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黄连素对哮喘模型小鼠Th1/Th2失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卵清蛋白诱导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将小鼠分为对照组、PCI-32765配制模型组、黄连素组、黄连素+抑制剂组。HE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Th1(CD4+IFN-γ+)、Th2(CD4+IL-4+)细胞的比例,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中IFN-γ和IL-4的水平,qRT-PCR检测肺组织中GATA3和STAT6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Notch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Notch1和Hes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炎性细胞聚集增加,气道平滑肌变厚,Th1细胞占比和IFN-γ水平显著下降(均P<0.01),Th2细胞占比、IL-4水平、GATA3和STAT6 mRNA表达、Notch1和Hes1蛋白表达显著上升(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黄连素组小鼠肺组织炎性细胞聚集减少,气道平滑肌变薄,Th1细胞占比和IFN-γ水平显著上升(均P<0.05),Th2细胞占比、IL-4水平、GATA3和enterovirus infectionSTAT6 mRNA表达、Notch1和Hes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均P<0.05);与黄连素LGK-974采购组相比,黄连素+抑制剂组进一步加强了黄连素的作用效果。结论 黄连素能恢复哮喘小鼠Th1/Th2平衡,减轻哮喘小鼠肺组织炎性损伤,可能与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Author: admin
基于能谱CT参数及临床特征构建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目的:基于临床信息、常规CT征象及能谱CT参数构建列线图模型术前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NSCLC的52例患者,术前均行能谱CT检查。依据PD-L1表达水平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信息、常规CT征象及能谱CT定量参数。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年龄、Ki-67、肿瘤标志物。常规CT征象包括肿瘤密度、边界、钙化征、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空洞征等。测量两组病灶在动脉期和静脉期的能谱参数,包括有效原子序数(Eff-Z)、碘浓度(IC)、水浓度(WC),并计算归一化碘浓度(NISCH772984价格C)。比较两组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来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Antibiotic urine concentration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及准确性。结果:临床信息中,两组在性别方面selleckche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脉期和静脉期,PD-L1阳性组的能谱定量参数IC、NIC及Eff-Z均大于PD-L1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P=0.024)、静脉期Eff-Z(P=0.002)及静脉期IC(P=0.003)为PD-L1表达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以上独立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0,敏感度为88.00%,特异度为59.00%。校准曲线表明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决策曲线显示高风险阈值界于0.10~0.83时,模型可以获得最大净收益。结论:基于能谱CT定量参数和临床信息的列线图模型在术前预测NSCLC的PD-L1表达水平中有一定的价值。
培美曲塞和多西他赛对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短期生存率、ALI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究培美曲塞和多西他赛对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短期生存率、晚期肺癌炎症指数(ALI)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8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二线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各80例,其中培美曲塞组采用培美曲塞治疗,多西他赛组采用多西他赛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生存情况、ALI、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1)]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培美曲塞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为31.25%、62.50%,高于多西他赛组的18.75%、51.2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ovel antibiotics>0.05);截止至随访时,部分患者肿瘤进展,其中培美曲塞组14例存活,平均生存时间为5.1个月,无进展生存者占17.50%;多西他赛组随访期间8例存活,平均生存时间为4.6个月,无进展生存者占10.00%,两组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两组治疗后ALI较治疗前升高,且此网站培美曲塞组高于多西他赛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EA、CA125、CYFRA21-1水平较治疗后均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G-4592细胞培养;两组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食欲下降、皮疹及贫血,培美曲塞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0%显著低于多西他赛组的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美曲塞和多西他赛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均可达到抗肿瘤效果,前者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患者化疗痛苦,但进展后则不宜再采用,临床应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选择最优的针对性治疗方案。
miR-155/NF-κB信号通路在老年重症哮喘患者不同证型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 研究微小RNA155(miR-155)/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在老年重症哮喘患者不同证型中的表达。方法 选取168例老年重症哮喘患者,根据中医证型不同分为风哮组、寒Biological data analysis哮组、热哮组、虚哮组各42例,并选取同期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miR-155/NF-κB信号通路[核因子κB激活蛋白1(Act1)、NF-κB抑制因子α(IκBα)、p65、p50、miR-155 mRNA]表达,绘制各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与哮喘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风哮组、寒哮组、热哮组、虚哮组Act1、p65、p50、miR-155 mRNA依次升高,IκBα mRNA依次降低(P<0.05);Act1、IκBα、p65、p50、miR-155 mRNA均对虚喘具有鉴别价值(P<0.05);Act1、IκBα、p65、miR-15Panobinostat纯度5 mRNA均对热哮有鉴别价值(P<0.05);Act1、IκBα、p65、p50 mRNA均对寒哮有鉴别价值(P<0.05);Act1、IκBα、p65、p50、miR-155 mRNA均对风哮有鉴别价值(P<0.05)。结论 miR-155/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在老年重症哮喘患者不同证型中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鉴别虚喘、热哮、风哮、寒哮,这点击此处可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并能为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证候评价体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紫花前胡苷对犬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犬特应性皮炎(canine atopic dermatitis, CAD)是一种复杂的炎症性皮肤病,与皮肤微生物组、免疫和皮肤屏障改变有关。紫花前胡苷(nodakenin, NK)是一种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的香豆素类糖苷。本研究旨在探究紫花前胡苷对2,4-二硝基甲苯(DNCB)诱导的犬特应性皮炎的干预效果以及皮肤菌群的影响。首先建立DNCB诱导的犬特应性皮Biomass allocation炎,给与紫花前胡苷14 d局部涂抹治疗,通过体重指标、血常规检测、血清生化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含量、皮肤病变和瘙痒程度以及皮肤菌群16S rRNA测序结果来评估紫花前胡苷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与DNCB组相比,经紫花前胡苷治疗后犬的体重明显上升,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提高(P<0.05),而血清生化相关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IgE含量显著下降(P<0.05),皮肤病变和瘙痒程度均显著改善(P<0.01)。皮肤菌群中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紫花前胡苷治疗后显著恢复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P<0.01)。在属水平上,紫花前胡苷治疗后显著增加了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和土孢杆菌属(TerrisporobactStaurosporine molecular weighter)的相对丰度(P<0.01,P<0.05),显著降低了莫拉菌属(Moraxella)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相对丰度(P<0.05)。涂抹紫花前胡Fer-1体内苷能够有效减轻犬皮损程度、缓解皮肤瘙痒情况、降低血清IgE含量以及调节皮肤菌群失衡,从而改善犬特应性皮炎的症状,为CAD的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基于用户体验的下肢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设计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及慢性静脉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凭借其非侵入式、安全便捷的治疗特性,在静脉曲张、深静AM-2282化学结构脉血栓和下肢水肿等疾病的预防与辅助治疗中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然而,现有产品在佩戴舒适性、操控便捷性及压力控制精准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本文从用户体验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产品功能优化与人机交互模式的改进路径,以增强其在实际使用中的易用性与适配性。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明确了用户体验理论的定义和核心理念,随后明确压力治疗产品类型及特征,指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在疾病研究中的作用和不足,随后明确了空气波压力治疗设备的发展轨迹及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Kano模型在康复设备设计中的典型应用,为后续设计优化奠定了理论支撑。为全面掌握空气波压力治疗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的用户需求与操作障碍,本研究从多元渠道开展系统调研,包括医患访谈、实地观察以及在线评论数据挖掘,全面收集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所反馈的核心问题与真实诉求。在此基础上,结合人机工学,对用户、设备及家庭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深入剖析,识别出影响使用效率与体验质量的关键干扰因素与潜在优化方向。进一步引入Kano模型对归纳后的需求信息进行属性划分与优先级排序,明确影响用户满意度与依从性的核心功能模块,为后续产品设计提供了优化方向。基于前期用户需求分析,本文从功能特征、结构配置、材质选择、视觉感官及交互体验等维度,对市面主流空气波压力治疗产品进行综合对比,揭示了当前产品在性能表现与设计层面存在的优化空间。在此基础上,结合Late infection尼尔森可用性原则,归纳提出六项设计优化原则:核心功能优先性、压力控制精准性、智能调节便捷性、佩戴结构包容性、交互界面友好性与舒适体验性。围绕上述原则,研究开展了主机模块重构、套筒结构优化与操Z-VAD-FMK molecular weight控方式升级等具体设计工作。经用户测试验证,设计方案在操作流畅度、佩戴舒适性、压力响应精度及多场景适配性等方面均表现良好,为康复医疗设备的用户体验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加减五苓散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加减五苓散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4年1月—2024年8月本院收治的白内障患biological calibrations者共100例,根据纳排标准PI3K抑制剂遴选后最终将72例患者72眼纳入本研究,依据就诊顺序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加减五苓散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selleckchemed visual acuity, 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结果 治疗1个月及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眼压、CM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CV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加减五苓散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眼压,提高视力,缓解黄斑水肿。
肺癌患者术后化疗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术后化疗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4年6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7例肺癌术后化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营养不良分为营养不良组(42例)和营养良好组(75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肺癌患者术后化疗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D-Lin-MC3-DMA体内实验剂量并评估其对肺癌患者术后化疗营养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2组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与NLR是肺癌患者术后化疗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BMI、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是其保护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指数(C-LY294002纯度index)为0.894(95%CI:0.842~0.946);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且原始曲线接近于理想曲线。列线图模型预测肺癌患者术后化疗营养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05(95%CI:0.853~0.957),特异度为68.44%,灵敏度为93.15%。结论 肺癌患者术后化疗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临床分期与NLR,基于BMI、临床分期、血红蛋白、NLR及白蛋白构physical medicine建的列线图模型对肺癌患者术后化疗营养不良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结节检测方法研究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早期诊断对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肺结节是肺癌的重要早期表征,其精准检测对临床诊断和干预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中肺结节因体积微小、形态多样且与周边组织灰度相近,导致医师在影像判读时易受视觉感知限制,出现漏immune homeostasis诊和误诊情况。此外,医学影像数据激增加重了医生的阅片负担,进一步增加了诊断难度。因此,开发高效、精准的肺结节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已成为医学影像分析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分析中取得显著突破,但在处理形态复杂的肺结节时仍存在困难样本拟合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旨在优化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结节检测方法,以提升模型对肺结节识别的精度和泛化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传统卷积神经网络受限于局部感受野,难以有效捕捉全局上下文信息。此外,肺结节的特征在训练过程中易受下采样影响而丢失,进一步限制了模型的检测性能。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和多尺度特征聚合的肺结节检测方法。具体而言,本文采用U型编码器-解更多码器作为主干网络来提取结节特征,并结合区域候选网络进行结节边界框和概率预测。在主干网络的瓶颈处引入Transformer,利用自注意力机制有效建模长距离依赖关系,增强全局特征捕获能力。本文还设计了多尺度特征聚合模块并将其集成到网络的跳跃连接中,将不同分辨率的特征进行深度融合,缓解在采样过程中的特征信息损失问题。此外,利用假阳性减少网络进一步筛选候选区域,显著减少假阳性结节数量。(2)注意力机制通过模拟人类选择性关注策略,聚焦输入数据的MAPK抑制剂关键信息,以提升目标检测精度。然而,传统注意力机制在肺结节检测任务中的应用仍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结节的特征表达和背景干扰抑制方面仍有优化空间。为此,本文设计了门控通道变换注意力机制和投影与激励注意力机制,并集成到U型编码器-解码器中,以优化检测网络的性能。门控通道变换注意力机制通过动态调整特征重要性,增强结节相关特征表达并抑制背景干扰。投影与激励注意力机制通过保留空间信息并校准特征图,能在增加少量模型复杂度的情况下显著提升检测精度。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构建的肺结节检测模型在LUNA16数据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可集成至医院的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辅助放射科医生进行肺癌筛查中的自动预警与精准标注,提高临床诊断效率与准确性。
LIPC-514C/T多态性与运动干预PDM人群健康体适能疗效的关联研究
研究目的: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2%,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达18.6%,已超过2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PDM),每年约5~10%的PDM转变为糖尿病。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使PDM逆转为健康状态,治愈率在19~80%。研究表明,运动成为PDM健康促进的最经济方式之一。然而,生活方式干预的治疗效果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与个体运动敏感性不同有关,而敏感性的差异则与个体基因的多态性关联。人类肝脂肪酶基因(Hepatic lipase deficiency gene,LIPC)通过改变转录后肝脂肪酶的活性,参与脂代谢过程,且与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相关。LIPC基因常见的4种多态性包括LIPC-250G/A、LIPC-514C/T、LIPC-710T/C、LIPC-763A/G,其中有关LIPC-514C/T研究较多,该位点与血脂、胰岛素、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水平有关,而高血脂、超重/肥胖均为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LIPC-514位点CC纯合子运动改善脂蛋白酶代谢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量效果更好。健康体适能包括身体成分、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是与健康密切相关的体适能。然而,鲜见关于糖尿病前期人群运动干预对健康体适能影响与LIPC-514C/T多态性的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探索LIPC-514C/T位点多态性与糖尿病前期患者运动干预对健康体适能疗效的关联,探讨LIPC-514C/T作为糖代谢异常早期人群运动敏感性的分子遗传学标记的可能性。研究方法:2022年1月至9月期间,招募32名PDM患者,进行为期12周中等强度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干预。纳入标准:符合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35~50岁之间;无严重高血压或低血压;肢体健康、无运动禁忌症;未服用任何影响血糖的药物;不处于妊娠或哺乳期;心肺功能无损伤且自愿参与运动干预过程。排除标准:实验过程中服用控制血糖药物者;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已确诊心脑血管及各种心脏病者;不能按要求配合完成实验者。该研究方案经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术伦理委员会审查,参与试验的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运动干预前后,全部研究对象禁食8h以上,于次日清晨7:00-8:00采集5ml静脉血。使用日立HITACHI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使用美国BIO-RAD伯乐D-1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进行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测试。LIPC-514C/T位点多态性检测采取唾液为样本,唾液采集前,要求受试者选择清水漱口,等待30分钟后,收集唾液2ml,通过漏斗将唾液募集至唾液保存管中,拧紧采集管,以防止污染。唾液采样后的DNA提取及LIPC-514C/T位点多态性检测,均委托北京水母科技有限公司完成。DNA提取采取凝珠法,LIPC-514C/T位点基因分型采用SNP微阵列芯片法。使用美国TEZEWAT6200身体成分分析仪、香山EH101电子握力测试仪、科导TZCS-3型纵跳测试仪、江苏领康LK-T5016坐位体前屈测试仪,按照VX-661操作规范,进行身体成分、握力、纵跳、坐位体前屈测试。男性和女性分别选用标准俯plasmid biology卧撑、跪卧撑姿势,进行俯卧撑测试。使用科导TZCS-3台阶进行二次负荷试验,测试最大摄氧量(VO2max)。一级负荷台阶高度为0.15m,频率为30次/min,运动3min。休息3-5min待心率基本恢复后,进行二级负荷。男性台阶高度为0.4m,女性为0.33m,频率为30次/min,运动3min。运动过程中,使用芬兰颂拓拓野3R遥测心率表监测心率。摄氧量计算公式为:VO2=3.5+0.2×登台阶频率+1.33×(1.8×台阶高度×登台阶频率)(ml/kg/min)。VO2max=(V2-V1)×(HRmax-HR1)÷(HR2-HR1)+V1(ml/kg/min),其中V1、V2分别为一级负荷和二级负荷后的摄氧量,HR1、HR2分别为两级负荷后的即刻心率,HRmax=207-0.7×年龄。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Shapiro-Wilk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s,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表示。使用Fisher精确检验进行H-W平衡检测,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不同基因型、不同性别的比较分析;使用协方差分析,进行运动干预前后各指标变化的比较分析,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1)LIPC-514C/T位点CC基因型占37.5%,CT基因型占50.0%,TT基因型占12.5%,CT/TT合计占62.5%。LIPC-514C/T位点基因型进行哈-温平衡遗传检验,符合遗传平衡定律(P>0.05)。(2)LIPC-514CC型和CT/TT两种基因型糖尿病前期患者,运动干预前的FPG、HbA1c、体重、BMI、肌肉重量、内脏脂肪重量、VO2max、握力、纵跳、俯卧撑、坐位体前屈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LIPC-514位点多态性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糖、健康体适能指标无关联。(3)LIPC-514C/T位点不同多态性的糖尿病前期患者,12周运动干预后FPG、HbA1c、体重、BMI、内脏脂肪重量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肌肉重量、最大摄氧量、握力、纵跳、俯卧撑、坐位体前屈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说明,12周的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血糖和健康体适能水平。(4)LIPC-514C/T位点CC基因型运动干预前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FPG、体重、BMI、内脏脂肪重量下降幅度及肌肉重量、握力的升高幅度均大于CT/TT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变化差值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LIPC-514C/T位点CC型可增强运动敏感性,较CT/TT具有更好的降低血糖,改善身体成分,增加肌肉力量的效果。研究结论:12周中等强度有氧操结合弹力带训练,可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糖代谢和健康体适能水平,LIPC-514C/T位点CC型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运动干预降BMS-354825低血糖,改善肌肉力量和体成分的效果优于CT/TT型,LIPC-514C/T位点可用于评价运动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疗效的分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