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延长美罗培南输注时间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11例老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6例。2组患者均给予美罗培南0.5 g静脉输注,对照组在30 min内输注完毕,观察组在60 min内输注完毕。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根据院内21 d生存情况,将1MS-275 MW11例患者分为存活组88例和死亡组23例,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不同美罗培南输注时间与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联系。结果 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分别为(8.31±2.01)、(9.14±1.89) d,短于对照组的(11.02±1.49)、(11.06±2.0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4%(3/56),对照组为7.3%(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8)。观察组MODS发生率为17.9%(10/56),低于对照组的34.5%(1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例患者中,院内21 d存活88例,死亡23例,病死率为20.7%。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血小板减少、乳酸增高、美罗培南输注时间为30 mRSL3in的患者比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减少、乳酸增高、美罗High-risk cytogenetics培南输注时间(30 min)是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将美罗培南输注时间延长至60 min可提高老年脓毒症患者康复效率,降低MODS发生率及预后不良的风险。
Author: admin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小板减少与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BT-199采购SLE)患者伴血小Bio-active comounds板减少与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及血浆IL-10和TGF-β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20例(A组)、无血小板减少患者47例(B组)、健康对照组13例(C组),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淋巴细胞亚群及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血浆中IL-10和TGF-β1的水平,分析淋巴细胞亚群、Treg、IL-10、TGF-β1与血小板减少Regorafenib纯度的关系及相关性。结果 (1)A组的Treg比例低于B组和C组(P<0.05),IL-10、TGF-β1、淋巴细胞计数、总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与Treg、IL-10、TGF-β1、淋巴细胞计数、总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 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中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降低,Treg的数量、比例和功能异常可能在SLE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肝豆扶木汤调控SLC7A11/GPX4通路抑制铁死亡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的机制研究
目的:肝损伤是肝豆状核变性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如不能早期有效干预,可进行性发展为肝硬化或暴发性肝衰竭,甚至引起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早期有效干预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肝豆扶木汤能有效改善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症状。最近研究表明,铁死亡与肝损伤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此,围绕明确铁死亡是否参与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明确肝豆扶木汤在体内抑制铁死亡防治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基于SLC7A11/GPX4通路探讨肝豆扶木汤在体外抑制HepG2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开展研究,探讨肝豆扶木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为指导临床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第一部分SLC7A11/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在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发病中的作用20只TX-j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甲磺酸去铁胺(Deferoxamine mesylate,DFO)组、四硫钼酸铵(Tetrathiomolybdate,TM)组、TM+DFO组;25只相同遗传背景的野生型DL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铜组、高铁组、高铜+TM组、高铁+DFO组。其中TM组、DFO组和TM+DFO组:先予普通纯化饲料饲养28d,再分别予腹腔注射TM、DFO和TM+DFO试剂,持续7d;高铜组和高铁组:先分别予喂饲含铜和含铁的标准饲料饲养28d,再予生理盐水进行腹腔注射,持续7d;高铜+TM组:按照高铜组的方法予以高铜饲料饲养28d后,按照TM组的方法予以腹腔注射TM,持续7d;高铁+DFO组:按照高铁组的方法予以高铁饲料饲养28d后,按照DFO组的方法予以腹腔注射DFO,持续7d;模型组和对照组先予普通纯化饲料饲养28d后,再予生理盐水进行腹腔注射,持续7d。检测血清肝纤四项(HA、LN、PC-Ⅲ、C-Ⅳ)、肝功能(AST、ALT),肝组织铜、铁离子,GSH、MDA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组织中ROS以及HE、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线粒体结构;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RT-qPCR技术检测肝组织铁死亡相关mRNA表达。第二部分肝豆扶木汤抑制铁死亡预防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的作用40只TX-j小鼠随机分为GDFMD低、中、高剂量组、D-青霉胺(PCA)组和模型组,8只相同遗传背景的野生型DL小鼠作为对照组。根据动物与人体间的等效剂量换算原则,GDFMD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3.48、6.96、13.92g/kg生药灌胃,PCA组需先将青霉胺片研成极细粉末,使用超纯水将其配成混悬液,以体重0.1g/kg青霉胺净药量进行灌胃。以0.2m L/10g小鼠液量灌胃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用等容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灌胃4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肝纤四项(HA、LN、PC-Ⅲ、C-Ⅳ);比色法检测血清肝功能(AST、ALT)、肝组织GSH、MDA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组织中ROS以及HE、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中线粒体结构;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RT-qPCR检测肝组织铁死亡相关mRNA表达。第三部分基于SLC7A11/GPX4通路探讨肝豆扶木汤体外抑制铁死亡的作用机制构建Erastin诱导HepG2细胞铁死亡的细胞模型,分三个实验进行正、反向验证。正向验证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GDFMD低、中、高剂量组。回复实验一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GDFMD组、抑制剂组、抑制剂+GDFMD组。回复实验二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GDFMD组、si-SLC7A11组、si-SLC7A11+GDFMD组、si-NC组。比色法检测细胞GSH、MDA;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中ROS;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变化;荧光探针检查细胞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物和线粒体内亚铁离子;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RT-qPCR检测肝组织铁死亡相关mRNA表达。结果:第一部分SLC7A11/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在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发病中的作用1血清肝功能(AST、ALT):(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高铁组、高铜组中AST和ALT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TM、DFO和TM+DFO组AST、ALT均下降(P<0.05或P<0.01);(3)与高铁组相比,高铁+DFO组中AST下降(P<0.01);(4)与高铜组相比,高铜+TM组中AST、ALT均下降(P<0.05或P<0.01)。2血清肝纤四项(HA、LN、PC-Ⅲ、C-Ⅳ):(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高铁组和高铜组HA、LN、PC-Ⅲ、C-Ⅳ均升高(P<0.05或P<0.01);(2)与模型组相比,TM组中HA、LN、C-Ⅳ降低(P<0.05),DFO组和TM+DFO组HA、LN、PC-Ⅲ、C-Ⅳ降低(P<0.05或P<0.01)。3肝组织中Cu~(2+)和Fe~(2+)的含量:(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u~(2+)、Fe~(2+)均升高(P<0.01),高铁组Fe~(2+)升高(P<0.01),高铜组Cu~(2+)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TM组Cu~(2+)下降(P<0.01),DFO组Fe~(2+)下降(P<0.01),TM+DFO组Cu~(2+)和Fe~(2+)均下降(P<0.01);(3)与高铁组相比,高铁+DFO组Fe~(2+)下降(P<0.01);(4)与高铜组相比,高铜+TM组Cu~(2+)下降(P<0.01)。4肝组织中GSH、MDA、ROS的含量:(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高铁组和高铜组GSH降低、MDA和ROS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TM组、DFO组和TM+DFO组GSH升高、MDA和ROS均降低(P<0.01);(3)与高铁组相比,高铁+DFO组GSH升高、MDA和ROS均降低(P<0.01);(4)与高铜组相比,高铜+TM组GSH升高、M更多DA和ROS降低(P<0.01)。5肝组织病理形态学(1)HE染色:镜下观察,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间质以及纤维组织呈红色。对照组可见细胞结构正常,细胞大小均一,肝小叶结构完整。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高铜组、高铁组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大小不一,炎性细胞浸润,肝小叶结构不完整,纤维间隔形成。TM组、DFO组、TM+DFO组、高铜+TM组和高铁+DFO组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肝小叶的结构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2)Masson染色:镜下观察,细胞核呈蓝褐色,胞质、肌纤维呈红色,胶原纤维呈蓝色。对照组细胞结构正常、排列有序,偶见少许胶原纤维沉积。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高铜组、高铁组小鼠肝组织胶原纤维沉积程度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TM、DFO组减轻(P<0.01);与高铁组比较,高铁+DFO组减轻(P<0.01);与高铜组比较,高铜+TM组减轻(P<0.01)。6肝细胞线粒体结构:在透射电镜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肝细胞的线粒体破坏、肿胀,嵴断裂、消失;TM组线粒体嵴断裂、消失,线粒体变小;DFO组线粒体嵴结构尚清晰,但线粒体肿胀明显;TM+DFO组线粒体嵴结构尚清晰,线粒体形态不肿胀,数量相对减少。此外,高铜组的肝细胞线粒体的嵴结构尚清晰,线粒体稍有肿胀,高铁组的肝细胞线粒体的嵴结构破坏、消失,线粒体缩小。高铜+TM组肝细线粒体肿胀减轻,高铁+DFO组肝细胞线粒体的嵴结构尚可。7肝组织中SLC7A11/GPX4通路蛋白表达:(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高铁组P53蛋白表达升高,SLC7A11、GPX4蛋白表达均下降(P<0.01);(2)与模型组相比,DFO组和TM+DFO组P53蛋白表达下降,SLC7A11、GPX4蛋白表达均上升(P<0.05或P<0.01);(3)与高铁组相比,高铁+DFO组P53蛋白表达下降,SLC7A11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8肝组织SLC7A11/GPX4通路的mRNA表达:(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高铁组P53 mRNA表达升高,SLC7A11、GPX4蛋白表达下降(P<0.01);(2)与模型组相比,DFO组、TM+DFO组P53 mRNA表达下降,SLC7A11、GPX4 mRNA表达升高(P<0.01);(3)与高铁组相比,高铁+DFO组P53 mRNA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升高(P<0.01)。第二部分肝豆扶木汤抑制铁死亡预防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的作用1 GDFMD对各组小鼠血清肝功能(AST、ALT)和肝纤四项(HA、LN、PC-Ⅲ、C-Ⅳ)水平的影响(1)肝功能(AST、ALT):(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ST、ALT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GDFMD-L、GDFMD-M、GDFMD-H、PCA组中AST、ALT均下降(P<0.01)。(2)肝纤四项(HA、LN、PC-Ⅲ、C-Ⅳ):(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HA、LN、PC-Ⅲ、C-Ⅳ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GDFMD-M、GDFMD-H和PCA组HA、LN、PC-Ⅲ、C-Ⅳ均下降(P<0.05或P<0.01)。2 GDFMD对各组小鼠肝组织中GSH、MDA、ROS水平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GSH下降、MDA和ROS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GDFMD-L组中MDA、ROS均下降(P<0.05或P<0.01);GDFMD-M、GDFMD-H、PCA组中GSH升高、MDA和ROS下降(P<0.01)。3.GDFMD对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1)HE染色:镜下观察,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间质以及纤维组织呈红色。对照组细胞结构正常,细胞大小均一,肝小叶结构完整。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组肝细胞变性坏死,大小不一,炎性细胞浸润,肝小叶结构不完整,纤维间隔形成。GDFMD-L、GDFMD-M、GDFMD-H、PCA组可见肝细胞炎性细胞浸润、肝小叶的结构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2)Masson染色:镜下观察,细胞核呈蓝褐色,胞质、肌纤维呈红色,胶原纤维呈蓝色。对照组细胞结构正常、排列有序,偶见少许胶原纤维沉积。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胶原纤维沉积程度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GDFMD-L、GDFMD-M、GDFMD-H、PCA组减轻(P<0.01)。4 GDFMD对各组小鼠肝细胞线粒体结构的影响:在透射电镜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肝细胞的线粒体破坏,线粒体嵴断裂、消失,线粒体肿胀;GDFMD-L、GDFMD-M、GDFMD-H、PCA组肝细胞线粒体嵴断裂、消失的情况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5 GDFMD对各组小鼠肝组织SLC7A11/GPX4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53蛋白表达上升、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均下降(P<0.01);(2)与模型组相比,GDFMD-L组中P53蛋白表达下降、GPX4蛋白表达升高(P<0.01),GDFMD-M、GDFMD-H、PCA组中P53蛋白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均上升(P<0.01)。6 GDFMD对各组小鼠肝组织SLC7A11/GPX4通路mRNA表达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53 mRNA表达上升、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下降(P<0.01);(2)与模型组相比,GDFMD-M组中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升高(P<0.01);GDFMD-H、PCA组中P53 mRNA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上升(P<0.01)。第三部分基于SLC7A11/GPX4通路探讨肝豆扶木汤在体外抑制铁死亡的作用机制1 GDFMD通过调控SLC7A11/GPX4通路对Erastin诱导的HepG2细胞铁死亡的影响(1)GDFMD对Erastin诱导的HepG2细胞GSH、MDA和ROS含量影响:(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GSH下降,MDA、ROS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L、GDFMD-M、GDFMD-H组GSH上升,MDA、ROS下降(P<0.01)。(2)GDFMD对Erastin诱导的HepG2细胞P53、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53蛋白表达上升,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下降(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L组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上升(P<0.01),GDFMD-M、GDFMD-H组P53蛋白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上升(P<0.01)。(3)GDFMD对Erastin诱导的HepG2细胞P53、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的影响:(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53 mRNA表达升高,SLC7A11和GPX4mRNA表达下降(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L、GDFMD-M、GDFMD-H组P53 mRNA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上升(P<0.01)。2 GDFMD通过抵消抑制或沉默SLC7A11表达对Erastin诱导的HepG2细胞铁死亡的影响(1)GDFMD对抑制或沉默SLC7A11表达的HepG2模型细胞GSH、MDA和ROS含量影响回复实验一:(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GSH下降,MDA、ROS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GSH上升,MDA、ROS下降(P<0.01),抑制剂组GSH下降,MDA、ROS上升(P<0.01);(3)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GDFMD组GSH上升,MDA、ROS下降(P<0.01)。回复实验二:(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GSH下降,MDA、ROS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GSH上升,MDA、ROS下降(P<0.01),si-SLC7A11组GSH下降,MDA、ROS上升(P<0.01);(3)与si-SLC7A11组比较,si-SLC7A11+GDFMD组GSH上升,MDA、ROS下降(P<0.01)。(2)GDFMD对抑制或沉默SLC7A11表达的HepG2模型细胞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物影响回复实验一:(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脂质过氧化物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下降,抑制剂组升高(P<0.05或P<0.01);(3)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GDFMD组下降(P<0.01)。回复实验二:(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脂质过氧化物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下降,si-SLC7A11组升高(P<0.05或P<0.01);(3)与si-SLC7A11组比较,si-SLC7A11+GDFMD组下降(P<0.01)。(3)GDFMD对抑制或沉默SLC7A11表达的HepG2模型细胞线粒体形态变化的影响回复实验一:(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线粒体的嵴断裂、消失;(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线粒体嵴有所改善,抑制剂组细胞线粒体破坏更严重,嵴消失;(3)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GDFMD组线粒体嵴有所改善。回复实验二:(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线粒体嵴断裂、消失;(2)与模型组比较,GDFMD胞线粒体嵴有所改善,si-SLC7A11组线粒体的破坏更严重,嵴消失;(3)与si-SLC7A11组比较,si-SLC7A11+GDFMD组线粒体嵴有所改善。(4)GDFMD对抑制或沉默SLC7A11表达的HepG2模型细胞线粒体内亚铁离子的含量影响回复实验一:(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线粒体内Fe~(2+)含量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下降,抑制剂组升高(P<0.01);(3)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GDFMD组下降(P<0.01)。回复实验二:(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线粒体内Fe~(2+)含量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下降,si-SLC7A11组升高(P<0.01);(3)与si-SLC7A11组比较,si-SLC7A11+GDFMD组下降(P<0.01)。(5)GDFMD对抑制或沉默SLC7A11表达的HepG2模型细胞的P53、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的影响回复实验一:(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53蛋白表达升高,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下降(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P53蛋白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上升(P<0.01),抑制剂组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下降(P<0.01);(3)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GDFMD组P53蛋白的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升高(P<0.01)。回复实验二:(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中P53蛋白表达升高,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下降(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P53蛋白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上升(P<0.01),si-SLC7A11组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下降(P<0.01);(3)与si-SLC7A11组剂组比较,si-SLC7A11+GDFMD组P53蛋白的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升高(P<0.01)。(6)GDFMD对抑制或沉默SLC7A11表达的HepG2模型细胞的P53、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的影响回复实验一:(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53 mRMedicaid reimbursementNA表达升高,SLC7A11和GPX4mRNA表达下降(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P53 mRNA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上升(P<0.01),抑制剂组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下降(P<0.01);(3)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GDFMD组P53 mRNA的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升高(P<0.05或P<0.01)。回复实验二:(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53 mRNA表达升高,SLC7A11和GPX4mRNA表达下降(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P53 mRNA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上升(P<0.01),si-SLC7A11组SLC7A11和GPX4mRNA表达下降(P<0.01);(3)与si-SLC7A11组剂组比较,si-SLC7A11+GDFMD组P53 mRNA的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升高(P<0.01)。结论:WD动物模型TX-j小鼠中存在铁代谢异常,铁死亡参与了WD肝损伤的发病机制;GD点击此处FMD能有效改善WD肝损伤,提高肝组织抗氧化能力,恢复线粒体形态,其机制与上调SLC7A11/GPX4通路表达,抑制肝细胞铁死亡有关。因此,SLC7A11/GPX4通路可能为GDFMD治疗WD肝损伤的新靶点。
肝豆扶木汤调控SLC7A11/GPX4通路抑制铁死亡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的机制研究
目的:肝损伤是肝豆状核变性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如不能早期有效干预,可进行性发展为肝硬化或暴发性肝衰竭,甚至引起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早期有效干预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肝豆扶木汤能有效改善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症状。最近研究表明,铁死亡与肝损伤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此,围绕明确铁死亡是否参与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明确肝豆扶木汤在体内抑制铁死亡防治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基于SLC7A11/GPX4通路探讨肝豆扶木汤在体外抑制HepG2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开展研究,探讨肝豆扶木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为指导临床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第一部分SLC7A11/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在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发病中的作用20只TX-j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甲磺酸去铁胺(Deferoxamine mesylate,DFO)组、四硫钼酸铵(Tetrathiomolybdate,TM)组、TM+DFO组;25只相同遗传背景的野生型DL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铜组、高铁组、高铜+TM组、高铁+DFO组。其中TM组、DFO组和TM+DFO组:先予普通纯化饲料饲养28d,再分别予腹腔注射TM、DFO和TM+DFO试剂,持续7d;高铜组和高铁组:先分别予喂饲含铜和含铁的标准饲料饲养28d,再予生理盐水进行腹腔注射,持续7d;高铜+TM组:按照高铜组的方法予以高铜饲料饲养28d后,按照TM组的方法予以腹腔注射TM,持续7d;高铁+DFO组:按照高铁组的方法予以高铁饲料饲养28d后,按照DFO组的方法予以腹腔注射DFO,持续7d;模型组和对照组先予普通纯化饲料饲养28d后,再予生理盐水进行腹腔注射,持续7d。检测血清肝纤四项(HA、LN、PC-Ⅲ、C-Ⅳ)、肝功能(AST、ALT),肝组织铜、铁离子,GSH、MDA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组织中ROS以及HE、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线粒体结构;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RT-qPCR技术检测肝组织铁死亡相关mRNA表达。第二部分肝豆扶木汤抑制铁死亡预防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的作用40只TX-j小鼠随机分为GDFMD低、中、高剂量组、D-青霉胺(PCA)组和模型组,8只相同遗传背景的野生型DL小鼠作为对照组。根据动物与人体间的等效剂量换算原则,GDFMD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3.48、6.96、13.92g/kg生药灌胃,PCA组需先将青霉胺片研成极细粉末,使用超纯水将其配成混悬液,以体重0.1g/kg青霉胺净药量进行灌胃。以0.2m L/10g小鼠液量灌胃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用等容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灌胃4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肝纤四项(HA、LN、PC-Ⅲ、C-Ⅳ);比色法检测血清肝功能(AST、ALT)、肝组织GSH、MDA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组织中ROS以及HE、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中线粒体结构;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RT-qPCR检测肝组织铁死亡相关mRNA表达。第三部分基于SLC7A11/GPX4通路探讨肝豆扶木汤体外抑制铁死亡的作用机制构建Erastin诱导HepG2细胞铁死亡的细胞模型,分三个实验进行正、反向验证。正向验证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GDFMD低、中、高剂量组。回复实验一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GDFMD组、抑制剂组、抑制剂+GDFMD组。回复实验二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GDFMD组、si-SLC7A11组、si-SLC7A11+GDFMD组、si-NC组。比色法检测细胞GSH、MDA;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中ROS;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变化;荧光探针检查细胞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物和线粒体内亚铁离子;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RT-qPCR检测肝组织铁死亡相关mRNA表达。结果:第一部分SLC7A11/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在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发病中的作用1血清肝功能(AST、ALT):(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高铁组、高铜组中AST和ALT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TM、DFO和TM+DFO组AST、ALT均下降(P<0.05或P<0.01);(3)与高铁组相比,高铁+DFO组中AST下降(P<0.01);(4)与高铜组相比,高铜+TM组中AST、ALT均下降(P<0.05或P<0.01)。2血清肝纤四项(HA、LN、PC-Ⅲ、C-Ⅳ):(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高铁组和高铜组HA、LN、PC-Ⅲ、C-Ⅳ均升高(P<0.05或P<0.01);(2)与模型组相比,TM组中HA、LN、C-Ⅳ降低(P<0.05),DFO组和TM+DFO组HA、LN、PC-Ⅲ、C-Ⅳ降低(P<0.05或P<0.01)。3肝组织中Cu~(2+)和Fe~(2+)的含量:(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u~(2+)、Fe~(2+)均升高(P<0.01),高铁组Fe~(2+)升高(P<0.01),高铜组Cu~(2+)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TM组Cu~(2+)下降(P<0.01),DFO组Fe~(2+)下降(P<0.01),TM+DFO组Cu~(2+)和Fe~(2+)均下降(P<0.01);(3)与高铁组相比,高铁+DFO组Fe~(2+)下降(P<0.01);(4)与高铜组相比,高铜+TM组Cu~(2+)下降(P<0.01)。4肝组织中GSH、MDA、ROS的含量:(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高铁组和高铜组GSH降低、MDA和ROS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TM组、DFO组和TM+DFO组GSH升高、MDA和ROS均降低(P<0.01);(3)与高铁组相比,高铁+DFO组GSH升高、MDA和ROS均降低(P<0.01);(4)与高铜组相比,高铜+TM组GSH升高、M更多DA和ROS降低(P<0.01)。5肝组织病理形态学(1)HE染色:镜下观察,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间质以及纤维组织呈红色。对照组可见细胞结构正常,细胞大小均一,肝小叶结构完整。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高铜组、高铁组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大小不一,炎性细胞浸润,肝小叶结构不完整,纤维间隔形成。TM组、DFO组、TM+DFO组、高铜+TM组和高铁+DFO组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肝小叶的结构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2)Masson染色:镜下观察,细胞核呈蓝褐色,胞质、肌纤维呈红色,胶原纤维呈蓝色。对照组细胞结构正常、排列有序,偶见少许胶原纤维沉积。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高铜组、高铁组小鼠肝组织胶原纤维沉积程度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TM、DFO组减轻(P<0.01);与高铁组比较,高铁+DFO组减轻(P<0.01);与高铜组比较,高铜+TM组减轻(P<0.01)。6肝细胞线粒体结构:在透射电镜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肝细胞的线粒体破坏、肿胀,嵴断裂、消失;TM组线粒体嵴断裂、消失,线粒体变小;DFO组线粒体嵴结构尚清晰,但线粒体肿胀明显;TM+DFO组线粒体嵴结构尚清晰,线粒体形态不肿胀,数量相对减少。此外,高铜组的肝细胞线粒体的嵴结构尚清晰,线粒体稍有肿胀,高铁组的肝细胞线粒体的嵴结构破坏、消失,线粒体缩小。高铜+TM组肝细线粒体肿胀减轻,高铁+DFO组肝细胞线粒体的嵴结构尚可。7肝组织中SLC7A11/GPX4通路蛋白表达:(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高铁组P53蛋白表达升高,SLC7A11、GPX4蛋白表达均下降(P<0.01);(2)与模型组相比,DFO组和TM+DFO组P53蛋白表达下降,SLC7A11、GPX4蛋白表达均上升(P<0.05或P<0.01);(3)与高铁组相比,高铁+DFO组P53蛋白表达下降,SLC7A11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8肝组织SLC7A11/GPX4通路的mRNA表达:(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高铁组P53 mRNA表达升高,SLC7A11、GPX4蛋白表达下降(P<0.01);(2)与模型组相比,DFO组、TM+DFO组P53 mRNA表达下降,SLC7A11、GPX4 mRNA表达升高(P<0.01);(3)与高铁组相比,高铁+DFO组P53 mRNA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升高(P<0.01)。第二部分肝豆扶木汤抑制铁死亡预防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的作用1 GDFMD对各组小鼠血清肝功能(AST、ALT)和肝纤四项(HA、LN、PC-Ⅲ、C-Ⅳ)水平的影响(1)肝功能(AST、ALT):(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ST、ALT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GDFMD-L、GDFMD-M、GDFMD-H、PCA组中AST、ALT均下降(P<0.01)。(2)肝纤四项(HA、LN、PC-Ⅲ、C-Ⅳ):(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HA、LN、PC-Ⅲ、C-Ⅳ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GDFMD-M、GDFMD-H和PCA组HA、LN、PC-Ⅲ、C-Ⅳ均下降(P<0.05或P<0.01)。2 GDFMD对各组小鼠肝组织中GSH、MDA、ROS水平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GSH下降、MDA和ROS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GDFMD-L组中MDA、ROS均下降(P<0.05或P<0.01);GDFMD-M、GDFMD-H、PCA组中GSH升高、MDA和ROS下降(P<0.01)。3.GDFMD对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1)HE染色:镜下观察,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间质以及纤维组织呈红色。对照组细胞结构正常,细胞大小均一,肝小叶结构完整。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组肝细胞变性坏死,大小不一,炎性细胞浸润,肝小叶结构不完整,纤维间隔形成。GDFMD-L、GDFMD-M、GDFMD-H、PCA组可见肝细胞炎性细胞浸润、肝小叶的结构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2)Masson染色:镜下观察,细胞核呈蓝褐色,胞质、肌纤维呈红色,胶原纤维呈蓝色。对照组细胞结构正常、排列有序,偶见少许胶原纤维沉积。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胶原纤维沉积程度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GDFMD-L、GDFMD-M、GDFMD-H、PCA组减轻(P<0.01)。4 GDFMD对各组小鼠肝细胞线粒体结构的影响:在透射电镜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肝细胞的线粒体破坏,线粒体嵴断裂、消失,线粒体肿胀;GDFMD-L、GDFMD-M、GDFMD-H、PCA组肝细胞线粒体嵴断裂、消失的情况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5 GDFMD对各组小鼠肝组织SLC7A11/GPX4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53蛋白表达上升、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均下降(P<0.01);(2)与模型组相比,GDFMD-L组中P53蛋白表达下降、GPX4蛋白表达升高(P<0.01),GDFMD-M、GDFMD-H、PCA组中P53蛋白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均上升(P<0.01)。6 GDFMD对各组小鼠肝组织SLC7A11/GPX4通路mRNA表达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53 mRNA表达上升、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下降(P<0.01);(2)与模型组相比,GDFMD-M组中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升高(P<0.01);GDFMD-H、PCA组中P53 mRNA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上升(P<0.01)。第三部分基于SLC7A11/GPX4通路探讨肝豆扶木汤在体外抑制铁死亡的作用机制1 GDFMD通过调控SLC7A11/GPX4通路对Erastin诱导的HepG2细胞铁死亡的影响(1)GDFMD对Erastin诱导的HepG2细胞GSH、MDA和ROS含量影响:(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GSH下降,MDA、ROS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L、GDFMD-M、GDFMD-H组GSH上升,MDA、ROS下降(P<0.01)。(2)GDFMD对Erastin诱导的HepG2细胞P53、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53蛋白表达上升,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下降(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L组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上升(P<0.01),GDFMD-M、GDFMD-H组P53蛋白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上升(P<0.01)。(3)GDFMD对Erastin诱导的HepG2细胞P53、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的影响:(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53 mRNA表达升高,SLC7A11和GPX4mRNA表达下降(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L、GDFMD-M、GDFMD-H组P53 mRNA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上升(P<0.01)。2 GDFMD通过抵消抑制或沉默SLC7A11表达对Erastin诱导的HepG2细胞铁死亡的影响(1)GDFMD对抑制或沉默SLC7A11表达的HepG2模型细胞GSH、MDA和ROS含量影响回复实验一:(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GSH下降,MDA、ROS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GSH上升,MDA、ROS下降(P<0.01),抑制剂组GSH下降,MDA、ROS上升(P<0.01);(3)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GDFMD组GSH上升,MDA、ROS下降(P<0.01)。回复实验二:(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GSH下降,MDA、ROS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GSH上升,MDA、ROS下降(P<0.01),si-SLC7A11组GSH下降,MDA、ROS上升(P<0.01);(3)与si-SLC7A11组比较,si-SLC7A11+GDFMD组GSH上升,MDA、ROS下降(P<0.01)。(2)GDFMD对抑制或沉默SLC7A11表达的HepG2模型细胞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物影响回复实验一:(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脂质过氧化物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下降,抑制剂组升高(P<0.05或P<0.01);(3)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GDFMD组下降(P<0.01)。回复实验二:(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脂质过氧化物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下降,si-SLC7A11组升高(P<0.05或P<0.01);(3)与si-SLC7A11组比较,si-SLC7A11+GDFMD组下降(P<0.01)。(3)GDFMD对抑制或沉默SLC7A11表达的HepG2模型细胞线粒体形态变化的影响回复实验一:(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线粒体的嵴断裂、消失;(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线粒体嵴有所改善,抑制剂组细胞线粒体破坏更严重,嵴消失;(3)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GDFMD组线粒体嵴有所改善。回复实验二:(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线粒体嵴断裂、消失;(2)与模型组比较,GDFMD胞线粒体嵴有所改善,si-SLC7A11组线粒体的破坏更严重,嵴消失;(3)与si-SLC7A11组比较,si-SLC7A11+GDFMD组线粒体嵴有所改善。(4)GDFMD对抑制或沉默SLC7A11表达的HepG2模型细胞线粒体内亚铁离子的含量影响回复实验一:(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线粒体内Fe~(2+)含量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下降,抑制剂组升高(P<0.01);(3)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GDFMD组下降(P<0.01)。回复实验二:(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线粒体内Fe~(2+)含量升高(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下降,si-SLC7A11组升高(P<0.01);(3)与si-SLC7A11组比较,si-SLC7A11+GDFMD组下降(P<0.01)。(5)GDFMD对抑制或沉默SLC7A11表达的HepG2模型细胞的P53、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的影响回复实验一:(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53蛋白表达升高,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下降(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P53蛋白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上升(P<0.01),抑制剂组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下降(P<0.01);(3)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GDFMD组P53蛋白的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升高(P<0.01)。回复实验二:(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中P53蛋白表达升高,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下降(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P53蛋白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上升(P<0.01),si-SLC7A11组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下降(P<0.01);(3)与si-SLC7A11组剂组比较,si-SLC7A11+GDFMD组P53蛋白的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升高(P<0.01)。(6)GDFMD对抑制或沉默SLC7A11表达的HepG2模型细胞的P53、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的影响回复实验一:(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53 mRMedicaid reimbursementNA表达升高,SLC7A11和GPX4mRNA表达下降(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P53 mRNA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上升(P<0.01),抑制剂组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下降(P<0.01);(3)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GDFMD组P53 mRNA的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升高(P<0.05或P<0.01)。回复实验二:(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53 mRNA表达升高,SLC7A11和GPX4mRNA表达下降(P<0.01);(2)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P53 mRNA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上升(P<0.01),si-SLC7A11组SLC7A11和GPX4mRNA表达下降(P<0.01);(3)与si-SLC7A11组剂组比较,si-SLC7A11+GDFMD组P53 mRNA的表达下降,SLC7A11和GPX4 mRNA表达升高(P<0.01)。结论:WD动物模型TX-j小鼠中存在铁代谢异常,铁死亡参与了WD肝损伤的发病机制;GD点击此处FMD能有效改善WD肝损伤,提高肝组织抗氧化能力,恢复线粒体形态,其机制与上调SLC7A11/GPX4通路表达,抑制肝细胞铁死亡有关。因此,SLC7A11/GPX4通路可能为GDFMD治疗WD肝损伤的新靶点。
ALOX15调控巨噬细胞铁死亡介导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2型炎症的相关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铁死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铁依赖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以脂质过氧化为特征,在core biopsy肿瘤和炎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慢性鼻窦炎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研究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析各组临床组织中铁死亡调控分子的表达及分布。免疫荧光验证15-脂氧合酶(ALOX15)等分子在巨噬细胞中的共定位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巨噬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学特征。构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THP-1细胞系来源的巨噬细胞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等方法验证细胞模型。通过RSL3诱导巨噬细胞铁死亡,并利用ALOX15抑制剂PD146176等验证ALOX15对M2型巨噬细胞铁死亡和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通过转录组测序探索ALOX15对巨噬细胞调控的信号通路。CCK-8和LDH释放量分析各亚型巨噬细胞对铁死亡的敏感性。使用BODIPYTM 581/591 C11分析ALOX15对巨噬细胞脂质过氧化的调控,并通过ELISA验证铁死亡对巨噬细胞CCL18分泌水平的影AZD1152-HQPA生产商响。研究结果:1.eCRSwNP中ALOX15和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4(ACSL4)等铁死亡驱动分子水平较高,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等铁死亡抑制分子含量较低。2.eCRSwNP巨噬细胞内高表达ALOX15,同时透射电镜显示eCRSwNP巨噬细胞线粒体存在铁死亡形态学改变。3.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ALOX15影响巨噬细胞的趋化因子的分泌功能,同时也影响铁死亡相关分子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TGS2)的表达。4.与M0和M1型巨噬细胞相比,M2型巨噬细胞对RSL3引起的铁死亡更敏感,ALOX15的抑制剂能够挽救细胞selleckchem STM2457铁死亡的发生。5.ALOX15通过影响脂质过氧化水平介导M2型巨噬细胞铁死亡,此外铁死亡可影响巨噬细胞对趋化因子配体(CCL18)的分泌功能。结论:eCRSwNP中巨噬细胞存在铁死亡相关分子学和形态学改变,M2型巨噬细胞对铁死亡更为敏感。而ALOX15可通过介导脂质过氧化参与M2型巨噬细胞的铁死亡调控,铁死亡可影响M2型巨噬细胞分泌CCL18的能力。
阿加曲班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阿加曲班联合尤瑞克selleck NMR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8月宁德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尤瑞克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加曲班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用药1个月。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χ~2=4.242,P=0.039)。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中枢神经特异蛋白、programmed transcriptional realignment谷氨酸、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细胞比容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Tamoxifen分子式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5.00%(χ~2=4.804,P=0.028)。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提升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水平,不良反应较少。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膜融合蛋白GP64胞外CARC位点活性研究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是一种有囊膜的DNA病毒,在其生命周期中可产生两种表型的病毒粒子,包埋体衍生型病毒粒子(occlusion-derived virions,ODV)和出芽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ions,BV)。ODV介导病毒在昆虫中肠内的初次感染,而BV介导病毒在虫体内系统性感染。BmNPV是蚕业生产中一种严重的病毒性病原体,尚无有效的药物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GP64是介导BV感染关键的的膜融合蛋白,也是病毒入侵宿主和出芽过程中所必需的蛋白,而目前对BV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了解有限。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BmNPV感染宿主细胞完全依赖于胆固醇,其中GP64中能与胆固醇结合的胆固醇共识氨基酸基序(cholesterol recognition amino acid consensus,CRAC)1与CRAC2在BmNPV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CRAC的镜像结构CARC也能与胆固醇互作,但GP64中CARC基序在病毒感染中的活性未知,为进一步探索BmNPV的入侵机制,本文针对BmNPV GP64CARC基序的活性位点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本论文对GP64中预测的CARC基序进行生物学活性分析,明确其是否为BmNPV感染必需的活性区域。为了进一步探索病毒GP64中的胆固醇结合位点,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GP64序列胞外区存在6个CARC基序。再对CARC中关键芳香族氨基酸进行定点突变,并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重组病毒,根据病毒感染性和蛋白表达情况确定4个CARC基序的芳香族氨基酸(CARC1、CARC2、CARC3、CARC4)是病毒感染必需的活性位点。其次,研究中构建多个瞬时表达载体,用于探索CARC关键氨基酸突变对GP64表达及融合性的影响MCC950纯度。结果表明CARC的芳香族氨基酸突变不会影响GP64蛋白三聚体的形成及其在细胞膜表面的定位,但CARC的位点突变会影响GP64介导的膜融合效率,其中CARC1、CARC2、CARC3的位点突变直接导致GP64丧失膜融合活性;与野生型GP6ZD18394膜融合活性相比,其余CARC的位点突变导致了蛋白膜融合活性显著降低。最后,利用人工合成的CARC多肽序列,更精确的验证了BmNPV GP64关键CARC区域可以与Bm N细胞结合,并且其结合能力受细胞表面胆固醇含量的影响。其次,BmNPV GP64的信号肽序列(signal peptide,SP)在翻译后修饰途径中没有发生切割,这主要是SP的n区引起的,导致了携带细胞膜定位的GP64病毒(v GP64)相较于携带细胞质定位的GP64病毒(v SP~(Δn)GP64)有更多感染特性。本论文对SP~(Δn)GP64中的CARC活性展开分析。发现信号肽被切割后,只有CARC2和CARC3是病毒入侵所必须的关键基序。这表明,CARC1和CARC4是信号肽未切割情况下的特殊CARC位点,这两个位点除了与胆固醇结合外还存在其他功能。最后,研究对于前Medical professionalism期发现的CRAC1及CRAC2双突变病毒(v GP64~(Y269&327A))进行分析,该病毒在感染过程中不依赖于胆固醇。研究分别比较了野生型病毒(v GP64)和突变病毒(v GP64~(Y269&327A))中CARC的活性,确定了v GP64~(Y269&327A)入侵所必须的CARC1和CARC4基序,并且确定非关键位点的突变不能使重组病毒逃避胆固醇入侵细胞。这再次暗示部分CARC位点除与胆固醇结合外还存在其他功能。本论文详尽的探索了BmNPV GP64中CARC基序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活性,通过对比三种病毒的异同,进一步了解细胞表面胆固醇在病毒入侵中的作用,为深入探索BmNPV的入侵机制奠定基础。
葫芦素B通过靶向STAT3促进铁死亡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生长
目的 葫芦素B(CuB)是一种具有特殊苦味和细胞毒性的四环三萜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本研究探索CuB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诱导铁死亡的可能。方法 数据库综合分析结果揭示CuB介导的NSCLC铁死亡的潜在可能。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预测CuB诱导NSCLC的枢纽靶点。利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检测CuB与枢纽靶点的结合效应。最后,通过体外实验包括脂质过氧化、活性氧、亚铁离子水平、线粒体膜电位测定和药物毒性分析、蛋Clinical toxicology白印迹、免疫荧光、热Tofacitinib体内迁移等技术探究CuB诱导NSCLC铁Y-27632体外死亡的潜在机制。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CuB在NSCLC中介导26个铁死亡基因的改变,预测STAT3是其中最重要的靶点之一。使用KRAS-G12C突变的H358细胞进行体外实验验证。结果表明,CuB通过靶向STAT3诱导H358细胞铁死亡。结论本研究首次阐明了CuB在NSCLC中诱导铁死亡的潜力。CuB通过靶向STAT3诱导H358细胞铁死亡,为从天然产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开发新的靶向铁死亡的肺癌治疗药物提供新的线索。
血清铁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关系研究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为血清铁蛋白水平在临床中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 Med等,每个数据库检索内容均为2013年02月至2023年02月之间收录的关于血清铁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由两名专业研究人员进行文献的筛选和数据的提取,采用Rev Man5.3中的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进行汇总分析,用I~2检验进行研究间异质性分析,通过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寻找异质性来源,最后通过漏斗图发表偏倚检验判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的风险。结果:最终纳入7篇文献,急性心肌梗死组554例,对照组578例。对7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较好。将纳入文献分为Wadhwa A、Lqbal、Shipra、冯逸平、钟祥旭、Ramesh、刘小锦七个组www.selleck.cn/products/iacs-010759-iacs-10759,其血Eus-guided biopsy清铁蛋白水平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79.33±46.69、158.70±136.70、268.43±30.17、237.60±45.70、250.30±75.30、264.20±40.60、317.80±174.59ug/l);对照组(245.15±56.94、87.10±74.70、110.96±56.59、171.50±48.40、197.30±113.70、225.51±45.35、202.00±107.70ug/l),由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可见,血清铁蛋白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使用不同的单位测量量表,故采用SMD进行的研究平均值的汇总分析。统计分析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合并分析。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平均标准化均数差为1.16(95%CI,0.66-1.67);异质性检验结果(Heterogeneity):Chi~2=84.92,P=0.00001<0.05,I~2=93%>50%(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故存在异质性;效应检验结果(Test selleckchem PLX-4720for overall effect):P<0.00001,故有统计学意义。其次进行亚组分析,最终得出年龄及地区均可作为异质性来源。再进行敏感性分析,逐一将某项研究排除在外,将剩余研究进行meta分析,其SMD及95%CI未见明显变化,则表明研究结果相对稳定。最后进行发表偏倚检验,漏斗图提示存在发表偏倚的风险,通过逐一剔除得出Shipra组引起发表偏倚,仔细阅读文献发现该文主要未考虑AMI严重程度所致,其余各项研究分布大致正常。结论:Meta分析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铁蛋白水平越高,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越大,其临床应用价值需要再进行大样本研究来证实。
土壤温湿度调控小籽虉草种子寿命及代谢机制的研究
小籽虉草(PMC3halaris minor)为近年来入侵云南冬季作物田恶性杂草。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决定杂草的危害水平,而土壤种子持久性决定了种子库的密度,种子寿命可用来表征种子持久性。土壤种子的寿命受到土壤环境条件的影响。通过土壤环境调控种子寿命进而控制土壤种子库不需要使用化学药剂,是一种生态环保杂草防治的措施。温湿度是最重要的土壤环境因子,随着农VP-16业技术的进步,在一定条件下温湿度成为可控的环境因素。本研究模拟夏季土壤温湿度变化,通过土壤贮藏试验,砂培试验、TTC试验探究小籽虉草种子在土壤环境的温湿度的持久性,采用酶活力、代谢组与转录组的技术对小籽虉草种子休眠解除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土壤温湿度控制土壤种子持久性条件和机制,为探究小籽虉草的精准生态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小籽虉草种子在休眠解除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发现在其休眠解除过程中,种皮的透性逐渐增强。(2)通过土壤贮藏试验,砂培萌发试验,TTC检测试验发现在25℃、30℃、室外温度的土壤湿度为20%、80%的贮藏条件下,小籽虉草种子休眠程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在土壤湿度为80%的条件下小籽虉草种子贮藏40 d时开始萌发,25℃、80%土壤湿度贮藏,100 d时完全解除休眠。因此25℃、8probiotic persistence0%土壤湿度是诱导小籽虉草种子休眠解除的最佳贮藏条件。(3)通过检测贮藏过程中小籽虉草种子酶活性发现,在土壤湿度为80%条件下,种子的抗氧化物酶活力、淀粉酶活力与贮藏时间成正比,其中酶活力在25℃土壤湿度为80%的贮藏环境中相对较高;在土壤湿度为20%条件下的酶活力在40 d时较低,到80 d时才增加;20%土壤湿度的酶活力显著高于80%土壤湿度。(4)代谢组学检测发现,在土壤湿度为80%环境下,差异代谢物分别富集在黄酮类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中,其中筛选到的差异代谢物有槲皮素、柳胺酚、茉莉酮等。在土壤湿度为20%环境下,差异代谢物分别显著富集在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的代谢途径中,其中筛选鉴定到的差异代谢物有丹酚酸A、原花青素B2、6-甲基黄酮、甾醇等。(5)通过转录组学研究发现,在土壤湿度为20%的环境中,小籽虉草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半乳糖代谢中。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在淀粉与蔗糖代谢过程中显著上调,谷胱甘肽还原酶(GSR)在氧化还原过程中显著上调,表明在RH20%环境中主要通过淀粉与蔗糖代谢过程为小籽虉草种子休眠解除提供能量。在土壤湿度为80%的环境中,小籽虉草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类黄酮生物合成、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的代谢中。反-肉桂酸4-单加氧酶(CYP73A)、3-单加氧酶(CYP98A)、查尔酮合成酶(CHS)表达显著上调;GH3、SAUR、ARR-A基因家族、IAA显著下调、EIN2显著上调;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酶(SUS)显著下调、海藻糖酶(TREH)显著上调,说明在RH80%的环境中在小籽虉草休眠解除过程中蔗糖合成活动、类黄酮生物合成活动、脂肪酸合成活动、乙烯信号转导较为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