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病毒复制起点附近核酸G-四链体结构的鉴定及对病毒增殖的调控作用

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是伪狂犬病的病原体,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猪是该病毒的主要天然宿主,该病毒给世界范围内的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自2011年末以来伪狂犬病毒变异毒株的出现给我国PRV的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PRV的基因组为双链DNA,其长度大约145 kb左右。该病毒基因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GC碱基含量高,可达70~80%。富含鸟嘌呤碱基(G)的DNA或RNA序列能够形成不同于经典双螺旋结构的核酸二级结构:G-四链体结构。形成G-四链体结构的序列普遍存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上,并且参与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例如基因的重组,DNA的复制、转录,RNA的翻译等。除了真核生物的G-四链体结构,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病毒的基因组上存在形成G-四链体结构的序列。这些序列主要分布在病毒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区、基因的调控区或者编码区,形成的G-四链体结构影响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在本研究中,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位于PRV基因组复制起点(Ori L)的上游存在两段倾向形成G-四链体结构的序列:Ori L-S和Ori L-A,这两段序列在32个PRV毒株中高度保守。通过圆二色光谱、凝胶电泳和硫酸二甲酯足迹保护试验,证明Ori L-S和Ori L-A序列可以在体外折叠形成平行的G-四链体结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Taq聚合酶延伸阻滞试验表明小分子配体Phen DC3促进Ori L-S和Ori L-A序列形成G-四链体结构,并且提高其热稳定性。此外,以Phen DC3孵育退火后的PRVPSMA-targeted radioimmunoconjugates基因组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PRV基因组上Ori L-S和Ori L-A区域可以形成G-四链体结构,并且Phen DC3能够稳定Ori L-S和Ori L-A序列形成的G-四链体结构。使用靶向性识别G-四链体的BG4抗体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电泳迁移率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Ori L-S和Ori L-A序列能够形成G-四链体结构。使用BG4抗体进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试验,发现BG4抗体富集到了PRV基因组的Ori L-S和Ori L-A区域,该结果表明PRV在细胞内能够形成G-四链体结构。鉴于小分子配体Phen DC3可以促进并稳定Ori L-S和Ori L-A序列形成的G-四链体结构,而且证实PRV基因组的Ori L-S和Ori L-A区域可以在细胞内形成G-四链体结构,因此我们进一步研究小分子配体Phen DC3对PRV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影响。病毒滴度检测和Western blot试验结果表明Phen DC3抑制PRV在细胞内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Phen DC3对PRV增殖的抑制主要在细胞内的复制阶段,免疫荧光试验证明Phen DC3selleckchem Regorafenib可以进入到细胞核内促进G-四链体结构的形成。不同时间点加药试验和q PCR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Phen DC3抑制PRV在细胞内的复制阶段。PRV感染细胞后加入Phen DC3,在不同的时间点提取细胞样品的总RNA,用RT-q PCR检测PRV的IE180、EP0和UL5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表明Phen DC3抑制这些基因的m RNA表达,这些结果表明Phen DC3具有潜在的抗病毒作用。本课题进一步从G-四链体结构的结合蛋白方面研究了G-四链体结构在病毒复制和基因表达中的调控机制。通过Pull-down试验和串联质谱分析,从PRV病毒感染的PK-15细胞的核蛋白PF-03084014溶解度中筛选得到与Ori L-S和Ori L-A序列形成的G-四链体结构结合的宿主蛋白核仁素(Nucleolin,NCL)。通过对NCL基因过表达和用si RNA敲减,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NCL对PRV的增殖具有负调控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并鉴定PRV基因组的复制起点(Ori L)上游的Ori L-A和Ori L-S序列可以形成G-四链体结构,并且小分子配体Phen DC3可以促进并且稳定Ori L-S和Ori L-A序列形成的G-四链体结构。同时Phen DC3抑制PRV基因组在细胞内的复制阶段从而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最后,从G-四链体结构的结合蛋白方面探讨了G-四链体调控PRV增殖的分子机制,发现核仁素对PRV的增殖具有负调控作用。本研究不仅对PRV基因组的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方面提供了新的认识,而且为PRV新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标。

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背景和目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目前并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已有少量研究提示饮食治疗对ASD病例有效,因此本研究拟对ASD患儿进行低血糖生成指数饮HDV infection食(Low glycemic index diet therapy,LGIT)治疗,通过比较添加与不添加LGIT治疗两组间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改善ASD核心症状,为ASD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病例来源于2021年5月1日至2022年9月31日在江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ASD患儿共4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2例。对照组患儿只给予ASD特殊教育及训练,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LGIT饮食。所有患儿至少接受3个月以上的随访,每月门诊随访1次,记录患儿每月随访时的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孤独症行为筛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和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lancy Autism Behavior Scale,CABS)评分,以及身高、体重、血常规、肝功能等内容。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和安全性,探讨LGIT治疗ASD疗效影响因素及ASD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人口学特征和合并癫痫、头颅MRI、EE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男女性别构成比均为4.5:1。两组治疗前CAR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BC、CABS量表评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t=-2.78,P=0.01;t=-2.54,P=0.02)。2、实验组与对照组各自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CARS、ABT-199ABC、CAB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10,P=0.00;t=-5.88,P=0.00;t=-5.76,P=0.00)。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验组在治疗3个月后三个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评分(t=7.75,P=0.00;t=8.43,P=0.00;t=6.22,P=0.00),差异出现时间分别为CARS、CABS出现于治疗2个月后,ABC出现于治疗1个月后,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t=-0.93,P=0.36;t=-0.72,P=0.48;t=-0.26,P=0.80)。3、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合并癫痫、头颅MRI、EEG对LGIT疗效均无统计学意义(P=0.36,P=1.00,P=0.31,,P=1.00,P=1.00,P=1.00)。4、将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合并癫痫、头颅MRI、EEG对治疗前ASD量表评分影响进行分析,仅头颅MRI、性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头颅MRI异常组CARS评分37.00±3.37较正常组32.25±4.24高,具有统计学意义(t=-2.17,P=0.04);性别在ABC量表中存在差异,女性ABC评分69.63±13.38比男性56.33±14.8高,具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4)。5、实验组不良事件以腹泻(1/22)、恶心呕吐(1/22)为主,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且不良事件均发生于治疗开始的第1个月内,经饮食结构调整及间歇性添加法后缓解。结论:1、LGIT是ASD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疗效不受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合并癫痫、头颅MRI和EEG是否异常影响。不良反应轻微,主要出现于治疗早期,以胃肠症状为主,可不干预或通过饮食调整或间歇selleckchem Belnacasan添加缓解。2、头颅MRI结构异常、女性是ASD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女性ASD患病率显著低于男性,但一旦罹患ASD,则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明显重于男性。

磁共振高压注射钆塞酸二钠对比剂后盐水冲管的优化方案

目的探讨高压注射钆塞酸二钠滴注及盐水冲管量的优化方案。方法分别以A方案1ml/s注射完停止滴注(NO KVO);B方案以1ml/s注射完持续滴注至扫描结束(KVO);注射完对比剂后以三种盐水量助推延长管内残余对比剂,检查结束后依次取高压注射器延长管5ml液体5次。对试管液体行T1map序列扫描。数据分析分为两组Taurine试剂,第一组两种方案在三种冲管盐水量后,残余液体样本每组C1-C5管与本组对照盐水信号强度比较;第二组是残余液体样本A方案C1-C5管分别和B方案的C1-C5管的信号强度相比较。结果方案A与盐水信号比较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5),方案B中30mL冲管与盐水信号比较无显著差异(P=0.166>0.05);方案A和方案B比multifactorial immunosuppression较,各组差异显著(P=0.000<0.05)。方案A和B中10mL和20m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0mL冲管量无显著性差异(P=0.082>0.05)。结论注射钆塞酸二钠对比剂以1.0ml/s,30mL盐水助推且K此网站VO方案最佳。

青蒿琥酯抑制巨噬细胞释放前炎症细胞因子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革兰阴性菌细胞膜上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点击此处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局部和全身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在SAP炎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青蒿琥酯(artesunate,AS)通过减少前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来保护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本研究进一步探讨AS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研究上清液中前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水平;实时定量荧光PCR方法检测PI3K-Ⅲ及其信号通路关键分子m RNA的表达。最后,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Ⅲ的磷酸化水平,观察AS发挥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与PI3K-Ⅲ磷酸化水平之间的联系。结果:与LPS(100 ng/mL)组相比,LPS+AS组能显著抑制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释放前炎症细胞因子;L寻找更多PS+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组能显著抑制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释放TNF-α。与Medium组相比,LPS组能显著增加小鼠腹腔巨噬细Medicine history胞中PI3K-Ⅲ及其关键分子的mRNA表达。最后,与LPS(100 ng/mL)组相比,LPS+AS组能显著抑制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PI3K-Ⅲ磷酸化水平的增加。结论:AS的抗炎机制与抑制PI3K-Ⅲ磷酸化水平密切相关。

冬凌草甲素抑制脂多糖诱导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目的 评价冬凌草甲素对脂多糖(LPS)诱导SAG纯度的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的抗炎作用,并探讨其机制。E7080分子量方法 台盼蓝法检测不同浓度(0、0.25、0.5、1.0、2.0μg·mL~(-1))冬凌草甲素对MH-S细胞的毒性影响;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不同浓度冬凌草甲素对脂多糖诱导MH-S细胞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2 (COX-2)和前列腺素(PGE2)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冬凌草甲素对脂多糖刺激的MH-S细胞中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 台盼蓝实验结果Biogeochemical cycle显示不同浓度的冬凌草甲素对MH-S细胞无明显毒性;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显示冬凌草甲素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脂多糖诱导的MH-S细胞中NO、iNOS、COX-2和PGE2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冬凌草甲素剂量依赖性地抑制p38、ERK1/2和JNK的磷酸化。结论 冬凌草甲素能有效抑制脂多糖诱导的MH-S细胞炎症因子的产生,其机制可能与MAPK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

生物可降解纳米复合水凝胶载药体系的构建及药物递送研究

我国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伴随而来的并发症-假体周围感染(PJI)已成为严重影响健康的疾病。感染发生在0.2%至2%的患者中,或在植入巨型假体等特殊情况下并高达9%,与之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目前临床治疗PJI的方式主要是广谱抗生素加“骨水泥”来填充假体周围从而发挥抗感染的作用。虽然骨水泥材料具有众多的好处,但仍然无法实现抗生素的缓释,突释现象明显,无法维持局部长期、持续的有效药物浓度。治疗PJI多用万古霉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等敏感性抗生素,抗生素大部分为水溶性药物,全身用药不存在体内生物利用度问题,然而此类药物的缓释研究很少涉及。PJI对抗生素使用需要局部长期维持有效药物浓度,因而需要构建长效缓释体系代替游离抗生素,满足假体周围局部持续抗菌,降低副作用的要求。本文GW4869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如下:(1)设计合成聚乙二醇-聚乳酸(PEG-PLA)、聚乙二醇-聚乙交酯(PEG-PLGA)二嵌段的可降解共聚物,利用Optical immunosensor双层溶剂乳化蒸发法构建万古霉素纳米粒缓释体系。利用~1H-NMR、FTIR和GPC对共聚物进行结构表征。采用TEM观察纳米粒形态,同时测定其粒径和电位,计算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以及在PBS中的药物释放行为;(2)设计合成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构建万古霉素水凝胶载药体系。采用SEM观察内部结构,计算PBS中的溶胀和降解数据,间接法计算载药量和包封率,PBS中的药物释放评价水凝胶作为药物载体的缓释效果;(3)以上两体系的生物相容性评价。包括细胞毒性、血液相容性(动态凝血时间、溶血率)、组织相容性(斑马鱼胚胎毒性、皮下炎症反应);(4)设计合成纳米粒-水凝胶复合体系。对复合体系进行药物释放和抑菌实验研究,评价复合体系对PJI治疗的效果,是否可作为抗生素缓释释放的有效载体。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制备了空白以及载药的二嵌段共聚物纳米粒。TEM观察到形态呈现球形,粒径在85-116 nm;载药量在7.0-7.8%,包封率在75%-85%;药物释放结果前期是有突释现象,后来随着时间的延长释放逐渐缓慢,最终趋于平衡的状态。结果表明共聚物纳米粒对药物具有一定的缓释效应,可使药物持续释放;(2)合成了CMCS的水凝胶。SEM结果可看到内部结构是有孔隙的,且孔隙大概在50-200μm;根据溶胀结果说明水凝胶具有一定的吸水和保水能力;20 d的体外降解交联度最低的水凝胶重量损失约为28%;水凝胶实际载药量在4.1%-4.4%之间,包封率在87%-93%之间;药物释放曲线可以看出前期突释现象,后期均速释放;(3)对以上两体系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表征。根据MTT说明对L929细胞没有毒性;动态凝血时间和溶血CCRG 81045生产商率实验与阴性对照组类似,说明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斑马鱼胚胎无畸形且大鼠皮下炎症在20 d后完全消失,说明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4)成功合成了纳米粒-水凝胶的复合体系。药物释放前期解决了药物突释的现象,较单纯体系有更好的缓释效果;抑菌实验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长效抑制作用。最终可得出结论:纳米粒-水凝胶复合体系实现了抗生素的缓释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有望成为治疗PJI的新型药物缓释载体。

SAA小鼠模型中T细胞分化及巨噬细胞亚型的研究

目的: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小鼠模型中淋巴细胞功能亚群和巨噬细胞亚型的特点。方法:B6D2F1小鼠经过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ation, TBI)后,接受C57BL/6小鼠的淋巴细胞输注,建立SAA小鼠模型;以仅接受TBI的B6D2F1小鼠为对照组。在造模成功后收集两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结、脾脏和骨髓,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Intrapartum antibiotic prophylaxis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和CD8~+细MK-4827抑制剂胞表型分化情况;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观察小鼠骨髓中巨噬细胞比例及其极化状态。结果:与TBI对照组相比,SAA组小鼠在造模的第12~13天出现严重骨髓衰竭,表现为骨髓造血面积明显减少,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均显著下降。SAA组小鼠淋巴结、脾脏和外周血中CD8~+淋巴细selleck VX-661胞比例升高,CD4~+/CD8~+淋巴细胞比值显著下降。SAA小鼠的CD4~+和CD8~+淋巴细胞中,CD44~+CD62L~-效应记忆T细胞增多,而CD44~-CD62L~+的初始T细胞和CD44~+CD62L~+中央记忆T细胞比例显著下降。SAA小鼠骨髓中CD11b~+F4/80~+巨噬细胞增多,且巨噬细胞以CD86~-cCD206~+和iNOS~-cCD206~+的M2型巨噬细胞为主。结论:SAA小鼠模型中,CD4~+/CD8~+淋巴细胞比值显著下降,淋巴细胞主要为表达CD44~+CD62L~-的效应记忆T细胞;骨髓巨噬细胞增多,且以M2型巨噬细胞为主。

雪菊凝胶剂的制备及药效学研究

目的:制备一种皮肤外用的雪菊凝胶剂,评价雪菊凝胶剂的质量,研究雪菊凝胶剂体外透皮释放特性、皮肤滞留性以及对皮肤的药效学作用。方法:以凝胶剂的外观性状、均匀度、涂展性、黏度、保湿性及失水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法筛选凝胶剂的基质、保湿剂以及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种类和浓度,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雪菊凝胶剂的处方;以雪菊凝胶剂外观性状、黏度、p H、离心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低温稳定性及含量等项目为考察指标,对质量进行评价;以HPLC法检测透皮液中马里苷含量并进行方程拟合,考察雪菊凝胶剂体外释放特性;以皮肤弹性、厚度、含水量等指标对光老化小鼠皮肤进行宏观评价,通过HE染色法和Masson染色法观察小鼠皮肤的组织型态结构,通过检测小鼠皮肤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以及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活性,评价雪菊凝胶剂改善皮肤光损伤及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利用大鼠皮肤刺激性试验和豚鼠主动过敏性试验,对雪菊凝胶剂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利用荧光成像技术对凝胶剂的滞留性进行研究。结果:制备100 g雪菊凝胶剂的最佳处方为:雪菊加入量为10%,CP940用量为1.1 g,丙二醇7.5 m L,丙三醇7.5 m L,三乙醇胺1.2m L,对羟基苯甲酸乙酯0.1 g,无水乙醇3 m L,纯水适量。雪菊凝胶剂外观为棕黄色、质地均匀,细腻的半固体状态凝胶剂,其表面具有光泽,易均匀涂布,黏度适宜;高速离心后较为稳定,p H值范围为6.33~6.50,雪菊凝胶剂在短时间的高温、低温环境中较为稳定,雪菊凝胶剂中马里苷含量为6245.99±94.67μg·g~(-1),雪菊凝胶剂的成品质量稳定。雪菊凝胶剂中马里苷体外释放方程为Q=192.42t(1-e~(0.07t)),符合一级释放规律,药物吸收量随着吸附时间延长而增加,可以避免突释现象。在小鼠皮肤的宏观评价中,雪菊凝胶剂组相比于模型组小鼠,皮肤恢复到原始状态,耗时更少,说明雪菊凝胶剂组皮肤弹性更好;相对于模型组,雪菊低剂量组对小鼠皮肤厚度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雪菊中RP56976、高剂量组的小鼠皮肤具有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雪菊中、高剂量组的皮肤含水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皮肤组织HE染色结果表明雪菊凝胶剂组的皮肤结构完整,无炎症细胞浸润,无纤维组织增生,Masson染色结果显示雪菊凝胶剂组的胶原纤维形态较规则,排列有序,形态与空白组相似;相对于模型组,雪菊中、高剂量皮肤SOD活力提高,均具有极显著性(P<0.01),雪菊凝胶剂中、高剂量组MDA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P<0.01),雪菊凝胶剂中、高剂量组Hyp含量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P<0.01),雪菊凝胶剂中、高剂量组Tyr活性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雪菊凝胶剂对大鼠的完整及破损皮肤均无刺激性,对豚鼠皮肤没有过敏性。雪菊凝胶剂在8.0 h内的滞留性较强,黏附性较好,将药物制备成皮肤外用的凝胶剂,能够延长药物在皮肤停留时间,有利于药物吸收。结论Clinical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本课题研制的雪菊凝胶剂,制备工艺可靠,成品质量稳定。体外释放符合一级释放规律,释放机制为骨架溶蚀。雪菊凝胶剂能够改善光老化小鼠皮肤的状态,对光老化皮肤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抑制酪氨酸酶的作用,对皮肤光老化损伤以及皮肤色素异常沉淀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凝胶剂相对于液体制剂,其皮肤selleck滞留时间延长,易于发挥凝胶剂的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达到“功能性治愈”后停药的影响

目的 观察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达到“功能性治愈”后停药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2020年5月于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stratified medicine行NAs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95例,其中达到“功能性治愈”后停药患者40例作为停药E-616452 MW组,继续用药患者55例作为继续用药组,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比较2组达到“功能性治愈”与随访6、12、24个月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HBV-DNA载量及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率,比较2组患者复发率、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及肝弹性超声值。结果 达到“功能性治愈”时,2组患者ALT、AST、TBil水平与抗-HBs、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24个月,2组患者ALT、AST、TBil水平与HBV-DTorin 1NA载量及抗-HBs、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2组复发率、原发性肝癌发生率、肝弹性超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达到“功能性治愈”后可考虑停止NAs的使用。

钙调素结合转录因子调控桃果实芳樟醇合成的分子机制

钙调素结合转录因子(CAMTA)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的重要转录因子。CAMTA参与植株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等多种生理过程,然而其在果实风味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尚不清楚。芳香物质是影响果实风味的重要因素,其中芳樟醇是桃等果实芳香品质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研究以‘湖景蜜露’(Prunus persica L.Batsch cv.Hujingmilu)桃果实为研究材料,围绕芳樟醇形成与调控,鉴别参与芳樟醇合成的CAMTA成员,并从转录调控和表观遗传层面解析其对芳樟醇合成的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鉴定出桃的5个CAMTA基因。桃CAMTA家族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3条染色体上,他们的基因结构具有高度保守性,Pp CAMTAs编码的蛋白存在CG-1、Ca MBD等特征结构域。Pp CAMTAs启动子区域含有大量顺式作用元件,约50%的顺式作用元件能够响应光信号。通过亚细胞定位确定了桃CAMTA蛋白定位在细胞核或质膜上,不同Pp CAMTAs在不同组织、发育阶段、非生物外界刺激中具有差异表达模式。利用拟南芥突变体的异源转基因验证了Pp CAMTA1具有参与低温响应的保守性功能。2、明确转录因子Pp CAMTA1参与桃果实芳樟醇合成。对桃果实挥发性芳香物质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RP56976核磁进行启动子分析发现,两个候选结构基因(Pp AAT1和Pp TPS3)的启动子区域存在较多数量的CAMTA结合位点,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确定了Pp CAMTA1对负责芳樟醇合成的萜类合成酶基因Pp TPS3的启动子具有激活效应。EMSA和酵母单杂交实验证明Pp CAMTA1可以直接结合Pp TPS3的启动子。桃叶片同源瞬时过量表达结果显示,增加Pp CAMTA1表达能够促进芳樟醇合成。利用拟南芥camta2,3突变体,并以拟南芥中同源基因At CAMTA3的启动子驱动Pp CAMTA1表达获得转基因材料,芳樟醇含量显著增加。上述结果表明Pp CAMTA1通过结合并激活结构基因Pp TPS3的启动子转录调控桃果实芳樟醇合成。3、阐明转录因子Pp CAMTA1和其他调控桃果实芳樟醇合成的转录因子(Ppb HLH1、Pp ERF61、Pp MADS2)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 FC)发现转录因子Pp CAMTA1同Ppb HLH1、Pp ERF61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结合萤火虫荧光素酶互补成像(LCI)和酵母双杂交实验结果,确定Pp CAMTA1和Pp MADS2存在蛋白互作关系。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DLR)表明Pp CAMTA1同Ppb HLH1、Pp ERF61之间也不存在上下游的调控关系,而转录因子Pp MADS2可以激活Pp CAMTA1的启动子活性。EMSA实验进一步显示Pp MADS2可以直接结合Pp CAMTA1启动子。上述结果显示转录因子Pp MADS2与Pp CAMTA1既存在蛋白互作关系,又存在转录调控关系,Pp MADS2通过结合并激活Pp CAMTA1启动子,进而参与调控桃果实芳樟醇的合成。4、揭示Pp CAMTA1参与UV-B调控芳樟醇合成的分子机制。RNA-seq和RT-q PCR结果显示紫外UV-B照射显著抑制Pp CAMT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A1表达,m~6A-seq结果表明UV-B照射提高Pp CAMTA1转录本的m~6A修饰水平。一方面,Bi FC和LCI实验分析表明Pp CAMTA1和光信号通路关键转录因子Pp HY5互作,并且Pp HY5抑制Pp CAMTA1启动子活性,这可能导致UV-B处理后Pp CAMTA1表达下降。另一方面,鉴别出Pp ECT5是包含YTH特征结构域的m~6A结合蛋白,它可以直接结合Pp CAMTA1在m RNA上的m~6A修饰区域,进一步研究发现Pp EC购买BucladesineT5能够促进Pp CAMTA1的m RNA稳定性。UV-B通过抑制Pp ECT5表达,促进Pp CAMTA1转录水平下降,进而造成芳樟醇合成受阻。上述结果表明,Pp CAMTA1参与UV-B调控芳樟醇的合成涉及了转录调控和表观遗传调控两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