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唑来膦酸与常规西药联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指标和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使用唑来膦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代谢指标[血磷(P)、血钙(Ca)、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β-胶原片段(β-CTX)]及健康状况[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及精神健康(MH)]。结果:两组治疗后P、Ca比较,差异均无统Noninfectious uveitis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BALP及BG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β-CTX水平较对照组selleck GSI-IX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点击此处<0.05)。治疗后两组PF、RP、GH、VT、SF、RE、MH、BP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唑来膦酸联合常规西药予以治疗有利于改善其骨代谢指标、提高健康状况。
Author: admin
益肾骨康方对肺癌A549细胞形态及转录组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益肾骨康方作用后肺癌A549细胞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及进行MDV3100研究购买功能分析,探讨益肾骨康方作用于肺癌的分子作用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和益肾骨康方组,中药作用于A549细胞24 h后,利用扫描电镜观察A549细胞表面形态的变化;利用转录组基因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差异表达基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形态正常,饱满,表面有膜皱,丝状伪足。益肾骨康方组可见细胞表面膜皱显著减少,丝状伪足断裂,凋亡小体形成。差异基因筛选|log2FoldChange|>1的差异表达基因有440个,其中下调基因有136个,上调基因有304个。其中与癌症密切相关的基因为SOX2,在给药组中表达下调。在GO功medical libraries能富集过程中共得到307条结果,主要涉及生物过程(237项)、细胞组分(56项)和分子功能(14项)。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与益肾骨康方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作用相关机制主要涉及到细胞凋亡方面。通过构建PPI网络,找到与中药干预肺癌增殖和转移相关的2个节点度较高的基因:MMP9和CCL2。与对照组比较益肾骨康方下调了MMP9和CCL2基因的表达。结论:益肾骨康方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SOX2、MGSK J4分子量MP9和CCL2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了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外来植物刺萼龙葵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选取刺萼龙葵(Solanumrostratum)入侵地与未入侵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刺萼龙葵对当地土壤微生Core functional microbiotas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利用Biolog-ECO平板和IlluminaMisep高通量测序对刺萼龙葵根际、根围土壤和对照土壤样品进行代谢活性和细菌群落组成分析,同时采用 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其功能。【结果】刺萼龙葵生长样地中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代谢多样性显著高于对照(CK),显著增强了对氨基酸类、羧酸类和聚合物等底物的利用率;根际(GJ)、非根际土(GW)的速效钾、速效磷含量显著降低。与未入侵样地相比,刺萼龙葵入侵样地中的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降低,根际与非根际差异不明显。特定物种的相对丰度产生显著变化,鞘脂菌属(Sphingobium)的相对丰度提高了79倍、Rokubacteriales相对丰度降低了3.3Histone Demethylase抑制剂倍;相关性Heatmap结果显示鞘脂菌属(Sphingobium)与速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氨基酸类、聚合物www.selleck.cn/products/s-gsk1349572类和酚酸类物质代谢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Rokubacteriales与之相反。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刺萼龙葵入侵主要提高了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等方面的功能。【结论】本研究揭示刺萼龙葵的生长降低了细菌多样性,打破原有土壤微生物群落平衡,并通过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代谢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为全面理解外来植物刺萼龙葵的入侵危害及机制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UHRF1基因沉默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沉默UHRF1基因在胰腺癌细胞进展中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MLN4924 IC50-2018年12月于乐山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0例胰腺癌患者,切取患者非坏死胰腺癌组织及相邻的癌旁组织为研究标本。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标本中UHRF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随后构建靶向沉默UHRF1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质粒表达载体,并采用慢病毒感染法转染胰腺癌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Western Blot法检测UHRF1、Bax和Bcl-2蛋白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UHRF1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t=18. 131,PNSC 119875配制 <0. 001)。与UHRF1组相比,UHRF1-sh RNA组癌细胞中UHRF1蛋白水平明显下调(t=3. 882,P=0. 023),转染12 h及36 h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t值分别为4. 365、19. 042,P值分别为0. 005、<0. 001); UHRF1-sh RNA组与癌旁组织及UHRF1组比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明显增加(F=862. 366,P <0. 001),而抑凋亡蛋白Bcl-2水平显著降低(F=170. 167,P <0. 001)。结论 UHRF1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UHRF1基因沉默能抑制癌组织的进展,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相关。UHRFp53 immunohistochemistry1基因沉默可能成为胰腺癌治疗的一个新的分子靶点。
莫西沙星联合胸腔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效果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联合胸腔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60例, 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胸腔注入尿激酶治疗, 观察组给予胸腔注入尿激酶联合莫西沙selleckchem NSC 127716星治疗。回顾性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及胸膜厚度、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发热停止、胸闷消失、arsenic remediation胸腔积液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t=3.516、3.604、4.758, P0.05)。治疗3个月, 两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较治疗前升高(P0.05), 且观察组相应值高于对照组(t=2.650、5.049, P0.05)。治疗3个月, 两组胸膜厚度较治疗前减少(F=12.048, P0.05), 且观察组相应值小于对照组(t=13.525,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χ2=0.268, P=0.605。结论胸腔注入尿激酶联合莫西沙星治疗结核性胸膜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短, 可有效改善胸膜厚度及肺功能Enasidenib, 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再手术切除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再手术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IACS-010759生产商腺中心施行的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行再手术切除的20例病人临床资料(再手术切除组),选取同期胰腺癌术后发现局部复发且复发时间≥9个月后未行手术治疗的2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再手术切除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分析两组病人生CX-5461细胞培养存时间的差异。结果再手术切除组再手术方式为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3例,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2例,胰体尾切除术(DP)9例,复发灶局部切除术6例;手术时间为210.0(78.0)min(100.0~320.0 min),术中出血量200(188)mL(50~600 mL),术中输血率5.0%(1/20)。术后住院时间为12.5(9.5)d(7.0~49.0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0%(6/20);无围手术期死亡;16例再次手术后行辅助化疗。再手术切除组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复发肿瘤直径为2.6(1.1)cm(1.3~6.0 cm);T分期:T1期2例,T2期8例,T3期3例,T4期7例;N分期:N0期14medical model例,N1期6例;肿瘤分化程度:中分化7例,低分化13例;环周切缘评估:R0切除9例,R1切除11例。术后生存:再手术切除组末次随访8例死亡,12例存活,首次术后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52.2个月,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1.9个月。对照组20例病人末次随访18例死亡,2例存活,首次术后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21.9个月,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0.5个月;再手术切除组首次术后总体生存时间(χ2=20.84,P<0.0001)和复发后生存时间(χ2=6.23,P=0.013)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后再手术切除安全、有效,对术后9个月及以上的局部复发病例行再手术切除可能延长病人生存时间,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门诊护士痴呆相关知识与态度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门诊护士对痴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待痴呆疾病的态度。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北京8所三甲综合医院门诊护士217名,采用中文版痴呆知识量表(Dementia Knowledge Assessment Tool Version 2, DKAT2)和痴呆态度量表(Dementia Attitudes Scale, DAS)对其进行调查。结果:217名门诊护selleck化学士平均DKAT2得分为(16.12±2.19)分,DAS得分为(96.95±13.18)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不同工作年限、是否有痴呆患者照顾史、是否有痴呆知识培训史的护士DKAT2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0.040,0.000,0.000),不同职称、不同工作年限、是否有痴呆患者照顾史、是否有痴呆知识培训史的护士DA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1,0.021,0.043);痴呆患者照顾史、痴呆知识培训史是门诊护士痴呆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职称是Abortive phage infection门诊护士痴呆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门诊护士DKAT2与DAS总分,以及DAS的痴呆知识维度和社会舒适维度Baricitinib浓度之间成正相关(P <0.05)。结论:门诊护士对痴呆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欠佳,但对痴呆总体表现出正向态度,应采取有效方法加强对门诊护士痴呆相关知识的在职培训,从而提高其痴呆知识水平,改善其对痴呆护理态度,提升痴呆护理质量。
2014年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分析
目的分析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2014年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对2014年上报的24个肿瘤登记处数据进行审核,其中20个肿瘤登记处数据被纳入分析,按照地区、性别维度分析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水平,前10位恶性肿瘤顺位、构成比,采用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和Segi’s世界人口对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标化。结果安徽省20个登记处共覆盖登记人口19 135 013人,报告的恶性肿瘤新发病例51 736例,死亡病例32 089例,死亡发病比为0.62。安徽省20个肿瘤登记地区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0.37/10万,其中男性319.70/10万,女性218.40/10万,累积率(0~74岁)为23.74%;恶性肿LY2835219作用瘤死亡率为167.70/1selleck激酶抑制剂0万,其中男性215.99/10万,女性116.82/10万,累积率(0~74岁)为13.76%。肺癌、胃癌、食管癌、女性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宫颈癌、前列腺癌、脑瘤和子宫体癌是安徽省发病较多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新发病例的78.00%。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胰腺癌、宫颈癌、脑瘤和白血病是主要的肿瘤死因,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病例的86.00%。结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以及女性乳腺癌是安徽省主要发病和死亡恶性肿瘤,要重点加强这几类主要恶性肿瘤的早期预防和Probiotic culture控制,减少因肿瘤发病与死亡带来的疾病负担。
2021—2022年版英国质量与结果框架的设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方面存在绩效考核体系和支付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英国质量与结果框架(QOF)经过多次调整,最新版本更加注重慢性病防控与疾病管理质量。本研究从管理与运作体系、指标体系的演变历程及新版(2021—2022年版)指标构成、计分规则和按绩效付费规则等方面对英国QOF进行介绍,并剖析了英国新版QOF的设计细节和运行情况。本研究发现,英国QOF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Smoothened Agonist纯度质量控制系统和以报酬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其以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为管理重点,通过设置三级指标体系,并规定指标分值和每分值对应的金额,实现将全科诊所服务质量与其绩效报酬相联系,能够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leomycin-sulfate.html从整体上提高英国卫生系统的效能。借鉴QOF的经验,我国应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基层门诊慢性病支付方式,促进基本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统筹使用。
能谱CT在术前预测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目的:探究能谱CT(DECT)在术前预测胰腺导管腺癌(PDAC)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2021年经病理证实为PDAC的52例患者的临床及DECT资料,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32例)与非转移组(2MK-48270例)。利用GSI viewer软件评估病灶部位、大小、测量病灶平扫有效原子序数(Zeff),动静脉期碘浓度(IC)和同层主动脉IC,并获得40~140 keV间隔10 keV的单能量CT值。计算病灶的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定性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筛选出术前预测PDAC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新的预测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各参数的最佳诊断效能阈值、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PDAC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组病灶最长径,静脉期λHU1、λHU2及λHU3值均高于非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病灶平扫Zeff、动脉期nIC、静脉期IC、静脉期nIC、静脉期CT_(40keV)、静脉期CT_(50keV)均低于非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KD025价格学意义(P<0.05);动脉期IC、动脉晚期CT_(40~140keV)、动脉期λHU1、动脉期λHU2、动脉期λHU3、静脉期CT60~140 ke V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示病灶最长径、动脉期nIC、静脉期nIC、Zeff是预测PDA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4个指标AUC分别为0.875、0.844、0.709、0.766,敏感度分别为68.8%、96.9%、78.1%、75.0%,特异度分别为100.0%、65.0%、70.0%、65.0%。结论 :PDAC的DECT定量参数病灶最长径、动脉期nIC、early response biomarkers静脉期n IC、Zeff是术前预测PDA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PDAC淋巴结转移的影像指标,为PDAC患者精准化及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