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地奥司明片联合九华痔疮栓与地奥司明片单独治疗痔疮出血E-616452半抑制浓度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九华痔疮栓的研究于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的10所医院进行。痔疮出血患者按1∶1随机分组接受九华痔疮栓联合地奥司明片治疗(试验组Benign pathologies of the oral mucosa)或地奥司明片单药治疗(对照组)。痔疮栓在排便后或睡前用温水冲洗肛门后使用,每天一次。地奥司明片(0.9 g)每天口服一次。主要终点为治疗7±2天后痔疮出血的缓解情况,分为“非常有效”“有效”和“无效”。次要终点包括疼痛[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评分范围为0-10]和水肿(评分范围为0-3)的缓解情况。治疗14±2天后评估两组的安全性。结果 全分析集(FAS)包括试验组107例和对照组111例受试者,符合方案集(PPS)则分别包括106和111例受试者。对于痔疮出血的疗效,FAS集中试验组评估为非常有效/有效的病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06 (99.06%) vs. 91(81.98%),P <0.000 1],PPS集的结果 [105 (99.06%) vs. 91 (81.98%), P <0.000 1]与FAS集类似。治疗7天后两组的VAS疼痛评分相似(0.80±1.17 vs. 0.80±1.20,P=0.217 7)。两组中大多数受试者在治疗7天后的水肿评分为0 [96 (89.72%) vs. 99 (91.67%),MAPK抑制剂P=0.370 5]。试验组9例(8.4%)和对照组3例(2.7%)受试者发生不良事件(AEs)。两组分别有5例和1例AEs被判定为可能与研究药物有关。结论 与单独服用地奥司明片相比,加用九华痔疮栓对痔疮出血的效果更好。患者的依从性满意,安全性可耐受。
Author: admin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远期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Erdafitinib在我院就诊住院的冠心病PCI手术患者154例。术前采取静脉血标本检测MPV,根据中位MPV值分为低MPV组(MPV <9.5 fl)和高MPV组(MPV≥9.5fl)。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随访,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影响预后相关因素,绘制出研究对象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MPV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高MPV组PLT明显低于低MPV组,而PDW、P-LCR均高于低MPV组(P<0.05)。术后随访1年,高MPV组总MACE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MPV组(P<0.05);患者术前MPV与PDW、P-LCR存在正相关,与PLT存在负相关(r=0.612、0.913、INCB018424-0.306,均P<0.05)。高MPV是冠心病PCI手术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46,95%CI:1.097~2.179)。血浆中MPV预测冠心病PCI手术患者1年内发生MACE的曲线下面积(AUC)biocontrol agent为0.755(95%CI:0.4641~0.869;P<0.05),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68%。结论 在接受PCI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MPV是1年随访期MACE的预测因子,有助于PCI术前进行风险分层以及辅助冠心病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的效果及对心肌标志物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心病的效果及对心肌标志物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常规组(55例,常规治疗)和观察组(55例,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midazole ketone erastin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二聚体水平、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评分低于常规组,E7080使用方法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常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pred)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biomarkers definition 低分子肝素可改善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的心肌标志物、炎症因子水平及凝血指标,提升心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及呼吸功能,疗效显著。
基于NLRP3炎症小体介导细胞焦亡探讨中医药防治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免疫失衡和炎症反应一直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 AITselleck IDN-6556)研究的热点。先天免疫系统失调、下游炎症因子的分泌激活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等经典炎症小体,诱导细胞焦亡过程,而坏死的甲状腺组织细胞又可释放ATP等相关损伤信号,促进免疫细胞聚集、浸润,加重自身免疫损伤,导致AIT的发病。故细胞焦亡为AIT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抑制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过程或可成为治疗AIT的新靶点。细胞焦亡的过程是阴阳消长的过程,“虚”为细胞焦亡之本,“痰、瘀、毒”为细胞焦亡之标,可通过理气化痰、清热利湿、化痰除瘀、益气养阴等途径调整体内阴阳,使其恢复平衡状态。多sports & exercise medicine种中药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可通过调控NLRP3炎性小体与细胞焦亡从而改善AIT症状,但这些研究仅仅基于免疫平衡机制探讨中药对AIT的治疗作用,中药单体及复方干预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甲状腺细胞焦亡过程研究较少。因此,基于细胞焦亡机制探讨中医药干预AIT的研究十分必要,可进一步明确Regorafenib细胞培养中药治疗AIT的作用靶点,为中医药治疗AIT提供用药思路。
柴贝止痫汤调控P38MAPK通路改善难治性癫痫大鼠行为学及对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柴贝止痫汤是否通过调控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通路改善难治性癫痫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方法:SPF级SD大鼠通过注射海人酸建立癫痫模型。按照Racine分级法判断更多癫痫发作级别,Ⅳ级以上的大鼠记为建模成功,将癫痫建模成功大鼠每日灌胃125 mg/kg卡马西平,连续治疗28 d。观察大鼠若出现Ⅰ级以上癫痫发作且脑电图异常(频率大于20 Hz或波幅大于80μV)即纳入难治性癫痫。将难治性癫痫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卡马西平(125 mg/kg)组及柴贝止痫汤高(32 g/kg)、中(16 g/kg)、低(8 g/kg)剂量组,另设假手术组。各给药组灌胃给药,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相应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Cobimetinib续给药2个月。治疗前后观察大鼠癫痫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发作级别;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TUNEL法检测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凋亡;RT-qPCR检测大鼠海马CA3区组织中P38MAPK、C-myc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CA3区组织中P38MAPK、p-P38MAPK、C-myc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癫痫发作次数、持续时长、等级评分显著升高(P<0.05),HE染色观察模型组可见部分坏死细胞,细胞间隙增大,排列较乱,部分细胞出现核固缩,电镜下观察模型组可见神经元出现明显肿胀,包膜断裂,线粒体肿胀且嵴消失,海马CA3区组织中P38MAPK、C-myc mRNA及蛋白表达和p-P38MAPK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癫痫发作次数、持续时长、等级评分显著降低(P<0.05),海马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明显改善,海马CA3区组织中P38MAPK、C-myc mRNA和蛋白表达及p-P38MAPK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柴贝止痫汤可改善难治性癫痫大鼠行为Cloning and Expression Vectors学、海马组织病变及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抑制神经元凋亡。推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激活,下调P38MAPK、C-myc mRNA及蛋白表达、抑制pP38MAPK水平有关。
肌骨超声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及评估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目的:探讨肌骨超声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及评估关节活动度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期间山东省运动康复研究中心及Pediatric spinal infection济南市历下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DAS28评分分为低活动度组(>5.1分,n=35)、中活动度组(3.2~5.1分,n=42)、高活动度组(2.6~<3.2分,n=31),所有患者均接受肌骨超声检查。以临床综合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肌骨超声检出滑膜增生病变、关节积液、关节骨侵蚀的例数,分析不同活动度RA患者的肌骨超声特征评分以及肌骨超声特征评分与DAS28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08例RA患者经临床综合检查后,检出滑膜增生病变病例101例,关节积液病例103例,关节骨侵蚀病例94例。肌骨超声检出滑膜增生病变病例100例,检出Dolutegravir生产商率为92.59%(100/108);关节积液病例101例,检出率为93.52%(101/108);关节骨侵蚀病例75例,检出率为69.44%(75/108)。不同活动度RA患者的滑膜增生、滑膜内信号、骨侵蚀、关节积液肌骨超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滑膜增生、滑膜内信号、骨侵蚀、关节积液肌骨超声评分与DAE-616452分子式S28评分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肌骨超声评分与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存在密切关联,可作为临床诊断和评估RA患者病情的重要方法。
基于CT影像组学在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中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模型在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medication safety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状态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归性分析2018年8月-2022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25例有EGFR基因检测结果 的肺腺癌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EGFR突变型32人,野生型93人,将患者按照1:3的比例随机分为测试selleck产品集和训练集。对所有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及增强CT图像采集,用惠影软件对采集的CT图像进行高标准手动分割,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Smoothened Agonist化学结构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 rator,LASSO)算法及5折交叉验证筛选出最佳特征子集,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影像组学特征在EGFR基因突变中的预测效能。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预测模型共提取1409个特征,筛选后得到5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模型,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可有效预测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测试集和训练集在上述模型中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95%CI为0.53-0.97)0.80(95%CI为0.70-0.91)。结论 基于CT影像组学模型在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状态中拥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酵母β-葡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APP/PS1小鼠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认知和记忆障碍。研究表明,AD发病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单一治疗策略很难有效控制或治愈包括AD在内的多种复杂疾病,因此对于AD的治疗也逐渐转化为关注多环整体治疗策略。酵母β-葡聚糖是一种具有强大生物学活性的多糖,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癌、免疫调节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众多生物学作用。基于脑肠轴概念的提出,本研究以APP/PS1小鼠为模式动物,以WT小鼠作为对照,通过测序和代谢组学等方法探究酵母β-葡聚糖对小鼠肠道微生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1.酵母β-葡聚糖对APP/PS1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了探索酵母β-葡聚糖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将SPF级6月龄雄性APP/PS1小鼠给予小分子量β-葡聚糖(S-β-Glu)和大分子量β-葡聚糖(M-β-Glu)进行治疗,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L雄性小鼠(Wild Type,WT)作为对照,给药结束后进行行为学试验评估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检测海马和大脑皮质中Aβ斑块沉积,免疫荧光检测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免疫印迹(WB)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前体蛋白APP和炎症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APP/PS1小鼠在水迷宫试验中每天到达逃生平台所需的时间更长(P<0.05),穿越目标象限和平台的次数减少(P<0.05);在被动回避试验中APP/PS1小鼠进入暗室的潜伏期减少(P<0.05);在新物体试验中减少了对新物体的探索(P<0.05);酵母β-葡聚糖干预可明显改善APP/PS1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APP/PS1小鼠海马和大脑皮质中出现了大量的Aβ斑块沉积以及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WB和ELISA结果显示APP/PS1小鼠海马和大脑皮质APP和炎症相关蛋白表达上调;β-葡聚糖能明显逆转Aβ斑块沉积以及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同时下调前体蛋白APP和炎症相关蛋白的水平,说明酵母β-葡聚糖可以改善APP/PS1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和神经炎症反应。2.酵母β-葡聚糖对APP/PS1小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为探索酵母β-葡聚糖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本研究通过16s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上一章试验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通过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S-MS)技术测定小鼠结肠内容物中SCFAs和胆汁酸的含量。同时,一部分结肠内容物进行体外厌氧培养,通过GS-MS对培养物中的上清液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与WT小鼠相比,APP/PS1小鼠肠道菌群发生明显变化,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降低,在补充β-葡聚糖后恢复。相较于WT小鼠APP/PS1小鼠结肠内容物中乙酸、丙酸、戊酸、己酸和异戊酸的含量下降,异丁酸和丁酸的含量上升;补充S-β-Glu可增加APP/PS1小鼠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的含量同时降低乙酸和己酸的含量;补充M-β-Glu可增加APP/PS1肠道内容物中丙酸、戊酸、己酸和异戊酸的含量,减少乙酸、丁酸和异丁酸的含量;APP/PS1小鼠结肠中的次级胆汁酸含量增加,补充β-葡聚糖后降低。这些结果提示酵母β-葡聚糖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维持SCFAs和胆汁酸平衡。3.小鼠结肠肠道菌群培养物对APP/PS1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为探索β-葡聚糖治疗后的小鼠肠道菌群培养物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验证β-葡聚糖是否通过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干预神经炎症。本研究将第二章试验小鼠的肠道菌群培养物的上清液用于治疗6月龄雄性APP/PS1小鼠。所有小鼠给药结束后multiple infections进行行为学试验评估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检测海马和大脑皮质中Aβ斑块沉积,免疫荧光检测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WB和ELISA检测前体蛋白APP、炎症相关蛋白表达水平。APP/PS1小鼠出现了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与之前保持一致,肠道菌群培养物能明显改善APP/PS1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培养物干预也能明显逆转Aβ斑块沉积以及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同时下调前体蛋白APP和炎症相关蛋白的水平。经酵母β-葡聚糖治疗后的APP/PS1小鼠的结肠肠道菌群培养物的上清液可以Bemcentinib molecular weight提升APP/PS1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表明酵母β-葡聚糖通过改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来改善APP/PS1小鼠的神经炎症。4.肠道菌群培养物对LPS损伤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本研究探索肠道菌群培养物对LPS诱导损伤的BV2细胞的活化和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以及培养物干预小胶质细胞紊乱的机制。将BV2细胞经LPS处理,治疗组在LPS处理SAHA说明书后加入小鼠肠道菌群培养物,检测各组细胞神经炎症反应的相关指标。随后,进行PI3K抑制试验,验证培养物是否通过PI3K/AKT通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LPS处理的BV2细胞NF-κB和NLRP3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CD 68出现活化,PI3K的表达升高,AKT出现明显的磷酸化(P<0.05);培养物治疗后,NF-κB和NLRP3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CD 68活化减少,PI3K和P-AKT在BV2细胞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经LY294002处理后,培养物的治疗效果减弱。酵母β-葡聚糖通过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来干预小胶质细胞活化,其分子机制是通过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调控PI3K/AKT途径实现。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酵母β-葡聚糖通过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干预APP/PS1小鼠的神经炎症并改善APP/PS1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分子机制是肠道菌群代谢产物通过影响PI3K/AKT途径改善神经炎症反应。
TGF-β/Smad信号通路在HIV致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Smad信号通路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在调节细胞生长、粘附Gefitinib采购、分化、细胞动态平衡、免疫应答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该信号通路活性过高可促使疤痕形Z-VAD-FMK小鼠成、器官纤维化、免疫抑制和晚期癌症进展,而活性过低可导致炎症、发育异常、愈合不良和肿瘤发生。TGF-β/Smad信号通路的作用复杂,在不同情况下可表现为抑制或增强免疫、抑制或增强炎症的作用,但以抑制免疫和抑制炎症为主。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过程中,TGF-β/Smad信号通路与HIV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HIV蛋白tat和gp120可诱导TGF-β表达;同时,该通路也可能对HIV感染和复制、潜伏病毒库、机体的免疫功能缺陷、HIV相关炎症产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主要表现为抗炎作用的TGF-β虽然被HIV所诱导,但较高的TGF-β似乎未能抑制HIV相关炎症。迄今有关TGF-β/Smad信号通路与HIV感染Stem Cell Culture进展的相关性尚未清楚,它在HIV感染及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和验证。本综述对TGF-β/Smad信号通路与HIV感染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更全面了解HIV的致病机制以及探讨艾滋病治疗的新思路提供参考。
4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的分子病理学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4级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的分子病理学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学整合诊断为4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的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及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检测肿瘤分子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细胞特征性的蛋白表达。结果 73例4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肿瘤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38岁;男性占56.2%(41/73);75.3%(55/73)肿瘤位于额Caspase抑制剂叶。形态学结果显示,13.7%(10/73)的肿瘤在镜下未见微血管增生和坏死,表现为2级或3级星形细胞瘤的形态,其他86.3%(63/73)的肿瘤可见微血管增生和坏死,符合4级星形细胞瘤的特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73例肿瘤IDH1 R132H染色Z-IETD-FMK体外均为弥漫阳性,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8.1%(59/67),α-地中海贫血/精神发育迟滞综合征X染色体相关基因(ATRX)表达缺失率为83.6%(56/67)。分子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为IDH1 R132H突变,76.7%(56/73)的患者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启动子区发生甲基化,TP53和ATRX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96.6%(57/59)和64.3%(36/56),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2A/B(CDKN2A/B)发生纯合性缺失的比例为46.6%(34/73Transmission of infection)。结论 4级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在组织病理学方面大部分有坏死和血管增生等高级别肿瘤的特点,少数病例有较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形态伴分子病理学CDKN2A/B纯合性缺失的特点。对于IDH突变型的星形细胞瘤,进行包括CDKN2A/B拷贝数在内的分子病理检测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