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是一种发展病程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病变,患者的认知功能会随着疾病的进展不断减退。目前国内临床医护人员及家属对晚期痴呆的关注较少,传统的认知功能评估工具存在”地板效应”,在跟踪晚期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方面能力有限。而GSK1120212说明书对晚期痴呆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可以识别其残存的认知功能和维持生存的基本技能,为医护人员提供可以利用的信息,追踪治疗效果,同时提高照顾者的信心,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发表的晚期痴呆患者认知功能评估工具的相关研究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严重损害量表(SIB)、严重损害量表-缩减版(SIB-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重度(SMMSE)、贝勒严重PLX5622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认知评估(BPMSE-cog)、严重损害测试量表(TSI)、严重认知损害量表(SAutoimmune pancreatitisCIP)等工具在评估晚期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方面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性,为我国晚期痴呆患者认知功能评估工具的选择提供依据。
Author: admin
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细胞周期蛋白D1、CD147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 分析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CD147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8例(观察组),以患者癌旁正常组织(距肿瘤切缘至少0.5 cm处且经HE染色检查无癌细胞浸润)为癌旁组,选取同期收治非肺部恶性疾病患者71例病理组织作为良性组。随访12个月,收集患者一般资料Taurine分子式,了解预后情况。对比不同组织中CyclinD1、CD147表达水平,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患者CyclinD1、CD147表达情况及影响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者预后因素。结果 观察组中CyclinD1、CD147阳性表达高于癌旁组与良性组(P<0.05);不同TNM分期、肿瘤分化Protein Expression程度、淋巴结转移患者CyclinD1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患者CD147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CyclinD1、CD147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CyclinD1、CD147是患者预后Ferrostatin-1作用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yclinD1、CD147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表达明显上调,且两者均为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食管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癌食管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食管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癌食管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我科收治的70例食管癌并食管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A组32例及B组38例,A组患者行球囊扩张并食管支架置入术后肠内营养,B组患者行单纯球囊扩张术后经胃管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生存期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1个月,A组患者的食管直径为(14.26±2.00) mm,大于B组的(12.74±1.24) mm;吞咽功能评分与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0.65±0.94)分、(45.94±6.21)分,低于B组的(1.24±1.15)分、(51.31±9.62)分(P<0.05);A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4.14±3.27)个月,高于Dorsomorphin体内实验剂量B组的(2.68±1.97)个月(P<0.05);A组患者的胸骨后疼痛、严重肺炎及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13%确认细节、2.70%、flexible intramedullary nail25.81%,低于B组的37.84%、18.92%、75.68%(P<0.05)。结论 食管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癌食管瘘的临床疗效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参考。
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分析福建金线莲叶和台湾银线兰叶治疗肝纤维化作用差异
目的 初步分析福建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和台湾银线兰(Anoectochilus formosanus)的叶片在治疗肝纤维化疾病的作用机制差异,为分析两者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其资源的精准利用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福建金线莲叶(the leaselleck合成ves of A. roxburghii,Arl)和台湾银线兰叶(the leaves of A. formosanus,Afl)的差异代谢物;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其差异代谢物治疗肝纤维化疾病的作用差异。结果 利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初步得到Arl和Afl的46个差异代谢物,主要为黄酮类、糖苷类和甘油磷脂类等,其中有23种差异化合物具有潜在药用活性。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了23种差异化合物的759个相关靶点,与肝纤维化疾病的相关靶点进行映射,得到交集靶点249个,其中AKT1、STAT3、VEGFA等48个关键靶点selleck HPLC被预测为治疗肝纤维化的主要差异靶点;作用靶点较多的关键差异化合物为Arl相比Afl含量较高的化合物,预示Arl中富含更多可以用于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化合物。GO富集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福建金线莲与台湾银线兰的差异成分参与治疗肝纤维化疾病的信号通路有所不同,VEGF信号通路为Arl相比Afl含量较高的差异化合物的主要差异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酶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为Arl相比Afl含量较低的差异化合物治疗肝纤维化疾病的主要差异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各差异成分与其对应的关键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本研究表明福建金线莲与台湾银线兰叶片中存在一些sandwich type immunosensor差异代谢物,预测了其治疗肝纤维化疾病作用机制差异,并初步验证了其作用靶点,为金线莲资源的精准利用具有指导性意义。
探讨头颅CT诊断老年性痴呆的临床价值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头颅CT诊断老年性痴呆的临床价值及分析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此网站0年7月收治的老年性痴呆患者7Erastin生产商0例,并将其设为观察组,在另选相同年龄段的正常体检的老年人70名设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头颅CT检查,观察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查结果。结果:大脑灰质普遍萎缩,表现为两大脑半球脑沟增多、加深、脑裂增宽,颞叶(主要是颞中回)萎缩,表现为颞叶脑沟增多,加深,颞中回变窄,颞叶受累严重,侧脑室颞角、侧列池、海马池增大,鞍上池和环池增宽,三脑室和侧脑室体部扩大,双侧基地节区可见点状低密度灶,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密度降低;脑底池可见粗大的条状稍高密度影。与sports and exercise medicine对照组研究对象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外侧脑裂宽度、三脑室宽度、额叶脑沟宽度、侧脑室宽度指数、尾状核指数、平均脑沟竟度值及额角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体检者(P<0.05)。结论:头颅CT在老年性痴呆的临床诊断中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对老年痴呆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筛查,能够实现老年性痴呆的早发现,在该疾病的防范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共情护理对急诊高血压患者的应用
目的 分析共情护理对急诊高www.selleck.cn/products/Etopophos血压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80例急诊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急诊对症护理,观察组行急诊对症护理联合共情护理。结果 急诊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指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急诊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降低,Immunoassay Stabilizers观察组低于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mn-673.html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操作、护理规范、护理安全、护理态度、护患关系、护理舒适、护理成效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共情护理可提高高血压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理情绪并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患者对此护理方案的满意度非常高,提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推荐临床使用。
MDCT在早期肺癌筛查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在筛查诊断早期肺癌中的应用效能。方法:选取本院在特定时间段内(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07例早期肺癌患者,开展MDCT扫描诊断,且将结果对比于病理检查结果,分析MDCT筛查诊断早期肺癌的准确性。结果:MDCT扫描能够将患者的胸部各叶细节结构、病灶形状及肺部轮廓等清晰显示出来。在107例患者中,经MDCT检查,确gut-originated microbiota诊103例(96.26%),较病理检查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在周围型肺癌49例患者中,MDCT确诊48例,准确率为9Captisol小鼠7.96%;在中央型肺癌5Canagliflozin分子式8例中,MDCT确诊55例,准确率为94.83%;MDCT诊断中央型、周围型肺癌的准确率较之病理结果,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MDCT能够清晰显示肺部组织轮廓、病灶情况,在筛查诊断早期肺癌方面,有着较高的准确率;但在筛查早期中央型肺癌时,却有着较高的漏诊率,故需与病理检查等方法相联合来促进准确率的提高。
3D-CT重建联合3D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在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3D-CT重建联合3D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在LEE011纯度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1年2月至20Canagliflozin22年3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赣州市石城县人民医院100例行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术前仅通过胸部普通增强扫描制定术前计划,试验组术前基于高精度增强CT扫描,并采用3D-CT重建双肺、肺癌、支气管和毗邻动静脉模型,借助3D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打印模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肺功能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1 d后伴有不同程度疼痛;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7 d后肺功能得到提高,且试验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最大自主通气量(MVV)水平高于对照组(P<0helminth infection.05);试验组围术期心律失常、肺部感染、静脉血栓、肺不张、胸膜支气管瘦及术后漏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3D-CT重建联合3D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用于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中手术创伤较小,能减轻患者疼痛,提升患者肺功能水平,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磷脂及鞘磷脂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的研究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以及磷脂和鞘磷脂代谢差异与ISR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进行首次PCI手术的冠心病患者共412例,根据PCI术后1年是否发生ISR分为ITorin 1 IC50SR组(35例)和非ISR组(377例)。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分析比对两组患者血液样本的代谢产物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冠心病患者PCI后ISR的危险因素。结果:Dibutyryl-cAMP核磁非ISR组与ISR组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管病变数量、病变长度、支架内径、支架长度、后扩直径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非ISR组与ISR组患者血液代谢产物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为磷脂及鞘磷脂类代谢物的差异(均P<0.05)。结论:HDL-C、病变长度、支架内径及支架长度为冠心病患者Immunocompromised conditionPCI后ISR的影响因素,同时磷脂及鞘磷脂类代谢物在预测ISR的发生方面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USP14-TAZ正反馈环路促进胰腺癌增殖和转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目的:靶向Hippo信号通路尤其是下游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AZ(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with PDZ-binding Motif,含PDZ结合序列的转录共激活因子)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进展。然而,TAZ并不适用于靶向酶活性的药物研发。DUB(Deubiquitinase,去泛素化酶)在Hippo信号通路的调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DUB比较适合药物的研发。因此,筛选胰腺癌中调控TAZ的DUB,阐明CCRG 81045DUB和TAZ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以及作用机制,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分子靶点,并且寻找可以治疗胰腺BLZ945试剂癌的靶向药物。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检测Hippo信号通路及其关键基因TAZ与胰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使用81个DUB转染胰腺癌细胞系,采用双荧光素报告基因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筛选调控TAZ的DUB。使用分子克隆技术和CRISPR/Cas9技术构建过表达或者沉默/敲除USP14(Ubiquitin Specific Peptidase 14,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4)的胰腺癌细胞系,使用Western Blot和q RT-PCR检测USP14对Hippo信号通路基因的调控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免疫共沉淀以及GST pull down实验明确USP14和TAZ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结构域。联合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以及蛋白合成抑制剂环已亚胺(CHX)检测USP14调控TAZ的可能机制。采用体内外泛素化实验,检测USP14对TAZ泛素化的调控机制。采用Western Blot、q RT-PCR和双荧光素报告基因实验检测TAZ对USP14蛋白以及m RNA的调控作用。使用细胞实验以及动物实验检测USP14和TAZ对胰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Coroners and medical examiners行为的影响。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以及患者胰腺癌组织检测USP14和TAZ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以及与患者生存的关系。采用细胞实验以及动物实验检测USP14特异性抑制剂IU1对胰腺癌细胞增殖以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GSEA分析表明胰腺癌中Hippo信号通路失调;Hippo信号通路关键基因TAZ在胰腺癌中呈现高表达,TAZ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率降低。双荧光素报告基因实验和Western Blot对DUB库筛选表明USP14是胰腺癌中调控TAZ的关键去泛素化酶。USP14促进TAZ蛋白及其TAZ下游靶基因蛋白和m RNA表达,但对TAZ m RNA表达水平无影响。USP14和TAZ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并且TAZ的Transactivation结构域及PDZ-binding结构域和USP14的Catalytic结构域是两者相互作用的关键结构域。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可以逆转沉默USP14导致的TAZ蛋白水平的降低;CHX抑制TAZ蛋白的合成后,过表达USP14延长TAZ蛋白的半衰期,沉默USP14缩短TAZ蛋白的半衰期。在胰腺癌细胞中过表达USP14降低了外源性和内源性TAZ蛋白的泛素化水平;沉默USP14增加了外源性和内源性TAZ蛋白的泛素化水平。过表达USP14显著降低TAZ K48多聚泛素链,但不影响TAZ K63多聚泛素链,并且USP14~(C114A)-HA不能去除TAZ K48多聚泛素链。TAZ促进USP14的转录,并且Hippo信号通路的失活能够同时增强USP14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USP14以TAZ依赖的方式促进体内外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胰腺癌组织中USP14显著高表达并且与TAZ的表达显著正相关,高表达USP14患者的总体生存期缩短。USP14特异性抑制剂IU1能够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裸鼠皮下瘤的生长速度,抑制胰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并降低小鼠肝转移结节的大小和数目,增加小鼠的总体生存时间。结论:胰腺癌中Hippo信号通路失调;USP14是调控Hippo信号通路关键基因TAZ的去泛素化酶。USP14与TAZ直接相互作用,并且USP14通过去除TAZ K48多聚泛素链稳定TAZ蛋白的表达;TAZ在转录水平正向调控USP14的表达。USP14以TAZ依赖的方式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肝转移能力。USP14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TAZ表达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高表达USP14预示着患者的预后更差;USP14特异性抑制剂IU1在体内外均可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以及肝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