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漂洗鱼糜因为无漂洗工艺,营养价值得以保留,得率更高,减少环境污染,然而因未漂洗,机体中大量代谢酶残留,导致鱼糜品质下降,保质期缩短。多酚广泛存在植物根、叶、皮等中,具有抗氧化、抗炎、降尿酸等生物活性功能。本文主要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研究食物多酚对抗未漂洗鱼糜ATP代谢降解的影响及机制,以及筛选抑制未漂洗鱼糜品质下降的食物多酚,为提高未漂洗鱼糜品质和食物多酚增效开发提供理论基础。(1)采用分子对接技术,以Phenol Explore为基础数据库,筛选出数据库中有71个多酚单体可能存在抑制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和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活性的潜力。根据数据库对比和文献比对,筛选出姜黄、茶籽、芝麻、迷迭香、薄荷、葡萄籽、石榴皮、蓝莓、橄榄selleck激酶抑制剂、柚子、马鞭草、燕麦、草莓和莲子为原料。通过酶联免疫技术,研究了这14种食物多酚对ACP、ADA和XOD的抑制作用。多酚浓度为0.1mg/mL时,葡萄籽多酚对ACP的抑制率(40.79±9.48%)显著高于其他多酚;石榴多酚、迷迭香多酚、芝麻多酚和橄榄多酚对ADA的抑制率高于50%;茶籽多酚、莲子多酚、蓝莓多酚、马鞭草多酚、姜黄多酚、石榴皮多酚、葡萄籽多酚和橄榄叶多酚对XOD的抑制率高于50%。由此可得,上述10种多酚具有靶向抑制未漂洗鱼糜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及其关联物代谢降解活性。(2)研究了上述10种多酚对未漂洗鱼糜ATP及其关联物降解代谢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冻融后橄榄组鱼糜的ATP、肌苷酸(Inosinic Acid,IMP)含量最高,为91.87 mg/kg、1045.05 mg/kg;莲子组鱼糜的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含量As remediation最高,为125.43 mg/kg;马鞭草组鱼糜的腺苷酸(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含量最高,为126.30 mg/kg;芝麻组鱼糜的次黄嘌呤核苷(Inosine,HxR)含量最低,为80.43 mg/kg;石榴组鱼糜的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x)含量最低,为115.13 mg/kg。橄榄、葡萄和石榴对未漂洗鱼糜K值增长的抑制效果最好,其K值分别是:14.10%、14.05%和14.32%。多酚浓度提高到0.5%时,石榴多酚对K值的抑制作用最好。发现冻融后空白组鱼糜凝胶强度为527.15±50.41 g·mm,姜黄组和橄榄组的凝胶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多酚组,凝胶强度分别是1049.85±130.01 g·mm和1035.10±75.05 g.mm;冻融后空白组鱼糜保水性为87.10±1.76%,葡萄组鱼糜的保水性显著高于其他多酚组,为91.50±0.87%。冻融后空白组鱼糜TCA-肽含量为1476.00±39.69 mg/kg,迷迭香组鱼糜的TCA-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多酚组,为1266.00 mg/kg。代谢物组学结果证明,石榴多酚对ADA活性、Hx的累积有显著抑制作用,姜黄多酚对Hx有显著抑制作用,但葡萄多酚对Hx累积的抑制作用较差。(3)将姜黄多酚和石榴皮多酚进行复配。由于多酚添加量超过0.25%时,鱼糜凝胶强度大幅度下降,因此以多酚添加量为0.25%,设定不同配比(姜黄多酚:石榴皮多酚的比例分别为:1:4、2:3、1:1、3:2、4:1,编号为P1-P5)FUT-175采购。通过测定不同配比的多对未漂洗鱼糜ATP及其降解代谢和凝胶特性的影响,筛选出P3为最佳配比。并测定了配比为P3的多酚复配物对未漂洗鱼糜冻融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多酚复配物能有效抑制IMP和AMP降解,HxR和Hx生成;冻融5次后,多酚复配组鱼糜K值为15.47%,凝胶强度为1072.92±73.59 g·mm。
Author: admin
非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及甲状旁腺素基因新罕见变异的体外功能验证
背景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非手术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non-surgical hOil biosynthesisypoparathyroidism,ns-HP)患者中,仍缺乏其CNV的发生率数据及其与ns-HP表型相关性的研究。目的对本中心儿童/青少年发病的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diopathic hypoparathyroidism,IHP)患者及 DiGeorge 综合征-1(DiGeorge syndrome,DGS-1)相关性HP患者进行CNV(≥100kb)的筛查,探讨其发生率以及CNV与HP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包括两部分:(1)1975年至2021年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和随访的198例儿童/青少年起病的ns-HP患者,结合病史及靶向二代测序(targete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T-NGS)/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联合TBX1-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assay,MLPA)筛查,纳入未发现候选致病基因罕见变异或归类为良性/可能良性变异的IHP患者。(2)1975年至2021年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和随访的ns-HP(包括198例儿童/青少年起病和97例成年起病)患者,结合病史及T-NGS/WES联合TBX1-MLPA筛查,纳入发现TBX1有大片段缺失或存在被归类为致病/可能致病的TBX1变异的HP患者。回顾性收集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临床资料、HP相关的临床表型、实验室检查及慢性并发症等。提取患者外周血DNA,通过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检测纳入患者的 CNV(≥100kb)。比较 CNV阳性及阴性IHP患者、不同CNV负荷(每例患者携带的CNV总碱基数)的IHP患者、是否携带22q11以外CNV的DGS-1患者的HP相关临床表型的差异,并比较DGS-1相关性HP患者与IHP患者间CNV(≥100kb)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共有125例IHP患者和34例DGS-1相关性HP患者进行了 CNV(≥100kb)检测和分析。1.在125例IHP患者中:(1)CNV(≥100kb)发生频率及长度:55例(44.0%)患者携带83个CNV(≥ 100kb),长度为 100kb-2640kb(中位数为 280kb),包括 63 个(75.9%)重复、20个(24.1%)缺失。64个(77.1%)CNV的基因座与已知基因重叠,但其中不包括任何已知的HP致病基因。(2)在CNV(≥100kb)阳性和阴性组间:除末次随诊时儿童患者尿钙水平(0.105[0.080,0.129]vs.0.044[0.017,0.079]mmol/kg/24h,P=0.01)外,两组患者HP相关临床表现、血钙及甲状旁腺素水平、慢性并发症发生情况、药物剂量等无显著差异。携带较大CNV(≥400kb)者较CNV阴性患者记忆力下降比例较高(13/15,86.7%vs.17/33,51.5%,P=0.02)。(3)将CNV(≥100kb)阳性患者根据CNV负荷按照三分位分为三个亚组(100-320 kb、360-600 kb 和 620-2640 kb):除初诊时血游离钙水平(0.5[0.4,0.5]vs.0.8[0.6,0.9]vs.0.7[0.6,0.9]mmol/L,P=0.03)外,三组患者 HP 相关临床表现、慢性并发症发生情况、药物剂量等无显著差异。(4)在两例患者中发现两种ACMG分级为致病性变异(15q11.2上0.34Mb的缺失)和可能致病性变异(16p13.11上1.18Mb的重复)的CNV(≥100kb),但两种CNV已知临床表型与HP不相关,两例患者也无两种CNV相应临床表现。2.在34例DGS-1相关性HP患者中:(1)CNV(≥100kb)发生频率及长度:32例(94.1%)患者经低深度WGS证实存在22q11的致病性CNV(≥100kb)。15例(44.1%)患者携带22个22q11以外的CNV(≥100kb),长度为120kb-1840kb(中位数为280kb),包括16个(72.7%)重复、6个(27.3%)缺失。16个(72.7%)CNV的基因座与已知基因重叠,但其中不包括已知的HP致病基因。(2)在是否携带22q11以外CNV(≥100kb)阳性和阴性组间:除初诊时成人尿钙水平(1.5±0.6 vs.4.7±2.9mmol,P=0.04)、末次随诊时血镁水平(0.7±0.03 vs.0.8±0.06 mmol/Liraglutide溶解度L,P=0.02)外,两组患者HP相关临床表现、血钙及甲状旁腺素水平、慢性并发症发生情况、药物剂量等无显著差异。(3)DGS-1相关HP患者与IHP患者间:除22q11微缺失外,两组之间的CNV(≥100kb)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5/34 vs.16/34,P=0.81)。DGS-1 组和 IHP组患者在以下指标存在显著差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异:发病年龄(7.0[0.7,13.3]vs.12.5[8.0,15.0]岁,P=0.01)、初诊时血游离钙和血碱性磷酸酶水平(分别为0.9±1.0vs.0.7±0.2mmol/L,P=0.02;164.6±98.5U/L vs.100.8±63.4U/L,P=0.01)、智力下降发生率(27/31,87.1%vs.4/14,28.6%,P=0.00)及末次随诊时血碱性磷酸酶水平(104.6±56.8 vs.74.8±32.2 U/L,P=0.01)及智力下降发生率(28/32,87.5%vs.5/17,29.4%,P=0.00)。结论1.在本组大样本儿童/青少年发病的IHP患者中:(1)44.0%的患者检出长度≥100kb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2)未发现携带CNV(≥100kb)的IHP患者与未携带的IHP患者之间HP临床表现有显著差异,需要更大样本量、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索。2.在本研究纳入的34例DGS-1相关HP患者中:(1)44.1%的患者携带除22q11微缺失以外CNV(≥100kb)。(2)未发现CNV(≥100kb)发生情况与DGS-1患者HP相关表型显著相关,需要更大样本量的进一步研究。背景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hypoparathyroidism,HP),简称甲旁减,是由甲状旁腺素(parathormone,PTH)缺乏导致的一种罕见内分泌疾病。位于染色体11p15.3的PTH基因的突变是导致家族性孤立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familial isolated hypoparathyroidism,FIH)的罕见原因之一。到目前为止,已报告10个可能与FIH相关的PTH基因变异。目的本研究拟对本中心既往发现的PTH基因罕见变异(rare variation,RV)进行体外功能实验,分析罕见的PTH基因变异对甲旁减患者PTH合成与分泌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既往本研究组应用靶向二代测序(targete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T-NGS)在非术后甲旁减患者中筛查出携带PTH基因罕见变异的3例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特征、HP相关临床表型、实验室检查及慢性并发症等。对上述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生信分析,包括保守性预测、致病性预测、蛋白结构功能预测等。构建野生型(wild-type,WT)和突变型PTH质粒并转染人胚肾(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HEK293)细胞进行体外功能验证。在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4-PBA)处理之前及处理48小时后,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培养基中完整PTH(intactPTH,iPTH)和PTH(1-84)的水平以及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测定细胞中PTH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例携带PTH基因罕见变异的患者,包括2例女性和1例男性,起病年龄分别为21、44、1 1岁,均以低钙血症相关症状起病,1例患者发生颅内钙化。其PTH罕见变异分别为NM_001316352:c.A1G:p.Gly2_Met5del(NP_001303281)、NM_000315:c.G 154A:p.Va152Ile(NP_000306)和 NM_000315:c.270G>T:p.Leu90Phe(NP_000306)。体外功能验证结果显示:(1)与WT相比,转染Gly2_Met5del突变型PTH细胞的培养基中iPTH/PTH(1-84)的水平以及细胞内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差异;(2)转染 Val52Ile 突变型 PTH(iPTH:10826.7±83.4 vs.7338.7±108.9pg/ml,P<0.05;PTH(1-84):7778.7±51.4 vs.6296.0±135.1pg/ml,P<0.05)和 Leu90Phe突变型 PTH(iPTH:10826.7±83.4 vs.402.3±16.7pg/ml,P<0.01;PTH(1-84):7778.7±51.4 vs.4041.3±342.7 pg/ml,P<0.05)细胞的培养基中 PTH 水平明显减低,但其胞内蛋白表达能力较WT无显著差异;(3)4-PBA的添加仅部分增加了转染Leu90Phe突变型PTH细胞的培养基中的iPTH分泌水平(iPTH:402.3±16.7 vs.685.3±29.5pg/ml,P<0.05),但仍显著低于 WT。结论本研究报告了PTH基因的3个RVs,涉及两个转录本(NM_001316352和NM_000315)。1.成熟区的两种RVs(Va152Ile和Leu90Phe,NP_000306)会导致激素分泌能力受损,推测可能为致病性变异。2.长转录本中起始密码子的变异p.Gly2_Met5del(NP_001303281)不影响激素的分泌和蛋白表达,推测可能为非致病性变异。3.两种PTH罕见变异扩展了 FIH的致病变异谱。
某精神专科医院近12年猝死精神病住院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对10余年间某精神专科医院住院发生猝死的精神病患者和未发生猝死的对照患者的相关数据分析,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方法:以研究单位2010年1月-2021年12月发生猝死的精神疾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非猝死患者为对照(病例配比为1:2),采用自编《猝死精神疾病住院患者资料信息收集表》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信息、猝死相关信息和疾病相关信息(含病史、诊断、治疗和检查检验等),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前述信息资料的组间差异,分类变量进行独立样本卡方检验,连续性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是否猝死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索猝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精神病猝死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80例。1.猝死组单因素描述性分析:猝死组患者男性22例(55%),女性18例(45%);平均年龄49±15.13岁(13~76岁),其中0-18岁者 1 例(2.5%),18-35 岁者 8 例(22.5%),35-60 岁者 21 例(52.5%),60岁或以上者10例(25%)。猝死发生时间段分布:0点-8点者24例(60%),8点-13点者1例(2.5%),13点-18点者4例(10%),18点-24点者11例(27.5%)。猝死发生季节分布:春季12例(30%),夏季9例(22.5%),秋季8例(20%),冬季11例(27.5%)。猝死距入院天数:3天内者13例(32.5%),3天-1周者9例(22.5%),1周-2周者5例(12.5%),两周或以上者13例(32.5%)。2.猝死组与对照组单因素比较:(1)入院前行为学特征比较:猝死组的入院前饮酒史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5%:7.5%,χPF-6463922说明书2=5.49,P=0.019)。(2)精神科疾病信息:猝死或出院24小时前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比例(90.0%:82.5%,χ2=4.27,P=0.039)、住院时间(χ2=36.56,P<0.001)、首次就诊年龄62.9±30.1 岁(t=1.99,P=0.049)、住院期间selleck抑制剂患躯体疾病(57.5%:36.3%,χ2=4.90,P=0.027)、既往住院患躯体疾病(90.0%:82.5%,χ2=4.27,P=0.004)、住院期间发热(60.0%:32.5%,χ2=8.30,P=0.009)、出院前 24 小时约束率(15.0%:0.0%,χ2=13.83,P<0.001)、住院期间约束率(37.5%:13.7%,χ2=8.86,P=0.003)等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出院前异常化验:住院期间血常规异常率(75.0%:50.0%,χ2=6.32,P=0.012)、住院期间心肌酶异常率(70.6%:44.3%,χ2=6.09,P=0.01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出院前异常检查:住院期间颅脑CT异常率(71.4%:33.3%,χ2=8.38,P=0.004)、住院期间心电图异常率(95.0%:69.6%,χ2=8.59,P=0.00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猝死组及对照组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饮酒史、住院期间血常规异常、住院期间心电图异常、住院期间颅脑CT异常、住院期间心肌酶异常、住院期间约束、住院期间发热、既往躯体疾病、住院期间患躯体疾病、猝死或出院24小时前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等均与猝死有关。饮酒史(OR=4.678,P=0.005)、住院期间血常规异常(OR=3,P=0.014)、住院期间心电图异常(OR=8.291,P=0.006)、住院期间颅脑CT异常(OR=5,P=0.005)、住院期间心肌酶异常(OR=3.022,V180I genetic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P=0.015)、住院期间约束(OR=3.764,P=0.004)、住院期间发热(OR=3.37,P=0.011)、既往躯体疾病(OR=3.115,P=0.005)、住院期间患躯体疾病(OR=2.379,P=0.028)、猝死/出院24小时前服用抗精神病药物(OR=3.203,P=0.047)等是猝死的危险因素。结论:1.精神病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的男性占55%,多发生在中年(35-60岁),占比52.5%,猝死在冬春季的患者占57.5%,0点-8点猝死的患者占60%,在入院两周内发生猝死的患者占67.5%。2.精神病住院患者入院前饮酒史是猝死的危险因素。3.住院期间存在血常规、心电图、颅脑CT、心肌酶异常以及住院期间有约束、发热,既往和住院期间患有躯体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猝死。4.猝死/出院24小时前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发生猝死的风险更高。
苯并异硒唑酮衍生物诱导肺癌细胞凋亡机制的初步研究
硒是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微量元素。目前已被证实硒具有抗癌能力,大量研究表明硒衍生物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课题组发现苯并异硒唑酮系列的衍生物可以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活性,尤其是2-[2-(4-氯苯氨甲酰基甲硫基)-1,3,4-噻二唑-5-基]-1,2-苯并异硒唑-3(2H)-酮化合物(CTBO)和2-[2-(4-硝基苯氨甲酰基甲硫基)-1,3,4-噻二唑-5-基]-1,2-苯并异硒唑-3(2H)-酮化合物(NTBO),可以显著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对这两种衍生物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展开研究。首先使用细胞毒性实验测定这两种衍生物对A549细medical comorbidities胞的抑制作用;进一步,采用TUNEL细胞凋亡检测法检测两种药物诱导A549细胞的凋亡情况;再通过转录组学对CTBO和NTBO引起的A549细胞的差www.selleck.cn/products/Decitabine异基因进行检测和生物学分析;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对转录组所筛选的差异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这两种硒衍生物对A549细胞有显著增殖抑制作用,IC_(50)值分selleck Captisol别为0.21μmol/L和0.23μmol/L。TUNEL法检测出两种药物的凋亡指数成浓度依赖关系。通过转录组学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TBO和NTBO均会引起A549细胞的基因差异表达,其中MAPK和TNF信号通路中的相关基因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CTBO组中,ASK1、DDIT3、DAXX、Caspase-8基因表达上调,P38、MKK6基因表达下调;而在NTBO组中,DAXX、MKK6基因下调,DDIT3、Caspase-3、Caspase-8基因上调。q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TBO使MKK6、P38蛋白表达水平下降,ASK1、DDIT3蛋白表达水平上升,与转录组学结果一致,其余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而NTBO组的MKK6、DDIT3、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综上,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发现,硒衍生物CTBO和NTBO可能是通过激活MAPK和TNF信号通路发挥其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抑制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而蛋白水平的结果提示,NTBO与CTBO的抑癌的分子机制不同,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烟草杂交种烟碱转运优势形成机理研究
烟草是一种在全球广泛种植的特殊经济作物,为国家财政增收和农民致富作出了重大贡献。烟草也是研究和揭示各类生物学现象的模式植物。作为一个生物反应器,烟草还可用于生产次生代谢物、激素、抗体及其他活性物质等。烟碱是烟草中最具生理作用的物质,也是烟草具有商品价值的基础。此外,烟碱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化工、医药等众多领域。因此,调控烟碱含量对烟草产业的发展和烟碱的多途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杂种优势利用是进行作物遗传育种与性状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烟碱性状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利用根系转录组分析发现杂交种烟碱合成和转运相关基因都表现为显著的上调表达,推测杂交种的烟碱转运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为此,本研究基于烟碱是在根系合成、通过木质部转运到叶片积累的长距离运输次生代谢产物这一特性,将烟株分成根、茎和叶3个部分,采用表CL13900使用方法型、生理、组学及基因功能验证等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对不同优势杂交组合及其亲本材料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明确了烟碱杂种优势与杂交种烟碱转运效率的关系,揭示了杂交种烟碱转运优势形成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杂交种间根、茎和叶的烟碱含量差异显著。烟叶烟碱含量与根、茎烟碱含量以及转运系数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28、0.7743和0.9382;转运系数(TF)对烟叶烟碱含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为0.8274。杂交种烟叶烟碱含量优势与茎、叶的烟碱含量和转运系数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59、0.9243和0.8444;烟叶烟碱含量和转运系数对烟碱杂种优势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移栽后82 d的通径系数分别达到1.6579和1.0557。烟叶烟碱含量优势与茎秆烟碱含量优势和转运优势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04和0.9Entinostat化学结构474;转运优势对烟叶烟碱杂种优势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为1.0840。结果说明烟叶中烟碱含量杂种优势的形成,是因为杂交种有更强的烟碱合成、转运和积累能力,尤其是杂交种烟碱转运能力的提高。2.不同优势杂交种间的农艺性状差异显著;株高和茎围对烟碱转运能力有显著影响;株高矮、茎围粗,更有利于杂交种烟碱转运能力的提高。杂交种间的茎秆伤流液量、伤流液烟碱含量、迁移烟碱量、水分迁移速率等生理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与烟碱转运系数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41、0.8720、0.9402和0.9570;茎秆伤流液的烟碱总量对转运系数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达到3.5988。茎秆伤流液量、伤流液烟碱含量、伤流液烟碱总量、水分迁移速率的杂种优势与烟碱转运优势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23、0.7564、0.7952和0.9282;其中茎秆伤流液量和烟碱总量的杂种优势对烟碱转运优势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结果说明杂交种烟碱转运能力与烟株的株高、茎围和茎秆的伤流液量、伤流液烟碱含量、伤流液烟碱总量、水分迁移速率有关;株高矮、茎围粗和茎秆中组织液的流动量大、烟碱含量高是杂交种烟碱转运能力强的生理基础。3.杂交种烟碱转运优势的形成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的影响,其中超显性效应占主导作用。超显性表达基因被显著富集到茉莉酸代谢相关通路、药物跨膜转运体活性、跨膜转运活性,以及谷胱甘肽代谢等GO功能条目上。烟碱转运相关的多药外排蛋白、药物代谢转运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以及ABC家族转运子等基因在杂交种中显著上调表达。综合转录组、蛋白组和酶活性测定结果,发现杂交种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蛋白质登录号:A0A1S3YUL3;基因编号:Nitab4.5_0000008g0150)基因在不同水平上都呈现显著的上调表达,表明该基因可能是导致杂交种烟碱转运优势形成的主要因子。4.烟草谷胱甘肽S-转移酶家族一共包含59个成员,分为7个亚家族,Nitab4.5_0000008g0150基因属于烟草GST家族的Tau亚家族第10号成员,本研究将其命名为Nt GSTU10。GSTU10蛋白主要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发挥作用。Nt GSTU10基因启动子含有大量的激素响应元件、胁迫响应元件、光响应元件以及损伤诱导响应元件等,且对不同胁迫响应模式的分析结果表明Nt GSTU10基因能够增强烟株对温度、干旱、盐、激素和光等胁迫的防御能力。时空表达特异性分析结果显示Nt GSTU10基因在烟株体内的表达水平与烟碱含量和烟碱转运系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推测该基因参与了烟碱的转运代谢过程。5.构建可用于分子对接实验的高质量GSTU10蛋白模板(编号:O49235),其QSQE得分达到0.95,蛋Community-associated infection白模型的GMQE值为0.73,可信度得分为0.74。GSTU10蛋白与烟碱分子(Pub Chem-CID:89594)的最低结合能为-6.64 kcal/mol;烟碱分子主要通过MET67、ARG17、LYS52和ILE53产生的范德华力与GSTU10蛋白相互作用,以及SER66和PRO54产生的氢键力,ASP101和GLU65产生的π键力结合到GSTU10蛋白的活性位点。结果说明GSTU10蛋白能够与烟碱分子相互结合,具有转运烟碱的能力。6.NtGSTU10基因的过表达与敲除突变株在农艺性状上与野生型植株差异不显著。与野生型(Basma)相比,KB32和KB33的烟碱转运系数差异不显著,而OB7和OB12的烟碱转运系数分别提高32.21%和36.4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野生型杂交种(V×B)相比,V×KB32与V×KB33的烟碱转运系数和烟碱含量杂种优势差异不显著,而V×OB7和V×OB12的烟碱转运系数分别提高39.50%和40.67%,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烟叶烟碱含量杂种优势值分别提高120.07%和127.59%,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结果说明烟草Nt GSTU10基因能够正向调控烟碱转运优势和烟叶烟碱杂种优势的形成。7.OB12_vs_Basma和V×OB12_vs_V×B中分别存在1546和572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有728个DEGs在两个比较组间共同表达。这些DEGs被注释到物质跨膜转运活性、次生物质代谢、对外部刺激的响应、细胞内蛋白质跨膜转运和跨质膜输出等生物学过程;烟碱合成相关的托烷、哌啶和吡啶生物碱生物合成、烟酸和烟酰胺代谢,以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KEGG通路被显著富集。与烟碱合成相关的AOC、QS、ODC和PAO等基因在杂交组合V×OB12中显著上调表达,烟碱合成相关的负调节因子ERF1、ETR和JAZ等表现为显著的下调表达,与烟碱转运相关的ABCB1、ABCC1、ABCC2和Nt GSTs等基因在V×OB12中显著上调表达。结果表明过表达Nt GSTU10基因能诱导烟碱合成和转运相关基因的正向表达,促进烟碱的合成和转运代谢。因此,本研究认为烟株体内的烟碱首先与GSTU10蛋白发生结合,并被转运至膜上,随后由ABC家族转运蛋白转移至胞外或是液泡中。GSTU10蛋白与ABC型转运蛋白协同作用,使得杂交种中烟碱的结合和转运速率显著高于其亲本自交系,从而导致杂交种烟碱转运优势的产生。综上所述,杂交种烟碱转运能力对烟碱杂种优势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株高矮、茎围粗和茎秆中组织液的流动量大、烟碱含量高是杂交种烟碱转运能力强的生理基础。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超显性效应在烟叶烟碱杂种优势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U10蛋白)具有转运烟碱的功能,GSTU10蛋白与ABC型转运蛋白协同作用,增强了杂交种的烟碱转运与合成能力,导致杂交种烟碱转运优势和烟叶烟碱含量杂种优势的产生。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推动烟草烟碱杂种优势的理论研究和杂交种的选育利用,而且对于借助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方法指导烟碱生产和促进烟碱多途径利用,以及作物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黑麦属叶绿体基因组组装及其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黑麦属隶属于禾本科小麦族。黑麦在不良环境中突出的适应能力及内部蕴藏丰富的遗传变异资源,使其在经济、生态和农业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近年来,黑麦属物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不断涌现。但因某些种的高度异交机制,该属内种www.selleck.cn/products/fg-4592/亚种的分类及进化关系仍不清晰。本研究利用黑麦属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进行了黑麦属主要物种叶绿体基因组拼接,并利用拼接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黑麦属系统发育和禾本科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果:一、成功组装并注释了第一个杂草黑麦、多年生野生黑麦叶绿体全基因组,以及黑麦属内其他不同种和亚种共27个代表物种叶绿体基因组。通过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其基因组成(108个独立基因)以及基因组大小(约137,047~137,117 bp)高度保守、种间序列相似度较高。二、本研究首次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对黑麦属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和分化时间估计的研究,结果发现存在核质冲突(尤其在多年生野生黑麦中)。与核基因组相比,黑麦属叶绿体基因组进化速率相对缓慢。S.sylvestre最早分化,约在40万年前;S.strictum在距今27万年前分化;而S.cereale不同亚种在过去约18万年内分化。三、基于黑麦和其他禾本科物种叶绿体基因组构建叶绿体泛基因组可以为禾本科系统发育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持证据。禾本科叶绿体基因组数量和覆盖的物种数在近十年发生了爆发式增长,但这几年相关的研究少见报道。本研究基于黑麦和公共数据库中2,050个禾本科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和泛基因组。系统发育结果支持大多数亚科和族的单系性;禾本科叶绿体泛基因组分析发现不同亚科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及基因组成存在差异、结构和基因含量高度保守。构建的禾本科叶绿体泛基因组总共鉴定到144个基因,包括98个核心基因和46个可变基因。综上,本研究基于黑麦属和其他禾本科叶绿体基因组,借助比较基因组学的手段,对其进行叶绿体基因art of medicine组系统研究,selleck NVP-TNKS656加深了对黑麦属进化、系统发育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为禾本科物种进化、系统发育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新认知。
基于谐波分析法观察抑郁症患者脑网络形态学改变
目的 评估基于谐波分析法观察抑郁症(DD)患者脑网络形态学改变的可行性。方法 对55例DD患者(DD组)和46名正常对照者(NC组)采集全脑3D高分辨T1WI,利用FreeSurfer 5.3.0工具构建脑网络6种形态学特征,包括脑区顶点数、表面积、灰质体积、平均皮层厚度、高斯曲率及折叠指数,以拉普拉斯矩阵特征分解获得公共谐波;比较组间不同形态学特征所在谐波能量及脑区灰质体积。结果 selleckchem INCB28060组间不同形态学特征总谐波能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特定谐波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AZD92910.05),主要包括脑区顶点数谐波能量差异为第2、6、15、44、57谐波,表面积谐波能量差异为第2、6、16、57谐波,灰质体积谐波能量差异为第2、12、13、15、57谐波,平均皮层厚度谐波能量差异为第2、19、35、36、44谐波,高斯曲率谐波能量差异为第34、40、54、57谐波,以及折叠指数谐波能量差异为第5、16、21、57谐波。DD组左脑区颞横皮质区域灰质体积显著大于NC组(t=2.900,P=0.004Potentai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s)。结论 谐波分析法可用于观察DD患者脑网络形态学改变。
呼吸道假丝酵母定植对重症细菌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分析呼吸道假丝酵母定植对重症细菌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重症细菌性VA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1例呼吸道Roxadustat溶解度假丝酵母定植阳性(研究组),45例呼吸道假丝酵母定植阴性(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等基线资料及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分布情况差异,记录两组VAP诊断当日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PBMC) PI3K、Akt、NF-κB表达水平,评估呼吸道假丝酵母定植阳性者CPIS评分与PI3K、Akt、NF-κB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记录两组预后转归情况。结果 研究组呼吸道分泌物检出61株细菌,对照组检出49株细菌,研究组革兰阳性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VAP诊断当日CPIS评分及外周静脉血PBMC PI3K、Akt、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呼吸道假丝酵hepatic insufficiency母定植阳性者VAP诊断当日CPIS评分与外周静脉血PBMC PI3K、Akt、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445、0.513、0.677,P均<0.001)。两组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存活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呼吸道假丝酵母定植可影响重症细菌性VAP病原菌分布,并加剧此网站病情进展,增加预后转归所需时间,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有关。
KRAS蛋白和其靶向抑制剂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KRAS是RAS蛋白质家族(HRAS,NRAS和KRAS)中发生突变最多的蛋白。KRAS突变体可导致一系列癌症,包括结直肠癌(CRC),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胰腺癌(PDAC)。其中,由G12D突变导致的胰腺癌占45%,由G12C突变导致的肺癌高达46%,由G12S突变导致的结直肠癌也有15%。因此在药物研究中,KRAS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对KRAS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认识,正在随着对Bucladesine供应商其晶体蛋白结构解析技术的不断突破而深入。尽管这些晶体结构可以展现KRAS蛋白质的结构信息,但它们是静态的,不能揭示KRAS蛋白的动态作用机制。因此,当前人们主要利用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方法探究KRAS蛋白或其他生物分子(核酸、多糖等)的动态行为及作用机制。本论文选取KR购买3-MethyladenineAS突变体及其靶向抑制剂作为研究对象,其分别为MRTX1133抑制剂与KRAS~(G12D)蛋白、AMG510抑制剂与KRAS~(G12C)蛋白、G12Si-5抑制剂与KRAS~(G12S)蛋白。围绕这三种已解析的晶体结构,利用常规无偏差分子动力学模拟、马尔科夫模型(Markov state model,MSM)及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等方法对KRAS蛋白及其靶向抑制剂的抑制机理以及动态相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的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课题的背景和相关内容。包括KRAS蛋白的基因、结构和作用机理,此外,还介绍了KRAS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尤其重点综述了目前取得重大突破的KRAS~(G12C)和KRAS~(G12D)抑制剂。在论文的第二章,主要概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理论和论文所用到的分析方法。包括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主要步骤、力场、溶剂模型、能量最小化算法、恒温恒压算法、周期性边界条件、常用的模拟软件,此外,还对聚类分析和马尔科夫模型方法展开了详细的讨论。在论文的第三章,为了探索MRTX1133与KRAS~(G12D)的结合机制,尤其是MRTX1133如何在不触发KRAS~(G12D)活性功能的情况下与活性状态KRAS~(G12D)结合。本文使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马尔科夫模型(MSM)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索MRTX1133及其类似物的抑制机制。从马尔科夫模型得到的平稳概率表明MRTX1133及其类似物可以稳定KRAS~(G12D)的活性和非活性状态,使其形成不同的构象。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观察构象差异,MRTX1133及其类似物与Gly60通过氢键结合,使开关II区域和开关I区域稳定在Fungus bioimaging动态非活性构象中,从而实现抑制作用。在论文的第四章,利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在原子层面上探究了三个突变蛋白(KRAS~(G12C)、KRAS~(G12D)、KRAS~(G12S))及其抑制剂(AMG510、MRTX1133、G12Si-5)的动态相互作用。通过均方根偏差(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RMSD)的计算发现三个突变蛋白的骨架构象基本相似,并且三个抑制剂都很稳定。比较均方根波动(Root Mean Square Fluctuation,RMSF)后发现虽然三个突变蛋白的整体残基波动相似,但在开关I和开关II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在模拟过程中还发现了在KRAS突变体的晶体结构中未曾展现的相互作用。此外,残基G60与T35的距离分析揭示了AMG510、MRTX1133、G12Si-5分别能使KRAS~(G12C)、KRAS~(G12D)、KRAS~(G12S)处于非活性状态。论文的第五章对全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本文研究的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参与胃癌细胞转移及免疫逃逸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究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调控胃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影响肿瘤细胞转移和免疫抑制因子分泌的机制。方法 人单核细胞株THP-1经佛波酯(PMA)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建立M2型TAM模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2型TAM表面标记物CD206的表达。将人胃癌细胞系MKN-45分为对照组(未经转染的MKN-45细胞)、siPD-BAY 73-4506 IC50L1组(将siPD-L1转染至MKN-45细胞)、M2组(在Transwell小室上室接种M2型TAM,下室接种MKN-45细disc infection胞)和siPD-L1+M2组(在Transwell小室上室接种M2型TAM,下室接种转染siPD-L1的MKN-45细胞)。RT-qPCR检测转染效果;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KN-45细胞PD-L1的表达;划痕实验检测各组MKN-45细胞划痕愈合率;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MKN-45细胞迁移与侵袭;ELISA测定各组MKN-45细胞培养液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THP-1细胞经PMA与IL-4诱导后,细胞贴壁生长,形态多样且伸出伪足,细胞内CD206荧光染色强度明显增加,说明M2型TAM构建成功。转染siPD-L1的MKN-45细胞内PD-L1相对表达量降低,表示转染成功。与对照组比较,M2组的MKN-45细胞内PD-L1荧光强度增强,细胞表面PD-L1表达升高,划痕愈合率、细胞迁移及侵袭数目升高/增加,VEGF、TGF-β和IL-6含量也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2组比较,siPD-L1+M2组的MKN-45细胞内PD-L1荧光强度减弱,细胞表面PD-L1表达降低,划痕愈合率、细胞迁移及侵袭数目降低/减少,VEGF、TGF-β和IL-6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LEE011.05)。结论 M2型TAM能够促进胃癌细胞迁移与侵袭,并增加免疫抑制因子分泌,从而促进肿瘤细胞转移及免疫逃逸,该作用可能与调控PD-L1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