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分离及其与菌根促生细菌双接种对蓝莓生理特性的影响

杜鹃花类菌根真菌(Ericoid mycorrhizal fungi,EMF)定殖于杜鹃花科植物毛根中,可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菌根促生细菌(Mycorrhizal helper bacteria,MHB)为植物根部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菌根真菌相互作用可促进植物生selleck产品长发育并抵御不良环境medical insurance。本研究分离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并对菌根促生细菌的促菌根真菌定殖等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了解不同接种处理中菌根真菌、菌根促生细菌对蓝莓生理特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以杜鹃和蓝莓毛根为实验材料,利用根段培养法,分离出了87株真菌,基于形态学特点将菌株分为16个类群。结合真菌核糖体ITS序列信息及真菌形态学特点,鉴定出15种真菌,经回接鉴定,Oidiodendron maius菌株M15可形成杜鹃花类菌根的典型胞内菌丝团,为杜鹃花类菌根真菌。(2)以杜鹃和蓝莓毛根为实验材料,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西洋杜鹃、比利时杜鹃、毛杜鹃、半高丛蓝莓特有的OTU分别为25、49、30、78个。杜鹃、蓝莓共有的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属为Oidiodendron、Clavaria,其中蓝莓中Oidiodendron的丰度较高;此外,杜鹃中还存在低丰度的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属Cryptococcus。杜鹃、蓝莓共有的内生真菌属为镰刀菌属(Fusarium)、木霉属(Trichoderma)。(3)以杜鹃花类菌根真菌菌株M15为试材,分析了其在不同浓度(1 m M、3 m M、5m M)下、不同无机氮源(Ca(NO_3)_2、(NH_4)_2HPO_4)的生长情况。菌株M15在氮源浓度为3m M时,其干重最大;氮源浓度为1 m M时,其干重最小。氮源为(NH_4)_2HPO_4时的菌丝干重高于氮源为Ca(NO_3)_2,说明菌根真菌菌株M15倾向于利用NH_4~+。此外,也开展了菌根真菌菌丝在不同氮源下的扩散速度实验,添加外源NH_4~+菌丝扩散速度优于NO_3~-。(4)杜鹃花类菌根真菌菌株M15与菌根促生细菌菌株E1共培养后,提高了菌根真菌的菌丝干重、孢子数以及菌丝生长速度。菌根真菌的胞内多聚半乳糖醛酸酶、β-葡聚糖苷酶、木聚糖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几丁质酶虽有提高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总体来看,菌根促生细菌提高了菌根真菌的细胞壁降解酶等酶活,有利于真菌侵入。(GNE-1405)接种菌根促生细菌提高了菌根真菌的侵染率。在不同氮素水平下,菌根真菌与菌根促生细菌双接种处理可提高蓝莓株高、地径、生物量等生理指标。在高氮、低氮处理下,接种菌根真菌的蓝莓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可溶性糖含量没有显著的提升;双接种菌根真菌与菌根促生细菌处理不同程度增加了植株叶片和根部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脱氢酶、谷氨酸合成酶活性。说明菌根真菌-菌根促生细菌-蓝莓的三重互作体系可能更有利于蓝莓的生长发育。

多酸基纳米酶用于生物分子的检测研究

近年来,纳米酶的出现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天然酶具有易变性失活、纯化困难以及难以回收储存等缺点。与天然酶相比,纳米酶的理化性质稳定,易于回收利用、制备简单和成本低,使得纳米酶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多金属氧酸盐是具有多种结构的金属氧化Biopurification system物簇,适用于均相催化并且生物相容性较好。基于多金属氧酸盐开发的具有酶样活性的纳米酶材料,可用作天然酶的替代材料。在本论文中,制备得到多种多酸基纳米材料。通过不同表征手段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结构、形貌以及元素组成等分析。对多酸基纳米材料进行酶样活性测定,10种纳米酶材料均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探究了相应纳米酶催化活性的大小以及最适催化反应条件。相比于H_7PMo_(11)Co O_(40)、H_6PMo_(11)Ni O_(40)、H_7PMo_(11)Cu O_(40)、H_7P Mo_(11)Zn 点击此处O_(40)这4种单金属取代的多酸基纳米酶,Fe取代的多酸基纳米酶H_6PMo_(11)FeO_(40)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更好;进一步对4种不同的铁取代多酸基纳米酶(K_7P_2Fe(OH_2)W_(17)O_(61)、K_(10)P_2W_(18)Fe_4(H_2O)_2O_(68)、Na_9K[(FeW_9O_(34))_2Fe_4(H_2O)_2]、H_2Na_(14)[Fe_2~(III)(Na OH_2)_2(P_2W_(15)O_(56))_2])展开研究,其中Na_9K[(FeW_9O_(34))_2Fe_4(H_2O)_2]纳米酶的催化活性高,但细胞毒性较大;此外,还成功制备了[Mo_(72)Fe_(30)]多酸基纳米酶,其过氧化物酶样活性高,抗菌性能良好,与低浓度H_2O_2的协同抗菌能力可达75%。基于H_6PMo_(11)FeO_(40)、Na_9K[(FeW_9O_(34))_2Fe_4(H_2O)_2]、[MoLorlatinib化学结构_(72)Fe_(30)]纳米酶构建了用于检测过氧化氢的非酶传感器,其线性范围较宽、检出限较低,在分析检测、环境检测和癌症抗菌治疗等领域具有实际意义。

甘蓝型油菜PGL3基因在籽粒油份积累中的作用

植物的油脂合成需要大量的NADPH参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是还原型辅酶Ⅱ,NADP~+为NADPH的氧化状态,NADPH的重要来源之一是磷酸戊糖途径(PPP)。研究发现拟南芥中氧化磷酸戊糖途径(OPPP)第二步由PGL3基因(一种双靶向拟南芥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酶(6-PGL)催化,敲除PGL3基因会导致拟南芥胚胎发育停滞,目前在油菜中对该基因的功能研究很少。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为研究对象,以甘蓝型油菜J9707为受体材料,利用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组成型启动子和角果皮特异性启动子,分别构建载体驱动AtPGL3基因在油菜中的异源表达,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创建了甘蓝型油菜BnaPGL3基因不同拷贝的突变体,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确定AtPGL3基因在油菜基因组中存在2个同源拷贝,BnaA06g26920D、BnaC07g49660D,鉴于他们分别位于A06染色体和C07染色体,为了简化起见将其命名为ja6和jc7。2.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针对Imidazole ketone erastin研究购买2个同源拷贝ja6和jc7的单基因编辑和双基因编辑载体,通过油菜遗传转化和T0代阳性苗筛选得到单基因纯合突变体和双基因纯合突变材料。我们发现2个Bn PGL3基因的突变体材料成熟种子脂肪酸成分和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是ja6+jc7双突纯合材料种子籽粒不饱满。3.利用种子特异性启动子GLY、组成型启动子UBI和角果皮特异性启动子P1Prostate cancer biomarkers00,分别构建了AtPGL3基因的三种表达载体,进行了转基因材料阳性筛选和后期表型鉴定。我们发现,三种启动子驱动AtPGL3基因表达的超表达材料在田间表型与J9707无显著差异,开花后15天、25天和35天的种子脂肪酸成分也无明显差异。超表达材料不同时期的种子和角果皮中的NADP~+和NADPH的含量与J9707相比具有明显差异,其中UBI-AtPGL3超表达材料中NADP~+和NADPH的含量比J97selleck MS-27507显著提高,株系UBI-B6-1种子含油量相对于对照增加了11.94%。三种超表达材料的种子蛋白质含量均下降。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创建了甘蓝型油菜BnaPGL3基因突变体,研究了该基因调控种子油脂合成中的机理,初步探索了该基因在甘蓝型油菜中对提高种子含油量的贡献,为油菜高油育种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资源。

整合“谱-毒”关系和网络毒理学发现淫羊藿致肝损伤的潜在毒性成分

目的淫羊藿(Epimedii Folium,EF)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等功效,临床上广泛运用于骨科疾病。由于其相关复方制剂壮骨关节丸、仙灵骨葆胶囊所引起的肝损伤不良反应频发,淫羊藿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研Elexacaftor作用究通过构建淫羊藿指纹图谱与细胞肝毒性的”谱-毒”关系,并利用网络毒理学构建淫羊藿的”成分-靶点”毒性作用网络,整合两种分析手段预测并发现淫羊藿致肝损伤的潜在毒性物质基础。材料和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11批不同基原的淫羊藿提取物的指纹图谱;通过CCK8法测定各批次淫羊藿提取物对小鼠正常肝细胞AML12的细胞毒性并得出IC50值;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谱-毒”关系,发现淫羊藿中候选肝毒性成分;建立”淫羊藿成分-成分靶点-肝毒性靶点”的毒性作用网络,筛选出淫羊藿中与肝毒性靶点关联较强的物质;整合两种结果后,发现淫羊藿致肝损伤的毒性成分。结果建立淫羊藿提取物指纹图谱,共标定16个共有峰;经Q-TOF/MS鉴定及对照品比对解析了部分共有峰的成分信息,再根据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发现16(未知)、6(朝藿定A)、15(淫羊藿次苷Ⅱ)、8(朝藿定B)、14(2″-O-rhamnosyl ikarisideⅡ)、10(朝藿定C)和13(2″-O-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号共有峰均与AML12细胞毒性的IC50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经类药性筛选得到92个淫羊藿的化学成分,购买NSC125066经OMgeriatric oncologyIM等数据库发现肝损伤的疾病靶点共2483个;构建毒性作用网络,推测出淫羊藿中致肝毒性的候选成分为槲皮素、大黄素、脱水淫羊藿素、朝藿定B、箭藿苷A等24个,潜在致毒靶点132个,核心靶点20个,主要包括CCND1、CDK1、TP53、MYC、HSP90AA1;对靶点功能进行GO富集,涉及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细胞周期蛋白等分子条目,KEGG分析涉及脂质代谢、PI3K-AKT、P53、化学致癌受体激活、细胞等信号通路;整合分析得到淫羊藿致肝毒性的成分可能为朝藿定B、淫羊藿次苷Ⅱ、淫羊藿次苷Ⅰ、淫羊藿素等。结论淫羊藿致肝损伤的物质基础成分复杂,多集中于异戊烯基类黄酮化合物,本研究为淫羊藿中具固有性肝毒性的成分发现及致肝损伤的毒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1株猫嵌杯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序列分析

【目的】从疑似患猫鼻咽拭子和粪便病料中分离猫嵌杯病毒(Feline calicivirus, FCV),为研究FCV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分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广东省江门市采集的MS-275体内实验剂量11份疑似患猫的病料中,以RT-PCR筛选含有FCV的病料,利用F81细胞及病毒空斑纯化试验对其进行纯化和扩繁。电镜下观察纯净化分离病毒的形态。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测定病毒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median 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 TCID_(50))及不同收毒时间的病毒滴度,绘制分离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对分离病毒全基因序列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对其遗传进化及相似性进行分析。【结果】从疑似患猫的粪便病料中分离获得1株FCV,经空斑纯化后,该毒株会导致F81细胞发生皱缩、变NVP-TNKS656说明书圆、葡萄串样聚集和脱落等细胞病变效应。在电镜下病毒粒子呈圆形、直径35Gait biomechanics~39 nm、无囊膜。IFA结果显示,分离病毒可与兔源FCV VP1-F蛋白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发生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特异性荧光,病毒滴度为1×10~9 TCID_(50)/mL。分离病毒基因组全长为7 722 bp,与FCV-SH毒株核苷酸相似性最高,为83.94%,属于同一分支。VP1基因与FCV-SH1902毒株核苷酸相似性最高,为81.32%,与FCV-SH1901毒株氨基酸相似性最高,为89.99%。【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到1株FCV,并对其全基因序列进行分析。该研究为FCV致病机理及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同剂量丁螺环酮联合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丁螺环酮联合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在广东省乐昌市粤北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miRNA biogenesis,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联合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齐拉西酮治疗,低、中、高剂量联合组在齐拉西酮基础上分别加用15 mg/d、30 mg/d、40 mg/d丁螺环酮,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2组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评估成套测验(MCCB)、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变化,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各组MCCB评分均升高,PANSS、HAMD及HAMA评分均下降(P<0.05);治疗后低、中、高剂量联合组MCCB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PANSS、HAMD及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联合组上述量表E7080评分与低剂量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高剂量联合组上述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selleck HPLC周后各组NSE下降,BDNF升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低、中、高剂量联合组NSE低于对照组,而BDNF高于对照组(P<0.05);而中、高剂量联合组NSE、BDN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低、中、高剂量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16%(8/50)、10%(5/50)、8%(4/50)、10%(5/5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螺环酮联合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能改善精神症状及心理功能,减轻认知缺陷,安全性良好,丁螺环酮剂量以30 mg/d为最佳,值得临床借鉴。

基于多域特征结合CBAM模型的脑电信号抑郁识别

目前脑电信号(EEG)的抑郁症识别方法主要采用单一特征提取方法,无法覆盖多域特征信息,导致现有模型分类性能不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域特征结合CBAM模型(CNN-BiLSTM-AttentiNSC 119875on Mechanism)的抑郁症识别算法。首先利用连续小波变换(CWT)提取时频域特征,并结合脑电电极空间信息构成2D特征图像,共同保留脑biopsie des glandes salivaires电的空间、时间和频率信息;然后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提取空间和频域特征,再输入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and short-term memory,BiLSTM)以捕获时间信息;最后结合注意力selleck产品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AM),对网络提取的多域特征赋予不同的权重,以筛选出更具代表性的抑郁特征,从而提高识别抑郁症的准确性。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CBAM模型的抑郁症识别算法在公共数据集上取得了99.10%的准确率,为脑电信号抑郁症识别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花椒WD40基因家族分析及ZbTTG1功能研究

WD40转录vector-borne infections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中发挥极其重要功能,但在花椒中却尚未报道。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花椒的WD40家族成员,并对其基因结构、进化关系、表达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最终聚焦ZbTTG1基因,通过基因克隆和拟南芥遗传转化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在花椒基因组中共鉴定出689个WD40基因,根据基因结构特征、进化分枝和拟南芥分组情况将花椒WD40基因划分为16个亚科。大多数花椒WD40基因是亲水性的,并且定位于细胞核中。多样化的保守结构域特征表明花椒WD40基因的保守性相对较低。花椒WD40基因在染色体上存在某一区域聚集分布情况。花椒WD40基因中存在大量基因结构相似的姊妹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扩展事件,其中片段复制事件在扩展中起主导作用。顺式作用原件分析表明花椒WD40家族与多种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相关。蛋白互作网络分析鉴定出164个花椒WD40蛋白具有互作关系,其中24个WD40蛋白可能具有复杂的调控关系。(2)花椒WD40基因在盐胁迫和皮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显示,各亚科存在不同的表达模式,推测花椒WD40家族保守性较差。根据购买Barasertib盐胁迫和皮刺发育转录组数据,结合数据库功能注释结果,筛选出5个可能参与花椒皮刺发育的基因和4个盐胁迫相关基因,并确定ZbWD40-688(ZbTTG1)基因进行后续功能分析。(3)对ZbTTG1基因进行了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ZbTTG1蛋白包含338个氨基酸,定位于细胞核,为亲水性蛋白,没有信号肽,不属于分泌蛋白,且未发现二硫键和跨膜区域,蛋白结构由四部分构成,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为不稳定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花椒ZbTTG1蛋白与甜橙TTG1的蛋白序列相似性较高,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4)在野生型和突变体拟南芥中转入ZbTTG1基因。结果显示,过表达ZbTTG1基因能抑制拟南芥植株抽薹,并且开花时间相较野生型拟南芥有所延迟,推测ZbTTG1基因能调控延迟花期和植株的生长。此外,拟南芥突变体互补表型分析显示,突变体植株有表皮毛恢复表型,表明ZbTTG1基因能够调节表皮毛的产生。综上,通过D-Lin-MC3-DMA MW对花椒WD40家族进行全面分析,为今后开展WD40基因功能相关研究,发掘功能基因提供参考;通过对ZbTTG1基因克隆和转化分析,为进一步利用ZbTTG1基因结合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花椒品种,更好投入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催化生产熊去氧胆酸及其关键酶分子改造研究

熊去氧胆酸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药物成分,作为胆汁酸它能溶解胆固醇结石,在治疗胆汁淤积性疾病时,改善肝功能。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7β-HSDH)作为酶法合成熊去氧胆酸的关键酶,可将C-7位点上酮羰基还原成β取向的羟基。但关于7β-HSDH的报道数量有限,工业上应用的来源仅有一两种,存在着很大的探索空间,同时,7β-HSDH的催化效率和稳定性偏低成为了生产熊去氧胆酸的限速环节。本研究通过异源表达获得了1种具有高转化率的7β-HSDH_Osp,对其在催化生产熊去氧胆酸的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分子改造提高了其催化效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E.coli中高效异源表达1种来源于Olsenella sp.An188的具有高转化效率的7β-HSDH_Osp。7β-HSDH_ORegorafenib说明书sp的最适反应p H值为7.0(底物浓度为10 m M)、稳定p H范围为6.5-9.0、最适反应温度为55℃、热稳定性较高、催化常数k_(cat)值和表观二级速率常数k_(cat)/K_m值分别为558.72 min~(-1)和49.80 L·mol~(-1)·min~(-1)。(2)结合7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Perinatally HIV infected children,在“一锅法”催化鹅去氧胆酸生成熊去氧胆酸的最适条件下,转化效率达68.3%。共同表达7β-HSDH_Osp和7α-HSDH_Cd“一锅法”催化生产熊去氧胆酸时,全细胞催化显著高于游离酶催化的转化效率。采用高拷贝数的质粒p RSFDuet-1共表达7β-HSDH_Osp和7α-HSDH_Cd时,熊去氧胆酸的转化效率显著高于分别采用的质粒p RSFDuet-1和p ETDuet-1共表达,其转化率达68.0%。(3)基于辅因子循环再生的酶共表达“两步法”催化效率显著高于“一锅法”催化,游离酶7α-HSDH_Es和乳酸脱氢酶LDH与7β-HSDH_Osp和葡萄糖脱氢酶GDH循环再生系统催化具有较高转化效率(81.0%),且显著高于全细胞催化。采用基于辅因子循环再生系统单独表达酶催化时,熊去氧胆酸转化效率显著高于辅因子循环再生的共表达酶催化,转化效率达90.3%。基于上述优化方法,鹅去氧胆酸浓度为100 g·L~(-1)时,熊去氧胆酸转化率可达84.0%。(4)定点突变获得具有高催化效率的复合突变体T189V/V207MEPZ-6438 IC50,其k_(cat)/K_m值提高至7β-HSDH_Osp的7.1倍。基于三级结构同源建模,确定了25个关键氨基酸残基位点,进行定点饱和突变,筛选获得5个具有高酶活力的突变体:T189V/V207M/V91P、T189V/V207M/M144H、T189V/V207M/G146A、T189V/V207M/A158S、T189V/V207M/V183I,其比酶活力分别提高至野生酶7β-HSDH_Osp的3.5、3.6、3.6、3.5、3.8倍。其中,突变体T189V/V207M/G146A的k_(cat)/K_m值显著提高,由T189V/V207M的352.63 L·mol~(-1)·min~(-1)提高至654.42 L·mol~(-1)·min~(-1)。相较于T189V/V207M,酶突变体T189V/V207M/G146A与底物结合能降低,验证了其催化效率提高的结果。通过分析酶催化区域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一步解析了酶突变体催化效率提高的原因。基于优化后方法,突变体T189V/V207M/G146A在催化100 g/L底物时,转化率提高至91.2%。

益气润肺汤辅助治疗对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益气润肺汤辅助治疗对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气阴两虚型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气阴两虚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结核、抗真菌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润肺汤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影像学吸收情况、痰菌转阴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23%(51/53),对照组为81.13%(43/53),组间比较,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后,2组患者的主证评分和次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mixed infectionPCT、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治疗后,观察组的胸部病灶吸收率为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gw4869.html96.23%(51/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91%(4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痰菌转阴率分别为49.06%(26/53)、30.19%(16/53),观察组的痰菌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分别为84.91%(45/53)、60.38%(32/53),观察组的痰菌转阴率也高于对照组(P<0.01),且2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痰菌转阴率均明显高于治疗3个月后(P<0.01)。(6)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1%(7/53),对照组为20.75%(11/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结核、抗真菌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益气润肺汤治疗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气阴BAY 73-4506 MW两虚型老年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调节炎症因子水平,同时有助于清除病原菌,提高病灶吸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