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LncRNA SNHG10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行根治性结直肠癌切除术的78例患者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标本,采用qPCR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SW620、HT-29和LoVo)及人正常结直肠黏膜细胞FHFamilial Mediterraean FeverC中lncRNA SNHG10和miR-532-3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在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ncRNA SNHG10和miR-532-3p间的靶向关系。向SW620细胞中转染si-SNHG10或miR-532-3p mimic或共转染si-Elexacaftor配制SNHG10+miR-532-3p inhibitor,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其侵袭和迁移能力LBH589临床试验改变,采用WB法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SNHG10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呈高表达(均P<0.05),其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和远处转移有关(均P<0.05);miR-532-3p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呈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均P<0.05),SNHG10和miR-532-3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225, P=0.048)。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SNHG10靶向调节miR-532-3p的表达,下调SNHG10或上调miR-532-3p的表达后,SW620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降低(均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抑制miR-532-3p表达后,敲低lncRNA SNHG10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抑制作用被逆转(均P<0.05)。结论:lncRNA SNHG10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并与TNM分期和远处转移相关,lncRNA SNHG10靶向调控miR-532-3p表达,并通过EMT途径影响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Author: admin
榄香烯乳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榄香烯乳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给予吉西他滨1 000 mg/m~2,静滴d_1、d_8,奥沙利铂85 mg/m~2 dmedical autonomy_1。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榄香烯乳状注射液440 mg/次,1日一次,连续注射7 d, 21 d为一疗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率以及CD4~+/CD8~+)变化。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了2~4周期化疗。近期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3.3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46.67%(P=0.015)。远期疗效比较:观察组中位生存期为13.5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期为7.9个月。观察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0.00%、35.00%、20.00%,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3.33%、18GW4869半抑制浓度.33%、10.00%,VX-765供应商两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D8+水平明显升高(P=0.017),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34)。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评分[(79.4±7.1)分]与对照组[(71.3±5.8)分]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7)。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骨髓抑制、贫血、肝肾功能损伤、恶心呕吐、乏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而在脱发、腹泻发生率方面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榄香烯乳联合化疗能显著提高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荐作为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
乳腺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乳腺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行化疗的8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发生分为发生组(n=21)与未发生组(n=67),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分期、既往史、化疗途径Extrapulmonary infection、焦虑(SAS评分)情况与合并疾病等,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SBE-β-CD价格c回归分析乳腺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88例乳腺癌FG-4592说明书患者化疗中发生恶心呕吐21例,发生率为23.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晕车史、妊娠反应严重、静脉化疗以及SAS≥50分为乳腺癌化疗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恶心呕吐是乳腺癌化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而年龄<45岁、晕车史、妊娠反应严重、静脉化疗以及SAS≥50分是恶心呕吐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药对肝细胞癌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潜在机制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是一种发病隐匿、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瘤,对人类身心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但其病理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药等治疗方法给肝细胞癌带来良好作用的同时也带来许多不良反应。然而,中医药在治疗肝细胞癌发挥着独特的优势,目前除了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医药治疗肝细胞的理论外,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selleck析中医药对肝细胞癌的作用通路、靶点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发展迅速。笔者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发现,中医药无论是单体还是复方,通过多通路、多途径、多靶点直接或间接阻止了HCC的发生和进展,与细胞增殖、转移、细胞凋亡、自噬、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生理病理过程息息相关。本文对中医药抗肝细胞癌的作用通路与发生机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并总结,其中包括异甘草素、铁皮石斛、叶下珠复方II号等可以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降低转移率;蟾蜍毒、薯蓣皂荚等通过调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诱导和增强HCC自噬;杨梅素、芦笋、鳖甲煎丸等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促进HCC细胞周期停滞、抑制血管生成和诱导细胞凋亡;萹蓄、四棱、车前草苷等对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进行调控,抑制炎症反应、抑制HCC转移和降低耐药性;槲皮素、灯盏花等调节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selleckchem Etoposide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Janus kinase 2/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JAK2/Pathologic stagingSTAT3)信号通路,抑制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事件和重塑细胞骨架等。以上总结旨在为中医药治疗肝细胞癌的深入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过早搏动中医证候与合并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过早搏动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合并病的相关性,为过早搏动的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河南省中医院2010年5月至2020年1月经确诊的1849名过早搏动患者,利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方法,探索过早搏动中医证候与合并病的相关性。结果:过早搏动常见中医证候为痰火扰For submission to toxicology in vitro心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心血瘀阻证、心脾两虚证、心阳不振证等,常见合并病为冠心Compound 3浓度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其中糖尿病与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瘀热互结证关系密切,高血压、高脂血症与心脾两虚证、痰火扰心证关系密切,冠心病、心力衰竭与心血瘀阻证、心阳不振证关系密切。结论:不同合并病的过早搏动中医证候分布不同,在临床治疗中结合不同的证候更多特点辨证施治。
基于低剂量CT肺癌筛查构建影响肺癌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目的 探讨基于低剂量CT肺癌筛查构建影响肺癌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于四川省科学城医院放射科行低剂量CT肺癌筛查的130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肺癌分为发生肺癌组与未发生肺癌组。通过调取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筛选出影响低剂量CT肺癌筛查构建影响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利用R软件对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Logistic回归分SB431542析结果显示,性别(OR=1.251, 95%C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I:0.128~12.257)、年龄(OR=0.046, 95%CI:0.001~1.612)、吸烟史(OR=5.789, 95%CI:0.360~13.134)、胸部放射性检查(OR=42.425, 95%CI:1.922~3.126)、肺部阳性结节(OR=2.377, 95%CI:0.348~16.256)以及职业接触(OR=0.779,95%CI:0.037~16.287)等指标为基于低剂量CT肺癌筛查构建发生肺癌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以上6项指标建立相应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Bootstrap内部验证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17 (95%selleckchemCI:0.748~0.886),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准度与区分度。结论 性别、年龄、吸烟史、胸部放射性检查、肺部阳性结节以及职业接触为低剂量CT肺癌筛查构建影响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低剂量CT可较为有效地检出肺癌,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吸烟对血清POLD4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吸烟对DNA聚合酶pbiostatic effectolδ最小亚基POLD4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01月至2018年05月收集我院无吸烟患者10例,轻度吸烟患者5例,中度吸烟患者8例,重度吸烟患者10例的血清各5 mL。标本经处理后通过RT-PCR检测polδ聚合酶各亚基POLD4、POLD1、POLD2、POLD3及DNA修复相关蛋白XPA、XPC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ABT-199:相对于无吸烟组,吸烟组POLD4 mRNA表达水平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轻度吸烟组下降最明显,同为DNA聚合酶polδ催化亚基的POLD1及POLD3亚基的mRNA表达水平总体也呈下降趋势,但亚基PE7080OLD2 mRNA表达水平却呈反向增高。进一步对比同为DNA修复蛋白的XPA mRNA表达水平同POLD4类似吸烟组呈现出下降,尤其是轻度、中度吸烟组明显,而另一DNA修复蛋白XPC mRNA总体水平并未受吸烟影响,但亚组分析显示重度吸烟组表达水平下降。结论:吸烟可导致血清POLD4 mRNA表达水平下降,可能是导致肺癌形成的一个原因。
基于TCGA数据库及临床病理学探索非小细胞肺癌中FUNDC1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目的 探讨FUNDC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线粒体受体(DRP1、BNIP3、FUNDC1、NIX、RHEB、LC3、OPA1、MFN1)在正常组织与NSCLTalazoparibC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免疫组织化此网站学法检测68例NSCLC以及正常组织中FUNDC1的表达。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FUNDC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FUNDC1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组织明显上调,FWhole cell biosensorUNDC1表达差异与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型、远处转移、TNM分期均无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FUNDC1蛋白表达、区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化程度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子。FUNDC1表达的上调与患者总体生存率以及无进展生存率的下降存在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FUNDC1的表达上调可影响NSCLC患者的预后,FUNDC1有望成为治疗NSCLC的一个新靶点。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A2(CCNA2)与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及癌抗原724(CA724)的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期筛选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组合,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3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作为原发性肝癌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80例肝病患者作为肝良性疾病组,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各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addicare1100酶免仪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CNA2,采用罗氏e8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清AFP、CEA、CA199和CA724。评估上述指标单项及联合检测在早期PLC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清肿瘤标志物均显著低于肝良性疾病组与原发性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对AFP、CEA、CA199、CA724和CCNA2等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予以检测,联合检测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均显著高于各指标的单项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preventive medicine论:Telaglenastat溶解度CCNA2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对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CPI3K抑制剂A199、CEA、AFP、CA724、CCNA2联合检测能显著提升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阳性率,对尽早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重要意义。
CT联合MRI增强扫描鉴别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价值分析
目PUN30119分子式的 评价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对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60例胰腺癌和6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均进行CT、MRI增强扫描检查。比较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影像学特征与病变性质;比较CT、MRI增强扫描及CT联合MRI增强扫描检查对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胰腺体积增大、病变内及病理周围囊肿、胰腺周围组织及大血管的侵犯、胰腺周围淋巴结肿大、病变内钙化、动脉期强化比genetic parameter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0.00%,高于CT的60.00%和MRI增强扫描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获悉更多RI增强扫描对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准确率为93.33%,高于CT的60.00%和MRI增强扫描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联合MRI增强扫描可以有效鉴别诊断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为其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有助于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