水平均低于同组治NN2211细胞培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NGF和BDNF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地西泮治疗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用奥氮平,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华南地区花鰶的个体生物学特征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花鰶(Clupanodon thrissa)隶属于鲱形目(Clupeiformes)鲱科(Clupeidae)花鰶属(Clupanodon),其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沿岸和河流中,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沿海水域,是河口重要的洄游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由于渔业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变化,花鰶的产量急剧下降,因此有必要对花鰶的资源现状进行评估。然而目前关于花鰶的研究不多,近年来有关花鰶个体生物学特征、种群遗传结构及资源现状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以华南地区不同水系的花鰶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珠江口花鰶种群进行逐月生物学性状测定,结合历史数据分析其生活史特征年际变化情况;通过形态学特征、线粒体序列和核基因等分子标记对不同花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评估,分析花鰶在空间尺度上遗传组成变化及其成因,为花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珠江口花鰶种群进行逐月生物学性状测定,结果表明雌性花鰶的平均体长为(173.60±17.10)mm,平均体重为(92.30±24.37)g,雄性平均体长为(155.94±15.Cobimetinib采购10)mm,平均体重为(65.81±19.97)g。花鰶种群由0~+~5~+龄个体组成,以1~+~3~+龄为主。花鰶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1×10~(-5)L~(3.0525)(R~2=0.9057),为匀速生长类型。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珠江口花鰶的生长特性,生长参数分别为:渐进体长L_∞=176.14 mm,渐进体重W_∞=71.70 g,生长系数k=0.62,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_0=-0.27,生长特征指数φ=4.28,生长拐点年龄t_i=1.53。雌雄比例为2.28:1,雌鱼显著多于雄鱼。性腺成熟系数和肝体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肝脏可能为性腺发育提供能量。推测繁殖期为3~7月,绝对繁殖力为1625~72882粒,平均值为(20361±2601)粒,相对繁殖力为19~602粒/g,平均值为(190±23)粒/g。卵径频率分布呈单峰型,为一次性产卵鱼类。与历史数据相比,花鰶的繁殖力呈下降趋势,因此需加强对其资源的保护和研究。2.对华南地区12个花鰶地理群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群体的大部分形态测量值变异系数均较低,且主成分分析中各群体之间发生大量重叠,表明花鰶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变异较小。判别分析表明大部分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均较高(判别准确率>80%),综合判别率为88.7%,说明用于建立判别函数的形态指标可以有效区别不同群体,但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也具有一定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广西流域的北海、合浦和钦州群体在形态上与广东鉴江的茂名群体和韩江的潮州群体关系更密切,形态差异较小,而与福建流域的宁德群体与珠江流域6个群体的关系相对较远。3.基于线粒体基因Cyt b和D-loop对12个花鰶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花鰶种群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886±0.010和0.968±0.004,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5±0.0001和0.0087±0.0002,均表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其中茂名群体表现为低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模式,可能近期经历了遗传瓶颈。单倍型网络图和系统发育树显示,广西流域的钦州、北海和合浦群体形成明显的谱系聚类,茂名群体也形成较明显的分支。AMOVA分析表明种群变异主要来源于组群间和种群内部,说明花鰶组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Cyt b基因的遗传分化指数F_(ST)值范围为-0.0127~0.8298,D-loop区的F_(ST)值范围为-0.0219~0.8564,结果显示宁德、潮州、茂名、北海、合浦和钦州群体分别与其他群体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分化,除了宁德和清远群体之间以及北海、合浦和钦州群体之间的分化程度较低。各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距离位于0.0003~0.0037(Cyt b)和0.0005~0.0129(D-loop)之间,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4.基于核基因RAG1和RAG2对12个花鰶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花鰶种群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00±0.010和0.973±0.004,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5±0.0001和0.0048±0.0001,均表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说明该种群可能经历了快速的种群扩张。单倍型网络图和系统发育树显示,12个花鰶群体没有根据地理位置形成明显的谱系聚类或分支。AMOVA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部,说明花鰶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较少。RAG1基因的F_(ST)值范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围为-0.0592~0.2828,RAG2基因的F_(ST)值范围为-0.0243~0.1984,结果显示宁德、北海、合浦和钦州群体主要与广东流域的群体之间存在较明显的遗传分化;潮州与中山、茂名群体之间存在中等遗传分化。各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距离位于0.0017~0.0029(RAG1)和0.0045~0.0088(RANSC 119875化学结构G2)之间,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

17β-雌二醇抗BALB/c与C57BL/6小鼠视网膜光照损伤的比较

目的:通过建立BALB/c与C57BL/6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研究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 E2)的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为成功构建E2抗视网膜光损伤模型提供实验数据。方法:成年雌性BALB/c、C57BL/6小鼠各40~45只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valemetostat-ds-3201.html,实验分组Single Cell Analysis如下:正常对照组,去势手术对照组,去势光照组(小鼠去势手术14d后进行持续10 000lx白光光照刺激4、8、12、16、24h组),玻璃体腔注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E2预处理组(去势手术14d后暗适应24h后分别行玻璃体腔注射2μL生理盐水或10~(-5)mol/L E2),每组各6只。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TUNEL染色、视网膜电图检测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变化。结果:去势光损组视网膜内核层/外核层厚度NSC 119875小鼠从白光10 000lx光照4h组开始显著减小;玻璃体腔注射E2预处理可显著抑制两种品系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的凋亡(P<0.01)以及C57BL/6小鼠视网膜电图检测中最大混合反应a波和b波波幅的下降(P<0.05)。结论:相同光照条件对两种品系小鼠光损敏感性存在差异;E2对BALB/c小鼠无论是视网膜形态学及功能学上都产生了保护作用,而对C57BL/6小鼠功能学保护作用显著。

新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荧光传感和肿瘤联合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近年来,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涌现出多种新型纳米材料,如碳基纳米材料,层状纳米材料,有机小分子纳米材料等。这些纳米材料因具有尺寸可调节、力学性能独特、表面易于功能化等特点而受到研究者密切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生物传感、药物递送和肿瘤诊疗等领域。其中,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C_3N_4QDs)具有尺寸小、稳定好和水溶性高等特性,在光学传感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硫-氧共掺杂的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S,O-C_3N_4QDs)因合成简单、活性位点丰富和可见光吸收能力强等特点,成为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荧光传感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s)因其比表面积大、灵活的可设计性和丰富的多样性等优势在生物医学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铁基-金属有机框架(MIL-101(Fe))具有毒性低、多孔结构丰富、药物负载效率高和可生物降解等特性,在肿瘤治疗方面应用广泛。本文用S,O-C_3N_4QDs和镧系金属铕离子(Eu~(3+))共同构建比率荧光传感器,用于四环素(TC)的灵敏及可视化检测;以MIL-101为载体构建纳米Panobinostat IC50复合物,用于恶性肿瘤的联合治疗。方法:本文制备了硫-氧共掺杂氮化碳量子点(S,O-C_3N_4QDs)和叶酸修饰的铁基金属有机框架负载吲哚菁绿(ICG)纳米复合物(MIL-101@ICG@FA),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光谱(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荧光光谱(FL)、紫外吸收光谱(UV-Vis)等手段对S,O-C_3N_4QDs和MIL-101@ICG@FA的形貌结构、元素组成、表面官能团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基于TC可有效猝灭S,O-C_3N_4QDs的荧光并增强Eu~(3+)的荧光,利用S,O-C_3N_4QDs、Eu~(3+)和柠檬酸钠(Cit Na)构建了比率荧光传感器用于检测TC;评估了纳米传感器的稳定性、选择性以及抗干扰能力;测定了S,O-C_3N_4QDs-Eu~(3+)-Cit Na检测TC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探讨了TC导致S,O-C_3N_4QDs荧光猝灭和Eu~(3+)荧光增强的机理,研究了Cit Na使Eu~(3+)荧光进一步增强的机制;采用MCF-7和L-02细胞研究了S,O-C_3N_4QDs的生物相容性;将S,O-C_3N_4QDs-Eu~(3+)-Cit Na应用于湖水、自来水、血样和尿液中TC的检测,评估其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能力;TC可使S,O-C_3N_4QDs-Eu~(3+)-Cit Na的颜色从蓝色变为红色,用S,O-C_3N_4QDs-Eu~(3+)-Cit Na浸润滤纸,探究S,O-C_3N_4QDs-Eu~(3+)-Cit Na用于TC的可视化和即时视觉检测的可行性;用智能手机App可将颜色转化为R/B值,评估S,O-C_3N_4QDs-Eu~(3+)-Cit Na用于TC的便捷式半定量检测的能力。采用单线态氧(~1O_2)检测探针(DPBF)和羟基自由基(·OH)检测探针(TMB)测试了MIL-101@ICG@FA在体外生成活性氧(ROS)的能力;使用808 nm激光器和热电偶考察了MIL-101@ICG@FA在体外的升温情况和光热稳定性能;细胞实验中,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模型研究了其对MIL-101@ICG@FA的摄取情况,采用噻唑蓝法(MTT法)、活/死细胞染色法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和流式细胞术评估了MIL-101@ICG@FA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用DCFH-DA探针研究了MIL-101@ICG@FA在细胞内产生ROS的情况;建立了MCF-7小鼠模型,探究了MIL-101@ICG@FA对荷瘤小鼠的治疗效果及体内生物安全性。结果:TEM、XPS、XRD、FT-IR等表征结果证实了S,O-C_3N_4QDs和MIL-101@ICG@FA成功制备。S,O-C_3N_4QDs-Eu~(3+)-Cit Na作为一种比率荧光传感器,检测TC的线性范围为0.25~120μM,检出限为1.3 n M;稳定性实验说明S,O-C_3N_4QDs和S,O-C_3N_4QDs-Eu~(3+)-Cit Na的荧光强度不易受到其他条件的影响;选择性和干扰性实验分别表明其他共存物质对S,O-C_3N_4QDs-Eu~(3+)-Cit Na和S,O-C_3N_4QDs-Eu~(3+)-Cit Na-TC的荧光强度无明显影响;将S,O-C_3N_4QDs-Eu~(3+)-Cit Na用于湖水、自来水、尿样和血样中TC的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6.0~104.0%之间;不同浓度TC导致S,O-C_3N_4QDs-Eu~(3+)-Cit Na溶液和S,O-C_3N_4QDs-Eu~(3+)-Cit Na试纸的颜色由蓝色变为红色。体外DPBF探针检测结果表明MIL-101@ICG@FA在808 nm激光辐照下能够产生大量~1O_2;体外TMB探针检测结果表明在p H=5.5条件下有利于MIL-101@ICG@FA催化H_2O_2产生·OH;在808 nm激光辐照下,MIL-101@ICG@FA温度可升至61℃;用MIL-101@ICG@FA孵育MCF-7细胞和L-02细胞,MCF-7细胞呈现明亮的红色荧光,而L-02细胞仅具有微弱的荧光;用200μg/m L的MIL-101@ICG@FA孵育MCF-7细胞24 h,细胞的存活率低于20%;经AM/PI染色后,对照组均出现绿色荧光,MIL-101@ICG@FA出现大面积红色荧光;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MIL-101@ICG@FA组的细胞凋亡率达到82.58%;采用DCFH-DA探针检测发现酸性条件下MIL-101@ICG@FA组呈现出较强的绿色荧光;用MIL-101@ICG@FA治疗荷瘤小鼠14 d后,MIL-101@ICG@FA组小鼠肿瘤体积和重量变化最大,治疗期间小鼠的体重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小鼠的各个器官组织形态均没有明显的改变,肿瘤组织发生明显的消融,小鼠血液指标和肝肾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本文成功构建了S,O-C_3N_4QDs-Eu~(3+)-Cit Na荧光传感器和MIL-101@ICG@FA纳米复合物,成功用于TC荧光传感和肿瘤联合治疗。S,O-C_3N_4QDs-Eu~(3+)-Cit Na可通过双荧光信号反向变化实现TC的比率荧光检测,实验结果表明S,O-C_3N_4QDs-Eu~(3+)-Cit Na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检测TC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检测范围为0.25~120μM,检出限为1.3 n M,说明S,O-C_3N_4QDs-Eu~(3+)-Cit Na检测TC具有高灵敏度和宽的线性范围;在血液、尿液、自来水和湖水中检测TC也取得了满意的加标回收率,表明S,O-C_3N_4QDs-JQ1临床试验Eu~(3+)-Cit Na可用于实际样品中TC的检测;S,O-C_3N_4QDs-Eu~(3+)-Cit Na检测TC的机制为静态猝灭、内滤光效应和天线效应;基于试纸和智能手机App的检测方法实现了TC的可视化检测和实时半定量检测。在808nm激光辐照下,MIL-101@ICG@FA在体外具有良好的光热、光动力和化学动力效应。MCF-7细胞能有效摄取MIL-101@ICG@FA,具有良好的细胞成像能力;MIL-101@ICG@FA孵育MCF-7细胞后,在808 nm激光照射下可通过PDT/PTT/CDT联合作用引起细胞大量凋亡;MIL-101@ICG@FA能够有效的抑制小鼠肿瘤生长,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研究

研究背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肝实质病变的一种全身性传染病,全球慢性HBV感染人数已到达约2.96亿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均受到影响。目前对于ALT正常(即ALT≤ULN,以下内容均用“ALT≤ULN”进行描述)的人群何时启动抗病毒治疗以及启动治疗的ALT阈值仍存在争议,需进一步探讨。目的selleck IACS-010759:了解ALT≤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临床特征,探讨F2-F3期ALT≤ULN的慢性HBV感染者使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抗病毒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在清远市人民医院进行二维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肝脏硬度且ALT≤ULN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以及2019年至2022年的肝功能、乙肝两对半定量、乙肝病毒DNA、LSM、肝脏超声及影像学检查报告等资料。对2D-SWE检测值提示处于F2-F3期的ALT≤ULN的慢性HBV感染者,按其抗病毒治疗意愿分为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抗病毒治疗组,观察其近3年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1.2D-SWbinding immunoglobulin protein (BiP)E的应用开展及基线情况:2019年我院2D-SWE总检测次数为2503人次,获得检测结果2405人次,检测成功率96.1%。进行2D-SWE检测的患者年龄跨度为5~85岁,各年龄段的分布比例显示以30~50岁的患者居多,其中(31~40岁)32.92%、(41~50岁)27.77%。2D-SWE检测值提示肝纤维化分级处于F0-F4期的ALT≤ULN的慢性HBV感染者有1343例,其在各纤维化分期中的构成比(备注:是以纤维化Canagliflozin浓度分期为小组的组内构成比,不是在整个总体中的构成比,故相加不等于100%,本研究后续的构成比也使用同种方法)分别为:F0-F1期87.2%、F2-F3期73.9%、F4期55.7%,随纤维化分期增加而呈递减趋势(?~2=129.885,P<0.001)。各期男性患者的组内构成比为F0-F1 57.9%、F2-F3 75.2%、F4 80.9%,随纤维化分期增加而呈递增趋势(?~2=53.336,P<0.001)。在年龄差异方面,大于30岁的患者占有较高的比例(?~2=24.120,P<0.001),组内构成比为F0-F1期87.5%,F2-F3期92.5%,F4期99.4%。ALT≤ULN的慢性HBV感染者中有HBe Ag阳性者200例(F0-F1期20.5%、F2-F3期4.9%、F4期13.4%),HBe Ag阴性者1143例(F0-F1期79.5%、F2-F3期95.1%、F4期86.6%),?~2=52.222,P<0.001。其中HBV DNA>20 IU/ml的患者在各期内的构成比是F0-F1期64.0%、F2-F3期56.9%、F4期5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820,P<0.001)。2.各纤维化分期ALT≤ULN患者的临床特征:本研究对HBVDNA>20 IU/ml、ALT≤ULN的F0-F3期患者(n=632),以男性30 U/L、女性19 U/L为ALT阈值分组,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的ALT正常高值组均较组ALT正常低值组具有更高的LSM和HBV DNA(P<0.001)。本次研究对上述人群中的572例HBe Ag阴性患者,以20 U/L为界值分组得到相似的研究结果,ALT>20 U/L组较ALT≤20 U/L组具有更高的LSM、HBV DNA和男性患者比例(均为P<0.001)。本次研究纳入观察了91例F0-F1期ALT≤ULN且连续3年未启动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结果显示第3年的ALT、LSM较基线水平无显著性变化(P>0.05),第3年的HBV DNA较基线水平下降(P<0.001),2019年和2022年HBV DNA(log10IU/ml)的中位数分别为3.5和3.2;观察周期内无患者发生肝硬化及肝癌。3.F2-F3期ALT≤ULN的慢性HBV感染者的队列研究:(本次研究抗病毒治疗组患者口服ETV或TDF 1片,每天1次)(1)在ALT变化方面,抗病毒治疗组在第1、2、3年均表现为ALT下降,与基线AL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抗病毒治疗组在第1、2、3年表现为较基线AL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HBV DNA变化方面,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抗病毒治疗组HBV DNA(log10IU/ml)的基线中位数水平分别是5.1和4.1,P=0.110。以20 IU/ml为HBV DNA检测下限,抗病毒治疗组2020年、2021年、2022年的病毒学应答率分别是75%、82%、87.5%。(3)在LSM(k Pa)变化方面,观察周期为1年时,抗病毒治疗组的LSM前后变化是(8.17±1.66)VS(7.42±1.67),t=4.223,P<0.001,LSM下降幅度为9.2%。未抗病毒治疗组的LSM前后变化是(7.71±1.51)VS(7.04±1.61),t=4.034,P<0.001,LSM降幅为8.6%。观察周期为2年时,抗病毒治疗组的LSM前后变化为(8.53±1.65)VS(7.19±1.54),t=6.259,P<0.001,LSM降幅为15.7%。未抗病毒治疗组的LSM前后变化为(7.85±1.25)VS(6.73±1.59),t=5.027,P<0.001,LSM降幅为14.3%。观察周期为3年时,抗病毒治疗组的LSM前后变化分别(8.89±1.20)VS(7.02±1.21),t=7.451,P<0.001,LSM降幅为21.0%。未抗病毒治疗组的LSM前后变化为(8.29±0.91)VS(7.22±1.66),t=3.828,P<0.001;LSM降幅为12.9%。整体来看,两组均表现出LSM下降,抗病毒治疗组降幅逐年增大,未抗病毒治疗组则呈现波动。进一步分析发现,到第3年时抗病毒治疗组有70%(28/40)的患者LSM由F2-F3期下降到F0-F1期,未抗病毒治疗组则有54.5%(18/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853,P=0.173)。(4)在观察终点(2022年)的结局差异上,抗病毒治疗组有4例(6.6%)患者发生肝硬化改变,未抗病毒治疗组为3例,?~2=0.972,P=0.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患者发生肝癌,且抗病毒治疗组未出现抗病毒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由F0至F4增高,ALT≤ULN的慢性HBV感染者比例呈递减趋势,而男性患者比例呈递增趋势;2.在ALT≤ULN且HBe Ag阴性的慢性HBV感染者中,ALT>20 U/L的患者具有更高的LSM、HBV DNA和男性比例,是潜在的抗病毒适应症人群,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长期管理。3.ALT≤ULN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出现ALT水平下降和病毒抑制。

水稻温敏雄性不育基因OsTMS18的克隆及光温敏机制研究

水稻作为全球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粮。杂交育种为水稻的产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为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以光温敏不育系为主的两系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已达到杂交水稻总种植面积的一半。与三系法相比,两系杂交水稻具有不受恢复系和保持系的限制,配组相对自由等优点,更有利于杂交优势的利Dolutegravir用。光温敏雄性不育系作为两系杂交水稻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目前生产中水稻两系杂交育种所用的遗传位点相对单一,而且温度与光照作为不可控因素,使得现有的两系不育系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不育性的不稳定性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因此发掘新型的光温敏核不育遗传资源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在课题组的前期工作中,解析了拟南芥光温敏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机制。本文通过school medical checkupEMS诱变粳稻中花11(ZH11)获得一个新的温敏雄性不育系ostms18-1。在2021年上海地区偶发的夏季低温潮的影响下,ostms18-1与同样为中花11背景的tms5不育系相比,其高温不育性状显著好于tms5。将该位点引入不同背景的水稻品种后仍表现为雄性不育。因此该遗传位点在两系杂交水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集群分离分析(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高通量测序表明ostms18-1中葡萄糖-甲醇-胆碱(GMC)氧化还原酶(LOC_Os10g38050)基因第二个外显子存在一个甘氨酸Gly到丝氨酸Ser的突变。互补实验证明ostms18-1的温敏表型确由该基因的突变所导致。细胞学分析表明,ostms18-1突变体在高温下花粉外壁第二层的结构发生异常,导致花粉破裂,但低温下外壁第二层的结构虽然变薄但较为完整。基于以上结果可推测,在低温环境下,有缺陷的花粉壁足以保护小孢子发育成为成熟的花粉粒,从而恢复育性。通过序列分析和表达分析获得了OsTMS18在拟南芥中的直系同源基因At TMS18。基因敲除突变体attms18在正常条件下(24℃)可育,但在高温条件下(28℃)可育性显著降低,同样表现为温敏性RepSox半抑制浓度状。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和体外原生质体转化实验结果表明,OsTMS18以及At TMS18基因在水稻和拟南芥中受花粉壁形成关键调控因子Os MS188和MS188的直接调控,进一步表明该基因的水稻和拟南芥温敏表型都与花粉壁直接相关。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植物存在共同的光温敏雄性不育细胞学机制。

蓝莲清瘟败毒饮方药抗艾滋病病毒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实验验证

目的 以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蓝莲清瘟败毒饮方药(蓝莲方药)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分子机制,并通过体外实验验证其抗病毒活性,为抗HIV的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蓝莲方药各中药组分的化学成分及其靶点,进行药物动力学(ADME)筛选后将活性靶点导入Uniprot进行规范化;利用GeneCards、OMIM、TTD以及MK-1775体内实验剂量DrugBank数据库筛选HIV相关基因;将蓝莲方药调控HIV的关键基因输入Metascape平台分析其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利用STRING平台以及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蓝莲方药调控HIV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以及蛋白互作网络(PPISmoothened Agonist使用方法);选取主要成分与核心靶点通过AutoDock Vina 1.2.3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体外实验测定蓝莲方药对TZM-bl的细胞毒性,同时检测蓝莲方药抑制HIV假病毒感染细胞的活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主要通路信号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蓝莲方药抗HIV病毒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黄芩素等,核心靶点有AKT1、TNF和CASP3等,关键生物学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IL-17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良好immunogenic cancer cell phenotype的结合活性。细胞实验得出蓝莲方药和对照组唐草片的CC_(50)分别为3.16、2.01 mg·mL~(-1);对HIV病毒的IC_(50)分别为17.10μg·mL~(-1),94.42μg·mL~(-1);蓝莲方药与唐草片相比具有更好的抗HIV作用(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蓝莲方药能够显著提高IL-17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 蓝莲方药可抑制HIV在TZM-bl细胞内的增殖,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对IL-17信号通路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