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4SF1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四次跨膜蛋白L6家族成员1(Transmembrane-4 L-six family member-1,TM4SF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情况,并探究TM4SF1对结直肠癌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M4SF1在结直肠Immunosupresive agents癌组GPCR & G Protein抑制剂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情况。qRT-PCR方法检测TM4SF1 mRNA在结直肠癌细胞中表达情况。构建下调TM4SF1的结直肠癌细胞株,分为三组进行研究,包括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的细胞)、NC组(加入空载质粒载体)、si-TM4SF1组(加入TM4SF1-siRNA质粒),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qRT-PCR),验证转染效率;采用CCK-8实验观察各组细胞在48 h的增殖情况;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结直肠组织相比TMAY-22989体内4SF1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增高(P<0.0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NC组相比,si-TM4SF1组中TM4SF1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同时,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NC组相比,si-TM4SF1组中SW1116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si-TM4SF1组中SW1116细胞迁移能力与对照组、NC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对照组、NC组相比,si-TM4SF1组中SW1116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1)。结论 下调TM4SF1可以抑制结直肠癌SW1116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凋亡。

安寐颗粒对失眠伴高血压虚证型患者睡眠质量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目的:探讨安寐颗粒治疗失眠伴高血压虚证型患者睡眠质量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MDV3100 NMR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睡眠卫生宣教和降压基础治疗,观察组口服安寐颗粒,对照组口服模拟剂,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SPIselleck AZD9291EGEL量表、晨峰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差异,并记录不良反应,进行临床疗效判定。结果:观察组脱落3例,完成观察57例;对照组脱落8例,完成观察52例。观察组治疗失眠的总有效率(89.47%,51/57)显著高于对照组(21.15%,11/52)(P<0.05);观察组治疗后PSQI评分和SPIEGEL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晨峰血压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biologic drugs:安寐颗粒能有效改善失眠伴高血压虚证型患者睡眠质量,而对血压昼夜节律无明显影响。

LSED联合胃镜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ED)联合胃镜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本院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循随机数字表法分设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LSED治疗。于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联合胃镜治疗,比较两组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缓解情况、1个月再出血率及死亡率、并发症状况。结果 经Redit分析,两组静脉曲张破裂New genetic variant出血缓解情况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1个月再出血率为3.33%,较之对照组的16.67%更低(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不明Ferrostatin-1作用显(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SED联合胃VEGFR抑制剂镜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可获确切疗效,且可有效控制再出血。

女性乳腺癌患者淋巴水肿风险感知评估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目的 编制女性乳腺癌患者淋巴水肿风险感知评估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 基于双过程模型,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专家函询法和预调查形成问卷初稿,并对377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调www.selleck.cn/products/cobimetinib-gdc-0973-rg7420查,检验其信效度。结果 形成的女性乳腺癌患者淋巴水肿风险感知问卷共包括3个维度22个条目。全体一致性内容效度指数(S-CVI/UA)为0.864,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lethal genetic defect)为0.830~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58.511%。测评问卷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45,折半信度为0.885;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0~0.893,折半信度为0.870~0.880。验寻找更多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适配良好。结论 女性乳腺癌患者淋巴水肿风险感知评估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估乳腺癌女性患者淋巴水肿的风险感知水平。

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和Tp-e间期联合血压变异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的预测效能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disordered media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状况,并分析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波峰-末(Tp-e)间期联合血压变异性对其预测效能。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医院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与血压变异性检查,记录P波离散度、Tp-e间期值,观察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状况,并将其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分析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p-e间期联合血压变异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的预测效能。结果 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39例,占30.95%;室性心律失常组右心房横径(RAD)[(47.39±6.25)mm]长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40.37±6.74)mm],P波离散度[(42.82±8.14)ms]、Tp-e间期[(112.96±11.34)ms]、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24 h DPB-SD)[(13.79±5.22)mmHg]、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24 h SBP-SD)值[(18.75±5.76)ms]高CL13900价格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36.16±7.28)ms、(99.23±12.61)ms、(9.78±4.36)mmHg、(14.03±5.17)mmHg](P<0.05);经点二列相关性分析显示,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p-e间期、血压变异性(24 h DPB-SD、24 h SBP-SD)值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r=0.276、0.463、0.207、0.293,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P波离散度、高Tp-e间期、高24 h DPFulvestrant使用方法B-SD、高24 h SBP-SD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1.112、1.095、1.199、1.177,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P波离散度、Tp-e间期、24 h DPB-SD、24 h SBP-SD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AUC分别为0.733(95%CI 0.635~0.830)、0.800(95%CI 0.723~0.877)、0.719(95%CI 0.621~0.817)、0.712(95%CI 0.614~0.810)、0.912(95%CI 0.863~0.961)。结论 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p-e间期联合血压变异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超声心肌做功技术评估不同化疗方案乳腺癌患者心肌损害的研究

目的:超声心肌做功(Myocardial work,MW)技术对含蒽环类不同化疗方案作用于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患者左心室(Left ventricle,LV)心肌损害的情况展开评估,对比各化疗方案对BC患者的LV心肌损害的影响状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资料及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69例乳腺癌患者,全部接受联合化疗治疗方案。基于化疗方案将BC患者划分成2组,分别采用AC化疗方案[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100 mg/m~2+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600 mg/m~2,一周期为21d,合计进行4个周期的干预]、TAC化疗方案[多西他赛(Docetaxel,DTX)75mg/m~2,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50mg/m~2,Hydroxyapatite bioactive matrixCTX 500mg/m~2,一周期为21d,合计进行6个周期],30例健康女性作为正常组,所有研究对象在化疗前(T0),治疗2个周期后(T1)、和4个周期后(T2)均接受评估心脏结构及功能,如实验室检查、经胸超声心动图等,描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心肌做功参数及其变化趋势,探讨各化疗方案对心肌损害的影响以及不同化疗方案对心肌损害影响区别。结果:1、3组研究对象组内和组间比较,在心率(Heart rate,HR)、2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 fraction,2D-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meter at end-diastole,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IDs)、左心房(Left atrium,LA)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0和T1期间,对3组研究对象3D-LVEF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D-LVEF相比于T0与T1时,TAC组在T2时的水平明显偏低(P<0.05),且T2时,TAC组的3D-LVEF水平获悉更多efficiency,GWE)、整体无效功(Global wasted work,GWW)、整体做功指数(Global work index,GWI)与整体有效功(Global coRAD001价格nstructive work,GCW)对比3组受试对象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1和T2时,TAC组的GLS、GWI、GCW和GWE指标水平AC组>正常组(P<0.05)。3、组内比较发现,在GLS、GWI、GCW和GWE参数,TAC组和AC组均存在T2T1>T0(P<0.05)。结论:1、TAC化疗方案及AC化疗方案均可导致心肌损害,且TAC化疗方案较AC化疗方案更显著。2、TAC及AC组随化疗时间延长心肌损害随之持续加重。

DCE-MRI诊断原发性肝癌效能和TACE术后评估肿瘤活性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诊断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效能及评价疗效的价值。方法 2017年1月~2021年6月我院诊治的肝占位性病变患者68例,均接受DCE-MRI检查,并行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基本技术评估MRI诊断的效能。所有PLC患者接受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术后再次接受MRgenetic reference populationI检查,评估疗效。结果 DCE-MRI检查显示PLC患者肝内特征性恶性肿瘤表现,T1WI序列为低信号,T2WI序列为高信号,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快速消退,偶见明显的肿瘤包膜;在68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经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PLC患者64例,非肿瘤病变4例;DCE-MRI检查诊selleck SCH772984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2%、75.0%、89.7%、93.8%和25.0%;在TACE术后,MRI检查发现肿瘤被完全灭活18例(28.1%),部分灭活25例LBH589体外(39.1%),肿瘤稳定15例(23.4%),疾病进展6例(9.3%)。结论 DCE-MRI检查在诊断PLC和治疗后疗效判断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可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价值很大。

FBXO22通过泛素化降解LATS2抑制Hippo信号通路促进胰腺癌生长的研究

背景及目的: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在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近年来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有所改善,但患者预后仍然很差,总5年生存率小于10%。胰腺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是肿瘤无症状进展、分子异质性和早期播散。因此,更好地了解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制,将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新方向,并为改善患者预后起到积极作用。Hippo信号通路是一条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抑制性细胞信号通路,该通路激活的关键是通过激酶级联反应促进转录激活因子YAP(Yes相关蛋白)/TAZ(转录调节蛋白1)磷酸化,进而限制细胞增殖和组织生长。Hippo通路的关键调节因子是LATS1(Large tumor suppressor 1)和LATS2(Large tumor suppressor 2)激酶,LATS1/2可以在多个不同位点直接磷酸化YAP和TAZ,抑制其进入细胞核,在核外与14-3-3蛋白相互作用并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进行降解。而未被磷酸化的YAP和TAZ则可以进入细胞核,并与DNA结合蛋白发生相互作用,触发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等基因的转录。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FBXO22(F-box only protein 22)蛋白是一种E3泛素连接酶,已被报道参与肿瘤进展的多个方面。多个基因数据库数据显示,FBXO22在胰腺癌中存在高表达。然而,FBXO22蛋白在胰腺癌中的临床意义和生物学功能仍不清楚,本课题通过深入研究FBXO2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意义,并探讨FBXO22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对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方法:1、通过数据库GEPIA分析FBXO22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FBXO22在胰腺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FBXO22不同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术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时间的关系。2、通过干扰及转染技术建立低表达和高表达FBXO22的胰腺癌细胞株。使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在体外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通过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在体内研究FBXO22表达对胰腺肿瘤生长的影GSK1349572生产商响。3、在FBXO22不同表达水平的细胞系、胰腺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通过q RT-PCR检测FBXO22、LATS2及Hippo通路相关基因CYR61、CTGF、C-Myc m RNA的表达;WB检测FBXO22、LATS2、YAP1、p-YAP1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胰腺癌细胞中YAP1定位情况。4、采用蛋白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胰腺癌细胞中FBXO22与LATS2之间能否直接相互作用。在抑制胰腺癌细胞蛋白合成及降解的前提下,通过WB检测FBXO22不同表达水平对LATS2蛋白表达的影响。泛素化实验检测过表达或低表达FBXO22对LATS2泛素化水平的影响。5、设计回复性实验:在高表达FBXO22的胰腺癌细胞中敲低FBXO22,同时下调LATS2的表达,通过CCK8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观察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裸鼠成瘤实验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结果:1、FBXO22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GEPIA数据库显示FBXO22 m RNA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q RT-PCR、WB检测结果显示FBXO22m RNA及蛋白水平在胰腺癌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组织。IHC数据显示FBXO22阳性染色主要出现在胰腺癌组织样本中,而癌旁组织为弱染色或阴性染色。2、FBXO22高表达组患者预后更差。IHC结果统计分析:FBXO22高表达与胰腺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但是与患者性别Elexacaftor溶解度、年龄、TNM分级、血管及神经浸润无明显相关性。FBXO22高表达组患者总生存期更差和无病生存期更短。3、FBXO22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及肿瘤生长。CCK-8、细胞克隆形成和裸鼠成瘤实验显示oral biopsy:敲低FBXO22表达后抑制了胰腺癌细胞增殖及肿瘤生长;而过表达FBXO22则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及肿瘤生长。4、FBXO22通过LATS2抑制Hippo信号通路。q RT-PCR显示:在胰腺癌细胞中FBXO22过表达促进了CYR61、CTGF、C-myc的m RNA表达,而对LATS2m RNA水平没有明显影响。WB显示:FBXO22过表达显著降低p-YAP1和LATS2蛋白表达;但增加了总YAP1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LATS2蛋白明显低表达,且与FBXO22蛋白水平呈负相关。免疫荧光显示:FBXO22过表达后细胞浆中YAP1表达减少,而细胞核内YAP1表达增加。5、FBXO22直接结合LATS2,并促进LATS2的泛素化和降解。Co-IP显示:胰腺癌细胞中FBXO22蛋白可以和LATS2蛋白直接结合。CHX抑制蛋白质合成后,观察到FBXO22沉默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中的LATS2蛋白降解。在用MG132阻断蛋白酶体途径后,高表达FBXO22的胰腺癌细胞中LATS2蛋白无明显变化,即FBXO22对LATS2的作用在胰腺癌细胞中被消除。泛素化实验显示:在下调FBXO22表达后降低了胰腺癌细胞中LATS2的泛素化,而上调FBXO22表达则增加了LATS2的泛素化。6、敲低LATS2能部分逆转FBXO22介导的致癌作用。CCK-8、细胞克隆形成、裸鼠成瘤实验显示:FBXO22敲低后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及肿瘤生长;而伴随LATS2的敲减,胰腺癌细胞增殖及肿瘤生长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即下调FBXO22促进胰腺肿瘤生长的作用部分得到逆转。结论:1、FBXO22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2、FBXO22在体内外均能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3、FBXO22通过LATS2抑制Hippo通路活性并影响下游靶基因;4、FBXO22能与LATS2直接结合,并对LATS2进行泛素化修饰后,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进行降解;5、FBXO22通过泛素化降解LATS2抑制Hippo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及肿瘤生长。

医学应对方式在乳腺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间的中介作用

目的 分析医学应对方式在疾病不确定感selleck化学与PTSD间的作用路径,为乳腺癌患者心理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1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广东省三所综合性三甲医院住院乳腺癌患者计31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量Dolutegravir价格表(PCL-C)、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和医学应对方式量表(MCMQ)进行问卷调查,并借助SPSS 26.0、AMOS 24.0等统计工具完成数据分析、模型构建和效应检验。结果 PTSD与疾病不确定感、面对、屈服、回避呈正相关(r=0.294、0.166、0.448、0.163,P<0.05);疾病不确定感与面对、回避呈负相关(r=-0.236、-0.111,P<0Impoverishment by medical expenses.05),与屈服呈正相关(r=0.318,P<0.05);面对在疾病不确定感和PTSD间起遮掩效应(c=0.249,c'=0.299,ab=-0.050,P<0.05),屈服在疾病不确定感和PTSD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为37.8%,而回避在两者间无中介作用。结论 疾病不确定感正向影响乳腺癌患者PTSD水平,且医学应对方式在两者间起一定预测作用。建议在提供适当的信息支持以缓解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帮助其树立积极应对态度的同时加强应对能力,才能有效降低其PTSD水平。

影响新辅助化疗后达到bpCR的患者腋窝淋巴结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新辅助化疗后达到bpCR患者腋窝淋巴结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98例cT_(1-3)N_(1-3)M_0新辅助化疗后达到bpCR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确认细节,根据术后病理将患者分为apCR组(109例)和non-apCR组(89例)。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的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病理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apCR联合预测模型列线图并绘制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 在纳入198例新辅助化疗患者中,apCR率为55.1%(109/198)。单因素分析显示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的疗效与年龄、月经状态、肿瘤部位、AR、EGFR、CK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53、分子分型、初始T、N分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Y-188011小鼠多因素分析显示P53、分子分型及初始T、N分期是影响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疗效的独立因素(P<0.05)。构建apCR联合预测模型列线图,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为0.816(P<0.05),同时校准度曲线也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能力。结论 新辅助化疗后达到bpCR的患者腋窝淋巴结的疗效主要与P53表达、分子分型及初始T、N分期有关;P53表达、分子分型及初始T、N分期可以作为新辅助化primary human hepatocyte疗后腋窝淋巴结疗效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且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对于预测apCR具有较好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