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MCC950对H1N1病毒感染模型小鼠肺脏的保护作用研究

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Pyblood biochemical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炎症小体在炎症反应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MCC950能够减轻急性肺损伤小鼠的肺脏损伤。血球凝集素第1型、神经氨酸酶第1型(Hemagglutinin 1 Neuraminidase 1,H1N1)病毒FM1株感染引起小鼠巨噬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为了研究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MCC950对H1N1病毒感染模型小鼠肺脏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以ICR小鼠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H1N1组、H1N1+MCC95组,H1N1组和H1N1+MCC95组通过H1N1病毒FM1株滴鼻的方式建立H1N1感染模型,H1N1+MCC95组给予MCC950腹腔注射干预、连续7d。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白介素(IL)-1β、IL-18的含量,肺组织中H1N1病毒拷HDAC抑制剂贝数、干重/湿重(W/D)、病理改变及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Cleaved caspase-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GSDMD-N(Gasdermin D-N,消皮素D-N)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H1N1组小鼠肺组织出现了典型的病毒性肺炎病理改变,BALF中IL-1β、IL-18的含量及肺组织的H1N1病毒拷贝数、W/D、NLRP3、ASC、Cleaved caspase-1、GSDMD-N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H1N1+MCC950组小鼠Z-IETD-FMK半抑制浓度肺组织病毒性肺炎的病理改变明显改善,BALF中IL-1β、IL-18的含量及肺组织的H1N1病毒拷贝数、W/D、NLRP3、ASC、Cleaved caspase-1、GSDMD-N的表达水平均低于H1N1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H1N1病毒感染激活肺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MCC950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及细胞焦亡在H1N1病毒感染小鼠中发挥肺脏保护作用。

祛风骨痛巴布膏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

旨在研究祛风骨痛巴布膏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大鼠oral and maxillofacial pathology的干预作用,并从改善肌肉炎症疼痛角度初步探索作用机制。将SD雄性大鼠分成6组,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活血止痛膏组以及祛风骨痛巴布膏低、中、高剂量组(75、150、300 mg·d~(-1))。通过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法建立MPS动物模型,造模期间,外用贴敷祛风骨痛巴布膏进行干预,同时以活血止痛膏进行同种方式给药对照。标准VonFrey纤维评价机械痛阈值;丙酮检测冷痛阈值;检测触发点肌肉电生理活动,并进行触发点肌肉电分析;CatWalk步态分析仪检测疼痛诱导的步态适应性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触发点肌肉和给药处皮肤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触发点肌肉组织中辣椒素受体(TRPV1)以及皮肤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33的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触发点肌肉组织中TRPV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祛风骨痛巴布膏外贴后,各组大鼠机械痛敏阈值和冷痛阈值升高;模型组出现自发肌电活动,而祛风骨痛巴布膏能剂量依赖地减弱自发肌电活动;步态分析显示祛风骨痛巴布膏各组对站立持续时间、平均强度、摆动速度、最大接触点、最大接触面积、爪印长度、爪印宽度、爪印面积都有明显提升;病理分析显示祛风骨痛巴布膏治疗后触发点处肌肉排列紊乱程度下降,肌纤维粘连及萎缩减少,炎性细胞浸润现象有所缓解;此外,祛风骨痛巴布膏和活血止痛膏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MPS大鼠触发点肌肉组织中TRPV1、PI3K、Akt、p-Akt、IL-1β和TNF-α等相关蛋白表达,而给药皮肤位置病理结构及IL-33表达较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相关研究结果证实祛风骨痛巴布膏能通过抑制MPS模型大鼠肌肉触发点中TRPV1/PI3K/AktLorlatinib使用方法信号通Decitabine说明书路进而抑制炎性因子释放,最终减弱局部肌肉的萎缩粘连及炎性浸润,缓解MPS大鼠肌肉疼痛,且局部给药无皮肤刺激作用。

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患者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目的:分析乳腺癌手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患者通过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19年8月~2020年10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78例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患者通过随机抽签方法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分为采用常规疗法(对照组)和空气波压力治Elexacaftor疗仪治疗(观察组),ITI immune tolerance induction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38例,占94.44%)明显比对照组(29例,占74.3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肢体功能康复优良率(37例,占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27例,占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肢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通过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乳腺癌手术后淋巴水肿的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VX-765体外,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是值得推荐的治疗策略。

小分子抑制剂LGK-974对乳腺癌细胞MCF-7和MB231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Wnt/β- 连环蛋白(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LGK-974 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 和MB231 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培养乳腺癌细胞系 MCF-7 和 MB231 细胞,选用不同浓度的 LGK-974 分别处理两种细胞,检测细胞活力、周期分布、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LY294002体内实验剂量周期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 20 μmol/L LGK-974 和 25 μmol/L LGK-974 处理分别降AZD6738低了MCF-7 和MB231 细胞在 3~5 d 的细胞活力(P<0.05);增加RIPA Radio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了 G_1/G_0比率,降低了G_2/M 比率 (P<0.05),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减弱了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降低了细胞周期关键蛋白CDC25A、CDC25C 的表达,增加了p-CHK2、P21 的表达。结论 LGK-974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抑制乳腺癌细胞系 MCF-7 和 MB231 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为乳腺癌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依据。

冠心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术后出现再狭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冠心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患者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原因,并探讨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将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在心脏内科行冠心病PTCA治疗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和临床信息,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调查冠心病PTCA患者术后发生狭窄的相关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SCH772984试剂结果:纳入研究的400例患者中,未发生狭窄362例、发生狭窄38例,发生率为9.5PCI-32765生产商%。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停用阿司匹林、脂蛋白水平≥0.30 g/L是冠心病PTCA患者术后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应针对吸烟、停用阿司匹林、脂蛋白水平≥0.30 g/L等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针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对性护理干预对策,减少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同时,提高预后效果。

血清外泌体Glypican-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乳腺癌血清外泌体Glypican-1(GPC-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确诊的乳腺癌48例和乳腺良性占位1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17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8 000沉淀法提取血清外泌体,使用透射电镜和蛋白印迹对外泌体形态和分子表型进行鉴定;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血清外泌体GPC-1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血清外泌体GPC-1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以最佳截断值0.961将乳腺癌组分为GPC-1阳性组和GPC-1阴性组,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乳腺癌组治疗前后血清外泌体GPC-1表达变化;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血清外泌体GPC-1、血清肿瘤标志物、超声、钼靶射线四种诊断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乳腺癌组血清外泌体GPC-1表达水平[1.065(0.501)]高于乳腺良性占位组[0.652(0.117)]和健康对照组[0.625(0.139)]Vorinostat试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2.051,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00(95%CI:0.833~0.967),最佳截断值0.961,能够有效筛查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中GPC-1阳性在不同TNM分期、淋巴结浸润和Ki-67高表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乳腺癌组治疗前血清外泌体GPC-1表达水平[1.065(0.501)]高于治疗20 d后血清外泌体GPC-1表达水平[0.844(0.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56.0,P=0.006);血清外泌体GPC-1检测方法的Kappa值为0.485>0.4,与病理检查比较一致性中等,且优于其他三种检测方法。结论 乳腺癌组寻找更多血清外泌体GPC-1表达上调,且与多个不良临plot-level aboveground biomass床特征相关,并在治疗后显著下降,具备作为乳腺癌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指标的潜力。

SARS-CoV-2 Delta变异株:从结构变异到强传染力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变体Delta变异株(B.1.617.2毒株),以极强的传播力迅速成为了目前世界范围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主要致病毒株。刺突蛋白作为冠状病毒的关键结构蛋白质,介导了SARS-CoV-2与靶细胞识别、结合及融合过程,与Delta变异株的高传染性密切相关。Delta变异株中刺突蛋白基因突变位点从其空间构象、表面亲水性与自由能等方面加以改变,影响了刺突蛋白与靶细胞膜的识别与融合过程IDN-6556浓度,加速了结合进程。Delta变异株的分子结构及其功能研究对于COVID-19的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本文简述了SARS-CoV-2 Delta变异株相较于野生株的分子结构特点,着重以冠状病毒刺突Dendritic pathology蛋白为基础,回顾了中和抗体与血清之于Delta变异株的效力改变,并总结了SARS-CoV-2 Delta变异株的病毒动力学及临床特征,以期为拓宽Delta变异株分子结构功能变异研究方向,为未来COVID-1PCI-32765采购9疫苗设计与应用提供思路。

浅表超声诊断乳腺微小钙化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准确率分析

目的:探究浅表超声诊断乳腺微小钙化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准确率。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1月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0例乳腺肿块患者,分别采用手术病理诊断与浅表超声诊断,LY-188011对乳腺微小钙化的诊断情况进行了解。结果:在手术病理诊断中,70例乳腺肿块患者,乳腺良性病变者32例,乳腺恶性病变者38例。在浅表乳腺超声检查中,乳腺良性病变者30例,乳腺恶性病变者37例。乳腺肿瘤病变检查准确率为95.71%(67/70),其中良性病变检查符合率为93.75%(30/32);恶性病变见符合率为97.37%(37/38)。浅表乳腺超声检查准确率与手术病理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采用浅表乳腺超声检查,乳腺微小钙化20例,钙化直径超过0.5 mm的良性病变3例,钙化后有声影1例。在32例良性病变患者中,微小钙化病灶数量在3个及以内的有2例;在38例恶性病selleck产品变患者中,微小钙化病灶数量超过3个的有13例。在微小钙化检出方面,恶性病变患者检出率47.37%,高于良性病变患者的检出率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浅表超声诊断,能够对乳腺微小钙化病灶进行准确发现,诊断准确率较高,临床诊Acute care medicine断价值较高。且该诊断方法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具有较高的重复性优势,能够为良恶性肿块进行客观科学的鉴别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评估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血尿酸(UA及电解质等水平的影响。方法 39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在原降糖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达格列净治疗,并测定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腰围、体质量指数(BMI)、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UA、电解质[血清钾(K)、血清钠(Na)、血清氯(Cl)]、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白蛋白(GA)、糖化血红蛋白(HbA1c)、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点击此处)水平。结果 39例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51.3±9.1)岁,糖尿病病程中位数为6(3, 14)年。治疗后12周,患者体重(78.36±5.55)kg、BMI(26.01±3.74)kg/m~2、UA(291.13±61.61)μmol/L、GA(17.62±3.34)%、HbA1c(6.97±0.60)%均低于治疗前的(81.86±5.62)kg、(28.35±4.76)kg/m~2、(322.50±63.28)μmol/L、(20.12±5.49)%、(7.98±1.43)%, Cl(102.58±2.93)mmol/L、HGB(153.30±14.65)g/L、HCT(45.19±3.77)%高于治疗前的(100.45±3.24)mmol/L、(144.23±14.22)g/L、(42.35±3.88)%;治疗后24周,患者体重(75.33±5.01)kg、BMI(23.66±3.99)kg/m~2均低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腰围(98.35±4.20)cm低于治疗前的(101.31±5.01)cm以及治疗后12周的(100.68±4.75)cm、Cl(103.23±3.79)mmol/L高于治疗前的(100.45±3.24)mmol/L, GA(17.52±3.69)%、HbA1c(7.02±0.70)%均低于治疗前的(20.12±5.49)、(7.98±1.43)%, HCT(43.42±3.36)%低于治疗后12周的(45.19±3.7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DBP、K、Na、FBG、TG、TC、HDCP-690550纯度L-C、LDL-C、CRP、HGB水平与治疗前、治疗后12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12周-治疗后24周时患者体重、腰围、BMI呈线性下降趋势(P<0.05);HbA1c(一次曲线:P<0.05;二次曲线:P<0.05)、GA(一次曲线:P<0.05;二次曲线:P<0.05)呈多阶曲线趋势,治疗前-治疗后12周疗程下降速度较快,治疗后12周-治疗后24周疗程下降速度缓慢;Cl(一次曲线:P<0.05)呈线性增长趋势;UA(一次曲线:P>0.05;二次曲线:P>0.05)呈线性下降趋势Helicobacter hepaticus,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HGB(一次曲线:P>0.05;二次曲线:P<0.05)、HCT(一次曲线:P>0.05;二次曲线:P<0.05)呈多阶曲线趋势。治疗前-治疗后12周疗程呈增长趋势,治疗后12周-治疗后24周疗程呈缓慢下降趋势。结论 SGLT2抑制剂可以在降糖的同时,降低体重、腰围、UA;但是在药物应用的初期会同时增加Cl、HGB、HCT。

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的乳腺癌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P-BR(V2.0)条目分析

目的应用经典测量理论(CTT)和项目反应理论(IRT)分析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中乳腺癌量表QLICP-BR(V2.0)的条目特性。方法采用量表QLICP-BR(V2.0)对24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自评式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变异度法、相关系数法、Cronbach′sα系数法及IRT中的Samejima等级反应模型对量表条目进行分析。结果条目GSS1和GSS3在选项5的频率较高,分别为80.49%、90.24获悉更多%;各条目device infection的标准差为0.517~1.397;各条目与其所在领域的相关系数普遍大于与其他领域的相关系数,且普遍大于0.4(均为P<0.05);各条目与总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09~0.647(P<0.05);各领域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26~0.768。项目反应理论分析表明各条目的区分度为1.13~GSK1349572临床试验1.47;除条目GSO7出现逆反阈值,其他各条目难度系数随难度等级增加而递增,存在部分条目的难度系数b1、b2小于-3;各条目的平均信息量为0.194~0.604。结论 QLICP-BR(V2.0)的条目经CTT和IRT检验具有较好的特性,可作为评价中国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工具,但个别条目有待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