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抑郁症已成为当今社会十分常见的心理疾病。科学地认识抑郁症和对待疾病的态度有助于公众的健康意识。减少因误解和刻板印象导致的歧视和偏见。然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对抑郁症的认知和理解存在着不足与偏差。本文以云南省一个白族农村为例,通过实践调查的方式了解村民对抑郁症的认知和应对方式。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在云南省一个白族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调查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关于白族村民对抑郁症认知方面的资料。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大理白族村民对抑郁症的疾病观念,主要从抑郁症的病症认知、治疗理念和预防观念三个方面Gene biomarker调查分析,聚焦于调查Z村村民在白族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对抑郁症的疾病观念产生的地方民族特色,以及村民们在关于抑郁症的治疗方式、预防手段方面的认知和选择。具体体现为村民对抑郁症的知识性了解,如何就医以及就医倾向,选择医院治疗还是仪式治疗,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进行预防抑郁症疾病。研究结果表明,Z村村民在抑郁症认知方面存在认知偏差,其中大部分村民对抑郁症没有准确的认知并且对于治疗方式了解不足。同时也存在预防观念、治疗理念的思维误Antineoplastic and I抑制剂区,需要增加精神健康素养,提高其防护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调查结果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提出了一系列建议:社会工作介入应引入更为灵活多样化的精神健康宣传方式与教育手段,改善医疗科学技术服务水平快速响应,尝GSK J4试采取更普及方便并且符合本地文化需要的预防与治疗方式,促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村民自身心理韧性及社会支持水平,搭建有效的医疗联动机制以协助村民完成精神卫生需求的解决。综上所述,本文旨在分析白族村民关于抑郁症的疾病观念,并探讨当前针对少数民族抑郁症疾病观念的社会工作介入空间。希望通过本研究为该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可行的补充方案。
Author: admin
外周血IL-27、IL-35与巨噬细胞极化相关mRNA在活动性肺结核中的表达水平及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27(IL-27)、IL-35和巨噬细胞极化相关mRNA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20年3月-2021年12月就诊并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46例为病例组,同期于本院体检的非肺结核人Docetaxel MW员42例为对照组。检测外周静脉血中IL-27、IL-35亚单位[EB病毒诱导基因3编码蛋白(EBI3)、P35亚基]与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的γ-干扰素(IFN-γ)、C-X-C基序配体(CXCL10和CXCL11)、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水平,分析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因子对活动性肺结核的预测价值。结果 病例组IL-27、EBI3、IFN-γ、CXCL10、CXCL11、IL-10与TGF-β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dult medicineP35 mRNA在两组间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IL-27 mRNA与EBI3、CXCL10、CXCLZ-VAD-FMK MW11、IL-10的mRNA水平变化呈正相关(r=0.234、0.320、0.291、0.272,P<0.05);CXCL10 mRNA与CXCL11 mRNA水平呈正相关(r=0.260,P<0.05)。IL-27、CXCL11与IL-10的mRNA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7、0.773、0.749(P<0.001),其中IL-27 mRNA的AUC最高。结论 活动性肺结核在外周血中存在巨噬细胞不同极化(M1和M2)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变化,与IL-27 mRNA的升高有相关性;IL-27、CXCL11和IL-10的mRNA水平升高对活动性肺结核有较高预测价值,其中IL-27 mRNA的预测价值更为突出。
MECT合并SSRIs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患者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通过脑涨落图分析抑郁症患者使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联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SSRIs)抗抑郁药治疗与单纯使用SSRIs抗抑郁药物治MS-275纯度疗对神经递质平衡的影响差异,为抑郁症患者临床治疗进一步提供证据。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1月于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首发抑郁症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治疗前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给予MECT联合药物治疗,MECT治疗连续3天后改为隔日1次,8-12次为一个疗程,联合SSRIs抗抑郁药物。对照组单纯给予抗抑郁药物。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Aroot nodule symbiosisMD量表、脑涨落图,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的HAMD量表、血药浓度和脑涨落图,分析两组患者神经递质及治疗效果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2周末、第4周末HAMD量表的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而试验组量表评分的下降比对照组更为显著。(2)通过对比试验组、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治疗第4周末时的神经递质相对功率发现,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在治疗第2周、治疗第4周末逐渐下降,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在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逐渐升高。通过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治疗第4周末等三个时间点神经递质的相对功率变化发现两组在治SAG疗前各个神经递质无明显差异。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时试验组的调节神经递质效果要比对照组更显著。结论(1)本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前神经递质可能出现异常。(2)抑郁症通过抗抑郁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调节神经递质的紊乱以及缓解症状。(3)MECT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在改善抑郁症状以及调节神经递质的紊乱的作用相比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要更显著。
基于香豆素席夫碱有机凝胶因子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小分子有机凝胶在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它是通过分子间的氢键、π-π堆积、范德华力等作用力,在有机溶剂中自组装而形成。香豆素在荧光方面具有不错的效果并可以对其结构进行多种修饰改造,同MRTX849时香豆素又可以作为凝胶新材料为其提供了更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香豆素衍生物结合不同的长链合成了一系列低分子量的有机凝胶因子X_(1-2)、Y_(1-2)、Z_(1-2),并探究了这些凝胶因子在染料吸附、溢油处理及回收以及细胞中的应用。(1)概述了低分子量有机凝胶、香豆素和席夫碱凝胶的研究进展以及介绍了凝胶在自组装过程中所涉及的作用力。(2)合成两种香豆素席夫碱结构有机凝胶X_(1-2),通过氢谱碳谱和质谱确定了分子结构。对其凝胶化性能测试发现它在叔丁醇中具有很好的成胶效果。通Roxadustat IC50过紫外-荧光,接触角,红外,XRD和SEM等测试对凝胶因子X_(1-2)-叔丁醇体系进行凝胶自组装作用力的研究,推测出凝胶自组装过程中受到了氢键、π-π堆积和范德华力等作用力。对其刺激响应做了研究,发现凝胶因子X_2可以对金属离子Fe~(3+)进行特异性识别,并且可以对甲基橙染料进行高效吸附。(3)合成了两种新型的香豆素席夫碱有机凝胶因子Y_(1-2),相比上一章引入更多的长链烷基,对比发现凝胶因子的凝胶能力随长链的增加而增强,可以在更多的有机试剂中形成凝胶,并对凝胶自组装作用力进行了判定,发现凝胶过程是由弱非共价键作用力自发形成的凝胶。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发现Y_(1-2)在煤油中也能够很好的成胶因此做了溢油处理的测试,并发现它可以用作溢油处理材料被研究发展。(4)合成了两种香豆素席夫碱凝胶Z_(1-2),和前两章一样进行了凝胶化实验发现凝胶Z_(1-2)可以在多种有机溶剂中形成凝胶。用XRD和SEM进行分析测试,分析了解凝胶因子Z_(1-2)的微观形貌。对其做了细胞毒性实验发现低浓度的凝胶因子Z_2在加入细胞后并不会对细胞存活Neurobiological alterations造成影响,在生物细胞中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雷公藤红素-氨基葡萄糖酰胺偶联物的合成及其减毒调脂作用
目的 合成一种雷公藤红素-氨基葡萄糖酰胺偶联物(celastrol-glucosamine conjugLiver immune enzymesate,Cel-GlcN),并评估其细胞毒性、调脂活性,以缓解Cel不良反应强、水溶性差的问题。方法 采用氨基葡萄糖对Cel第20位的羧酸基团进行酰胺化修饰,分别在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AZD6738研究购买胺(N,N-dimethylformamide,DMF)体系中使用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1-(3-dimethylaminopropyl)-3-eth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EDC]、六氟磷酸苯并三唑-1-基-氧基三吡咯烷基磷(benzotriazol-1-yl-oxytripyrrolidino-phosphonium hexafluorophosphate,PyBOP)作为酰胺偶联反应的活化剂加速Cel-GlcN的合成,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MS)、~1H-NMR、~(13)C-NM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基于人肝癌HepG2细胞模型评价其细胞毒性、调脂活性及氧化应激水平。结果FTIR确定了化合物中酰胺键的存在,HPLC-MS/MS测定了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H-NMR、~(13)C-NMR鉴定了确认细节化合物的具体化学结构,相比于天然产物Cel,Cel-GlcN的水溶性得到了显著升高(由常温下的1.23μg/mL提升为226.00μg/mL),可能以缓控释作用释放Cel从而减轻其对细胞的毒性和机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结论 成功合成了Cel-GlcN,水溶性得到改善,体外细胞实验证实其调脂活性基本不变而细胞毒性降低,从而为Cel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两性霉素B纳米金复合物通过类POD酶活性改善对白色念珠菌伤口感染的治疗效果
严重慢性伤口和急性损伤极易发生真菌感染,严重扰乱预期伤口愈合过程,并导致败血症、癌变甚至截肢的后果~([1,2]),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以改善临床常用抗真菌剂两性霉素B(AmB)溶解性差、毒副作用大的问题。本文以生物相容性好的金纳米颗粒与AmB制备纳米金抗真寻找更多菌复合材料AmB@AuNPs用于真菌感染性伤口治疗。实验发现了AmB@AuNPs具有较强的类POD酶活性,能诱导菌体内活性氧(ROS)的产生,并且表现出更强的抗真菌活性,相比于单独的AmB抑制白色念珠菌的MIC值提高1.6倍,抑制酿酒酵母的MIC值提高25倍。进一步的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在小鼠的感染性伤口治疗中,AmB@AuNPs水PI3K/Akt/mTOR抑制剂凝胶也表现出更好的抗真菌能力和生物安全性。与传统化学药物相比,目前的两性霉素B复合纳米金策略可以为进一步设计低成本,低毒性,高杀菌Personal medical resources能力的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白屈菜红碱在烟曲霉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白屈菜红碱对烟曲霉菌的抗菌活性,以及在烟曲霉菌性角膜炎中的抗炎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采用CCK-8实验和Draize眼表毒性实验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的白屈菜红碱对永生化人角膜上皮细胞(HCECs)和小鼠角膜的毒性作用。2.采用最低抑菌浓度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碘化丙啶摄取试验、Calcofluor white染色和结晶紫染色评估白屈菜红碱的体外抗真菌作用。3.建立C57BL/6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模型,并于感染后1-5天给予实验组小鼠2μg/mL的白屈菜红碱溶液点眼处理,对照组小鼠0.1%DMSO溶液或8μg/mL那他霉素溶液点眼处理,通过裂隙灯拍照和临床评分评估白屈菜红碱对烟曲霉菌性角膜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小鼠角膜中的真菌负荷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小鼠角膜中炎症细胞浸润情况。4NSC 125973体外.通过对小鼠角膜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白屈菜红碱对中性粒细胞募集、浸润的影响,采用髓过氧EPZ-6438生产商化物酶(MPO)实验检测中性粒细胞的活性。5.在动物及细胞烟曲霉菌炎症模型中,通过RT-PCR检测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L-6以及通路因子Nrf2、HO-1及LOX-1的m RNA表达;通过ELISA检测IL-1β和IL-6的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LOX-1的蛋白表达以及p38 MAPK磷酸化情况。6.使用LOX-1质粒和空白质粒对HCECs进行转染,通过Western Blot检测LOX-1的蛋白表达和p38 MAPK的磷酸化,采用ELISA检测下游炎症因子IL-1β和IL-6的蛋白表达,评估白屈菜红碱对LOX-1/p38 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结果:1.2μg/mL浓度范围内的白屈菜红碱不影响HCECs的细胞活性且对小鼠角膜无毒性作用。2.在体外试验中,白屈菜红碱抑制烟曲霉分生孢子的生长,减少真菌菌丝的存活,破坏真菌的形态结构,并抑制真菌生物膜的形成。3.在烟曲霉菌性角膜炎小鼠模型中,2μg/mL白屈菜红碱显著改善了小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的严重程度,减少角膜真菌负荷,并且抑制炎症细胞浸润。4.免疫荧光结果提示白屈菜红碱可减轻烟曲霉菌性角膜炎中粒细胞募集、浸润;MPO结果显示白屈菜红碱可降低中性粒细胞活性。5.在体内、外炎症反应实Bioinformatic analyse验中,RT-PCR结果提示2μg/mL白屈菜红碱降低IL-1β、IL-6以及LOX-1的m RNA表达,同时升高Nrf2和HO-1的m RNA表达;ELISA结果表明2μg/mL白屈菜红碱可以抑制IL-1β,L-6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μg/mL白屈菜红碱升高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降低LOX-1的蛋白表达,抑制p38 MAPK磷酸化。6.LOX-1过表达质粒处理显著升高LOX-1蛋白表达水平、p-p38/p38 MAPK的比率以及IL-1β、IL-6的蛋白表达水平。2μg/mL白屈菜红碱预处理下调质粒刺激引起的LOX-1蛋白质表达,p38 MAPK的磷酸化和下游炎症因子IL-1β、IL-6的表达。结论:在烟曲霉菌性角膜炎中,2μg/mL白屈菜红碱对HCECs和小鼠角膜无明显毒性作用,且可以充分发挥抗菌和抗炎作用。白屈菜红碱通过抑制烟曲霉分生孢子的生长、破坏真菌菌丝的形态结构、减少真菌菌丝的存活、阻止真菌生物膜的形成等发挥抗菌作用;减少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和浸润、下调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上调Nrf2和HO-1的表达以及抑制LOX-1/p38 MAPK的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甜菜碱对阿霉素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究甜菜碱在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给予小鼠单次腹腔注射阿霉素(15 mg/kg)构建阿霉素心肌病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小鼠分为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甜菜碱组、阿霉素+生理盐水组以及阿霉素+甜菜碱组共4组,每组12只。模型构建当天开始连续7 d给小鼠进行甜菜碱灌胃(800 mg·kg~(-1)·d~(-1)),对照组用同等体积生理盐水进行灌胃。灌胃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心脏超声并取材;用免Soluble immune checkpoint receptors疫组织化Cobimetinib细胞培养学染色检测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用TUNEL染色检测心Taurine供应商脏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表达水平;qPCR检测相关基因mRNA水平;试剂盒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和丙二醛以及胱天蛋白酶(caspase)-3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相比,阿霉素可以导致小鼠心功能受损(P<0.05),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升高(P<0.05),而甜菜碱可以保护小鼠心功能(P<0.05),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P<0.05)。与对照组小鼠相比,阿霉素导致心脏中丙二醛、4-羟基壬烯醛水平升高(P<0.05),以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过氧化氢酶)的mRNA水平降低(P<0.05),甜菜碱可以降低丙二醛、4-羟基壬烯醛水平(P<0.05),上调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过氧化氢酶)的mRNA水平(P<0.05)。与对照组小鼠相比,阿霉素可以导致小鼠心脏中caspase-3活性增加(P<0.05),TUNEL阳性细胞增多(P<0.05),甜菜碱处理可以降低caspase-3活性,降低TUNEL阳性细胞率(P<0.05)。与对照组小鼠相比,阿霉素小鼠心脏中AKT的活性降低,GSK-3β的活性增加(P<0.05),而甜菜碱可以增加AKT的活性,降低GSK-3β的活性(P<0.05)。结论 甜菜碱可以减轻阿霉素引起的心脏氧化应激损伤和心肌细胞凋亡,而这些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AKT/GSK-3β实现的。
猪圆环病毒2型和3型混合感染与遗传进化分析
为了解临床猪圆环病毒混合感染及其遗传进化情况,利用PCV寻找更多检测试剂盒对10份疑似感染PCV的患病猪的病料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样品进行全基因组克隆与测序分析。结果显示:10份样品中,PCV1均为阴性,PCV2阳性率为90%,PCV3阳性率为30%,PCV2与PCV3混合感染率为30%。全基因组遗传进化结果显示:9株PCV2毒株全序列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5%—100.0%,此网站分属PCV2a、PCV2b、PCV2d和PCV2e基因型,其中PCV2d为优势基因型,占比达Infection types55.56%。3株PCV3毒株全序列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9.2%—99.8%。对Cap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PCV3毒株与PCV2毒株的亲缘性较远,氨基酸同源性仅为43.9%—45.1%。PCV3毒株的Cap蛋白抗原指数与参考菌株间差异较小,5株PCV2d毒株的Cap蛋白抗原指数较疫苗株有明显差异。综上,在临床PCV2患病猪中PCV2d为优势基因型,且存在一定比例的PCV2与PCV3混合感染现象。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LysDZ25的分子改造与结构域功能探究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S.aureus)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和重要的医院内感染细菌。目前耐药和多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不断出现和传播,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已经逐渐的失去作用。因此,急需开发研究新型有效的生物绿色抑制剂来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是双链DNA噬菌体感染细菌后期表达的能够消化细菌细胞壁的一种酶。它可以从外部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导致细菌渗透性裂解,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目前很多研究已经证实,裂解酶具有巨大的杀菌潜力。本研究中,我们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中筛选到一个能够高效裂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的噬菌体裂解酶,命名为LysDZ25。我们利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对其进行表达和纯化,研究了其基本酶学性质,发现LysDZ25对血清和NaCl溶液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因此有较好点击此处的应用潜力。但是LysDZ25热稳定性较差,在37℃及以上温度保温20min活性基本丧失。为了提高LysDZ25的裂解活性和热稳定性,使用本实验室自主开发的机器学习方法(machine learning methods,MDL)理性设计突变体,通过两轮点突变及组合突变,获得了活性和热稳定性提高的突变体S333V/N245R/D299L。该突变蛋白裂解活性是LysDZ25的8倍,在37℃保温20 min活性几乎不减弱,40℃保温20 min活性保留三分之一。在37℃条件下,该突变蛋白的半衰期由LysDZ25的15 min提高到55-60 min。利用RoseTTAFold软件工具构建LysDZ25三维(3D)结构,发现LysDZ25包含三个结构域,即N端半胱氨酸和组氨酸依赖性酰胺水解酶/肽酶催化结构域(CHAP)、中心酰胺酶催化结构域(AmiC)、C端细胞壁结合结构域(SH3b),结构域之间分别由两个连接序列(linker)L1和L2连接。我们通过构建AmiC和SH3b与GFP的融合蛋白和结构域重组蛋白,探究了各结构域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在LysDZ25中,CHAP结构域发挥主要裂解活性,SH3b发挥结合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功能,首次发现AmiC具有结合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能力,且缺失后裂解活性有所提高。并且通过各结构域以及连接序列的组合,得到了具有更高裂解活性的重组蛋白CHAP+L1+SH3b和CHAP+L2+SH3b,裂解活性分别是LysDZ25的2倍和1.7倍。进一步对这两个结构域重组蛋白的连接序列进行截短,发现从N端向C端截去7-8个氨基酸,重组蛋白的裂解活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综上所述,本文利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成功表达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LysDZ25,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通过理性设计和实验验证,我们获得了突变体蛋白,其裂解活性和热稳定性均有所提高,这将有助于该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对噬菌体裂解酶BI 10773采购的分子改造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此外,我们还对LysDZ25的结构域进行拆分并探究各结构域的功能,在组合不同结构域和Cathodic photo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连接序列后得到了具有更高裂解活性的重组蛋白。该工作对噬菌体裂解酶的分子改造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为开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高效、新型生物抑制剂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