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中国海拔最高、面Biomaterials based scaffolds积最大的高原,其中高寒草地约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60%以上。反硝化是土壤生态系统氮循环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对土壤肥力损失和温室气体N_2O排放有重要影响,而反硝化过程主要由一系列微生物驱动。近年来,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备受关注。然而,在高寒气候条件下,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海拔分布格局和季节变化规律尚不清楚。因此,我们在植物生长季的4个月份(2021年6月-9月),分别在海拔3200-4200m的范围内间隔200 m采集6个样点的高寒草地土壤样品,采用基于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irK和nirS的扩增子测序和定量PCR技术,系统研究了土壤反硝化细菌群落的海拔分布格局、生长季时间动态及关键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微生物共发生网络(Co-occurrence network),主要结果如下:(1)随海拔升高,土壤反硝化速率和nirS基因丰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拔3600 m处达到最大值。土壤反硝化速率与土壤总氮、总碳和含水率显著正相关,与p H显著负相关。nirK基因丰度在不同海拔间差异显著,且nirK基因丰度约是nirS基因丰度的22倍。不同海拔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具有显著差异,nirK型反硝化细菌PF-07321332配制的α-多样性整体上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α-多样性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α-多样性与土壤铵态氮显著负相关,而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α-多样性与土壤铵态氮显著正相关。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在不同海拔之间差异显著,海拔3200 m与3600 m处的群落结构差异最大,土壤温度是影响不同海拔反硝化细菌群落β-多样性的主要因素。(2)在生长季不同月份,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α-多样性在各海拔有所不同,除海拔3200 m处和3800 m处的α-多样性在不同月份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海拔的α-多样性在不同月份间均具有显著差异,整体上表现为6月的α-多样性最低。植物地上生物量是驱动nirK型反硝化细菌物种丰富度在生长季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α-多样性仅在部分海拔的不同月份间差异MS-275 MW显著。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在不同月份差异显著,6月与其他月份的群落结构差异最大,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季节动态的重要因素。(3)海拔梯度和生长季时间变化对反硝化细菌群落共发生网络的影响不同,随着海拔逐渐降低和生长季时间的推移,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共发生网络的节点数、连接数、平均度和自然连通性逐渐增加,在低海拔和9月份的共发生网络最复杂、最稳定,而nirK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共发生网络在低海拔和7月份最复杂、最稳定。综上所述,我们的结果表明反硝化细菌群落的海拔分布格局和生长季时间动态具有异质性。土壤温度和植物地上生物量是驱动反硝化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理解高寒草地土壤反硝化细菌群落的生物地理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评估反硝化过程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Author: admin
夜间缺氧对老年抑郁症客观睡眠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目的:探讨伴与不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客观睡眠,探讨夜间缺氧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客观睡眠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35例伴OSAHS的老年抑郁症患者Tofacitinib体内为观察组,40例无OSAHS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多导睡眠监测(PSMedial approachG)。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估两组的临床症状。结果:观察组患者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SE)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非快眼动睡眠1期比例(N1%)长于对照组,非快眼动睡眠2期时间(N2)、快眼动睡眠期时间(REM)、快眼动睡眠期比例(REM%)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高于对照组www.selleck.cn/products/Gefitin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HAMD总分与TST、SE、N2时间及平均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夜间缺氧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客观睡眠及临床症状均有影响,表现在TST、SE缩短,N1比例增加,N2时间、REM时间和比例均变短,有夜间缺氧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更严重,且与总睡眠时间、N2时间、睡眠效率、平均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
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模型大鼠抑郁症行为学指征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SPF级SEUS-guided hepaticogastrostomy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西酞普兰组、醒脾解郁方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不予刺激,其余3组应用慢性不可预见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的方法制备抑郁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给药,西酞普兰组和醒脾解郁方组分别以西酞普兰和醒脾解郁方灌胃治疗,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剂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行为学的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脾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脾脏Foxp3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外周血中CD_3~+T细胞、CD_4~+T细胞以及CD_8~+T细胞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旷场实验MDV3100 MW直立次数和穿越次数均降低(P<0.05),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升高(P<0.05);脾组织结构中度异常,红髓、白髓界限不清;脾脏Foxp3阳性率升高(P<0.05),脾脏以及外周血CD_3~+T细胞、CD_4~+T细胞及脾脏CD_8~+T细胞比例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醒脾解郁方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旷场Naporafenib生产商实验直立次数和穿越次数均升高(P<0.05),强迫游泳不动时间降低(P<0.05);脾组织结构异常程度减轻,红髓、白髓分布均匀,界限较清楚;脾脏Foxp3阳性率降低(P<0.05),脾脏及外周血CD_3~+T细胞、CD_4~+T细胞比例升高(P<0.05)。结论 醒脾解郁方能够改善抑郁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改变T细胞亚群的比例,改善免疫功能有关。
五种槭属植物基因组微卫星序列特征分析与比较
基于梣叶槭(Acer negundo)、糖槭(A. saccharum)、漾濞槭(A. yangbiense)、元宝槭(A. truncatum)、梓叶槭(A. amplum subsp. catalpifolium)五种槭属植物基因组数据,利用MISA软件对槭属植物的微卫星序列特征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五种槭属植物获得了五种微卫星类型共1059645个SSR位点,平均每种槭属含有211 929个SSR位点。其中元宝槭基因组含有SSR位点最多(230 946个),梣叶槭含有SSRapamycin生产商R位点AMG510细胞培养最少(167 123个)。在不同重复类型中,二核苷酸重复个chemical disinfection数最多,且在五种槭属基因组中占比都在66%以上。五种槭属植物微卫星序列长度主要分布在12~20 bp之间,且在此区间内,梓叶槭含有SSR位点最多(170 611个)。在不同重复类型中,二核苷酸长度变异最高,在五种槭属植物中存在51~68种长度类型。本研究结果展示了五种槭属植物基因组中SSR的分布规律,为槭属植物后续SSR引物筛选、辅助育种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等提供基础。
基于滇黄精转录组序列的SSR标记开发及其在黄精属资源分析中的应用
本研究基于滇黄精转录组序列开发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并将其应用于黄精属资源分析。设计合成了45对SSPatient Centred medical homeR引物,经PCR扩增验证,选择其中20对SSR引物对75份黄精属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在46 416个Unigene中检出含有二核苷酸~六核苷酸重复类型的SSR位点60 238个,序列SSR发生频率为22.78%,平均分布距离约7.07 kb; SSR位点中的主导类型是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分别占50.06%和34.89%。测试的45对SSR引物中有34对(75.56%)可扩增SSR条带。筛选的20对引物共扩增出153个条带,多态率为98.69%,每对引物扩增条带4.00~14.00个,平均7.65个,不同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626~0.973,平均为0.870。75份材料的等位基因数和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7.00~52.00个和0.531~0.941,平均值分别为24.65个和0.689,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selleckchem C59于SSR标记分析的聚类图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0.666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4类,较好地反映了供试材料的分类归属。此外,还发现5份多花黄精材料具有特异性的SSR条带扩增或缺失,可作为不同多花黄精材料鉴定的重要分子依据。本研究开发的SSR标记多态性较高,能够有效揭示黄精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于丰富黄精分selleckchem CL 318952子标记种类、构建遗传图谱、促进种质资源的评价与育种应用、开展特定性状的辅助选择等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吡咯并吡咯二酮为核心的NIR-Ⅱ水溶性探针及其穿膜性能的优化设计
近红外荧光成像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新兴成像方式,克服了传统成像的缺陷,相比可见光成像,其减少了人体自发荧光和光子散射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体内穿透深度和成像分辨率。尤其是发射波长在近红外二区窗口的探针材料,为BMS-354825分子式无创生物体内探查提供了具有优势的成像平台。相较于其他无机类的探针材料及有机聚合物材料,荧光小分子更容易进行结构上的合理优化,实现探针功能化修饰,在生物安全性、生物相容性及肝肾代谢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医学应用前景。多肽的多功能性可以很好的作为探针修饰的手段。其中具有细胞穿膜作用的肽可携带多种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并可以借助细胞膜的胞吞作用进行靶向药物递送。功能性蛋白质在人Bucladesine体外类了解和认识生命活动、治疗疾病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探针进行穿膜性能优化后,新型的肽型荧光探针有望被开发,可实现药物的特定途径递送以及一体化疾病诊疗。本文中,首先以吡咯并吡咯二酮(DPP)、聚乙二醇(PEG2000)、3,4-乙烯二氧Biosurfactant from corn steep water噻吩(EDOT)、2-溴芴、2-溴咔唑(2-BCZ)等为原料通过施蒂勒偶联反应得到两种D-A-D型双供体的荧光分子BE-DPP和P2-DPP。为了改善荧光探针的穿膜性,本文设计合成了肽链,并进行了表征。(1)合成的BE-DPP具有较大的π共轭体系、较高的摩尔吸收系数、良好的光稳定性以及平面共轭结构。经纳米沉淀法制备胶束后,其吸收和发射峰分别为400nm和950 nm,荧光量子产率为0.39%。(2)合成的P2-DPP使用PEG2000作为分子的屏蔽单元增加产物水溶性并防止分子聚集导致荧光猝灭的发生。其表现出良好的水溶性,在水溶液中的吸收峰为600 nm、发射峰为1020 nm,具有420 nm的斯托克斯位移,量子产率为0.6%,体外穿透深度测试可达12 mm,经尾静脉注射可在小鼠体内观测到较强的荧光信号,肝脏为主要代谢器官。经EPR效应可实现体内被动肿瘤靶向富集。在808 nm激光器的照射下,300μg/m L的P2-DPP最高温度可升至50℃,其在光热测试中表现出良好的光热稳定性,并成功用于活体肿瘤的光热治疗。(3)为了增加探针分子在生物体内肿瘤的靶向穿膜递送,采用了赖氨酸、组氨酸等穿膜效果良好的氨基酸,筛选出了穿膜效果较优的肽链HHKKFHH,肽链在30min内对4T1细胞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胞吞作用,筛选得到了对4T1细胞有良好穿膜效果的肽链。
产地加工对天麻巴利森苷类成分的转化与药材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
目的:天麻先蒸制后干燥的产地加工方法从宋代一直沿用至今,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天麻的产地加工方法为“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由于天麻产地加工过程的生化反应及作用机理不清,导致在实际的生产中并未形成一套规范的天麻产地加工方法,导致天麻药材质量参差不齐。本课题旨在研究天麻产地加工对其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的影响,阐明天麻抗炎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从而揭示天麻产地加工的科学内涵,为规范天麻产地加工,提升天麻药材品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天麻产地加工对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建立了5种天麻加工方法,其中(1)45 ℃烘干vs.蒸制+45 ℃烘干:考察蒸制时的高温对酶和化学成分的影响;(2)45 ℃烘干vs.超高压灭酶+45 ℃烘干:考察直接烘干时水解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3)超高压灭酶+蒸制+45 ℃烘干vs.超高压灭酶+45 ℃烘干:考察高温对化学成分的影响;(4)超高压灭酶+45 ℃烘干vs.超高压灭酶+冻干:考察低温干燥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建立5种天麻加工品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然后采用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5种加工样品进行聚类,并分析其差异性成分;最后对5种天麻加工品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从化学角度阐明天麻产地加工过程中的高温蒸制和低温烘干对天麻品质的影响。2、天麻蒸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时间—空间—含量”变化规律研究。选取5块天麻分别蒸制0 min、2 min、4 min、6 min、8min,室温下放置24 h后切片;优化喷涂基质,建立一种对天麻中的酚类成分高覆盖可视化分析的基质辅助激光解析质谱成像(MALDI-MSI)方法,结合液—质联用(LC-MS)对不同蒸制时间下天麻切片中酚类化合物进行成像、鉴定和分析,研究天麻蒸制过程中酚类成分的“PF-02341066抑制剂时间—空间—含量”变化;进行β-葡萄糖苷酶(β-GC)对天麻素(GAS)的体外酶解实验。3、天麻抗炎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建立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炎症模型,使用MTT法考察天麻不同提取部位的细胞毒性,以NO、TNF-α和IL-6为指标筛选天麻的抗炎活性部位,并比较天麻蒸制前后的抗炎活性变化;建立10批商品天麻活性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其共有峰,并采用LC-MS对共有峰进行鉴定;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LS)和灰色关联度法(GRA)建立谱—效关系,分析其化学成分与NO、TNF-α和IL-6分泌抑制作用的相关性,以确定天麻发挥抗炎作用的潜在物质基础。4、天麻发挥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确证及作用机制研究。测定潜在药效物质对LPS诱导的BV-2细胞炎症模型中炎症介质(NO、ROS、TNF-α、IL-6、i NOS和COX-2)水平,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天麻发挥抗炎作用的相关信号通路及与关键靶点蛋白,并基于LPS诱导的BV-2细胞炎症模型和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 blot)进行体外验证,考察潜在药效物质对相关信号通路主要靶点蛋白表达的影响,对天麻发挥抗炎作用的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和确证。结果:1、系统的阐明了天麻产地加工对化学成分的影响。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天麻素(GAS)、对羟基苯甲醇(4-HBA)、巴利森苷A(PA)、巴利森苷B(PB)、巴利森苷C(PC)和巴利森苷E(PE)为5组天麻样品的共有峰。HCA、PCA和OPLS-DA结果表明,直接烘干和蒸制后烘干的天麻样品分别聚为一类,而经超高压处理的3组天麻样品聚为一类,影响聚类的主要差异性成分为4-HBA和P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直接烘干的天麻中4-HB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01),PA和PE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01);蒸制处理的天麻与超高压处理后再蒸制的天麻相比,PA含量较低(P<0.01);另外,烘干处理与冻干处理的天麻中的化学成分含量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蒸制可以灭活水解酶,抑制了巴利森苷类成分的降解;而蒸制时的高温也有促进PA转化的降解;另外低温烘干对巴利森苷类成分的降解作用不明显。2、直观呈现了天麻的酚类成分在蒸制过程中的“时间—空间—含量”变化。实验优化得到1,5-二氨基萘(1,5-DAN)作为喷涂基质,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质谱成像技术可以在天麻切片中检测到13种酚类成分(包括11种巴利森苷类化合物),分别是PA、PT/PU、PK、PB/PC、PW、PJ、PE/PG、PD、4-HBA和CA。随着蒸制时间的增加,CA、4-HBA、PD和PW在切片中的分布由外向内逐渐减少,而PA、PT/PU、PK、PB/PC、PW和PE/PG等大分子巴利森苷在切片中的分布呈现出由外向内逐渐扩散的显著趋势。而天麻中的小分子成分是在羧酸酯酶(Car E)和β-葡萄糖苷酶(β-GC)的作用下由大分子巴利森苷通过断裂酯键和β-葡萄糖苷键形成的,这两种水解酶的失活时间与蒸至“透心”的时间一致。体外酶解实验表明蒸制可以灭活β-GC,抑制GAS的脱葡萄糖降解。以上结果均证明天selleck麻在蒸制过程中可以灭活Car E和β-GC,从外向内保护巴利森苷。基于此,本研究还总结了巴利森苷在Car E和β-GC作用下的降解途径。3、证实了天麻经蒸制可以显著提高抗炎活性,GAS、4-HBA、PA、PB和PC是潜在活性物质。MTT结果表明天麻的70%乙醇提取物和二氯甲烷部位对BV-2细胞有细胞毒性。建立了LPS诱导的BV-2炎症模型,以NO、TNF-α和IL-6为指标,对天麻正丁醇相和水相进行抗炎活性筛选,发现正丁醇相抗炎效果较好,确定为天麻药用部位。以NO、TNF-α和IL-6为指标,对先蒸制后烘干和直接烘干的两种天麻样品的抗炎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经蒸制的天麻其抗炎活性显著提高。建立了10批商品天麻正丁醇相的指纹图谱,确定了12个共有峰,经LC-MS共鉴定得到11个成分,分别为4,4′-dihydroxybenzyl sulfoxide(峰1)、柠檬酸(峰2)、bis-(4-hydroxybenzyl)sulfide(峰3)、天麻素(峰4)、甲基柠檬酸(峰5)、对羟基苯甲醇(峰6)、巴利森苷E(峰8)、巴利森苷J(峰9)、巴利森苷B(峰10)、巴利森苷C(峰11)、巴利森苷A(峰12)。12个共有峰的峰面积结合10批商品天麻正丁醇相对LPS诱导的BV-2炎症模型NO、TNF-α和IL-6的释放抑制率,建立天麻正丁醇部位的抗炎作用谱—效关系。在PLS中,峰4、6、10、11与药效呈正相关,且VIP值大于1;在GRA中,12个共有峰与NO抑制作用密切相关的排名前5的是6>4>7>12>10;与TNF-α的分泌抑制作用密切相关的排名前5的是4>2>6>10>12;而与IL-6的分泌抑制作用密切相关的排名前5的是6>4>7>12>10。综合以上结果,峰4(GAS)、峰6(4-HBA)、峰10(PB)、峰11(PC)和峰12(PA)为天麻正丁醇部位发挥抗炎活性的潜在物质基础。4、证明了PB的抗炎活性及其作用机制。PB可以抑制LPS刺激下BV-2细胞炎症介质(NO、胞内ROS、TNF-α以及IL-6)的释放及i NOS的活性和COX-2的水平的提高,表明PB可减轻LPS引起的BV-2神经细胞炎症。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B可以通过抑制LPS诱导的IKKβ、IκBα和p65的磷酸化,从而抑制LPS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抗炎作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得到PB与AMPKα和SIRT1蛋白的结合能力良好,分别为-12.1 k J·mol~(-1)和-7.6 k J·mol~(-1),推测PB可能作用于AMPKα/SIRT1蛋白调控下游NF-κB炎症信号通路。Western Blot结果表明,LPS可以抑制AMPKα的磷酸化和SIRT1的表达,而PB可活化AMPKα和SIRT1靶点蛋白,通过抑制AMPK/SIRT1信号传导发挥抗炎作用。综上,PB通过激活AMPK/SIRT1通路,进而抑制NF-κB通路,发挥抗LPS诱导的BV-2神经炎症作用。结论:综上所述,天麻的产地加工具有抑制巴利森苷的酶促降解、促进化学转化的作用;其在蒸制过程中可以灭活水解酶,由外向内抑制大分子巴利森苷的降解。天麻的正丁醇部位是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部位,且天麻经蒸制后抗炎活性显著提高,其潜在的药效物质基础是GAS、4-HBA、PA、PB和PC。其中PB通过激活AMPK/SIRT1通路,进而抑制NF-κB通路,发挥抗LPS诱导的BV-2神经炎症作用。本研究通过对“产地加工—成分变化—药理作用Selenocysteine biosynthesis—品质形成”的关联研究,阐明了产地加工促进天麻品质形成的科学内涵,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天麻产地加工工艺和质量评价体系、基于天麻药效成分的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对推动中药学学科发展,促进中药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利伐沙班血浆谷浓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利伐沙班谷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就诊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113例。测定7个SNP及利伐沙班谷浓度,分析利伐沙班谷浓度/剂量(C_(0 h)/D)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不同基因型C_(0 h)/D的差异。结果 相关性分析显示,利伐沙班谷浓度与剂量呈正相关(r=0.294,PY-27632浓度=0.002),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1,P=0.002);C_(0 h)/D与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r=0.205,P=0.029),与eGFlow CytometryFR呈负相Compound C体内实验剂量关(r=-0.252,P=0.007)。ABCB1 rs1128503 AA、AG和GG型患者利伐沙班C_(0 h)/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ABCB1 rs1128503 AG和GG型患者利伐沙班C_(0 h)/D明显高于AA型患者[6.29(3.61,17.71)ng/(ml·mg)、9.20(3.53,29.34)ng/(ml·mg)vs 3.65(1.18,7.90)ng/(ml·mg),P<0.05]。结论 ABCB1基因遗传变异可能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利伐沙班血浆浓度个体差异造成影响。
异甘草素-壳聚糖纳米粒的构建及其抗MRSA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研究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畜共患病原体,可导致多种畜禽的皮肤软组织感染、肺炎和乳腺炎等疾病。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应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检出率不断增加,表现出多重耐药性,给MRSA感染的临床防治带来极大挑战。更为严重的是,MRSA极易形成生物被膜,不仅增强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逃避宿主免疫应答反应,且在体内可作为潜在的感染源,释放游离细菌造成慢性感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同时,其诱发产生的持续炎症反应会损害周围的软组织,严重可能导致并发症。因此,开发新型的抗菌药物或治疗策略代替传统抗生素,在清除生物被膜的同时有效缓解炎症,对于临床MRSA生物被膜感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中药活性成分是新型“替抗”药物研发的重要来源。异甘草素(ISL)是甘草中的查尔酮类活性成分,前期研究发现,异甘草素具有优异的抗菌和抗炎活性,是治疗MRSA感染的潜在药物。然而,异甘草素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低,且与传统抗生素相比,药效相对较低,限制了其在抗炎及抗菌方面的应用。以纳米制剂为基础的纳米药物递送体系可增加药物溶解度,是实现药物增效减毒,高效利用的有效手段。其中,具有抗菌活性的阳离子纳米载体,不仅可实现抗菌药物的靶向输送,而且可与抗菌药物联合作用,增加抗菌效果。然而,阳离子纳米药物递送体系会与生物被膜中带负电的胞外基质组分相互作用,阻碍其在生物被膜内部的渗透与扩散,无法有效清除生物被膜。鼠李糖脂(RHL)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的生物类表面活性剂,能够通过破坏生物被膜胞外基质来分散生物被膜,促进抗菌药物的渗透。综上,本研究选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天然阳离子多糖壳聚糖纳米粒作为载体担载异甘草素,并通过鼠李糖脂进行修饰,制备担载异甘草素的鼠李糖脂-壳聚糖纳米粒(ISL@RHL-COS),通过体内外试验研究其缓解感染部位炎症,清除MRSA生物被膜,抑制残留细菌再黏附的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一锅法成功制备了担载异甘草素的鼠李糖脂修饰的壳聚糖纳米粒ISL@RHLCOS,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制备所得ISL@RHL-COS呈椭圆形,粒径大小为136.7±0.86nm,zeta电位为32±1 m V,异甘草素的包封率与载药量分别为74.9±2.3%和5±0.12%。与壳聚糖纳米粒相比,RHL-COS的稳定性明显增加,并且可实现在酸性环境下响应性的释放异甘草素。(2)ISL@RHL-COS显著增加了ISL的抗MRSA效果,对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降低近4倍和10倍。ISL@RHL-COS可与MRSA发生团聚作用,通过增强细胞膜通透性,破坏细菌细胞膜,降低菌体核酸含量及可溶性蛋白种类和含AMG510作用量等途径,进而影响到细菌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起到抗MRSA作用。(3)ISL@RHL-COS通过降低胞外基质中胞外多糖与胞外蛋白含量分散生物被膜。通过激光共聚焦定性和活/死染色试验表明,ISL@RHL-COS可有效渗透到生物被膜内部,并杀灭生物被膜内部MRSA。在异甘草素剂量为120μg/m L,ISL@RHL-COS可完全清除生物被膜。(4)通过药物-细菌-细胞互作模型研究了ISL@RHL-COS对细菌进入机体后发生初始黏附的抑制作用。根据细胞存活率和细菌黏附率确定出最佳感染复数为50 MOI。与模型组相比,ISL@RHL-COS在7.5μg/m L时可有效抑制细菌在细胞上发生黏附。(5)ISL@RHL-COS可显著下调LPS诱导的M1型巨噬细胞中促炎因子NO、TNF-α和IL-6水平,证明ISL@RHL-COS具有较高的抗炎能力。(6)建立小鼠皮下脓肿模型ICI 46474 IC50,研究纳米粒体内抗菌试验,结果显示,与ISL和RHL-COS相比,ISL@RHL-COS能有效促进脓肿部位伤口愈合,降低TNF-α和IF-6的含量,并显著降低感染部位MRSA的存活率。此外,成功建立小鼠皮下植入物MRSA生物被膜感染模型,经ISL@RHL-COS治疗后,可高效清除植入的导管表面成熟的生物被膜,有效改善感染组织周围的炎性症状。综上,本论文制备了集“破坏生物被膜-杀灭膜内外细菌-抑制残留细菌再黏附-缓解炎症促组织再生”为一体的多功能纳米体系(ISL@RHL-COS),该纳米体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主动靶向细菌,并p H响应性释放异甘草immediate range of motion素,同时释放的鼠李糖脂可分解生物被膜胞外基质从而促进纳米粒在生物被膜的渗透与扩散,彻底清除生物被膜,并抑制残留细菌再黏附,缓解感染部位炎症,实现安全、高效的MRSA生物被膜感染治疗。本研究针对MRSA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及生长过程,利用中药单体实现了MRSA生物被膜感染的高效治疗,为中药单体的高效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为控制畜禽动物源细菌的耐药性及生物被膜相关的感染问题提供新途径和新方法。
5S管理模式对改善医疗管理质量作用分析
目的 分析5S管理模式对提升和改善医疗管理质量及水平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在罗源县精神病防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97例,采用传统KPT-330分子量管理模式(管理前);选取2022年1—12月在罗源县精神病防治院进行治疗的患者214例,采用5S管理模式(管理后)。比较采用5S管理模式前后安全质量、门诊医疗质量、病房医疗质量及医疗文书质量。结果 管理后医疗投诉或纠纷发生率、医疗器械消毒不合格率以Diagnostics of autoimmune diseases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管理前(P <0.05)。管理后首诊负责落实率及患者满意度均更高,患者平均候诊时间均更短(P<0.05)。与管理前相比,管理后责任医师落实率、每日查房频率均更高,患者好转出院率更高(P <0.05)。采用5S管理模式后首次病程记录完成时间明显更短,病历书写及时率、病历书写达标率、甲级病例率及危急值报告及时率更高LY2157299价格(P <0.05)。结论 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应用5S管理模式能够使医疗管理质量及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