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的M1蛋白在病毒的生命周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特别是M1在病毒的组装和出芽过程中严格依赖于宿主因素的相互selleckchem Trichostatin A作用。研究M1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可能发现来源于宿主系统的可以调控流感病毒增殖的关键因子,还有助于进一步的阐明流感病毒感染和复制的潜在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免疫沉淀联合质谱分析在鸡成纤维细胞系DF1中鉴定到19个疑似与M1(H5N6)相互作用的蛋白。筛选发现其中的26S蛋白酶体非ATP酶调节亚基12(26S Proteasome Non-ATPase Regulatory Subunit 12,PSMD12)可以显著促进AIV(H5N6)在DF1细胞上增殖。机制上,发现了PSMD12与M1互作并促进M1K102位氨基酸发生K63-linked泛素化修饰,并且PSMD12促进H5N6增殖依赖于M1 K102位点。进一步结果表明H5N6病毒M1 K102位点的突变或者knockdown PSMD12抑制病毒的出芽释放。最终在体内实验中评价了M1 K102突变对JX(H5N6)和PR8(H1N1)对小鼠致病力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鉴定与M1相互作用的禽源宿主蛋白在19个潜在与M1互作的宿主蛋白中有15个被成功克隆至PCAGGS载体,采用Medical genomics过表达宿主蛋白的方式验证宿主蛋白对病毒的调控作用,由培养上清中的病毒产量来评价。结果表明,抑制两倍以上病毒空斑数的宿主基因5个,分别是CALM2、DNAJC10、HSP70、HSPA8和MYO1D,促进两倍以上病毒空斑数量的宿主基因有3个,分别是GAPDH、HIST1H2B5L和PSMD12。其中过表达PSMD12对AIV复制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2.PSMD12调MRTX849 IC50控禽流感病毒增殖上述结果表明PSMD12的过表达促进AIV在DF1细胞上的增殖,我们进一步使用si RNA knock-down DF1细胞中的PSMD12进行了反向验证了knock-down PSMD12抑制了AIV的增殖。进一步通过sh RNA knock-down人源宿主细胞中的PSMD12基因,验证了knock-down PSMD12抑制了AIV(H5N6)在人源A549细胞上的增殖。表明禽和人的宿主细胞中PSMD12有类似的调控流感病毒增殖的作用。3.PSMD12与M1的相互作用正向和反向Co-IP实验结果表明禽源以及人源的PSMD12与M1的相互作用,并且在AIV(H5N6)感染的禽源细胞DF1或人源细胞A549中证明了PSMD12与M1共定位,说明PSMD12与病毒感染过程中M1存在真实相互作用。4.PSMD12促进M1的泛素化修饰通过泛素化检测系统验证了M1能够被泛素化修饰,并且在PSMD12过表达的情况下M1的泛素化修饰增强。进一步对PSMD12介导的M1泛素化修饰进行分类,发现PSMD12促进M1发生泛素化修饰的类型为K63-linked。5.M1 K102位点对于PSMD12介导的K63-linked泛素化修饰非常重要利用BDM-PUB和UBPRED预测在M1蛋白上有9个赖氨酸位点可能发生泛素化修饰,并进一步通过试验进行逐一突变验证。发现PSMD12介导下M1的K102位点泛素化修饰重要,并且此位点在IAV中高度保守。6.PSMD12促进流感病毒增殖与M1 K102位点有关通过反向遗传构建了AIV(H5N6)以及PR8(H1N1)的M1 K102R突变体。在PSMD12过表达或者knockdown的DF1细胞中,H5N6-M1-K102突变病毒的增殖没有得到促进或抑制。表明PSMD12促进AIV(H5N6)增殖作用与M1 K102位点有关。7.M1 K102位点的突变抑制病毒体外增殖在不同细胞系上比较了H5N6-M1/PR8-M1与对应突变型毒株H5N6-M1-K102R/PR8-M1-K102R的增殖曲线,发现在M1 K102位点突变之后病毒的增殖能力下降。尽管在M1 K102位点突变之后上清中的病毒产量降低,但是感染细胞的内部的病毒蛋白升高。提示我们在AIV(H5N6)或者PR8(H1N1)的M1 K102位点突变之后,病毒的出芽(释放)可能受到了抑制。8.M1 K102位点的突变或knockdown PSMD12影响病毒出芽M1与M2共转染可以形成释放型的M1-M2 VLPs,当突变型的M1,即M1-K102R与M2共转染后形成M1-M2 VLPs的能力降低。进一步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H5N6-M1-K102R病毒的出芽受到了抑制。另外,在宿主方面,knock-down PSMD12同样抑制了H5N6病毒在CEF细胞上的出芽。9.M1 K102位点的突变影响了AIV(H5N6)和PR8(H1N1)对小鼠致病力通过小鼠的感染试验确定了H5N6-M1和PR8-M1的半数致死剂量MLD50,在调整了野生病毒和突变病毒的为相同感染剂量之后,评价感染后0-14天感染小鼠的体重变化,生存曲线,组织病理切片以及组织病毒载量。得出结论:M1 K102位点的突变显著降低了AIV(H5N6)和PR8(H1N1)对小鼠致病致死的能力。
Author: admin
SE-HOXC13-AS对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超级增强子(super enhancers, SE)-HOXC13-AS对胰腺癌生物学Liproxstatin-1体外行为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qRT-PCR法检测HOXC13-AS在胰腺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分析HOXBAY 73-4506浓度C13-AS表达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选择siRNA转染HOXC13-AS表达量最高的PANC-1细胞,应用CCK-8法、细胞周期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细胞凋亡实验检测敲低HOXC13-AS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影响。应用生物数据库分析和JQ1抑制剂验证SE与HOXC13-AS之间调控关系,并通过CCK-8法、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及细胞凋亡实验检测抑制SE-HOXC13-AS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影响。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HOXC13-AS平均表达量(4.40±6.21)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01±0.02,P<0.05),HOXC13-AS表达与胰腺癌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与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0.93±0.11)相比,胰腺癌细胞株BXPC-3(2.55±0.19)、SW1990(5.49±0.92)、CF-PAC1(12.27±0peptide immunotherapy.60)及PANC-1(70.39±6.40)中HOXC13-AS的表达升高(P<0.05)。敲低PANC-1细胞中HOXC13-AS表达可明显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抑制PANC-1细胞中SE可显著下调HOXC13-AS的表达(0.65±0.02 vs 0.41±0.02,P<0.05),并可能进一步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结论 HOXC13-AS在胰腺癌中高表达,敲低HOXC13-AS可抑制胰腺癌的进展。SE调控HOXC13-AS的表达,并可能进一步影响胰腺癌的生物学行为。
乳腺癌保留乳头乳晕腺体全切即刻背阔肌带蒂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探索乳腺癌患者接受全乳腺体切除即刻背阔肌带蒂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后,保留乳头乳晕与不保留乳头乳晕的临床疗效以及美容效果的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保留乳头乳晕乳房重建33例和不保留乳头乳晕乳房重建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收治于梅州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2月。患者组间生存曲线、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差异分析分别采用卡此网站方检验、乘积极限法以及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乳房重建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保留乳头晕组与不保留乳头晕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7例乳腺癌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为91.23%,3年总生存率100.00%。其中保留乳头乳晕乳房重建组的3年无病生存率为93.94%,不保留乳头乳晕乳房重建组为87.5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保留乳头乳晕乳房重建组与不保留乳头乳晕interface hepatitis乳房重建组的术后美容效果以及患者自身满意度分析,组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乳头乳晕乳房重建组术后美容效果及患者自身满意度均优于不保留乳头乳晕乳房重建组。保留乳头乳晕乳房重建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6.36%,不保留乳头乳晕乳房重建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41.67%,两组患者之间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全切即刻背阔肌带蒂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在预后及术后并发症上与不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全切即刻背阔肌带蒂肌皮PI3K/Akt/mTOR抑制剂瓣转移乳房重建术相似,但保留乳头乳晕乳房重建术具有更美观、患者满意度更高的优势。
碧根果蛋白及降脂蛋白肽的制备、筛选、鉴定与应用研究
碧根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坚果,近年来其产量逐步提高。碧根果蛋白是碧根果果仁中的重要成分,在碧根果脱脂粉中有较高的含量,具有合理的氨基酸配比,是一种理想的蛋白营养补充剂,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但目前对于碧根果蛋白性质的报道与碧根果深度加工研究较为缺乏。此外,碧根果内果皮含有的大量酚类物质会降低蛋白品质、限制其应用。因此,本研究探讨了内果皮脱除方式对多酚去除和蛋白质理化性质的影响;进一步酶解碧根果蛋白、进行活性筛选,对碧根果蛋白肽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分子对接对鉴定的肽段进行活性肽段的虚拟筛选;最后,制备了碧根果蛋白和蛋白肽饮料。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不同的脱皮方法,即碱脱皮(AP)、酶脱皮(EP)和机械脱皮(MP)对碧根果多酚脱E7080配制除和蛋白特性的影响。使用福林酚法定量多酚、HPLC测定氨基酸、色彩色差计测定色度、FTIR和荧光光谱测定蛋白二三级结构、扫描电镜表征微观结构,并对蛋白吸油性、乳化性、起泡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未脱皮样品相比,三种脱皮方式均能显著降低脱脂粉中多酚含量(脱除率>90%),提高蛋白的溶解度、纯度(69.53%-74.71%),增加样品明度,改善蛋白的吸油性、乳化性与起泡性。其中,碱脱皮效果最为显著,AP样品的溶解度达到未脱皮样品的4倍,L*值达到65.18,吸油性达到3.73 g油/g蛋白,乳化性超过300 m~2/g。综合以上指标,碱脱皮被选作后续实验的原料预处理方式。碱脱皮蛋白酶解制备多肽,多肽活性筛选,活性多肽制备工艺优化。使用OPA(邻苯二甲醛)法和双缩脲法测定蛋白水解度与多肽得率,并对水解产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胰脂肪酶抑制、胆固醇胶束抑制以及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10 mg/m L时,α-葡萄糖苷酶和胰脂肪酶抑制最优酶为木瓜蛋白酶(44.58%、54.78%),胆固醇胶束抑制和抗氧化活性最优酶为胃蛋白酶(34.24%,DPPH·33.82%、ABTS~+·32.26%、·OH35.31%),其中,木瓜蛋白酶的胰脂肪酶抑制活性为最高。此外,木瓜蛋白酶的溶解度(84.88%)、水解度(18.21%)与得率(67.58%)在七种蛋白酶中均相对较高。因此,优选木瓜蛋白酶作为水解用酶,以胰脂肪酶抑制活性为活性指标,通过单因素与正交实验优化酶解工艺,得到Naporafenib配制最佳的酶解条件为:料液比1:40(w/v),酶添加量4000 U/g,酶解时间2 h,获得的碧根果蛋白酶解产物的胰脂肪酶抑制率为38.64%(5 mg/m L)。碧根果蛋白酶解产物(PPH)的分离纯化、鉴定以及分子对接降脂活性肽筛选。采用超滤、葡聚糖凝胶分离纯化酶解产物,HPLC测定分子量分布,HPLC-MS/MS鉴定肽段,Auto 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Discovery Studio分析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分子量小于3000 Da的PPH-Ⅰ占PPH的87.49%,且胰脂肪酶抑制活性最高。对其进一步葡聚糖凝胶纯化,获得两个组分PPH-Ⅰ-Ⅰ和PPH-Ⅰ-Ⅱ,分析鉴定活性较强组分PPH-Ⅰ-Ⅱ的多肽序列,以相对含量较高的18种肽段分子为配体,以胰脂肪酶为靶标进行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依据结合能大小,得到了3个可能的胰脂肪酶抑制活性肽,其氨基酸序列分别为FREYYA(-8.6 kcal/mol)、VIESW(-8.6 kcal/mol)和LRVF(-8.2 kcal/mol)。其中FREYYA和VIESW能与酶蛋白分子形成更稳定的复合结构,且经过数据库对比,为新的降脂肽序列。经合成验证,FREYYA和VIESW的胰脂肪酶抑制活性为0.25 mmol/L、1.43 mmol/L(IC_(50)值)。碧根果蛋白与蛋白肽饮料的制备与稳定性。使用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旋转流变仪测定黏度,并对悬浮稳定性、p H进行测定,采用单因素实验与均匀实验设计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以碱脱皮处理的碧根果仁为原料,碧根果蛋白饮料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5(w/v),磨浆时间20 min,添加黄原胶0.15%(w/v),单甘油酯0.06%(w/v),SE-11蔗糖酯0.06%(w/v),白砂糖6%(w/v)。选择巴氏杀菌的方式进行杀菌,并将饮料在低温储存。所制得碧根果蛋白饮料储存成本较高,因此,又以酶解产物为原料,进行碧根果蛋白肽饮料参数的优化,最佳工艺参数为:肽粉添加量Odontogenic infection3%(w/v),蔗糖8%(w/v),黄原胶添加量0.10%(w/v)。选择高温杀菌并在常温储存肽饮料。
中医辨证护理在冠心病中的价值
目的VE-822 IC50:分析中医辨证护理在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此次试验对象为冠心病患者,入院时间均在2020年1月—2020年6月,入选患者共90例,利用电脑盲选法进行分组,其中45例实施常规西医护理干预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康点击此处复训练、情绪疏导及健康宣教等;余下45例在常规西医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中医辨证护理干预的患者,纳入试验组,常规西医护理措施与对照组相同,同时增加中医药辨证分型护理、中医推拿护理、情志护理以及穴位贴敷护理等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的心理状态,观察两组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统计两组的遵医率。结果:在心理状态评分与心功能方面,两组在干预前的数据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经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后,其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对比drug hepatotoxicity存在差异(P<0.05)。在日常生活、心理健康、躯体健康及社会活动评分上是,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较大(P<0.05)。在遵医率上,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护理的效果显著,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恢复其心脏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提高遵医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MiR-18a-5p通过介导自噬加重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心肌损伤
目的: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MiR-18a-5p是微RNA(microRNA,miR)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miR-18a-5p对Hcy损伤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对H9点击此处c2细胞进行miR-18a-5p模拟物(mimic)/miR-18a-5p mimic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转染或与Hcy联合干预,另设未处理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eal-time RT-PCR)验证转染效率,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I、LC3-Ⅱ、Beclin1、p62、Bax、Bcl-2和Notch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predictive genetic testing分析检测miR-18a-5p与Notch2的相互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cy或转染miR-18a-5p mimic单独处理,或转染miR-18a-5p mimic/miR-18a-5p mimic NC与Hcy联合干预均显著降低H9c2细胞的活力EPZ-6438供应商,增加H9c2细胞的凋亡率和ROS的生成,上调Bax和Beclin1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下调Bcl-2、p62和Notch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同时使LC3-Ⅱ/LC3-I值增加(均P<0.05)。与miR-18a-5p mimic NC和Hcy联合干预相比,miR-18a-5p mimic和Hcy联合干预的H9c2细胞上述指标的改变更显著,且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otch2与miR-18a-5p存在靶向结合。结论:MiR-18a-5p通过增加心肌细胞内ROS的生成,诱导自噬和凋亡,加重Hcy诱导的心肌损伤。Notch2是miR-18a-5p的作用靶点。
基于电子病历信息的优质护理在晚期乳腺癌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期间的护理效果
目的 探讨基于电子病历信息的优质护理在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晚期乳腺癌术后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患者142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优质护理,观察组给予基于电子病历信息的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干预1个月后的舒适状况量表评分和非计划性拔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舒适状况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舒适状况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Erastin价格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患沟通、护理服务和护理环境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制度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乳腺癌患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期间接受基于电子病历信息的优质护理不仅可改善舒适度,还可减少非计Medidas posturales划性www.selleck.cn/products/Docetaxel(Taxotere)拔管、不良反应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乳腺超声分型与血清CEA、CA153、CYFRA21-1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超声分型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53(CA153)、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进行乳腺超声检查的295例女性为研究对象,其中73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110例良性病变者设为良性病变组,112例乳腺癌患者设为乳腺癌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CEA、CA153、CYFRA21-1水平,采用美国LOGIQ S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SK1349572体外进行乳腺超声检查。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乳腺超声分型、血清CEA、CA153、CYFRA21-1水平,对照组及良性病变组的血清CEA、CA153、CYFRA21-1水平与乳腺超声分型的关系;利用LD-Lin-MC3-DMA溶解度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对照组及良性病变组乳腺癌超声分型为致密型、不均型的影响因素。结果 乳腺癌组的导管型、混合型占比低于对照组,致密型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乳腺癌组的混合型、不均型占比低于良性病变组,致密型占比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良性病变组、乳腺癌组的血清CEA、CA153、CYFRA21-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乳腺癌组的血清CEA、CA153、CYFRA21-1水平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混合型、致密型、不均型的血清CEA、CMedian arcuate ligamentA153、CYFRA21-1水平高于导管型(P<0.05);致密型、不均型的血清CEA、CA153、CYFRA21-1水平高于混合型(P<0.05);不均型的血清CA153、CYFRA21-1水平高于致密型(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BMI、哺乳史、CEA、CA153、CYFRA21-1均与对照组及良性病变组乳腺癌超声分型为致密型、不均型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BMI、CEA、CA153、CYFRA21-1均是影响对照组及良性病变组乳腺癌超声分型为致密型、不均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CEA、CA153、CYFRA21-1水平与乳腺超声分型密切相关,是乳腺癌超声分型为致密型、不均型的危险因素,可能能为乳腺癌的早期风险评估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药物经济学模型的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
目的 建立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网统计的20PF-07321332核磁16-2020年山东省监测点医院中成药用药金额排名前10位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为例,采用卫生技术评估结合客观评价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药物经济学模型对10种中药注射剂进行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的综合评价,并进行量化赋分。结果与结论 10种中药注射剂的量化评估最终分值在26~37分之间;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在治疗脑梗死和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的综合得分最高,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和舒血宁注射液在治疗mediolateral episiotomy冠心病方面的综合得分最高。由此可知,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药物经济学模型的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方法,可更加明确中成药的临床RP56976综合价值,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为下一步医保目录、基药目录调整和集采相关药物决策提供依据。
基于TCGA及Oncomine数据库挖掘TMEM16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TMEMErdafitinib细胞培养164是TMEM家族的一员,实验基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和Oncomine数据库评估了TMEM164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从GDC Data Portal网站(https://portal.gdc.cancer.gov/)下载424例HCC的RNA表达谱和临床病理参数资料。其中肝细胞癌(HCC)组织374例,癌旁正常组织50例。借助Oncomine数据库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是否正确。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TMEM164Staurosporine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并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TMEM164在HCC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 <0.001);TMEM164表达水平与HCC患者的Stage分期和T分期均显著相关(P <0.05);生存分析显示TMEM164高表达患者总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患者(P <0.01);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MEM164高表达可low-density bioinks能作为HCC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GSEA表明TMEM164可能通过调控mTOR、ERBB等通路进而调控细胞周期、凋亡、自噬及RNA降解等参与HCC的进程,此外TMEM164还可能作用于与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结论 TMEM164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可能成为HCC患者的预后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