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与甲状腺乳头状癌(medical applicationPTC)发生及其淋巴结转移(LNM)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Staurosporine供应商分析2019年06月至2022年09月在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甲状腺切除术的205例PTC患者临床资料,并纳入正常健康对照组195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单纯PTC组(128例)和PTC伴淋巴结转移组(77例)(以下称“淋巴结转移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PTC发生、发展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TC组与正常健康对照组相比,性别、MONO、NLR、PLR、TSH、LYMPH、PLT表现出差异性(P<0.05);淋巴结转移组与单纯PTC组相比,患者年龄、MONO、NLR、PLR、WBC、NEUT、LYMPH、PLT、IACS-10759 IC50GLU、LMR存在明显差异(P<0.05);MONO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相比,患者性别、NLR、PLR具有差异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MONO、NLR、TSH与PTC发生风险明显相关(P<0.05),而年龄、PLR与PTC发生LNM相关(P<0.05);男性MONO水平高于女性(P<0.05),且当NLR≥1.70或PLR<132.22时,外周血MONO水平越高(P<0.05)。结论:MONO、NLR、TSH是影响PTC发生的重要因素;MONO水平受性别、NLR、PLR水平影响;PLR是PT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Author: admin
外周血MONO、NLR、PLR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与甲状腺乳头状癌(medical applicationPTC)发生及其淋巴结转移(LNM)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Staurosporine供应商分析2019年06月至2022年09月在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甲状腺切除术的205例PTC患者临床资料,并纳入正常健康对照组195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单纯PTC组(128例)和PTC伴淋巴结转移组(77例)(以下称“淋巴结转移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PTC发生、发展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TC组与正常健康对照组相比,性别、MONO、NLR、PLR、TSH、LYMPH、PLT表现出差异性(P<0.05);淋巴结转移组与单纯PTC组相比,患者年龄、MONO、NLR、PLR、WBC、NEUT、LYMPH、PLT、IACS-10759 IC50GLU、LMR存在明显差异(P<0.05);MONO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相比,患者性别、NLR、PLR具有差异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MONO、NLR、TSH与PTC发生风险明显相关(P<0.05),而年龄、PLR与PTC发生LNM相关(P<0.05);男性MONO水平高于女性(P<0.05),且当NLR≥1.70或PLR<132.22时,外周血MONO水平越高(P<0.05)。结论:MONO、NLR、TSH是影响PTC发生的重要因素;MONO水平受性别、NLR、PLR水平影响;PLR是PT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光动力杀伤胃癌细胞系中自噬和凋亡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究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杀伤胃癌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的初步机制及自噬和Nrf2在胃癌PDT治疗抗性中的作用,为PDT后胃癌死亡机制的理解和联合治疗提供理论Intra-articular pathology支持。方selleck RAD001法:(1)采用Cell Counting Kit-8的实验方法测定不同光照剂量和不同光敏剂浓度组合条件下MKN45细胞和AGS细胞的增殖率,选取IC50时的光照剂量和光敏剂浓度,作为后续的实验干预条件。(2)设置不同组别:Control组(C组),PDT 6 h组,PDT 12 h组,PDT 24 h组,根据其组别进行PDT干预后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拍摄不同组的图像,观察PDT前后不同时间段细胞形态的变化。(3)设置不同组别:Control组(C组),PDT 12 h组,PDT 24 h组,根据其组别进行PDT干预后采用透射电镜观察PDT前后细胞形态的变化及凋亡小体和自噬小体的产生。(4)设置不同组别:Control组(C组),光敏剂组(P组),激光光照组(L组),PDT 6 h组,PDT 12 h组,PDT 24 h组,通过GSK126小鼠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ATG5,LC3B,p62的表达;检测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表达及内质网凋亡蛋白CHOP的表达;检测抗氧化应激蛋白Nrf2的表达。结果:(1)PDT对AGS及MKN45细胞的增殖抑制呈现出光照剂量及光敏剂浓度的依赖性。(2)倒置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对比Control组,PDT后的胃癌细胞随着时间进展细胞死亡数量增多,贴壁细胞数目减少,细胞间隔增大,细胞内及细胞膜出泡增多,细胞核逐渐固缩及崩解。(3)透射电镜观察PDT组与Control组相比,可见胞内凋亡小体和自噬小体的形成,随着时间进展,线粒体、内质网及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结构模糊不清,胞内和膜出泡增加,细胞核逐渐崩解,细胞膜破裂等。(4)PDT后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变化:MKN45:Beclin-1表达增加,6 h最显著。ATG5表达增加,6 h最显著。LC3B在24 h表达增加,其他时间点无统计学意义(P>0.05)。p62表达增加,6h最显著;AGS:Beclin-1表达增加,6 h最显著。ATG5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LC3B表达增加,12 h最显著。p62表达增加,24 h最显著。(5)PDT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MKN45:Bcl2表达在6 h,12 h,24 h表达随时间下降,Bax表达增加,6 h增加最为显著,CHOP表达增加,6 h最显著;AGS:Bcl2表达在6 h,12 h,24 h随时间下降,Bax表达随时间增加,CHOP表达随时间增加。(6)PDT后Nrf2的变化:MKN45:Nrf2在6 h和12 h表达增加,6 h最显著;AGS:Nrf2表达增加,6 h最显著。结论:(1)PDT对胃癌细胞的杀伤呈光敏剂浓度和光照剂量依赖性。(2)PDT可以诱导胃癌细胞自噬,自噬及Nrf2在PDT早期可能是胃癌细胞抗PDT的机制。(3)PDT可以诱导胃癌细胞内质网凋亡及线粒体凋亡。
血小板免疫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血小板免疫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应用于血小板输注,对其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20例血小板输注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1:1配对原则分为观察组(n=110)、对照组(nLGX818小鼠=110),对照组给予常规同型血小板输注,观察组采用固相凝固法行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检测,依据检测结果,PAIg检测阴性患者给予同型血小板输注,PAIg检测阳性患者行交叉配型后,选择相容血小板输注,对比两组血小板输注前、输注1 h、24 h后血小板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凝血3-Methyladenine临床试验功能[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 输注1 h、24 h后观察组PCT、PDW、MPV、PLT均较对照组高(均P <0.05);观察组血小板输注1 h、2failing bioprosthesis4 h后CCI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均P <0.05);输注1 h、24 h后观察组TT、PT、APTT均较对照组短(均P <0.05);观察组输注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发热、寒战、皮疹等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血小板PAIg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可有效改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状态,调节机体凝血功能,提高输注有效率,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麻干平喘制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作用机制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麻干平喘制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Herb数据库中查询麻干平喘制剂中各组成药物的活性成分,在GeneCards、OMIM数据库中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疾病靶点进行搜索,筛选疾病与药物共同MG132体内的靶点;使用Cytoscape软件绘制药物-活性成分Erastin分子式-靶点-疾病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疾病-药物互作蛋白网络图;运用R语言和Perl计算机程序语言实现GO以及KEGG富集分析,并对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得到药物靶点124个,疾病靶点3383个,筛选出麻干平喘制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有效靶点80个;由PPI分析得出作用力最强的蛋白包括AKT1、CASP3、JUN、ESR1等;有效的疗效机制可能与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h1和Th2细胞分化、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路有关。分子对接显示:核心化合物槲皮素、甘草查尔酮A、山奈酚、芒柄花黄素与PPARG、AKT1、JUN、CASP3、STAT3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麻干平喘制剂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作用,为麻干平喘制剂Komeda diabetes-prone (KDP) rat的临床开发以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不同麻醉方式用于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的效果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用于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阳市眼科医院收治的102例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术中采取表面麻醉,观察组术中采取表面麻醉联合前房麻醉。评价两组麻醉效果、呼吸循环[二氧化碳(PaCO_2)、氧分压(PaO_2RSL3溶解度)、气道压力(Ppeak)]、不同时间点疼痛评估量表(VAPS)评分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100.00%,51/51)高于对照组(84.31%,4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6,P=0.010<0.05)。术中10 min、术中20 min、手术结束时,对照组PaCO_2、Ppeak水平高于术前,PaO_2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中10 min、术中20 min、手术结束时PaCO_2、Ppeak低于对照组,PaO_2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10 min、LPA genetic variants术中20 min、手术结束时、术后1 h观察组VAP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80%,5/51)与对照组(13.73%,7/51)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378,P=0.539>0.05)。结论 在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手术中表面麻醉联合前房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优于单一表面麻醉,有望成为白内障手selleck SCH727965术患者常规麻醉方式。
成人及青少年颅内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3K27M突变的影像学特征研究
目的 研究成人及青少年颅内new infections弥漫性胶质瘤伴H3K27M突变的多模态MRI征象。方法 回顾性收集成人及青少年颅内弥漫性中线胶质瘤伴H3K27M突变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由2名影像学医生独立阅片,对MRI所示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进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分别对以上征象依据H3K27M突变状态及中线肿瘤发生部位进行组间比较及组内分层分析。结果 H3K27M突变型颅内中线胶质瘤好发于年轻人群。肿瘤处于丘脑和脑干等中线部位,发生位置与年龄相关。MRI增强扫描后肿瘤表现为薄壁强化、结节状强化,T2-FLAIR增强有助于该病鉴别;瘤周水肿以轻中度为主,易引起梗阻性脑积水。结论 H3K27M突变型颅内弥漫中线胶质瘤具有特异性影像学特征,识别该类肿瘤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在术Smoothened Agonist前为临床诊疗提供Galunisertib采购依据。
‘蜜脆’与‘冒迪’苹果及其杂交后代挥发性成分特征分析
香气是苹果果实十分重要的商品性状,也是苹果育种工作的重点之一。香气由多种挥发性物质组成,种类和含量的变化均会引起性状的变化,并且香气性状有多基因控制,高度杂合,极易分离。故香气物质的遗传规律研究有利于苹果的品质改良、品种选育。本试验以‘冒迪’、‘蜜脆’、‘嘎拉’、作为野生种的富平楸子和‘冒迪’ב蜜脆’的F1代杂交群体为研究材料,对苹果香气物质及其遗传特性进行探析,并尝试使用高光谱技术进行香气物质检测,同时关注了直链脂肪族香气物质的前体脂肪酸和支链脂肪族香气前体氨基酸与对应香气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蜜脆’共检测出61种香气物质,其中包含27种酯、10种醛、9种醇、4种酮和4种烃以及1种烯萜,挥发物总量(果皮)为22189.98μg/kg。‘冒迪’检测出44种香气物质,包含28种酯、6种醛、4种醇、3种酮和2种烯萜,挥发物总量(果皮)为4423.46μg/kg。‘嘎拉’包含56种香气物质,同样以酯类(24种)为主。富平楸子香气特性较为特殊,仅包含4种酯类,另外含醛类8种、醇类3种、酮类3种、烷烃2种和3种烯萜,挥发物总量也显著低于栽培种,仅为323.61μg/kg(果皮)。F1子代的果实中共检测出127种香气物质,其中果皮包含106种,果肉99种。香气组成为49种酯、18种醛、20种醇、8种酮、6种烷烃、1种醚和8种烯萜。子代包含父母本全部的香气物质,并且产生了 63种父母本不具备的香气物质。富平楸子具备2种独特的香气物质,(+)-苜蓿烯和二十二烷。在所有的品种和F1子代中,除富平楸子外,果皮和果肉的主要immune architecture香气物质为酯类,并且果皮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高于果肉。另外除富平楸子外,果皮和果肉的香气物质种类也较为接近,约有1/3的物质重合。在F1代中香气总体超亲现象出现频次高于低亲现象。(2)以绘制散点图的形式筛选差异积累物质,在果皮中筛选出33种差异物质,果肉中筛选出18种。果皮差异积累物质包含19种酯、8种醛、3种酮、2种醇和α-法尼烯。基于差异积累物质,层次聚类算法(HCA)将F1代分类2组。再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法对F1子代进行分类和计算差异积累物质的VIP值。最终在高VIP值的物质中筛选出潜在标志物。最终F1代果皮的2组的潜在标志物为α-法尼烯。果肉的差异积累物质包含8种酯、5种醛、3种醇和1种烯萜(草蒿脑)。以相同的技术路线分析,F1代果肉3个分组的潜在标志物为标志物为正己醇、茴香脑和乙酸戊酯。使用Aroma Office软件检索各挥发物的香气特性,统计各类风味的频次。栽培种与野生种代表富平楸子风味上存在明显差异,栽培种以苹果味为主,并辅以芳香味和油脂味,而富平楸子则以青草味和青苹果味为主。统计根据果皮和果肉在F1代的分组,分析各组的风味特征发现F1代在苹果为和芳香味基本与父母本一致,但同时青苹果风味和青草味增加,香气特性有向野生种的倾斜趋势。(3)通过高光谱对苹果果皮香气进行建模发现,最适合本试验的预处理方式为标准正态变换(SNV)。高光谱图像表明,酯类的特征波段为413,493,512,551,592,600,721,727,729,733nm,醇类为 519,562,570,571,660,676,700,737,738nm。酯类、醛类、醇类和酮类模型的R2值分别为0.90,0.92,0.92和0.91。对香气类型进行建模的效果优于对单个化合物的建模。选取建模效果最好的醇类进行基于模型的醇类含量的可视化。可视化结果表示,醇类物质在果实的分布规律为边缘含量高,中部含量低。但是可视化效果边界分明,不够立体,或许与空间背景和模型效果有关,亟待进一步优化。(4)文献表明支链脂Canagliflozin MW肪族香气前体为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苯丙氨酸。直链脂肪族香气前体为亚油酸(亚油酸和反式亚油酸)和亚麻酸(γ-亚麻酸和α-亚麻酸)。果皮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为异亮氨酸,果肉中为丙氨酸。F1代相关氨基酸平均值的分布规律与4个选定的品种一致。从果皮香气中筛选出8种普遍存在的支链型香气与氨基酸构建网格搜索算法模型,用于计算每种氨基酸对于支链型香气的重要程度。模型结果表明,异亮氨酸、丙氨酸、缬氨酸、酪氨酸和甘氨酸的重要性显著高于其他氨基酸,解释度均超过了 0.1,异亮氨酸最高为1.7。在果皮和果肉中普遍存在的直链型香气相关脂肪酸为亚油酸,反式亚油酸仅存在于‘蜜脆’果皮,α-亚麻酸仅存在于‘嘎拉’果皮。F1代的果皮和果肉中也均以亚油酸为主。从果皮香气中筛选出33种直链型香气VX-445 NMR,与相关脂肪酸构建PLS-R模型。通过相关载荷矩阵图可以看出,反式亚油酸含量与其中13种直链型香气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其他脂肪酸没有体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帕博西尼治疗晚期Kristen鼠肉瘤致癌基因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目的 探讨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 CDKs)抑制剂帕博西尼治疗Kristen鼠肉瘤致癌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KRAS)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80例KRAS突变型NSCLC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用GP化疗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用CDK抑制剂帕博西尼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卡Biological early warning system氏评分(Karnofsky, KPS)、肿瘤标LEE011 NMR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存时间。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客观缓解率为47.50%、疾病控制率为75.00%,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KPS与CEA、CYFRA水平均改善,且研究组[(79.95±7.02)分SCH727965核磁、(15.94±2.01)μg·L~(-1)、(5.74±1.55) mm·h~(-1)]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无进展生存期[(8.96±1.58)个月]、总生存期[(19.86±2.94)个月]均长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CDK抑制剂治疗KRAS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白蛋白/C反应蛋白对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白蛋白/C反应蛋白(Alb/CRP)对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自2019年5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125例行MHD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是否死亡将其分入死亡组(n=50)和生存组(n=75)。比较两组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分析终末期肾病MHD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和EOS%、PLR、Alb/CRP对终末期肾病MHD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生存组EOS%、PLR、血肌酐、低密度脂蛋白低于selleckchem SBE-β-CD死亡组,高密度脂蛋白、Alb/CRP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PLR、Alb/CRP均为终末期肾病MHD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EOS%+PLR+Alb/CRP联合检测预测终末期肾病MHD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高于EOS%、PLR、Alb/CRP单独检测(PBaf-A1研究购买<0.05)。结论 EOS%、PLR、Alb/CRP均为终末期肾病MHD患者预后的影响因biotic fraction素,且三者联合检测预测终末期肾病MHD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高于三者单独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