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二氢槲皮素(DHQ)对心力衰竭(HF)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以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法造模的HF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HF组)、DHQ低剂量组(L-DHQ组)、DHQ高剂量组(H-DHQ组)、卡托普利组(Captopril组),每组15只。另取15只健康大鼠设为对照组(NCAntiviral bioassay组)。以彩色超声仪检测大鼠心功能指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脑钠肽(BNP)、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HF组大鼠心肌组织存在明显的病理损伤,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每搏心输出量(SV)均降低,BNP水平升高,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水平均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均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心肌组织中B淋巴细胞瘤-2相关蛋白(Bax)、切割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蛋白表达Blebbistatin小鼠量以及磷酸化酪氨酸激酶2(p-JAK2)/酪氨酸激酶2(JAK2)和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比值均升高,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F组比较,L-DHQ组、H-DHQ组和CaptopriGalunisertib采购l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LVEF、LVFS、SV均升高,BNP水平降低,血清IL-6、TNF-α、CRP、MDA水平均降低,SOD、GSH-Px水平均升高,心肌细胞凋亡率、心肌组织中Bax、Cleaved Caspase-3、HMGB1蛋白表达量以及p-JAK2/JAK2和p-STAT3/STAT3比值均降低,Bcl-2蛋白表达量升高,且H-DHQ组和Captopril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L-DHQ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HQ可有效减轻HF大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保护HF大鼠心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HMGB1表达和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
Author: admin
Icariin对急性力竭小鼠骨骼肌氧化性损伤的影响
研究目的:过去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都更加注重身体健康。随着疫情的结束,人们更加注重提高自身免疫力,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及活动类型大幅增加。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身体机能,但急性大负荷、高强度的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盲目挑战自身极限的健身运动都会引起机体损伤,尤其是对于没有运动经验的初次训练者。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急Others抑制剂性损伤后的组织器官的氧化应激对机体健康有着深远影响。骨骼肌损伤是运动医学领域最常见的损伤之一,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对运动员运动表现构成极大威胁。急性的力竭运动对机体是一种超强的刺激,力竭运动过程中,骨骼肌受到强烈的机械牵拉,肌肉活性氧(ROS)产生增多。由于肌肉内抗氧化酶数量和活力有限,氧自由基在机体内发生堆积将会引起氧化应激,甚至导致炎症反应,造成肌肉损伤。如何预防和控制急性运动后机体的应激反应、减少肌肉损伤一直是生理学和运动医学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血清中肌酸激酶(CK)、尿素氮(BUN)、乳酸脱氢酶(LDH)以及血乳酸(LD)水平是肌肉损伤和疲劳的重要指标,在肌肉受损时释放入血,其血液水平与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丙二醛(MDA)是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终产物,可以反映机体脂质过氧化速率和强度,也能间接反映组织过氧化损伤程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是机体内源性抗氧化系统的关键酶,是机体抵御自由基损伤的第一道防线。我国传统的中药具有多作用靶点,低副作用的特点,逐渐成为当今研究新型抗肌肉损伤药物的重要方向。Icariin是一种黄酮苷类化合物,是从植物仙灵草(淫羊藿)的干燥茎叶中提取的单体。作为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物,Icariin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脂代谢、抗疲劳等多种药理学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Icariin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潜在补剂,提高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肌肉的抗氧化能力,保护机体免受急性力竭运动导致的骨骼肌氧化性损伤。同时,为运动员膳食补充剂的研发HBeAg hepatitis B e antigen和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selleck HPLC究方法:选取30只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体重21.4±0.1g),在郑州大学实验室SPF级环境下适应性饲养一周,提供充足的水和食物,保证其随意进食。环境温度控制在22±2℃,湿度控制在45%-60%,保持正常的昼夜节律(8:00-20:00为光周期,20:00-8:00为暗周期)。一周后,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CON,低剂量组ICA-L(25mg/kg/day),高剂量组ICA-H(50mg/kg/day),Icariin溶解于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中,对照组灌胃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继续饲喂普通标准饲料,保证小鼠随意进食和饮水。在正式的力竭实验之前,各组小鼠进行为期3天的适应性训练,每日一次,每次10 min,运动速度为10m/min。药物干预结束后,在实验当天用渐进式跑步方式进行力竭运动。初始速度设为10m/min,持续8分钟,然后增加到15m/mim持续10分钟,然后每1.5min增加1m/min,达到22m/min的速度持续10分钟后直至力竭。力竭标准为运动末期小鼠整体状态表现无力、瘫软,无法坚持原跑速,外界人为刺激驱赶无效时,记录小鼠力竭时间。力竭实验结束2小时后,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深度麻醉,眼眦静脉取血后脱颈处死,血液静置15min后,将小鼠全血在4℃3000 r/min条件下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置于-80℃冰箱保存待测。取小鼠腓肠肌,在预冷的生理盐水中洗净,滤纸吸干水分,迅速置于-80℃冰箱保存待测。比色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肌酸激酶(CK)、脲酶法测血尿素氮(BUN)、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D)水平。TBA法测定腓肠肌中丙二醛(MDA)水平、WST-1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钼酸铵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实验数据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小鼠力竭时间显著增加(p<0.05)。(2)低剂量组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CK水平明显较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药物干预组的血清BUN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01);对照组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高剂量药物干预组(p<0.05),但与低剂量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药物干预组LD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3)两个药物干预组肌肉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肌肉SOD水平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两个药物干预组肌肉丙二醛(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p<0.05)。研究结论:(1)急性力竭运动造成了小鼠的骨骼肌损伤,血清中损伤标志物及肌肉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明显升高。(2)Icariin能改善骨骼肌抗氧化能力,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血清和肌肉中损伤标志物的水平。(3)Icariin可以有效减轻急性力竭运动造成的骨骼肌损伤,起到保护肌肉组织的作用。
抗寄生虫候选药物天维菌素的成药性初步研究
抗寄生虫PUN30119 IC50药物阿维菌素(Avermectin,AVM)、伊维菌素(Ivermectin,IVM)和米尔贝霉素(Mibemycin)等都是兽医临床上常用的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被兽医临床广泛用于防治胃肠道线虫、昆虫和蜱螨类等寄生虫感染的治疗,伴随着这些药物的广泛使用,寄生虫对此类药物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加。由于研发投入和利润问题,抗寄生虫药物研发迟缓,与之相反的是市场迫切需要安全性好、价格低廉及活性类似或者更优的新产品更新迭代。天维菌素(Tenvermectin,TVM)是一种从基因工程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MHJ1011发酵液中分离产生的新型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是一种潜在的抗寄生虫候选药物。本研究通过开展TVM的安全性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药效学研究等开展了TVM的成药性初步研究,为TVM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1.通过Ames试验评价TVM的潜在致突变性。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有及无代谢活化系统时,TVM对组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a、TA98、TA100、TA102和TA1535无潜在致突变性。2.TVM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显示,TVM昆明小鼠经口LD_(50)为74.41 mg/kg,LD_(50)的95%可信限为65.99 mg/kg~83.42 mg/kg;SD大鼠经口LD_(50)为164.22mg/kg,LD_(50)的95%可信限为135.50 mg/kg~201.36 mg/kg。IVM昆明小鼠经口LD_(50)为53.06 mg/kg,LD_(50)的95%可信限为48.72 mg/kg~58.34 mg/kg;SD大鼠经口LD_(50)为206.58 mg/kg,LD_(50)的95%可信限为156.08 mg/kg~731.88 mg/kg。结果表明,TVM和IVM同属于中等毒性化合物。TVM A昆明小鼠经口LD_(50)为106.95 mg/kg,LD_(50)的95%可信限为103.78 mg/kg~110.22 mg/kg;SD大鼠经口LD_(50)为749.39 mg/kg,LD_(50)的95%可信限为653.86 mg/kg~858.87 mg/kg。TVM B昆明小鼠经口LD_(50)为31.34 mg/kg,LD_(50)的95%可信限为4.43 mg/kg~221.56mg/kg;SD大鼠经口LD_(50)为102.22 mg/kg,LD_(50)的95%可信限为68.82 mg/kg~151.83 mg/kg。结果表明,TVM A和TVM B分别属于低等毒性和中等毒性的化合物。TVM A和TVM B的毒性表现有一定差异,TVM A毒性更低。3.选取12头健康三元杂交猪进行药动学试验研究,皮下注射给予TVM和IVM注射液(0.3 mg/kg.BW),不同时间点前腔静脉采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衍生化检测法测定血浆中TVM和IVM的浓度,用非房室模型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猪皮下注射TVM注射液后测得血浆中TVM的药动学参数T_(1/2)、MRT_(inf)和C_(max)、T_(max)和AUC_(0-t)分别为97.99 h±46.41 h、135.43 h±60.50 h、9.78 ng/m L±2.34 ng/m L和586.86 h·ng/m L±121.24 h·ng/m L;猪皮下注射IVM注射液后测得血浆中IVM的药动学参数T_(1/2)、MRT、C_(max)、T_(max)和AUC_(0-t)分别为146.59 h±22.26h、161.37 h±1.72 h、10.14 ng/m L±0.36 ng/m L、57.33 h±25.88 h和1728.98h·ng/m L±94.13 h·ng/m L。与IVM的药动学特征相比,TVM的半衰期动物个体间变异程度较大,与IVM相比略低,TVM的C_(max)与IVM皮下注射给药差异不大。药代研究显示TVM的代谢速率更快,在动物中蓄积更小。4.为评价TVM对猪蛔虫病治疗的临床药效活性,依据兽药临床试验技术规范的一般要求,筛选严重自然感染猪蛔虫和猪鞭虫的典型病例,进行了临床驱虫初步试验。结果显示,一次皮下注射0.3 mg/kg.BW TVM注射液,对猪蛔虫和鞭虫的驱虫率分别为100%和99.8%;对照药物IVM注射液,0.3 mg/kg.BW一次皮下注射(推荐剂量范围中值daily new confirmed cases),对猪蛔虫的驱虫率为100%,对猪的鞭虫感染驱虫率为40.93%。结论,一次皮下注射0.3 mg/kg.BW的TVM或IVM注射液,对猪蛔虫感染均具有良好治疗活性,对猪鞭虫感染TVM驱除效果优于IVM。5.为评价TVM对牛蜱虫病治疗的临床有效性,依据兽药临床试验技术规范的一般要求,筛选严重自然感染牛蜱虫的典型病例,进行了本次临床驱虫初步试验。结果显示,TVM、TVM A、TVM B和IVM注射液,0.2 mg/kg.BW一次皮下注射给药,对牛蜱虫均有良好疗效。结论,TVM、TVM A、TVM B和IselleckVM注射液0.2 mg/kg.BW一次皮下注射,对牛蜱虫感染均具有良好的驱除活性。6.开展了TVM对黑狐螨虫病的临床药效活性研究。试验筛选体表有明显癞皮症状,经实验室病原学检查为蠕形螨阳性的黑狐120例,进行了临床治疗试验观察。结果显示,TVM注射液一次皮下注射4 mg/kg.BW综合有效率为95%,治愈率70%;TVM注射液连续三次0.4 mg/kg.BW皮下注射综合有效率为90%,治愈率70%;TVM注射液和对照药物IVM注射液5 mg/kg.BW连续三次皮下注射综合有效率为100%,治愈率分别为85%和80%。TVM或IVM注射液一次或多次皮下注射,对黑狐蠕形螨感染具有良好驱除效果。
益肾活血清髓方对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损伤疗效及PTEN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肾活血清髓方联合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治疗肾虚血瘀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合并肾损伤的疗效,以及对PTENm RNA表达水平的干预情况,为临床诊疗和新药研发拓宽思路。方法:按要求收集30例肾虚血瘀型MM肾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患者。对照组给予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加用益肾活血清髓方中药汤剂,进行为期4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应用RT-PCR方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PTENm RNA表达水平。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实验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vs.6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西医临床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0.0%vs.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肿瘤负荷:治疗后两组患者骨髓克隆性浆细胞比例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蛋白、β_2-MG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蛋白、β_2-MG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肾功能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血肌酐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外周血PTEN m RNA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PTEN m RN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升高(P<0.05),且实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7.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过程中未发生使治疗中断的严重不良反应;实验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6.7%vs.53.3%),实验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3.3%vs.2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活血清髓方Serum-free media联合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可有效改善肾虚血瘀型MM肾损伤患者的中医证候、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肿瘤负荷,改善肾功能,且疗效优于单用西医方案治疗;其可能通过参与调控MMLN4924核磁M肾损伤相关的PTEN获悉更多相关通路发挥作用。
红蓝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寻常型痤疮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寻常型痤疮治疗中,红蓝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于鹤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17例寻常型痤疮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各39例。接受红蓝光治疗患者为红蓝光组,接受强脉冲光治疗患者为强脉冲光组,接受红蓝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患者为联合组,三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分析三组治疗过程中病情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对比三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结果:治kidney biopsy疗前,三组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卡迪夫痤疮伤残指数(CADI)及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表(Qol-Acne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三组GAGS、CADI及Qol-AcneI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联合组均低于红蓝光组及强脉冲光组(P<0.05)。治疗4周Tofacitinib试剂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红蓝光组及强脉冲光组(P<0.05)。三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及水肿性红斑,联合组11点疼痛数字等级量表(PI-NRS)及红斑严重程度评分selleckchem Adezmapimod均低于红蓝光组及脉冲光组(P<0.05)。结论:红蓝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可提高寻常型痤疮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且有利于改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
经颅磁刺激联合度洛西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及情绪障碍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度洛西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及情绪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40例,随机分成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BI 10773予常规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对照组选用度洛西汀治疗配合伪rTMS治疗,刺激组在给予度洛西汀同时配合rTMS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Emotional support from social media/HAMD)进行评估,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selleckchem CCRG 81045HAMA评分、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VAS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刺激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联合度洛西汀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焦虑抑郁情绪。
LRG1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富含亮氨酸 α 2-糖蛋白 1(leucine rich alpha-2 glycoprotein 1,LRG1)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微血管病变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为LRG1在T2DM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T2DM微血管病变有关的危险因素分析,旨在为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21年3月至2022年7月间住院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T2DM患者103例为研究Z-IETD-FMK体内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检查,按有无微血管病变分为T2DMLaboratory Supplies and Consumables微血管病变组(A组)64例和单纯T2DM组(B组)39例。另外,选取与T2DM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共35例。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一般临床资料收集,同时收集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使用自动化化学分析技术,检测血样中的空腹葡萄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和血脂水平等指标;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尿液分析仪检测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并采集研究对象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LRG1的表达情况,应用改良的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将采集到的全部资料及数据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对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LRG1进行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LRG1与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的相关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评估LRG1等对诊断T2DM微血管病变的诊断效能。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间的性别组成无统计学差异(P=0.418),三组间的收缩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组相比,A、B两组的年龄、BAY 73-4506试剂BMI、舒张压均升高(P<0.05)。A组的病程较B组长(P<0.05)。2.三组间的 FINS、FCP、TC、LDL-C、HOMA2-IR 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的TG、HDL-C有组间差异(P<0.05)。A、B两组间的FPG较N组高(P<0.05)。在A组中,HbA1c较B组升高(P<0.05)。3.女性组与男性组比较,LRG1水平显著增高(P<0.05)。三组间的LRG1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将LRG1水平由低到高地采用四分位法进行分组,高LRG1水平组T2DM微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另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LRG1水平与年龄、BMI、FPG、FINS、TG、收缩压、舒张压、HOMA2-IR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6.病程、HbA1c、LRG1是T2DM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7.ROC曲线分析表明病程、HbA1c、LRG1联合应用诊断T2DM微血管病变的AUC达到了 0.881,比单项指标高,表明LRG1联合病程、HbA1c在诊断T2DM微血管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效能。结论:1.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LRG1表达水平升高,高LRG1水平组T2DM微血管病变患病率显著增加,LRG1与T2DM微血管病变有相关性。2.LRG1的高低与性别、年龄、BMI、FPG、FINS、TG、收缩压、舒张压、HOMA2-IR、HDL-C具有相关性。3.病程、HbA1c、LRG1是T2DM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4.LRG1有望成为T2DM微血管病变诊断的潜在新型生物学标志物,且病程、HbA1c、LRG1三者联合对T2DM微血管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桑椹抗肝纤维化作用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实验验证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桑椹抗肝纤维化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和通路,分析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方法 从中药系统药理medical entity recognition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中获取桑椹的主要活性成分及相对应的作用靶点;在OMIM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中进行与炎症相关的疾病靶点预测,得到炎症相关基因靶点;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桑椹与炎症相关疾病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使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5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桑椹总黄酮低、中、高剂量(75、150、300 mg·kg~(-1))组。采用四氯化碳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给予桑椹总黄酮干预,检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和炎症指标,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CP-690550说明书 桑椹抗炎有关的主要活性成分有花青素、槲皮素、桑色素和β-胡萝卜素,抗炎的潜在靶点有80个,PPI网络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蛋白激酶B(AKT)1、白蛋白(AL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MMP9等核心靶点。涉及到的通路主要有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癌症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和Janus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TAT)通路等。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及肝组织中炎症指标IL-6、TNF-α含量以及MMP9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 <0.01)。与模型组相比,桑椹总黄酮各剂量组血清中ALT、AST水平显著降低,肝组织中IL-6和TNF-α含量及MMP9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 <0.05),肝损伤的病变程度减轻。结论 桑椹通过花青素、槲皮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IL-6、TNF-α、MMP9等靶点发挥抗肝纤维化Entinostat作用,主要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JAK-STAT等信号通路有关,其保肝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下调MMP9蛋白表达有关。
香紫苏醇通过抑制MAPKs/NF-κB通路改善糖尿病肾病的炎性机制研究
背Smoothened Agonist景和目的: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和肾脏纤维化,这些变化共同导致了肾功能障碍,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和原因尚未完全被阐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由高血糖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备受关注,已证明慢性炎症会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以及粘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的上调,导致巨噬细胞浸润到肾组织中。因此,靶向抗炎治疗有望成为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手段。已有研究证实,天然化合物香紫苏醇具有抗炎、抗肿瘤、抗微生物感染、利胆等多种生物活性。香紫苏醇预防性给药通过抑制炎症相关的NF-κB、MAPK和HO-1信号通路缓解了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因此,本研究基于高糖刺激SV40 MES-13细胞构建体外的高血糖诱导肾损伤模型和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拟对香紫苏醇在糖尿病肾病中潜在的治疗效果和分子机制进行探究。方法:(1)基于高糖诱导的SV40 MES-13细胞炎性损伤的体外模型。首先利用CCK-8实验确Purification定天然化合物香紫苏醇的最佳体外给药浓度;采用RT-q PCR检测细胞纤维化因子(Tgf-β、Col-4)、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和黏附因子(Mcp-1、Icam-1、Vcam-1)的m 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MAPK通路中ERK、JNK、p38的磷酸化水平和NF-κB通路中IκBα、p65的蛋白水平;采用免疫ICI 46474荧光检测p65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定位情况。探讨香紫苏醇对高糖诱导的SV40 MES-13细胞炎性损伤和纤维化的改善作用。(2)基于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造模第9周给予香紫苏醇(5 mg/kg和10mg/kg)治疗,第14周收集血清、尿液及肾组织样本。每周监测小鼠体重和血糖变化;检测各组小鼠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和血清BUN等生化指标;采用HE、Masson、天狼星红、PAS染色和炎症指标的免疫组化染色评价肾脏病理学改变及炎症因子浸润情况;采用RT-q PCR检测肾组织中纤维化因子、炎症因子和黏附因子的m 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MAPKs和NF-κB通路中相关蛋白水平。探讨香紫苏醇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3)使用MAPK的混合抑制剂(JNK抑制剂SP600125、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ERK1/2抑制剂U0126)处理SV40 MES-13细胞,Western blot检测NF-κB通路中相关蛋白水平;采用RT-q PCR检测细胞中炎症因子的m RNA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香紫苏醇保护糖尿病肾病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1)天然化合物香紫苏醇改善体外高糖诱导的SV40 MES-13细胞的炎症和纤维化,能抑制MAPKs通路的磷酸化和NF-κB通路中IκBα的降解以及p65的核易位。(2)香紫苏醇能缓解糖尿病小鼠的肾功能障碍,改善肾脏肥大、纤维化、肾小球基底膜增厚,降低肾脏炎症反应,对糖尿病肾病有良好的保护作用。(3)体外研究进一步证实香紫苏醇通过抑制MAPKs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改善高血糖诱导的炎性反应进而对肾脏起到保护作用。结论:在SV40 MES-13细胞和1型糖尿病小鼠中,香紫苏醇能够缓解高糖和高血糖引起的肾损伤。香紫苏醇具有广泛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抑制F4/80阳性巨噬细胞向肾组织的浸润。机制研究证实香紫苏醇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肾脏保护作用是部分通过抑制MAPKs介导的NF-κB通路的活化实现的。香紫苏醇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候选药物,研究抗炎靶点或许为糖尿病肾病的治愈带来曙光。
激素治疗慢性肾脏病进展高风险IgA肾病患者的预后分析——一项回顾性研究
背景 IgA肾病(IgAN)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之一,目前糖皮质激素是否能改善慢性肾脏病(CKD)进展高风险IgAN患者肾脏预后尚无明确结论。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激素治疗对CKD进展高风险IgAN患者的治疗反应及肾脏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1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CKD进展Immune clusters高风险IgAN患者。根据是否进行激素治疗将患者分为激素治疗组和支持治疗组,采用倾向匹配法按照性别、年龄、24 h尿蛋白定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对患者进行1∶1匹配筛选病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记录患者治疗1年内疾病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开始支持治疗的日期作为随访起点,随访至2022-10-31,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或接受透析治疗。复合终点事件定义为:eGFR较基线持续下降超过30%或进入ESRD或接受透析或患者死亡;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RP56976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的差异。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影响CKD进展高风险IgAN患者预后的可能因素。结果 共有236例原发性IgAN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经过1∶1匹配,激素治疗组97例与支持治疗组97患者匹配成功,两组基线数据匹配均衡。激素治疗组患者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均高于支持治疗组(χ~2=6.171,P=0.013;χ~2=3.973,P=0.046)。中位随访时间为18.00(9.75,28.00)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激素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低于支持治疗组(χ~2=4.495,P=0.034);激素治疗组的复合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低于支持治疗组(χ~2=4.419,P=0.036)。符合纳入标准的236例患者中有177例中等量蛋白尿患者,采用倾向匹配法按照性别、年龄、24 h尿蛋白定量、eGFR对激素治疗和支持治疗的177例患者进行1∶1匹配后,激素治疗中等量蛋白尿者和支持治疗中等量蛋白尿者各有76例患者匹配成功。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激素治疗中等量蛋白尿者的主要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低于支持治疗中等量蛋白尿者(χ~2=4.127,P=0.042);激素治疗中等量蛋白尿者的复合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低于支持治疗中等量蛋白尿者(χ~2=4.934,P=0.026)。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HR=0.982)、血肌酐(HR=1.019Smoothened Agonist分子式)、eGFR(HR=1.020)、24 h尿蛋白定量(HR=1.205)是影响CKD进展高风险IgAN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激素治疗组感染发生率高于支持治疗组(P<0.05)。结论 在CKD进展高风险IgAN肾病患者中,与单纯支持治疗相比,激素治疗可以显著提升肾脏缓解率,降低肾功能下降、肾衰竭风险;但仍需警惕其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