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指数预测I~IIa期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效能研究

目的探讨肺气肿指数(EI)预测I~IIa期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呼吸系Antibiotics detection统并发症的效能。方BIBW2992配制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115例行肺叶切除术的I~IIa期肺癌患者(A组)的资料,选取同期体检的103例健康者为对照(B组)。对比两组EI、肺功能,A组不同临床分期EI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低氧血症、肺动脉栓塞和呼吸衰竭等);分析术前EI与I~IIa期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关系和其对后者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E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EI在Ⅰa期、Ⅰb期、Ⅱa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呼吸系统AMG510作用并发症发生率13.04%。A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_(1))、第1秒用力呼气量实测值占预测值的比值(FEV_(1)%预测值)均低于B组(P<0.05),A组EI与FVC、FEV_(1)、FEV_(1)%预测值均呈负相关(r=-0.726、-0.709、-0.684,P=0.019、0.028、0.042)。A组有呼吸系统并发症患者术前EI高于无呼吸系统并发症患者(P<0.05)。合并糖尿病、术前中度肺通气障碍、吸烟史、术前EI均是A组术后有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EI预测I~IIa期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最佳截断点为10.12%,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0.00%、83.00%和0.843。结论EI在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预测中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右侧前入路与左侧入路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右侧前入路与左侧入路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2015-01~2017-012在南阳市南石医院行左侧入路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的43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A组;采集医院同期selleck抑制剂行右侧前入路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的43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B组。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及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两组3年生存情况。结graft infection果:与A组相比,B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较CP-690550细胞培养少,淋巴结清扫数目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体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侧入路与右侧入路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的术后并发症发生及中远期生存情况相当,但右侧入路手术用时短,术中出血量少,淋巴结清扫数目多,患者术后恢复快。

Fscn1基因在NSCLC中的表达、生物学功能信号通路富集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肌动蛋白结合蛋白(Fscn)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分析人类肿瘤基因组(TCGA)数据库中Fscn1基因的表达情况。在STRING数据库中建立Fscn1基因及其相关蛋白互相作用网络,对网络中的蛋白LGX818半抑制浓度进行功能富集。采用生存分析探讨Fscn1基因高低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的预后关系。同时回顾性分析NSCLC患者5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术标本中NSCL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Fscn1基因CCRG 81045核磁编码蛋白表达水平,分析比较Fscn1基因编码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Fscn1基因在多种肿瘤中表达水明显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且在NSCLC患者中Fscn1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Fscn1基因相互作用较为紧密的蛋白网络共有节点数共51个,相互作用关系446个,区域聚类指数为0.75,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富集显著(P<0.05)。Fscn1基因及其相关蛋白功能主要富集于蛋白相互连接。Fscn1基因正相关表达最显著Medical expenditure的基因为SPHK1基因(r=0.53);与Fscn1基因负相关表达最显著的基因为跨膜蛋白(TMEM)125(r=-0.38)。生存分析显示高低表达组总生存(HR=1.3,P<0.05)显著低于低表达组;但高低表达组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无明显差异(HR=0.82,P>0.05)。进一步根据病理类型分为鳞癌和腺癌,结果显示肺腺癌中,Fscn1基因mRNA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显著低于低表达者(HR=1.6,P<0.05)。Fscn1基因编码蛋白在NSCLC患者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6%(36/51)和17.6%(9/51)。Fscn1基因编码蛋白在NSCLC患者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Fscn1基因编码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N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P<0.05)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Fscn1基因在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且可能参与了肺癌的转移过程。通过靶向一致Fscn1基因表达,有望成为NSCLC治疗的新靶点。

肺癌合并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研究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的 探讨肺癌合并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E)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39例肺癌合并APE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按照1∶2比例选择年龄、性别RP56976半抑制浓度类似同时期收治的单纯肺癌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肿瘤情况、治疗方式、实验室指标及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两组的生存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合并AP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Proteasome抑制剂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ZP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病理类型、TNM分期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HB、WBC、ALB、D-Dimer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ZPS评分≥2、D-Dimer、WBC是肺癌合并AP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ZPS评分≥2、高D-Dimer、高WBC肺癌患者更易患APE。肺癌合并APE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应进一步加强对肺癌合并APE的防治工作。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接收的120例高度疑似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行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手术或此网站病理穿刺活检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不同病理分期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结果及其与手术或病理穿刺活检结果的诊断一致性。分析神经母细胞瘤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并判断肿瘤内部血流分级。结果 以手术或病理穿刺活检结果为金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高于二维超声(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病理分期为1期37例,2A期18例,2B期4例,3期28例,4期13例。在神经母细胞瘤病理分期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手术或selleck产品病理穿刺活检结果的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780)。二维超声显示肿瘤形态不规则。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瘤内部存在钙化灶,血流信号较丰富。肿瘤内部血流分级为0级6例,Ⅰ级30例,Ⅱ级25例,Ⅲ级39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较高。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罗替尼治疗后中医证型与近期疗效相关性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PF-03084014临床试验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罗替尼治疗后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吸烟、PS评分、TNM分期、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参考,同时为中medical communication医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来源于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门诊和住院接受安罗替尼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病例信息,将数据录入excel表中,采用双人双录,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例安罗替尼治疗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气阴两INCB28060核磁虚证最多,其次是脾虚痰湿证、肺脾气虚证、痰热壅肺证、热毒证、瘀滞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S评分、病理类型、气阴两虚证、脾虚痰湿证、肺脾气虚证与近期疗效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以PD作为对照,PS评分为0分、病理类型为鳞癌、气阴两虚证、脾虚痰湿证、肺脾气虚证的晚期NSCLC患者PR疗效好,病理类型为鳞癌、气阴两虚证、脾虚痰湿证、肺脾气虚证的晚期NSCLC患者SD疗效好。结论:晚期NSCLC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证、脾虚痰湿证、肺脾气虚证、痰热壅肺证、热毒证、瘀滞证为主,且近期疗效与PS评分、病理类型、气阴两虚证、脾虚痰湿证、肺脾气虚证有关。

CT-3D技术引导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AFP-L3、DCP、CEA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CT三维重建(CT-3D)技术引导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FA)治VX-445分子式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效果及对患Probiotic product者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癌胚抗原VP-16采购(CE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PL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RFA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CT-3D技术引导下行TACE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血清AFP-L3、DCP、CEA水平及复发转移与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DCR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56.67%(P<0.05)。两组肝区疼痛、发热、胸腔积液、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AFP-L3、DCP、CE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24个月,观察组复发或远处转移率低于对照组,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3D技术引导TACE联合RFA治疗中晚期PLC可进一步提升疗效,降低血清AFP-L3、DCP和CEA水平,减少肿瘤负荷,延长生存期。

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术后美观度比较

目的:比较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两种术式治疗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术后美观度。方法:对2014年10月-2017年10月笔者医院收治的9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9例,改良根治术)selleck与观察组(46例,保乳术)。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近期疗效、术后美观度、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及术后满意度情况,评估两种手术方法的安全性,比较术后3年生存率及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总有效率、术后3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相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乳房美学效果优良率为8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0.8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问卷评分为(88.65±6.5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0.65±3.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107,PDolutegravir小鼠<0.001)。结论:保乳术与medical audit改良根治术疗效相当,均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但保乳术术后美观度及安全性更佳,且患者满意度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1990—2019年江苏省肺癌疾病负担及其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研究

[目的]分析1990—2019年江苏省肺癌疾病负担及其危险因素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分析1990—2019年江苏省居民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过早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运用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估计肺癌不同危险因素的归因水平。[结果] 1990年和2019年江苏省居民肺癌的标化发病率分别是32.90/10万、42.02/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3.69/10万、34.71/10万,过早死亡率分别为2.29%、1.86%,标化DALY率分别为1 084.91/10万、409.60/10万。30年间,男性、女性及合计标化发病率年均分别增加了0.71%(t为6.05~10.79,PCompound C试剂均<0.001)、1.04%(t为6.05~10.79,P均<0.001)和0.83%(t为6.05~10.79,P均<0.001),男性及全人群过早死亡率年均分别下降了1.02%(t=-7.04,P<0.001)和0.68%(t=-6.52,P<0.001),但男性、女性、男女合计标化死亡率(t=-0.55,P>0.05;t=1.93,P>0.05;t=1.01,P>0.05)及女性过早死亡率(t=germline epigenetic defects-1.00,P>0.05)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标化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率(t为-5.27~-4.99,P均<0.001)、标化DALY率(t为-5.27~-4.99,P<0.001)均呈现下降趋势,标化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率则呈现上升趋势(t=9.16,P均<0.001),YLL在DALY中占比高达98.55%。在肺癌的归因顺位中,吸烟居首要原因,家庭空气污染由第2位下降至第8位,而大气颗粒物污染和二手烟的顺位上升。[结论]江苏省肺癌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发病水平仍在上升,SAHA应将控烟及环境治理作为肺癌防控的重要手段,将中老年及男性人群作为重点关注人群,要关注肺癌疾病负担在女性中的增长趋势。

基于T分期探讨肝内胆管癌淋巴结清扫数目

目的 在不同T分期肝内胆管癌(ICC)中探究最佳的淋巴结清扫数目范围。方法 从SEER数据库提取I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生存资料,运用平滑曲线拟合及阈值饱和效应分析探究不同T分期最佳淋巴结清扫数目范围。结果 共纳入ICC患者667例,T1b+T2期、T3期存在淋巴结清扫数IDN-6556目与全因死亡相对危险度的阈值饱和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on-medullary thyroid cancer6、0.033),拐点分别为6、4个;T1a期、T1b+T2期、T3期存在淋巴结清扫数目与阳性淋巴结数目的饱和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29、0.001),拐点分别为5、11、12个。T4期全因死亡相对危险度随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增加出现上升趋势。结论 GW-572016纯度个体化淋巴结清扫策略对ICC患者更具有应用价值,建议T1a期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超过5个,T1b+T2期6~11个,T3期4~12个;不建议对T4期行常规淋巴结清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