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三种不同全凭静脉麻醉深度对腹腔镜下老年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腹腔镜下老年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三组。研究A组将BIS数值控制在50~55,研究B组将BIS数值控制在45~49,研究C组将BIS数值控制在40~44。比较三组患者术前(biomolecular condensateT_0)、术中(T_1)、术后清醒后(T_selleck2)血糖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比较三组患者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三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及术后72 h内谵妄发生率。结果:研究PUN30119分子量A组T_1、T_2血糖值高于T_0(均P<0.05)。研究C组T_1、T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T_0(均P<0.05)。研究A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研究B组和研究C组,术后72 h内谵妄发生率低于研究B组和研究C组(均P<0.05)。三组患者术后术后24、48、72 h内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腹腔镜下老年患者消化道肿瘤手术,在进行全凭静脉麻醉时应尽量控制BIS数值在50~55,可以有效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降低患者谵妄发生率,进而提高老年患者术后恢复质量,但血糖水平略有波动。
Author: admin
2015-2019年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肿瘤发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肿瘤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2015-2019年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居民恶性肿瘤发病数据,统计并比较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国人口标化率(以下简称中标率)和年龄别发病率。结果 2015-2019年沧州市运河区恶性肿瘤总发病率为221.33/10万,BAY 73-4506男性为209.03selleckchem Tofacitinib/10万,女性为233.09/10万,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中标率为208.43/10万,男性为203.36/10万,女性为216.33/10万。恶性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85岁年龄组达高峰(发病率达1 025.12/10万)。25~59岁各年龄组女性发病率均高于男性,尤其是45~54岁年龄组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66.63/10万)接近男性(33.33/10万)的2倍。60岁以后男女发病率均快速上升,并且男性发病率水平超过女性。发病前10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气管支气管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Carotene biosynthesis癌、胃癌、肝癌、肾及泌尿系统癌、子宫颈癌、膀胱癌、食管癌。前10位恶性肿瘤5年间发病率水平除食管癌、甲状腺癌、胃癌有小幅度下降外,其余各癌种均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幅度居前5位的是子宫颈癌(26.92%)、膀胱癌(21.71%)、支气管和肺癌(13.74%)、乳腺癌(12.68%)、结直肠癌(8.13%)。结论 2015-2019年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恶性肿瘤发病呈上升趋势,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45~54岁女性的恶性肿瘤发病尤其要引起关注。肺癌和乳腺癌分别居男性和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诱导治疗后胸部放疗序贯PD-1/PD-L1抑制剂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评估胸部放疗序贯联合PD-1/PD-L1抑制剂应用于诱导治疗后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安全性、耐受性。方法前瞻性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项Ⅰ期临床试验和1项真实世界研究中的ES-SCLC患者, 两项研究均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选择其中确诊时为广泛期、经系统治疗(化疗/化疗联合PD-1/PD-L1抑制剂)后、经胸部放疗和序贯PD-1/PD-L1抑制剂的患者入组。结果从2019年1月到2021年3月, 共纳入11例ES-SCLC患者, 全组年龄52~73岁, 中位数62岁。5例患者先接受诱导化疗, 6例先接受化疗联合PD-1/PD-L1抑制剂, 经评价系统治疗疗效后均接受了胸部调强放疗。2例患者发生了治疗相关3-5级不良反应(1例肺Ipatasertib研究购买炎和1例放射性食管炎)。常见轻度不良反应主要包括1-2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肺炎和食欲下降, 仅1例患者因免疫性确认细节肺炎终止免疫治疗。中位随访时间12.5个月(3.5~16.4个月), 中位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时间分别为7.4个月(95%CI为6.9~8.0个月)和14.6个月(9Endodontic disinfection5%CI为9.0~20.2个月)。结论诱导治疗的ES-SCLC患者胸部放疗后序贯PD-1/PD-L1抑制剂治疗安全可行。鉴于胸部放疗和免疫治疗在ES-SCLC治疗中均可带来获益, 该综合治疗模式的有效性值得进一步探索。
专科护理人员导向的多学科团队管理干预策略对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化疗病人的影响
目的:探讨专科护理人员导向的多学科团队管理干预策略在乳腺癌术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Nucleic Acid Analysis管(PICC)化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化疗病人97例,按照不同护理方案分组,其中常规护理组48例予以常规护理,多学科组49例予以专科护理人员导向的多学科团队管理干预策略。比较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风险、导管相关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化疗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干预前后自我感受负担。结果:多学科组并发症发生率6.12%(3/49),低于常规护理组25.00%(12/48)(P<0.05);多学科组导管相关护理风险发生率4.08%(2/4寻找更多9),低于常规护理组20.83%(10/48)(P<0.05);多学科组化疗毒副反应发生率28.57%(14/49),低于常规护理组selleck产品50.00%(24/48)(P<0.05);干预后癌症病人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CP)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多学科组SPBS-CP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化疗病人经专科护理人员导向的多学科团队管理干预策略护理后,病人导管相关并发症及护理风险降低,病人化疗相关毒副反应减轻,同时其自我感受负担得到缓解。
专科护理人员导向的多学科团队管理干预策略对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化疗病人的影响
目的:探讨专科护理人员导向的多学科团队管理干预策略在乳腺癌术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Nucleic Acid Analysis管(PICC)化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化疗病人97例,按照不同护理方案分组,其中常规护理组48例予以常规护理,多学科组49例予以专科护理人员导向的多学科团队管理干预策略。比较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风险、导管相关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化疗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干预前后自我感受负担。结果:多学科组并发症发生率6.12%(3/49),低于常规护理组25.00%(12/48)(P<0.05);多学科组导管相关护理风险发生率4.08%(2/4寻找更多9),低于常规护理组20.83%(10/48)(P<0.05);多学科组化疗毒副反应发生率28.57%(14/49),低于常规护理组selleck产品50.00%(24/48)(P<0.05);干预后癌症病人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CP)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多学科组SPBS-CP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化疗病人经专科护理人员导向的多学科团队管理干预策略护理后,病人导管相关并发症及护理风险降低,病人化疗相关毒副反应减轻,同时其自我感受负担得到缓解。
乳腺癌组织中HPV感染与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2018年1Roxadustat半抑制浓度月至2019年12月手术切除的浸润性癌乳腺标本50例为癌组、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ADH)乳腺标本30例为ADH组、正常乳腺组织30例为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三组HPV16/18E6、TLR4、NCaptisol作用F-κB蛋白阳性表达情况,分析癌组及ADH组HPV16/18E6、TLR4、NF-κB蛋白之间的相关性,比较癌组HPV16/18E6、TLR4、NF-κB蛋白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三组HPHIV- infectedV16/18E6、TLR4与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癌组HPV16/18E6阳性表达率高于ADH组和正常组(P <0.017);癌组TLR4、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ADH组、正常组,ADH组高于正常组(P <0.017)。癌组及ADH组中HPV16/18E6与TLR4、NF-κB蛋白呈正相关(P <0.01),TLR4与NF-κB蛋白呈正相关(P <0.01)。HPV16/18E6、TLR4及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 <0.05)。结论 高危型HPV感染协同TLR4及NF-κB炎症相关因子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瓦里安机载图像引导系统在鼻咽癌图像引导放疗中联合应用的探索
目的比较瓦里安OBI引导系统的千伏级锥形束CT (KV-CBCT)、千伏级平面成像(KPCI-32765供应商V-planar)、兆伏级电子射野影像装置(MV-EPID)3种图像系统的综合性能, 探索3种sociology of mandatory medical insurance系统在鼻咽癌每日图像引导放疗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利用人体仿真头颈模体在左右/前后/头脚方向分别进行KV-CBCT、KV-planar、MV-EPID扫描和配准, 方差检验3种图像引Captisol小鼠导系统的摆位误差、配准时间、额外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等。结果 KV-CBCT、KV-planar、MV-EPID在左右/前后/头脚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00±5.43)/(-0.02±5.49)/(0.02±5.58)、(0.04±5.49)/(0.02±5.56)/(0.02±5.54)、(0.02±5.22)/(0.11±5.34)/(-0.04±5.33) mm (P=0.999、1.000、0.989);平均耗时分别为(200±45)、(120±36)、(115±42) s;额外辐射剂量由低到高分别为KV-planar、KV-CBCT、MV-EPID;图像质量由低到高分为MV-EPID、KV-planar、KV-CBCT。结论 3种图像引导系统均可满足鼻咽癌图像引导放疗的要求, 综合3种总体性能建议在鼻咽癌每日图像引导中1次CBCT+4次KV-planar/周、EPID作为备用系统的图像引导策略。此方案充分利用CBCT的高图像质量、KV-planar的低辐射等优势, 实现鼻咽癌体积变化的定期检测和高精度放疗实施。
Stathmin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中Stathmin基因表达水平与细胞生长、黏附、侵袭等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乳腺癌转移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DA-MB-231和MCF-7细胞中Stathmin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利MRTX849临床试验用细胞增殖试验、细胞黏附试验和细胞侵袭试验检测MDA-MB-231和MCF-7细胞的生长、黏附、侵袭能力,分析Stathmin表达与细胞的生长、黏附、侵袭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tathmin基因在MDselleck GW-572016A-MB-231和MCF-7细胞中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细胞(F=10.173,P<0.05),且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CF-7细胞中的表达水平(t=4.562,P<0.0medical financial hardship5)。而MDA-MB-231细胞在生长、黏附和侵袭能力方面均强于MCF-7细胞(P<0.05)。结论 Stathmin表达水平高的乳腺癌细胞相应的生长、黏附、侵袭能力较强,Stathmin表达水平与细胞侵袭能力密切相关。
淋巴瘤合并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淋巴瘤合并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11例淋巴瘤合并PN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中, 男8例, 女3例, 中位BMS-354825纯度发病年龄为62(16~74)岁。10例患者PNS症状先于淋巴瘤出现, 出现PNS症状至诊断淋巴瘤的中位时间为4个月。11例患者中包括霍奇金淋巴瘤1例、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2例。7例患者进行了肿瘤神经抗体的检测, 2例阳性, 分别为抗Ma2抗体和抗Yo抗体。11例患者中, PNS症状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者3例, 定位于周围神经系统者4例, 定位于肌肉者3例。11例患者中8例在诊断淋巴瘤前采用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免疫抑制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及皮肌炎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良好, 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激素治疗获益不明显。11例患者在诊断淋巴瘤后均采用针对淋巴瘤的化疗。其中9例行疗效评估, 7例为完全缓解, 1例为疾病稳定, 1例为疾psychotropic medication病进展。淋巴瘤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PNS症状均获得极大改善。中位随访时间Blebbistatin价格为42(4~95)个月。截至随访终止日期, 11例患者中6例存活, 3例失访, 2例死亡, 整组患者中位OS时间未达到。结论 PNS可累及神经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可并发于各种类型的淋巴瘤。早期通过化疗达到肿瘤的完全缓解可使多数患者PNS症状改善。
BRAF V600E阳性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策略分析及药学监护
目的 探讨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基因同源体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V600E阳性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治疗方案的SCH727965生产商疗效和安全性,为该类患者的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8—2019年收治的2例BRAF V600E阳性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结合患者疾病变化及诊疗指南对治疗方案进行评估,以药物使用方法、用药教育及不良反应监测为切入PR-171生产商点,为BRAF阳性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并协助临床医师及时处理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2例BRAFV600E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在接受BRAF、丝裂原活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抑制剂联合治疗后均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且不良反应均在可控范围。结performance biosensor论 临床药师通过药学监护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