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HSP90α和癌组织基因HSP90AA1在肺癌中的高表达及预后价值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和癌组织基因HSP90AA1在肺癌中的高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109例肺癌患者为实验组;36例肺部炎症患者为参照组;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间血清HSP90α水平的差异;分析HSP90α与临床参数的关系;从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数据分析HSP90AA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探讨HSP90AA1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血清HSP90α水平高于参照组和对照组(P <0.05);HSP90α诊断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898 (P <0.05);肺鳞癌组、小细胞癌组HSP90α表达高于腺癌组(P <0.05);肺癌患者治疗缓解期HSP90α表达降低,病情进展期HSP90α表达显著升高(P <0.05);TCGA数据分析显示HSP90AA1表达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且肺鳞癌癌组织HSP90AA1表达高于肺腺癌(P<0.05);HSP90AA1表达与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肿瘤残余均无关;K-M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selleckchem PLX5622示HSP90AA1高表达降低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OS),HSP90AA1表达水平是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肺癌患者血清HSP90α及癌组织HSP90AA1水平升高,癌组织高表达HSselleck CanagliflozinP90AA1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HSP90α和HSP90AA1可作为肺癌的一种辅助诊断指标;其表达水平对肺癌患者疗效microbiome stability观察及生存状态预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Hp感染通过上调miR-192促进胃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miR-192与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 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50例作为GC组,选取同期行胃镜检查的浅表性胃炎患者50例作为对照Biomass estimation组。采用尿素酶法检测Hp感染,RT-PCR检测miR-192的表达,分析Hp~+胃癌患者miR-192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在Hp~+MKN-45细胞中转染miR-192模拟物、miR-192抑制物及无关对照(NC),并将细胞分为Inhibitor组、Mimics组和NC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192与P53基因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检测P53蛋白表达。结果 胃癌患者Hp~+率(74.00%vs.32.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对照组相比,胃癌组织miR-192表达显著升高,P53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GC组和对照组Hp+者miR-19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p-者(P<0.05)。miR-192表达与Hp感染、淋巴转移和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转染成功后,Inhibitor组细胞增殖活力降低(PLY294002体内实验剂量<0.05),Mimics组细胞增殖活力升高(P<0.05)。荧光素酶报告分析确定P53是miR-192的下游靶基因,且Inhibitor组P53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和NC组(P<0.05)。结论 miR-192在胃癌患者中表达升高,其变化与Hp感染、淋巴转移和肿瘤分期有关。miR-192是一种促癌miSCH772984 RNA,通过靶向P53基因促进Hp~+胃癌细胞增殖。

WHO组织学分类和IASLC分级系统对肺浸润性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差异

目的MK-4827小鼠 探讨WHO组织学分类和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Z-IETD-FMK配制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分级系统与肺浸润性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两种分类方法对预测肺浸润性腺癌生物学行为的价值。方法 收集148例手术切除的肺浸润性腺癌标本,根据WHO组织学分类和IASLC分级系统的诊断标准进行分类和分级。ROC曲线分析两种分类方法对肺浸润性腺癌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神经侵犯、胸膜侵犯、气腔内扩散以及pTNM分期的预测价值。结果 根据WHO组织学结构为主的分类:148例肺浸润性腺癌中贴multiple infections壁型28例、腺泡型101例、乳头型7例、微乳头型2例、实体型10例;以组织学分类对应的病理分级:高分化28例、中分化108例、低分化12例。根据IASLC分级系统进行分类:148例肺浸润性腺癌中高分化26例、中分化56例、低分化66例。WHO组织学分类和IASLC分级系统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气腔内扩散、胸膜侵犯和pTNM分期均相关。ROC曲线显示IASLC分级系统对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气腔内扩散、胸膜侵犯的预测效能优于WHO组织学分类;在pTNM分期上,IASLC分级系统比WHO组织学分类差。结论 IASLC分级系统与WHO组织学分类相比,其具有较好地预测肺腺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筛选与血压升高相关的差异性代谢物

目的 探讨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hwww.selleck.cn/products/Docetaxel(Taxotere)ypertensiverats,SHR)血压升高相关的潜在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方法 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5周龄、7周龄、9周龄的SHR与正常组血清代谢物的变化并筛选出不同周龄中共同存在的代谢物,结合SIMCA-P软件进行代谢Liproxstatin-1体内实验剂量组学数据与血压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其对血压升高的影响,利用MetaboAnalyst平台对相关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发现与血压变化相关的通路。结果 经数据库查询鉴定出10个同时存在于不同周龄的差异性代谢物,分别是:胆碱、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血栓烷B_(2)、尿酸、16-羟基十六烷酸、十二烷二酸、胆酸、12(13)-DiHOME、牛磺鹅去氧胆酸。7周时血栓烷B_(2)与血压正相关,二十二碳六烯酸、尿酸、十二烷二酸、胆酸、花生四烯酸与血压呈负相关;9周时十二烷二酸、二十二碳六烯酸、胆酸与血压呈正相关,血栓烷B_(2)、尿酸、花生四烯酸与血压呈负相关。花生四烯酸通路是高血压中血压升高的主要影响通路。结论 以花生四烯酸为主的脂质代谢通路是高血压发生Urologic oncology发展的主要影响通路,从整体来看二十二碳六烯酸、胆汁酸发挥一定的降压作用,尿酸促进了血压的升高,而血栓烷B_(2)、花生四烯酸在血压升高过程中与血压的相关性尚不统一,但对血压的升高有重要影响。

食管癌患者血清IGFBP-2的表达与营养状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在食管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营养状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手术及放(化)疗治疗的Bafilomycin A1 MW136例食管癌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IGFBP-2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营养相关参数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血清IGFBP-2表达对食管癌患者总生存期(OS)的影响,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IGFBP-2食Biochemical alteration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全组食管癌患者血清IGFBP-2水平中位数为302.52μg/L,据此分为高表达组(68例)与低表达组(68例)。与低表达组相比,高表达组患者体质量减轻≥5%(χ~2=6.814)、血清白蛋白<35 g/L(χ~2=23.702)、C反应蛋白≥10 mg/L(χ~2=4.561)、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1~2分(χ~2=17.486)、预后营养指数(PNI)<50.8(χ~2=51.883)的比例明显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IGFBP-2高表达患者中位OS明显短于低表达组(22.0个月vs.36.0个月,Log-rankχ~2=5.037,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血清IGFBP-2高表达(HR=1.631,95%CI:1.064~2.940,P=0.025)与TNM分期Ⅲ~Ⅳ期(HR=1.851寻找更多,95%CI:1.166~2.940,P=0.009)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食管癌患者血清IGFBP-2表达升高提示患者营养不良,总体预后不佳。

IFITM3过表达降低黑色素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3(IFITM3)过表达对黑色素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的机点击此处制。方法:建立稳定过表达IFITM3的黑确认细节色素瘤细胞株及对照组并验证,通Bacterial cell biology过Western Blot检测其IFITM3的表达量以及照射后细胞LC3的表达量,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照射后的细胞存活能力,细胞增殖实验评价细胞增殖能力,免疫荧光实验评价照射后的细胞DNA损伤;建立黑色素瘤小鼠移植瘤模型,绘制照射后的肿瘤生长曲线以评价IFITM3的体内放射抵抗效应。结果:稳定过表达IFITM3的黑色素瘤细胞株B16F1-IFITM3建立成功,照射后黑色素瘤细胞中的IFITM3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细胞受照射后的克隆能力和增殖能力显著增强(P<0.05),DNA损伤及自噬水平显著下降(P<0.05),过表达组小鼠移植瘤受射线照射后生长速度无明显减低(P>0.05)。结论:IFITM3过表达能够降低黑色素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与减少放射治疗中的DNA损伤以及降低细胞自噬水平有关。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目的: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2Unlinked biotic predictors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首次入院并进行肝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的190例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报告将其成MVI组(108例)和非MVI组(82例)。采集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癌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肿瘤最大直径的价值。结果:MVI组BMI低于非MVI组,吸烟占比、甲胎蛋白(AFP)≥400 ng/ml占比均高于非MVI组,肿瘤最大直径大于非MV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肿瘤最大直径是肝selleck产品癌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最大直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3(95%CI:0.574,0.732,P<Fulvestrant0.000 1)。结论: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有吸烟史、BMI降低、高AFP、肿瘤直径较大的患者,存在微血管侵犯的可能性大。肿瘤最大直径是MVI的独立危险因素。

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探索潜在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resolved HBV infection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49例晚期NSCLC患者,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并探讨治疗前外周血粒淋比(NLR)和乳酸脱氢酶selleck NMR(LDH)与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49例晚期NSCLC患者,其中完全缓解(CR) 0例,部分缓解(PR) 14例,疾病稳定(SD) 22例,总体客观缓解率(ORR)为28.6%,疾病控制率(DCR)为73.5%。至随访截止时间,全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7个月(95%CI:4.6~6.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9个月(95%CI:4.7~21.1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LDH水平是影响患者PFS (HR=3.020,95%CI:1.539~5.925,P=0.001)和OS (HR=2.403,95%CI:1.157~4.990,P=0.019)的独立预后因素。35例患者发生了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其中较常见的为疲劳、皮疹、恶心、腹泻、C59体内实验剂量高血压等。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2%(4/49),分别为腹泻1例、肺炎1例、肝功能损伤1例及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结论 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NSCLC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相对可控。治疗前外周血LDH水平是影响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有助于筛选能从该治疗方案中获益的潜在人群。

RNA结合蛋白Musashi2在实体瘤中的研究进展

RNA结合蛋白(RBP)在基因调控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作用,参与RNA的翻译、修饰、剪接和转运等重要生命活动,探索RBP对RNA的具体作用意义重大。多项研究表明RBP的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相关。哺乳动物的Musashi(Msi)家族是一类进化保守且功能强大的RBP,其家族成员Msi1和Msi2在调控干细胞活性和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为通过绑定并调节mRNA的auto-immune inflammatory syndrome翻译、MLN4924溶解度稳定性及其下游的细胞信号通路从而调控机体的多种生物学进程,其中Msi2与胚胎的生长发育、肿瘤干细胞的维持、血液系统肿瘤的发展等密切相关,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证实Msi2在实体性肿瘤发生发展中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影响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及耐药等。具体机INCB28060 MW制上Msi2主要涉及Wnt/β-catenin、TGF-β/SMAD3、Akt/mTOR、JAK/STAT和Numb及其相关信号通路(Notch、p53和Hedgehog通路)等信号通路。将Msi2基因作为靶点指导肿瘤治疗的临床前研究目前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本文就Msi2的分子结构、生理功能、在多种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附注射液联合奥西替尼治疗晚期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参附注射液联合奥西替尼治疗晚期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奥西替尼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两组均治疗1GSK1349572使用方法6周。比较两组治疗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EORCT-QLQ-C3Molecular Biology0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CD4~+/CD8~+比值、功能领域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显著增Epigenetics抑制剂加,而外周血CD8~+水平、症状领域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奥西替尼治疗晚期EGFR阳性NSCLC患者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