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与腹腔镜行胃癌D2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术近期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机器人胃癌D2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胃癌的近期疗效。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2011年1月—2020年12月发表的有关胃癌D2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术中机器人胃切除术(Robotic gastrectomy,RG)和腹腔镜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mediator subunitgastrectomy,LG)对比的文献,应用Re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ortezomib.htmlvMan 5.4、Stata 16.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研究共23篇,累计样本量6 140例,其中RG组2 491例,LG组3 649例。Meta分NN2211体内析结果显示,与LG组比较,RG组手术时间更长(MD=20.91,95%CI:10.28~31.55,P<0.01),但术中出血量更少(MD=-31.16,95%CI:-40.84~-21.48,P<0.01),淋巴结清扫数量更多(MD=3.00,95%CI:1.73~4.28,P<0.01),术后住院时间更短(MD=-0.66,95%CI:-1.19~-0.14,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缩短(MD=-0.28,95%CI:-0.41~-0.14,P<0.01),术后经口进食时间缩短(MD=-0.20,95%CI:-0.26~-0.14,P<0.01),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OR=0.72,95%CI:0.61~0.84,P<0.01),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更低(OR=0.58,95%CI:0.43~0.79,P<0.001),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更低(OR=0.54,95%CI:0.33~0.88,P<0.05),手术切口长度更短(MD=-3.17,95%CI:-6.03~-0.30,P<0.05);而两组术后切口感染、术后吻合口出血、术后肠梗阻、术后肺部感染、术后腹腔感染、肿瘤上切缘距离、肿瘤下切缘距离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胃癌D2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时间较腹腔镜手术时间长,在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住院时间数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经口进食时间、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方面均有较大优势,提示机器人胃癌D2淋巴结清扫术在近期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可以降低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及吻合口漏发生率,加快术后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锦灯笼醇提取物通过lncRNA AK093987基因的表达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锦灯笼醇提取物对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AK093987的影响,以及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的调控作用与机制。方法 结肠癌细胞HT29分为8组,即对照(NC组),2.5、5、10μg/ml锦灯笼醇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转染si-NC(si-NC组),转染si-lncREPZ-6438分子量NA AK093987(si-lncRNA AK093987组),10μg/ml锦灯笼醇提取物+转染pcDNA-NC(高剂量+pcDNA-NC组),10μg/ml锦灯笼醇提取物+转染pcDNA-lncCalbiochem Probe IVRNA AK093987(高剂量+pcDNA-lncRNA AK093987组)。应用Western blot、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流式细胞仪和qRT-PCR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活化-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caspase-3)表达、细胞增殖能力、凋亡率和lncRNA AK093987表达。结果 与NC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组锦灯笼醇提取物减少结肠癌细胞HT29中CyclinD1蛋白、lncRNA AK093987的表达水平,降低细胞增殖能力,增加凋亡率、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lncRNA AK093987组结肠癌细胞HT29中lncRNA AK093987、CyclinD1蛋白的表达水平和增殖能力低于si-NC组,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和凋亡率高于si-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BH589研究购买(P<0.05)。高剂量+pcDNA-lncRNA AK093987组结肠癌细胞HT29中lncRNA AK093987、CyclinD1蛋白的表达水平和增殖能力高于高剂量+pcDNA-NC组,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和凋亡率低于高剂量+pcDNA-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锦灯笼醇提取物通过下调lncRNA AK093987表达,减轻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加速凋亡。

NATD/FOXA2信号通路对乳腺癌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基于N-α-乙酰基转移酶D(NATD)/叉头框蛋白A2(FOXA2)信号通路探讨其对乳腺癌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对不同转移能力的乳腺癌细胞系(人细胞系MDA-MB-231及其对肺转移衍生物LM2、MCF10CA1h及其转移性等基因系MCF10CA1a)进行了质谱组学分析。构建NATD过表达和敲减的MDA-MB-231和LM2细胞模型,并通过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在不同时点使用生物发光成像测量了肺转移负担。通过高通量反相蛋白质阵列和RNA免疫沉淀测序(RIP-Seq)分析鉴定NATD靶标。对于救援实验,MDA-MB-231细胞与FOXA2和NATD过表达质粒体共转染48 h。通过Transwell测定评估细胞侵袭和迁移。分别进行免疫荧光或Western blot测定NATD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表达。结果:质谱组学分析确定NATD是受调控的蛋白质之一,并且Western blot证实了NATD蛋白在LM2和MCF10CA1a转移癌细胞中的表达高于MDA-MB-231和MCF10CA1h亲本癌细胞。NATD过表达MDA-MB-231细胞显著加剧了小鼠肺转移负担并缩短了动Telaglenastat化学结构物的存活期;相比之下,NATD敲减LM2细胞减少了小鼠的肺定植并延长了无转移生存期。通过高通量反相蛋白质阵列和RIP-Seq分析鉴定FOXA2作为NATD靶标。在NATD过表达的MDA-MB-231细胞中,FOXA2表达明显降低。NATD过表达介导的对MDA-MB-231细胞侵袭和迁移的促进作用被FOXA2过表达逆转。此外,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NATD过表达介导MDA-MB-231细胞的EMT过程,而FOXA2过表达逆转了NATD对EMT过程的诱导作用。结论:NATD通过控制FOXA2介导的EMT来促进乳腺癌转移。因此,靶向NATLY-188011D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FOXA2轴可能是治疗乳腺癌的新策略。

NLRP3、Caspase-1、IL-6、TNF-α与突发性聋疗效的关系

目的 探讨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与突发性聋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2例(99耳)突发性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低频下降型11例11耳,高频下降型22例24耳,平坦型52例56耳,全聋型7例8耳,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NLRP3炎症小体、Caspase-1、TNF-α、IL-6Cobimetinib试剂表达水平,分析不同听阈曲线类型患者的差异及其与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 平坦型、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全聋型患者治疗前的血清NLRP3、Caspase-1、TNF-α、IL-6水平依次升高,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LRP3、Caspase-1、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SAHA体外统计学意义(P<0.05);92例中,痊愈17例,显效22例,有效34例,无效19例,不同疗效患者治疗前的NLRP3、Caspase-1、TNF-α、IL-6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NLRP3、Caspase-1、TNF-α、IL-6表达水平组间两两比较,痊愈组低于显效组,显效组低于有效组,有效组低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LRP3、Caspase-1、TNF-α及IL-6表达水平均与突发性聋疗效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23、-0.658、-0.543、-0.479(P<0.001)。结论 突聋患者血清NLRP3炎症小体、Casheme d1 biosynthesispase-1、TNF-α、IL-6水平均与疗效呈负相关。

新辅助治疗模式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目的对新辅助治疗模式下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进行调查, 探讨新辅助治疗前至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 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完整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并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LAR)联合保护性造口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1)新辅助治疗前行直肠MRI评估为mT3~4b或mN1~2而无远处转移(M0)的患者, 同时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2)新辅助治疗前活检病理确诊直肠腺癌;(3)行完整周期的新辅助治疗;(4)接受根治性保肛手术治疗, 术式均为LAR联合保护性造口, 已经完成造口还纳, 同时随访12个月以上。排除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Ⅳ~Ⅴ级、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者、过去5年内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疾病史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禁忌者后, 共纳入83例患者, 男性51例(61.4%), 中位年龄59岁, 体质指数(24.4±3.1)kg/m2GSKJ4化学结构。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机构生活质量问卷的结直肠癌模块(EORTC QLQ-CR29)、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Wexner便秘评分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 分别调查了解患者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 包括直肠肛门功能、性功能等方面。量表的各项分值采用M(P25, P75)表示。结果 (1)EORTC QLQ-CR29评分显示, 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 患者焦虑[分别为64.4(52.0, 82.5)分、75.3(66.0, 89.5)分、82.6(78.0, 90.0)分、83.6(78.0, 91.0)分]和担心身体形象[分别为76.8(66.0, 92.0)分、81.1(76.5, 91.5)分、85.5(82.5, 94.0)分、86.1(82.0, 92.0)分]均有所改善(均P0.01);盆腔痛[分别为5.4(2.0, 8.0)分、5.0(2.0, 7.8)分、3.9(1.0, 5.0)分、3.0(1.0, 5.0)分]、尿失禁[分别为15.7(7.0, 22.0)分、11.1(0, 17.5)分、10.0(0, 17.0)分、9.9(0, 16.0)分]、阳痿[分别为14.3(4.2, 19.0)分、12.2(0, 16.8)分、5.6(0, 10.0)分、5.2(0.2, 8.0)分]、尿频[分别为26.4(13.0, 38.5)分、13.9(0, 20.0)分、13.4(2.5, 21.5)分、13.2(2.0, 20.0)分]和黏液血便[分别为4.7(3.0, 6.0)分、2.6(0, 5.0)分、2.2(0, 5.0)分、1.9(0, 4.0)分]等症状均有改善(均P0.01)。在改善男性性功能、腹痛、口干、担心体质量改变、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 评分存在波动, 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均有改善(均P0.05)。在女性性功能、排尿困难、味觉障碍和排粪失禁方面, 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均P0.05)。(2)IIEF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模式前后, 各项评分均接近, Agricultural bioma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直肠肛门功能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 患者的排气失禁[分别为3.1(0, 4.0)分、2.3(0, 4.0)分、1.8(0, 4.0)分、1.2(0, 3.0)分]和急迫排粪[分别为7.2(0, 11.0)分、5.2(0, 11.0)分、2.9(0, 9.0)分、1.7(0, 0)分]症状均有改善(均P0.01);在改善不完全排空感方面, 患者症状存在波动, 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有改善(均P0.05);在需要协助排粪[分别为0(0, 0)分、0.7(0, 1.0)分、0.6(0, 1.0)分、0.7(0, 1.0)分]和排粪失败[分别为0.2(0, 0)分、1(0, 2.0)分、0.8(0, 1.5)分、0.8(0, 1.0)分]方面, 患者症状呈现恶化趋势(均P0.01)。对新辅助治疗效果不同的患者进行分层分析, 比较术前与新辅助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改变情况。新辅助治疗较不敏感与较敏感的患者在功能、症状方面改变大致相同, 区别在于, 较不敏感的患者在排尿困难、尿失禁、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症状显著改善(均P0.05), 而较敏感患者在便频方面症状改善(P0.05)。结论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 新辅助放化疗后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治疗模式可以从许多方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需注意患者ICI 46474溶解度在需要协助排粪及排粪失败方面, 呈现恶化趋势。

多聚嘧啶区结合蛋白1通过调控基因的可变剪接促进胆管癌细胞的生长、迁移及侵袭能力

胆管癌是一种起病隐匿、侵袭性强、致死率高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多聚嘧啶区结合蛋白1(polypyrimidine tract-binding protein 1, PTBP1)已被报道,在多种类型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并参与癌症进展,但其在胆管癌中的作用仍未见报道。该研究旨在探讨PTBP1在胆管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并初步解析其分子机制。本文利用公开的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分析了胆管癌及癌旁组织中的PTBP1 mRNA表达水平。结果IACS-010759分子量显示,PTBP1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 < 0.05)。随后,在胆管癌细胞系RBE和HuH28中,通过CCK-8和细胞平板克VP-16隆实验,评价了PTBP1对胆管癌细胞生regeneration medicine长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过表达PTBP1可显著促进胆管癌细胞的生长(P < 0.01),而敲低PTBP1显著抑制胆管癌细胞的生长(P < 0.001)。Transwell和Invasion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PTBP1可显著促进胆管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 < 0.001),而敲低PTBP1显著抑制胆管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 < 0.001)。转录物组测序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在胆管癌细胞中,敲低PTBP1后上调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于p53信号通路;而下调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于胆固醇代谢、Rho GTPase和TGF-β等信号通路。基于上述转录物组测序数据,本文还分析发现,敲低PTBP1可导致一系列基因发生异常的mRNA可变剪接事件,例如参与TGF-β调控的TGIF1及与p53活性相关的GNAS基因等。综上所述,PTBP1可能通过调控一系列基因的可变剪接而影响多个癌症相关的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胆管癌的进展。

观察肺癌术后乳糜胸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效果

目的:观察肺癌术后乳糜胸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11月房山区良乡医院收治的40例肺癌术后乳糜胸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参照组应用保守治疗,试验组应用手术治疗。对比两组肺癌术后乳糜胸患者治疗前后引流液中甘油LY294002体外三酯水平、乳糜胸再次发病时间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引流液中甘油三酯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引流液中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乳糜胸再次发病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参照GSKJ4采购genetic epidemiology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术后乳糜胸患者使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效果均较好,但后者较前者的乳糜胸再次发病时间短、引流液中甘油三酯水平低。

抑制TLR4表达在雷公藤内酯醇增强胃癌BGC823细胞对5-FU敏感性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selleck抑制剂酯醇(TPL)是否可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4(TLR4)表达以增强胃癌BGC823细胞对5-FU的敏感性,并分析其相关的下游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TPL以及TPL联合5-FU对BGC823细胞的增殖的影响。将BGC823细胞分为对照组、5-FU组(仅予5-FU)、TPLintramedullary abscess+5-FU组以及脂多糖(LPS)+TPL+5-FU组;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Compound 3核磁lot检测TLR4、磷酸化AKT(p-AKT)、Survivin、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TPL可呈浓度-时间依赖性的抑制BGC823细胞增殖。与5-FU组比较,TPL联合5-FU后对BGC823细胞的抑制率明显增加(P<0.01),其5-FU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显著降低(P<0.01)。与5-FU组比较,TPL+5-FU组凋亡细胞数和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增加(P<0.01);而LPS+TPL+5-FU组凋亡细胞数以及细胞凋亡率均较TPL+5-FU组显著下降(P<0.05)。TPL+5-FU组的TLR4、p-AKT、Survivin蛋白表达均较5-FU组下降,而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与TPL+5-FU组比较,LPS+TPL+5-FU组的p-AKT、Survivin蛋白表达增加,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结论:TPL具有增强BGC823细胞对5-FU敏感性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TLR4表达,进而阻断PI3K/AKT通路、下调Survivin表达并促进Caspase-3活化有关。

低钠血症对老年肺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钠血症对老年肺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肺癌患者158例,根据患者血钠水平分为低钠血症组32例、正常血钠组126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并分析低钠血症对老年肺癌生存情况的影响。结果 两组肿瘤类型、卡氏评分(KPS)、TNM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及吸烟年限比较差此网站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钠血症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正常血钠组(P<0.05)。正常血钠组生存情况显著优于低钠血症组(P<0.05)。对可能影响肺癌生存的各因素进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低钠血症、小细胞肺癌及高龄(≥80岁)进入回归模型,为影响肺癌患者生存情况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 肺癌患者并发低钠血症可影响患者临床治疗疗Immunoproteasome inhibitorMK-4827使用方法,同时影响患者生存情况,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患者低血钠症,对于改善患者生存预后可能具有正向作用。

伴恶性高血压IgA肾病临床、病理及中医证候特征研究

背景IgA肾病(IgAN)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同时也是引起肾实质性恶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既往研究认为伴恶性高血压的IgAN临床病情和肾脏病变程度均比无恶性高血压的IgAN严重,但尚不清楚IgAN患者发生恶性高血压的中医危险因素。目的 分析IgAN患者发生恶性高血压的中西医相关因素,探索其中医病机。方法 纳入2013年12月至2021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158例原发性IgAN患者为研Y-27632化学结构究对象,应用PASS 15.0软件中的变量相关性检验进行样本量估算,最终纳入IgAN伴恶性高血压(MHT)患者17例作为IgAN-MHT组,按照1:5比例随机抽取同时期85例无恶性高血压的IgAN患者作为IgAN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病理及中医证候的差异。采用Lasso回归对93个中医证候信息进行筛选降维,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伴恶性高血压IgAN的中医证候相关因素。结果 IgAN-MHT组首发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或恶心呕吐比例、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比例、入院时平均动脉压、最高收缩压、最高舒张压、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无机磷、血镁、24h尿蛋白定量acute oncology水平、CKD3期~5期的比例、血瘀证比例,气虚证中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胫酸腿软、头目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症状的比例,阴虚证中视物模糊、飞蚊症症状的比例,血瘀证中爪甲青紫、舌色紫暗症状的比例,肾内动脉硬化比例高于IgAN组;而首发临床表现为尿检异常比例、高血压病史比例、临床诊断为慢性肾炎综合征的比例、血IgM、血IgG水平、eGFR水平低于IgAN组(P<0.05)。两组伴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病变(T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N-MHT的常见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IgAN-MHT和血瘀证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IgAN-MHT患者男性比例、24h尿蛋白定量和气虚证相关(P<0.05),无机磷、血钾和阴虚证相关(P<0.05),IgAN-MHT患者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血瘀证相关(P=0.040)。多因素LogistiBMN 673分子式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头痛[OR=7.895,95%CI(1.643,37.935),P=0.010]、视物模糊[OR=5.499,95%CI(1.207,25.053),P=0.028]、口干喜饮[OR=10.079,95%CI(2.289,44.373),P=0.002]、爪甲青紫[OR=18.312,95%CI(2.179,153.884),P=0.007]是伴恶性高血压IgAN的影响因素。结论 (1)IgAN-MHT肾功能更差,肾脏病理损伤更重。(2)IgAN-MHT的常见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3)IgAN-MHT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与中医气虚证、阴虚证和血瘀证具有一定相关性。(4)中医证候中头痛、视物模糊、口干喜饮、爪甲青紫是伴恶性高血压IgAN的相关因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关注并改善患者的气虚、阴虚、血瘀相关症状,有可能减少IgAN患者伴恶性高血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