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LysDZ25的分子改造与结构域功能探究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S.aureus)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和重要的医院内感染细菌。目前耐药和多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不断出现和传播,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已经逐渐的失去作用。因此,急需开发研究新型有效的生物绿色抑制剂来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是双链DNA噬菌体感染细菌后期表达的能够消化细菌细胞壁的一种酶。它可以从外部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导致细菌渗透性裂解,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目前很多研究已经证实,裂解酶具有巨大的杀菌潜力。本研究中,我们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中筛选到一个能够高效裂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的噬菌体裂解酶,命名为LysDZ25。我们利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对其进行表达和纯化,研究了其基本酶学性质,发现LysDZ25对血清和NaCl溶液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因此有较好点击此处的应用潜力。但是LysDZ25热稳定性较差,在37℃及以上温度保温20min活性基本丧失。为了提高LysDZ25的裂解活性和热稳定性,使用本实验室自主开发的机器学习方法(machine learning methods,MDL)理性设计突变体,通过两轮点突变及组合突变,获得了活性和热稳定性提高的突变体S333V/N245R/D299L。该突变蛋白裂解活性是LysDZ25的8倍,在37℃保温20 min活性几乎不减弱,40℃保温20 min活性保留三分之一。在37℃条件下,该突变蛋白的半衰期由LysDZ25的15 min提高到55-60 min。利用RoseTTAFold软件工具构建LysDZ25三维(3D)结构,发现LysDZ25包含三个结构域,即N端半胱氨酸和组氨酸依赖性酰胺水解酶/肽酶催化结构域(CHAP)、中心酰胺酶催化结构域(AmiC)、C端细胞壁结合结构域(SH3b),结构域之间分别由两个连接序列(linker)L1和L2连接。我们通过构建AmiC和SH3b与GFP的融合蛋白和结构域重组蛋白,探究了各结构域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在LysDZ25中,CHAP结构域发挥主要裂解活性,SH3b发挥结合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功能,首次发现AmiC具有结合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能力,且缺失后裂解活性有所提高。并且通过各结构域以及连接序列的组合,得到了具有更高裂解活性的重组蛋白CHAP+L1+SH3b和CHAP+L2+SH3b,裂解活性分别是LysDZ25的2倍和1.7倍。进一步对这两个结构域重组蛋白的连接序列进行截短,发现从N端向C端截去7-8个氨基酸,重组蛋白的裂解活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综上所述,本文利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成功表达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LysDZ25,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通过理性设计和实验验证,我们获得了突变体蛋白,其裂解活性和热稳定性均有所提高,这将有助于该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对噬菌体裂解酶BI 10773采购的分子改造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此外,我们还对LysDZ25的结构域进行拆分并探究各结构域的功能,在组合不同结构域和Cathodic photo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连接序列后得到了具有更高裂解活性的重组蛋白。该工作对噬菌体裂解酶的分子改造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为开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高效、新型生物抑制剂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交泰丸抗抑郁的作用机制

该研究旨在应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交泰丸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区蛋白表达的影响,进而研究其抗抑郁机制。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交泰丸组及氟西汀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进行4周CUMS造模,以建立抑郁模型。连续给药4周后,分析各组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提取海马组织蛋白,运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各组间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DEP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验证关键DEPs。结果显示,交泰丸可显著改善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及海马组织病理形态。从大鼠海马组织中共鉴定出5 412个蛋白,其中对照组与模型组间有65个DEPs,交泰丸组与模型组间有35个DEPs。交泰丸组与对照组变化趋势相一致的DEPs共有16个,DNA Damage/DNA Repair抑制剂上述DEPs主要涉及鞘脂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及多巴胺能突触等信号通路。此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Pppmedical subspecialties2r2b、Cers1及Ndufv3蛋白,与蛋白质组学结果一致。综上寻找更多可得,交泰丸可能通过影响Ppp2r2b、Cers1、Ndufv3等蛋白水平,调控鞘脂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及多巴胺能突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缩宫素低剂量脉冲式给药在剖宫产术中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中在胎儿前肩娩出后缩宫素的不同给药方式对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取2020.12至2022.12在沧州市中心医院住院行剖宫产术分娩的200例病例。随机入组方法,采用随机序列软件产生随机序列数。然后按患者就诊顺序,依次从前至后取用随机序列数分为A、B两组。A组(n=100)在胎儿前肩娩出后,3IU缩宫素第一次静脉推注,三分钟后评估生命体征,3IU缩宫素第二次静脉推注,三分钟后再次评估生命体征,最后4IU缩宫素入500ml液体维持静点;B组(n=100)在胎儿前肩娩出后,10IU缩宫素入500ml液体维持静点。通过观察指标的统计学分析来评估产妇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量、血流动力学稳定、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A、B两组产妇一般情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在术中、术后各个阶段的出血量均小于B组产妇,P<0.05。A组产妇心动过速现象的比重小于B组产妇,A组产妇低血压现象的比重小于B组。A组产妇术中低血压、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术前血红蛋白浓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变化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用药前后血红蛋白浓度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产妇在出现头晕、胸闷、面部潮红现象的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PF-03084014抑制剂>0.05;在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其他不良反应上,A组给药的效果更理想,Padolescent medication nonadherence<0.05。用药之前,两组产妇的心率差异不大,P>0.05;用药后3min两组产妇心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6min两组产妇心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用药前与用药后3min产妇心率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用药前与用药后6min产妇心率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之前,两组产妇血压差异不大,P>0.05;A、B两组用药后3min、6min产妇血压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用药前与用药后3min、6min产妇血压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体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1分钟、5分钟、10分钟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缩宫素“3-3-4”脉冲式给药相比于10IU缩宫素入500ml液体持续静点给药,可以减少剖宫产术中产时出血量、产后2小时出血量及产后24小时出血量。缩宫素“3-3-4”脉冲式给药相比于10IU缩宫素入500ml液体持续静点给药,能够减少剖宫产术中其他促宫缩药物的使用,减少子宫动脉结扎、子宫背带式缝合等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出现。缩宫素“3-3-4”脉冲式给药相比于10IU缩宫素入500ml液体持续静点给药,可以减少剖宫产术中产妇用药后的副作用,对产妇血压和心率的影响小。目前国内预防产后出血使用较多的缩宫素的剂量为20IU,但本实验在胎儿前肩娩出后使用缩宫素“3-3-4”脉冲式给药更符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F-2341066.html合人体释放缩宫素的规律,且该方案疗效显著,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给药方式,可应用于临床,但具体效果仍需前瞻性的研究或进一步探讨证实。

双贝糖浆及其君药板蓝根的入血成分分析和体外抗炎活性成分验证

板蓝根IsatidisJNJ-42756493细胞培养 Radix,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性寒、味苦,治疗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温毒发斑、丹毒、痈肿疮毒,为双贝糖浆中的君药。双贝糖浆是由板蓝根等9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但是其药效物质基础与有效成分的研究甚少。为了研究双贝糖浆的抗炎物质基础,本文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分析方法识别鉴定并比较板蓝根提取物与双贝糖浆化学成分与体内入血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君药板蓝根的抗炎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及作用机制,通过MTT法检测11个主要入血成分的细胞毒性,在细胞无毒性的安全剂量范围内,Griess法检测11个入血成分对LPS诱导的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一氧化氮(NO)的抑制作用,评价其抗炎活性。根据MTT法与Griess法的研究结果,筛选出NO活性理想的活性成分,进一步通过ELISA实验检测5个活性成分、板蓝根提取物与双贝糖浆对炎症因子TNF-α与IL-6的抑制作用,探讨板蓝根与双贝糖浆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对提升双贝糖浆的质量控制标准、完善其药效机制研究及指导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UHPLC-Q-Orbitrap HRMS方法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检测并分析板蓝根提取物和双贝糖浆中的化学成分,板蓝根水提取物中共鉴定出71个化学成分,双贝糖浆中共鉴定出66个化学成分。通过比较发现苹果酸、9(S),10(S),11(R)-三羟基-12(Z),15(Z)-十八碳二烯酸、香草酸己碳糖、5-羟甲基糠酸、靛玉红在板蓝根提取物中可以鉴定出来,但是并未在双贝糖浆中发现。通过大鼠灌胃给予板蓝根提取物和双贝糖浆,眼眶静脉丛取血,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的方法分析其体内入血成分。4’-羟基-7-甲氧基异黄酮、5-羟甲基糠酸、苹果酸、次黄嘌呤、2,5-二羟基吲哚、4-甲氧基-2,3-吲哚二酮、3-(2’-羧基苯基)-4(3H)喹唑酮仅在板蓝根提取物组中入血,靛红、3-吲哚乙酰胺、邻氨基苯甲酸-7-O-β-D-吡喃葡萄糖酯、丁香酸仅在双贝糖浆组血清样品中可以检测到,38个共同的入血成分可能是入血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板蓝根中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包含芸苔葡糖硫苷、半齿泽兰素、异牡荆素、羟基靛玉红等35个活性成分,33个板蓝根潜在抗炎靶点,主要为PTGS2,TNF,NOS2,MAPK14等,达到抗炎作用所涉及的通路主要有癌症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符合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通过体外抗炎实验,验证5-羟甲基糠醛、异牡荆素、半齿泽兰素、胞苷与色胺酮点击此处5个化学成分、板蓝根提取物与双贝糖浆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释放NO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异牡荆素、半齿泽兰素、色胺酮对LPS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释放TNF-α与IL-6的抑制作用较好,板蓝根提取物Puerpal infection与双贝糖浆能明显地抑制TNF-α、IL-6的释放,并呈良好的剂量依赖性。综上所述,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得到的君药板蓝根抗炎成分异牡荆素与半齿泽兰素,可以在板蓝根提取物与双贝糖浆给药组大鼠血清样品中检测出,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异牡荆素、半齿泽兰素为板蓝根与双贝糖浆的关键抗炎活性成分。

颗粒蛋白前体在博来霉素致肺纤维化小鼠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颗粒蛋白前体在博来霉素致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选取C57BL/6小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博来霉素模型组向气管内灌注博来Bioactive peptide霉素(5 mg/kg)后第14、28天分批处死小鼠,Dolutegravir核磁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肺组织采SBE-β-CD用HE染色和Masson 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情况,以免疫组化法检测颗粒蛋白前体在肺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颗粒蛋白前体在小鼠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光镜下观察发现,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肺组织结构完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博来霉素组小鼠肺组织结构破坏,炎症细胞浸润,呈弥漫性肺纤维化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可见博来霉素组小鼠颗粒蛋白前体在肺泡巨噬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肺组织中PGRN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PGRN可能参与了博来霉素致小鼠肺纤维化的过程。

盐胁迫条件下卵囊藻对氨氮的深度脱除及光反应器应用研究

在全球环境问题严峻的当下,氨氮排放标准和再生水标准日益严格,双碳条件的约束也对生物脱氮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活性印染废水为例,高盐情况对氨氮的处理造成很大的障碍。基于光合作用的微藻深度脱氮技术在可持续性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在净化有害物质的同时又能生成有用的生物质,整个处理过程的能耗可以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基于此,本研究以卵囊藻为模式生物,探究了含盐模拟废水中卵囊藻对氨氮的去除效率、可能的去除机制及卵囊藻的生长规律,构建了光生物反应器并评估了卵囊藻对模拟氨氮废水深度处理的效能,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首先,本研究考察了不同SO_4~(2-)水平下卵囊藻的生长特征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在2 g/L SO_4~(2-)水平下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生长对数期及生长稳定期的卵囊藻对1~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50 mg/L的含盐氨氮废水进行处理。研究结果显示,生长对数期的卵囊藻受高浓度氨氮影响较大,包括叶绿素a及蛋白质合成的受阻、抗氧化参数快速上调、硝酸还原酶活性抑制和类囊体的结构被破坏等。相比之下,生长稳定期的卵囊藻受到高氨氮浓度的影响较小,细胞量、可溶性蛋白、叶绿素a含量及抗氧化系统均未发生明显改变,仅粘质被膜受到损害。在光照强度为3500 lux,温度26±1°C,光照周期12 h昼/12 h夜条件下,处理5 d 10 mg/L氨氮去除率可达到100%。其次,为进一步研究卵囊藻对氨氮的处理潜力,本研究通过4D-DIA定量蛋白组学技术对不同氨氮水平下卵囊藻蛋白质变化进行分析。GO、KOG和KEGG功能注释及富集结果显示,碳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等通路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发生上下调,说明氨氮促进了卵囊藻碳、脂质、氨基酸等物质的合成代谢,加速了藻细胞内的物质循环。此外,大量差异蛋白质在亚细胞结构定位主要集中在叶绿体、细胞质和细胞核,进一步表明适合浓度的氨氮能够促进卵囊藻的光合作用、氮代谢和糖酵解等过程。第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搭建了容量为4 L的光生物反应器,考察了扩大规模selleck后的卵囊藻对含盐氨氮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卵囊藻的生长周期约为46 d。连续投加5次浓度为5 mg/L氨氮废水,去除率可保持在98.5%以上。连续投加5次浓度为10 mg/L氨氮,去除率可保持在96.6%以上。在此过程中,卵囊藻不仅可以有效的去除氨氮,且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藻selleck化学细胞量、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a均得到促进。但氨氮的初始浓度为50 mg/L时,处理初期卵囊藻与对照组生长规律无显著差异,但在培养后期受到显著抑制,氨氮的去除率仅为37.4%。相较之下,卵囊藻光生物反应器更适用于含盐氨氮废水的低浓度连续处理。

毛假柴龙树化学成分和四种植物中喜树碱及其类似物的分布和含量分析

本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详述了毛假柴龙树(N.tomentosa)中的化学成分,第二章对分离得到的6个CPT的E环开裂类化合物裂解规律进行了推测。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对毛假柴龙树(N.tomentosa)、青脆枝(N.nimoniana)、喜树(C.acuminata)和日本蛇根草(O.japonica)四种植物不同组织部位中的CPT及其类似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第五章是对CPT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CPT及其衍生物由于其显著的抗癌活性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临床癌症治疗上对CPT类药物的需求不断增selleck抑制剂长,导致CPT出现严重短缺,亟待发掘新的产CPT的植物资源。毛假柴龙树(N.tomentosa)是茶茱萸科假柴龙树属植物,该属植物富含抗肿瘤活性物质喜树碱,目前对于该属植物研究较多的只有青脆枝(N.nimoniana)和马比木(N.pittosporoides),毛假柴龙树(N.tomentosa)为云南特有植物,目前对于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较少,为了探究该植物是否为新的CPT的植物资源,我们对毛假柴龙树(N.tomentosa)开展植物化学分析,从中分离和鉴定了29个化合物,包括17个喜树碱类化合物(1-17),1个新木脂素类化合物(18),2个木脂素类化合物(19-20),5个类胡萝卜素类化合物(21-25),5个黄酮类化合物(26-2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hepatic hemangioma9,10,12,15和17是具有开放E环的CPT类似物。鉴于具有开放E环的CPT类似物修饰后存在重要抗癌活性,本课题进一步针对毛假柴龙树发现的这6个CPT类似物开展了质谱裂解规律分析,以期为在其他植物中快速检测这些化合物提供参考。与此同时,基于CPT(13)和其已知类似物(2-8,11,14,16,30-38)的裂解模式,进一步研究了这些化合物在毛假柴龙树(N.tomentosa)、青脆枝(N.nimselleckchem MK-4827oniana)、喜树(C.acuminata)和日本蛇根草(O.japonica)不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和含量大小。以上研究成果不仅为CPT及其类似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植物资源,而且为提高已知CPT植物资源的利用率奠定了基础。

西瓜枯萎病菌多聚ADP核糖聚合酶FonPARP1在致病性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

西瓜枯萎病是一种由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引起的土传真菌病害,严重危及西瓜的产量和品质,成为制约我国西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然而,目前关于西瓜枯萎病菌致病性分子机制的认识仍非常有限。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几乎所有生物中的可逆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主要由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负责,而多聚ADP核糖水解酶[Poly(ADP-ribose)glycohydrolase,PARG]则消除底物上的ADP核糖基化修饰。本文结合生物化学、质谱分析、分子生物学、植物病理学等技术方法,研究了西瓜枯萎病菌中多聚ADP核糖聚合酶Fon PARP1和多聚ADP核糖水解酶Fon PARG1共同介导的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在致病性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西瓜枯萎病菌中存在一个多聚ADP核糖聚合酶基因Fon PARP1和一个多聚ADP核糖水解酶基因Fon PARG1。Fon PARP1含BRCT、WGR、PARP1_reg和PARP1等四个保守结构域,而Fon PARG1含一个保守的PARG_cat结构域。构建了Fon PARP1和Fon PARG1的敲除突变体ΔFon PARP1和ΔFon PARG1及回补菌株ΔFon PARP1-C。基础生物学表型分析结果表明Fon PARP1参与调控西瓜枯萎病菌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菌丝生长以及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而Fon PARG1仅在西瓜枯萎病菌非生物胁迫响应中起作用。Fon PARP1敲除突变体ΔFon PARP1减弱在西瓜上的致病性,导致其在植株内侵染定殖和生长能力显著下降;而ΔFon PARG1不影响在西瓜上的致病性。Fon PARP1定位在细胞核中并具有多聚ADP核糖聚合酶活性,能在体外发生自我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Fon PARP1保守结构域BRCT、WGR、PARP1_reg和PARP1缺失或关键活性位点E729突变后不再具有多聚ADP核糖聚合酶活性MRTX849纯度,也不能回补ΔFonbioreactor cultivation PARP1在非生物胁迫响应和致病性等方面的缺陷表型。Fon PARG1与Fon PARP1间存在互作关系,Fon PARG1具多聚ADP核糖水解酶活性,并能在体外水解Fon PARP1上的自我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鉴定到西瓜枯萎病菌中53个可能的Fon PARP1互作因子,其中Fon Kin4是一个与有丝RAD001研究购买分裂相关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并证实了Fon Kin4与Fon PARP1间的互作关系。构建了Fon Kin4敲除突变体ΔFon Kin4,表型分析结果表明Fon Kin4在西瓜枯萎病菌营养生长、无性繁殖、大型分生孢子形态、非生物胁迫响应以及致病性中起作用,并影响西瓜枯萎病菌在植株内定殖和生长的能力。Fon Kin4定位于隔膜,含有一个保守的S_TKc结构域,具丝/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能够在体外发生自我磷酸化修饰。Fon Kin4上的S_TKc保守结构域和T462活性位点是Fon Kin4蛋白激酶活性所必需的,且这个酶活性与其在基本生物学表型、非生物胁迫响应以及致病性等方面的功能有关。Fon Kin4在体外磷酸化修饰Fon PARP1,但不能被Fon PARP1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Fon Kin4对Fon PARP1的磷酸化修饰促进Fon PARP1多聚ADP核糖聚合酶的活性。Fon PARP1能与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Fon Pdi1互作,Fon PARP1中含BRCT结构域的N端是其与Fon Pdi1互作的区域,但Fon PARP1不能与其他Fon Pdis互作。Fon PARP1能特异性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Fon Pdi1。Fon PARG1与Fon Pdi1存在互作关系,并能水解Fon Pdi1上由Fon PARP1介导的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鉴定到Fon Pdi1上21个发生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位点,其中13个谷氨酸位点为关键修饰位点;Fon Pdi1上的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水平影响其与Fon PARP1之间的互作强度、PDI活性和致病性功能。Fon PARP1和Fon Pdi1的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在内质网稳态和功能中起作用,影响胞外果胶酶分泌。本研究揭示了由Fon PARP1和Fon PARG1介导的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在西瓜枯萎病菌致病性中的作用,明确了Fon PARP1在西瓜枯萎病菌致病性中的功能受上游Fon Kin4的磷酸化调控,阐明了Fon PARP1通过多聚ADP核糖基化修饰Fon Pdi1从而调控其在西瓜枯萎病菌PDI活性、内质网稳态和功能、致病性中的作用。这些结果为进一步解析西瓜枯萎病菌致病性的分子网络提供新的思路。

奥氮平联合地西泮对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的疗效及机制分析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地西泮对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奥氮平治疗,观察组给予奥氮平联合地西泮治疗,均治疗7 d。对比2组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human‐mediated hybridizationNSE)、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观此网站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18%,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2组治疗前GFAP、S100β、NSE、NGF和BDNF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GFAP、S100β和NSE水平均低于同组治NN2211细胞培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NGF和BDNF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地西泮治疗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用奥氮平,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华南地区花鰶的个体生物学特征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花鰶(Clupanodon thrissa)隶属于鲱形目(Clupeiformes)鲱科(Clupeidae)花鰶属(Clupanodon),其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沿岸和河流中,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沿海水域,是河口重要的洄游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由于渔业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变化,花鰶的产量急剧下降,因此有必要对花鰶的资源现状进行评估。然而目前关于花鰶的研究不多,近年来有关花鰶个体生物学特征、种群遗传结构及资源现状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以华南地区不同水系的花鰶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珠江口花鰶种群进行逐月生物学性状测定,结合历史数据分析其生活史特征年际变化情况;通过形态学特征、线粒体序列和核基因等分子标记对不同花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评估,分析花鰶在空间尺度上遗传组成变化及其成因,为花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珠江口花鰶种群进行逐月生物学性状测定,结果表明雌性花鰶的平均体长为(173.60±17.10)mm,平均体重为(92.30±24.37)g,雄性平均体长为(155.94±15.Cobimetinib采购10)mm,平均体重为(65.81±19.97)g。花鰶种群由0~+~5~+龄个体组成,以1~+~3~+龄为主。花鰶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1×10~(-5)L~(3.0525)(R~2=0.9057),为匀速生长类型。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珠江口花鰶的生长特性,生长参数分别为:渐进体长L_∞=176.14 mm,渐进体重W_∞=71.70 g,生长系数k=0.62,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_0=-0.27,生长特征指数φ=4.28,生长拐点年龄t_i=1.53。雌雄比例为2.28:1,雌鱼显著多于雄鱼。性腺成熟系数和肝体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肝脏可能为性腺发育提供能量。推测繁殖期为3~7月,绝对繁殖力为1625~72882粒,平均值为(20361±2601)粒,相对繁殖力为19~602粒/g,平均值为(190±23)粒/g。卵径频率分布呈单峰型,为一次性产卵鱼类。与历史数据相比,花鰶的繁殖力呈下降趋势,因此需加强对其资源的保护和研究。2.对华南地区12个花鰶地理群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群体的大部分形态测量值变异系数均较低,且主成分分析中各群体之间发生大量重叠,表明花鰶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变异较小。判别分析表明大部分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均较高(判别准确率>80%),综合判别率为88.7%,说明用于建立判别函数的形态指标可以有效区别不同群体,但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也具有一定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广西流域的北海、合浦和钦州群体在形态上与广东鉴江的茂名群体和韩江的潮州群体关系更密切,形态差异较小,而与福建流域的宁德群体与珠江流域6个群体的关系相对较远。3.基于线粒体基因Cyt b和D-loop对12个花鰶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花鰶种群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886±0.010和0.968±0.004,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5±0.0001和0.0087±0.0002,均表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其中茂名群体表现为低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模式,可能近期经历了遗传瓶颈。单倍型网络图和系统发育树显示,广西流域的钦州、北海和合浦群体形成明显的谱系聚类,茂名群体也形成较明显的分支。AMOVA分析表明种群变异主要来源于组群间和种群内部,说明花鰶组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Cyt b基因的遗传分化指数F_(ST)值范围为-0.0127~0.8298,D-loop区的F_(ST)值范围为-0.0219~0.8564,结果显示宁德、潮州、茂名、北海、合浦和钦州群体分别与其他群体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分化,除了宁德和清远群体之间以及北海、合浦和钦州群体之间的分化程度较低。各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距离位于0.0003~0.0037(Cyt b)和0.0005~0.0129(D-loop)之间,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4.基于核基因RAG1和RAG2对12个花鰶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花鰶种群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00±0.010和0.973±0.004,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5±0.0001和0.0048±0.0001,均表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说明该种群可能经历了快速的种群扩张。单倍型网络图和系统发育树显示,12个花鰶群体没有根据地理位置形成明显的谱系聚类或分支。AMOVA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部,说明花鰶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较少。RAG1基因的F_(ST)值范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围为-0.0592~0.2828,RAG2基因的F_(ST)值范围为-0.0243~0.1984,结果显示宁德、北海、合浦和钦州群体主要与广东流域的群体之间存在较明显的遗传分化;潮州与中山、茂名群体之间存在中等遗传分化。各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距离位于0.0017~0.0029(RAG1)和0.0045~0.0088(RANSC 119875化学结构G2)之间,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