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阳性母亲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DNA载量和婴儿出生时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itochondrial antiviral signaling protein, MAVS)信号通路对婴儿接种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 HepB)无/弱应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至2022年6月太原市某医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及其婴儿,检测母亲HBV DNA载量、婴儿出生时脐血免疫细胞比例和MAVS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百分比、婴儿乙肝免疫球蛋白和HepB全程LY294002分子量接种后1-2月血清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HBsAb)。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V DNA和MAVS信号通路对婴儿接种HepB无/弱应答的影响。结果 婴儿HepB全程接种后无/弱应答率为14.38%(22/1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HBV DNA载量高、脐血MAVS、pIRF3和pNF-κB蛋白表达百分比低、脐血浆细胞比例低的婴儿HepB无/弱应答Sorptive remediation率高[OR(95%CI):3.94(1.11-14.00)、1.44(1.15-1.73)、4.17(1.16-14.96)、1.94(1.38-2.5Elexacaftor化学结构1)、3.97(1.14-13.79)]。结论 HBsAg阳性母亲HBV DNA载量和婴儿出生时MAVS信号通路显著影响婴儿接种HepB的免疫应答;相关检测有助于识别HepB无/弱应答高危人群。
Author: admin
基于质谱数据的芬太尼类物质智能检测技术研究
芬太尼类物质作为第三代新精神活性物质,其危害与传统毒品不相上下,近年来凭借其低生产成本与易合成的特性广泛流通于管控药物市场。随着全球对毒品的管控力度逐渐增强,如何从管控药物中高效准确地识别芬太尼类物质是当前法医科学领域中的重点难点之一。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现阶段质谱技术发展成熟并已广泛应用于法医科学领域的小分子未知物检测任务中。当前在基于质谱数据的芬太尼类物质检测研究中,学者们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以质谱库检索和质谱数据分类两种解决方案为主,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质谱库检索模型中使用的相似性算法都是在直接质谱数据上实现的,对于一些比较相似的质谱难以区分;部分质谱更多间相似性算法中引入化学先验知识,在计算过程中存在误差;手工制作的质谱特征往往受主观经验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当前研究中的现有解决Distal tibiofibular kinematics方案进行改进与创新,建立了基于质谱数据的智能检测模型,能够很好地对未知管控药物内的芬太尼类与非芬太尼类物质进行区分,解决芬太尼类物质检测这一难题。主要工作如下:1)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在芬太尼类物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首先提出了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质谱数据分类模型,在两个公开数据集和一个实际数据集上进行验证,并与现有研究中的质谱库检索模型和分类模型进行效果对比,证实了其在当前研究中的可行性,有利于区分管控药物中的芬太尼类与非芬太尼类物质。2)针对质谱库检索技术,研究了基于孪生网络的质谱库检索模型。并在三个数据集上进行实验,与现有的质谱库检索方法进行对比,最终模型取得了95.29%、91.43%和89.23%的最优检测准确率。同时在实验中加入容错分析,分析不同评判标准下的检出准确率变化,实验结果证明模型在提取的高区分度抽象特征上进行相似性计算优于其他质谱库检索模型中的相似性算法。3)对于现有的质谱数据分类模型,针对样本较少的数据缺陷,在一维卷积神经网络上进行改进,研究了基于孪生网络的质谱数据分类模型。在三个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并加入质谱数据分类任务中常用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效果对比,最终模型分别实现了98.81%LGX818作用、95.23%和97.72%的最优分类准确率。最后,使用1D-Grad Cam算法进行模型可解释性分析,验证了模型在输入的质谱数据上关注的关键碎片离子片段是具有化学意义的,有利于后续研究中待检测物质的定性分析。伴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与芬太尼类物质的增多,在对现有数据处理技术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效检测模型的研究创造了机遇。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中提出的两类模型在芬太尼类物质检测任务中存在巨大潜力,有望在法医科学领域中得到应用。
地黄饮通过调控JAK1/STAT3信号通路治疗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地黄饮对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D)模型小鼠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通过DNCB反复刺激小鼠背部皮肤建立小鼠AD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润燥组(0.78 g·kg~(-1))、地黄饮高、中、低剂量(40.30、20.15、10.08 g·kg~(-1))组,每组各12只,空白组12只,共72只。给药组按剂量灌胃给予相应药液,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同剂量纯净水,1次/d,连续给药2周后观察小鼠皮损以及搔抓次数;取小鼠背部皮损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病理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NF-γ)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PCR)检测皮损组织中INF-γ、IL-4、IL-6、Janus 激酶1(JAK1)、转录激活因子3(STAT3)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皮损组织JAEmricasanK1、p-JAK1、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可见大量结痂、干燥、糜烂、肥厚伴搔抓,皮损组织可见表皮增生,伴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伴水肿,真皮层可见大量肥大细胞浸润,部分处于脱颗粒状态,小鼠血清中IgE、IL-4、IL-6、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1),皮损组织中p-JAK1、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以及IL-4、IL-6、IFN-γ、JAKventriculostomy-associated infection1、STAT3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背部皮肤仅见少量干燥、脱屑,细胞水肿减轻,炎性浸润明显减轻,肥大细胞浸润数明显降低,小鼠血清中IgE、IL-4、selleckIL-6、IFN-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皮损组织中p-JAK1、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以及IL-4、IL-6、IFN-γ、JAK1、STAT3 mRNA表达明显降低,其中以地黄饮高剂量组效果最佳(P<0.01)。结论:地黄饮能改善特应性皮炎小鼠的皮损及瘙痒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JAK1/STAT3信号通路有效调节Th1/Th2轴上的细胞因子,影响皮肤屏障功能有关。
益气固摄浓缩丸与奥美沙坦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效果评价
目的:明确益气固摄浓缩丸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筛选270例九江市中医医院2018年8月—2022年1月收治的CGN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35)NVP-TNKS656体外及治疗组(n=135)。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予益气固摄浓缩丸,两组治疗均持续3个月。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α1微球蛋白(α1-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白介素-4(IL-4)、IL-10、γ干扰素(IFN-γ)、IFN-γ/IL-4、IFN-γ/IL-10,评估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详实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93%)高于对照组(71.85%)(P<0.05);治疗后,治疗组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BUN、Scr、ALB、TG、TC、α1-MG、RBP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IL-4、IL-10水平均更高,IFN-γ、IFN-γ/IL-4及IFN-γ/IL-10水平均更低(P<0.05);治疗组selleckchem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vian 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益气固摄浓缩丸通过调节免疫、抑制炎症、调脂、降尿蛋白等途径提高CGN临床疗效,改善疾病预后。
滋肾育胎丸防治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转录组和生物信息学研究
目的:通过转录组与生物信息学结合解析滋肾育胎丸防治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关键机制。方法:滋肾育胎丸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小鼠模型行预防给药,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模型组和给药组小鼠卵巢组织行转录组测序,应用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方法预测靶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验证转录组预测靶基因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给药组较模型组,雌激素、抗米勒管激素和卵巢系数升Post-mortem toxicology高,组织中不同发育阶段卵泡数目增购买NN2211加;转录组学结果显示,2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共57个。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涉及调控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等通路;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涉及胆固醇代谢和脂肪消化与吸收等信号通路。PPI与KEGG富集通路结果中重合基因有Apob、Fga、Plg、Fgb、Apoh,是潜在的靶基因;qRT-PCR验证发现,滋肾育胎丸明显升高Fga和Fgb mRNA表selleck达,降低Apob、Plg、Apoh mRNA表达。结论:滋肾育胎丸可通过Fga、Plg、Fgb调控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通路,Apob和Apoh调控胆固醇代谢和脂肪消化与吸收,进而发挥防治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作用。
Nrf2/HO-1通过调控ChTLR15/ChNLRP3抑制E.tenella感染致细胞炎性反应的机制
鸡球虫病(coccidiosis)由艾美耳属鸡艾美耳球虫(Eimeria)感染引起。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是球虫种类中致病性最强的一种,主要寄生在鸡盲肠,可引起盲肠病变。鸡球虫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对养禽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鸡球虫入侵宿主细胞是建立感染的第一步,防控鸡球虫病新型生物制品或药物的发现离不开对虫体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的深入探索。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鸡球虫子孢子特异性激活Ch TLR15/NFκB/NLRP3/IL-1β通路,提示Ch TLR15在球虫感染致肠道炎性损伤中作用重要。前期发现,乳酸菌可显著激活Nrf2抗氧化通路并下调IL-1β表达。氧化应激与炎症关系密切,推测Nrf2活化后可介导Nrf2抗氧化通路与Ch TLR15/Ch NLRP3串话,进而负向调控Ch TLR15炎症通路,从而减缓炎性损伤。特定种类的乳酸菌和植物来源的天然多酚具有调节Nrf2通路的活性。本研究选取前期实验证明可以激活Nrf2/HO-1通路的短乳杆菌23017(Lactobacillus brevis 23017)和多酚类化合物柯里拉京(Corilagin)作为Nrf2/HO-1通路激活剂,利用鸡成纤维传代细胞系(DF-1)建立了E.tenella子孢子体外感染模型,并应用RNAi技术探究了Nrf2/HO-1抗氧化通路与Ch TLR15/NLRP3炎症信号通路之间的调控关系。为鸡球虫入侵及其与宿主细胞的互作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研究具体内容如下:为明确柯里拉京和L.brevis 23017对DF-1细胞Nrf2/HO-1抗氧化信号通路的正向激活作用。本研究采用CCK-8和抗氧化酶试剂盒筛选了柯里拉京和L.brevis 23017作用DF-1细胞的剂量与时间,之后以适当的剂量/菌量分别预处理DF-1细胞,检测Nrf2/HO-1抗氧化信号通路及Ch TLR15/NLRP3炎症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 RNA转录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Nrf2、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柯里拉京和L.brevis 23017预处理DF-1细胞后对抗氧化通路Nrf2/HO-1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15μM柯里拉京(Cori-15μM)和L.brevis 23017菌液上清(Bacterial Supernatant)抗氧化效果最好。为确定柯里拉京和L.brevis 23017是否可以通SB203580半抑制浓度过调节Nrf2/HO-1抗氧化通路的方式来调控E.tenella子孢子激活的Ch TLR15/Ch NLRP3炎症通路。本研究建立了E.tenella子孢子入侵DF-1细胞模型。将柯里拉京和L.brevis 23017分别预处理DF-1细胞,用子孢子刺激后检测Nrf2/HO-1和Ch TLR15/NLRP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 RNA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Nrf2、Nrf2、HO-1、Ch TLR15和Ch NLRP3蛋白表达水平;脂质氧化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DA)表达水平与活性氧(ROS)测定试剂Tofacitinib NMR盒检测ROS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ori-15μM和Bacterial Supernatant预处理的DF-1细胞中E.tenella子孢子入侵而引起的Ch TLR15/NLRP3炎症信号通路各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并且MDA和ROS表达量显著下降。表明Cori-15μM和L.brevis 2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3017菌液上清可通过激活DF-1细胞Nrf2/HO-1抗氧化信号通路来调控子孢子激活的Ch TLR15/NLRP3炎症通路。为进一步明确柯里拉京和L.brevis 23017激活的Nrf2/HO-1抗氧化通路与Ch TLR15/NLRP3炎症通路之间的串话机制。采用RNAi技术分别对DF-1细胞中Nrf2和Ch TLR15的表达进行干扰。将柯里拉京和L.brevis 23017分别预处理Nrf2和Ch TLR15敲低的DF-1细胞,经子孢子刺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rf2/HO-1和Ch TLR15/NLRP3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柯里拉京和L.brevis23017通过激活Nrf2/HO-1抗氧化通路来抑制E.tenella感染激活的Ch TLR15/Ch NLRP3炎症通路,进而发挥抗炎作用。综上,本研究表明,柯里拉京和L.brevis 23017激活的Nrf2/HO-1抗氧化信号通路通过调控Ch TLR15/NLRP3炎症通路,减缓了鸡球虫入侵细胞过程中所致的炎性损伤,为新型鸡球虫病防控产品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肥胖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通过收集临床数据,探讨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Chinese visceral adipose index,CVAI)及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及疾病的预警价值。同时经体外细胞培养,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6,TRAF6)介导的炎症反应对高糖及内脏脂肪素处理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uman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HKC)细胞转分化的影响,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第一部分:选取甘肃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442例,收集患者临床相关床资料(一般资料、体格检查、生化指标等)。根据有无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分为DN组(n=209)、非DN组(n=233)。将CVAI及VFA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尿白蛋白/肌酐PUN30119细胞培养比值、血清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作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2型糖尿病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发生DN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模型及各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第二部分:体外培养HKC细胞,不同浓度(0ng/m L、25ng/m L、100ng/m L、200ng/m L、400ng/m L、800ng/m L、1600ng/m L)的内脏脂肪素(Visfatin)分别处理HKC细胞48h后,通过CCK8和ELISA分别检测细胞相对活性和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确定VisfatinEtoposide溶解度最佳浓度用于本次实验研究。不同浓度(0μM、5μM、10μM、20μM、40μM、80μM)的MG-132(TRAF6抑制剂)处理HKC 48h后,通过CCK8及q RT-PCR分别检测细胞相对活性和细胞内TRAF6基因的表达,筛选出MG-132最佳抑制TRAF6浓度;将细胞随机为4组:正常组(Coimmune resistancentrol)、高糖组(H-Glu)、高糖+内脏脂肪素组(H-Glu+Visfatin)、高糖+内脏脂肪素+MG-132组(H-Glu+Visfatin+MG-132)。高糖及内脏脂肪素处理HKC48h后,免疫荧光检测Control组、H-Glu组、H-Glu+Visfatin组细胞内的TRAF6的蛋白表达及q RT-PCR检测细胞内Toll样受体4(Toll-receptor,TLR4)、TRAF6、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E-钙黏素(E-cadherin)的m RNA的表达;MG-132处理细胞48h后,采用q RT-PCR法检测各组(Control组、H-Glu组、H-Glu+Visfatin组、H-Glu+Visfatin+MG-132组)细胞内NF-κB、α-SMA和E-cadherin的m RNA的表达及ELISA检测TNF-α及IL-6的释放。结果:第一部分:1.参与本次研究的442例对象中,DN组共209例,非DN组共233例。与非DN组比较,DN组糖尿病病程较长,体重、体质指数、腰围比较大,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脂质蓄积指数、CVAI、VFA、皮下脂肪面积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两组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尿白蛋白排泄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血清肌酐与CVAI、VFA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239、0.194、0.160、0.102、0.146、0.094,均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与CVAI之间存在负相关(rs=-0.197,P<0.05)。3.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CVAI、VFA、收缩压及糖尿病病程是T2DM患者发生D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ROC曲线分析显示,CVAI的曲线下面积为(AUC)为0.645,敏感度为0.507,特异度为0.734;VFA的AUC为0.632,敏感度为0.636,特异度为0.6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AUC为0.700,敏感度为0.670,特异度为0.652。此结果均优于各因素参数。第二部分:1.经过CCK8检测显示,不同浓度的Visfatin对HKC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随着Visfatin浓度的增大,细胞培养上清中IL-6及TNF-α的浓度逐渐升高,当Visfatin浓度为200ng/m L时,IL-6和TNF-α的含量达到最大值。故选取浓度200ng/m L作为后续实验的内脏脂肪素的浓度。2.随着TRAF6抑制剂(MG-132)浓度的增大,HKC增殖抑制作用越强,细胞内TRAF6的m RNA的表达降低,根据细胞增殖抑制和TRAF6基因表达能力,选择20μM的MG-132浓度作为后续实验作用浓度。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各组TRAF6在均有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高糖处理HKC细胞48h后TRAF6免疫荧光增强,与H-Glu组相比,H-Glu+Visfatin组可进一步增强细胞内TRAF6的绿色荧光;4.q 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H-Glu组、H-Glu+Visfatin组中HKC内的TLR4、TRAF6和NF-κB、α-SMA的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E-cadherin的m 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与H-Glu组相比,H-Glu+Visfatin组中HKC内的TLR4、TRAF6和NF-κB、α-SMA的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E-cadherin的m 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5.抑制TRAF6后,与H-Glu组及H-Glu+Visfatin组相比,H-Glu+Visfatin+MG-132组细胞内NF-κB和α-SMA的m RNA表达降低,E-cadherin的m RNA表达升高(均P<0.05),细胞释放的IL-6及TNF-α炎性因子降低(P<0.05)。结论:1.CVAI、VFA和糖尿病病程是T2DM患者发生DN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内脏型肥胖患者的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2.在高糖及内脏脂肪素干预下,细胞内TRAF6蛋白的表达增加,并且可上调α-SMA基因表达,下调E-cadherin基因表达,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当抑制TRAF6表达后,可降低细胞内IL-6和INF-α的含量,能够抑制α-SMA的表达,促进E-cadherin的表达,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从理论上看,适当剂量的MG-132抑制TRAF6的表达,从而有效的抑制HKC细胞的转分化,减少纤维化细胞的产生和细胞外基质生成,抑制TRAF6可有效的抑制炎症反应产生,为延缓及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DN的药物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雷火灸对Ⅱb型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雷火灸对Ⅱb型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6例Ⅱb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中西医MG132纯度结合治疗,试验组RSL3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雷火灸治疗(取百会、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疗程为1周。通过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重症肌无力复合量表(MGC)评分、生活质量重症肌无力特异性量表(MGQOL15)评分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的变化情况,以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评价2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研究过程中,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共有63例患者完成临床试验。(2)治疗后,2组患者的MG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的降低作用略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edically-assisted reproduction)治疗后,2组患者的MG-QOL15评分和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雷火灸可提高Ⅱb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睡眠质量;同时,对临床症状也有一定改善作用,但还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α7nAChR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selleckchem MC32019年7月至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16例女性SLE患者作为SLE组,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6例女性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留取SLE组患者治疗前血样,进行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补体、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等项目检测。利用实时PCR检测SLE组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α7nAChR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α7nAChR mRNA表达与SLE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与NC组比较,SLE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α7nAChR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分别为1.02±0.49 vs0.50±0.27,P=0.005;1.83±0.46 vs 0.83±0.58,P=0.001)。SLE组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α7nbio depression scoreAChR mRNA水平Gefitinib浓度与IgG (r=-0.637,P=0.035)、 CRP (r=-0.611,P=0.034)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r=-0.605,P=0.030)显著负相关。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α7nAChR mRNA低表达;α7nAChR mRNA表达与SLEDAI、血清IgG和CRP水平显著负相关,提示α7nAChR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判定SLE疾病活动的临床新指标。
白介素-18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从轻度皮肤黏膜表现到多器官和重度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且几种免疫致病途径发挥重要作用。该病有多种表型,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从轻度皮肤黏膜表现到多器官和重度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主要特征是免疫系统过度激活,由于细胞因子释放、补体活化和自身抗体导致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增加。据报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各不相同,差异主要归因于人群差异,主要影响育龄期妇女。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会刺激产生各种细胞类型并具有多效性功能。同时,IL-18的表达大多在慢性炎症部位,诱PR-171导炎症和细胞毒性免疫细胞活动。活性的IL-18与IL-18Rα结合,从而导致IFN-γ的产生。因此,IL-18的表达大多在慢性炎症部位,通过其与白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共同协作诱导Th1型细胞反应;IL-18单独作用会诱导Th2型细胞反应,因此认为IL-18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荟萃分析,探讨循环的IL-18水平与SLE发病之间的关联medicine review。通过TSMR分析,探究循环的IL-18水平与SLE发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人群易感性分析,进一步验证与IL-18高度关联的SNP位点与安徽汉族人群SLE发病的关系研究方法IL-18对SLE患者的联合作用通过具有标准化均数差及其95%CI的meta分析进行评估。采用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探究外周血循环的IL-18水平与SLE发病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从一项涉及30 931名欧洲血统参与者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收集了与血清外周血循环的IL-18水平(P<5×10~(-8))相关的显著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作为工具变量(InstrumenFulvestrant细胞培养tal variants,IVs)。这些SNP将在另一项独立的SLE GWAS研究中进行审查,该研究参与者共有23 210名,血统为欧洲人血统。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由自己课题组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以及实验室指标数据。问卷由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并在调查员经过培训后进行问卷收集。本次研究收集的主要信息包括多个方面,主要由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信息组成。结果我们从在线数据库检索了2022年12月以前所有可获得的关于IL-18与SLE的文章,共计775篇,经过仔细阅读排除一部分文章,剩下27篇研究留待下一次筛选,最后保留了涉及834名欧洲血统参与者的八项独立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包括864名参与者在内的8项独立研究中,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患者外周血循环的IL-18浓度更高[SMD=0.974,(95%CI 0.822,1.126),P<0.001]。我们从针对欧洲人群的有关IL-18的汇总数据中提取了6个SNPs,其中没有一个变量的等位基因是定位在HLA区域。经过计算,这些SNPs的F统计量大于10,它们之间没有LD关系,这些证据表明我们所选的IVs是稳定的,可以确保MR结果的可靠性。采用中位数加权、众数加权、逆方差加权、MR-Egger回归以及MR-PRESSO方法,评估IL-18与SLE风险间的因果关联的强度。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结果显示,IVW方法的结果[OR=1.32,(95%CI 1.15,1.50),P<0.001]表明IL-18水平与SLE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且与加权中位数法结果一致[OR=1.30,(95%CI 1.04,1.63),P<0.001],两者均可说明外周血循环的IL-18水平与SLE发病之间存在潜在因果关系。在异质性检验与多效性分析结果方面,通过目前的MR分析没有发现相关SNP之间存在异质性,且相关SNP之间的多效性对分析结果没有关联。从结果来看,MR-Egger回归结果显示P=0.794,IVW方法显示的结果为P=0.793,均有P>0.005。多效性分析的结果显示P=0.477,说明相关SNP之间的多效性对分析结果无影响。为了探究欧洲人得出的结论是否也适用于亚洲人,我们首先分别在亚洲和跨种族人群中通过meta分析研究了IL-18基因区域与SLE风险的遗传关联。对已纳入TSMR分析的与IL-18高度相关的SNP位点,与安徽汉族人群SLE易感性进行分析。IL-18与安徽汉族人群SLE的易感性研究结果显示,SNP rs5002812在安徽汉族人群中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表明SNP rs5002812显著增加了安徽汉族人群SLE发病的风险。结论荟萃分析结果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外周血循环的IL-18水平更高,而健康对照人群中的IL-18水平较低。TSMR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循环的IL-18水平升高与SLE发病风险增加可能具有潜在因果关系。IL-18基因多态性(SNP)与安徽汉族人群SLE的易感性研究结果显示,IL-18关联的SNP rs5002812与安徽汉族人群SLE发病易感性具有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