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芩温胆汤加减在高血压合并肝郁痰火型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柴芩温胆汤加减在高血压合并肝郁痰火型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海南省中医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合并肝郁痰火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高血压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Trichostatin A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的失眠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及睡眠参数。SAG纯度结果:观察组的失眠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症状体征积分及睡眠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的症状体征积分及睡眠参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芩温胆汤加减在高血压Supplies & Consumables合并肝郁痰火型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参数。

盐酸右美托咪定在B超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术麻醉中的效果

目的评价盐酸右美托咪定在B超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术中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48例择期行B超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术患者, 男82例, 女66例, 年龄(58.1±4.6)岁, 年龄范围为53~66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组(右美托咪定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丙泊酚组), 每组74例。右美托咪定组术前微量泵入盐酸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组术前以Marsh模型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疼痛Behavioral medicine程度、术者的满意度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不良反应, 以及患者入室时(T0)、穿刺时(T1)、微波消融开始即刻(T2)、微波消融结束退针时(T3)、术后30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结果右美托咪定组手术时间[(27.82±2.21)min]明显短于丙泊酚组[(44.44±3.19)min], 苏醒时间[(6.02±1.81)min]早于丙泊酚组[(11.84±1.85)min],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术中疼痛程度明显优于丙泊酚组, 术者对右美托咪定组满意度评分优于丙泊酚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右美托咪定组在T2、T3时间点的MAP[(92.8±2.8)mmHg、(90.6±2.2)mmHg, 1 mmHg=0.133 kPa]均低于丙泊酚组[(102.6±3.4)mmHg、(9Nirogacestat IC509.2±3.8)mm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在T1、T2、T3、T4时间点的心率[(61.4±2.3)次/分、(61.2±2.2)次/分、(59.8±3.6)次/分、(61.6±4.2)次/分]均低于丙泊酚组[(80.6±3.0)次/分、(90.0±3.1)次/分、(87.6±3.0)次/分、(79.4±1.3selleckchem)次/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在术后2、4 h的VAS评分[(1.62±0.10)分、(1.92±0.17)分]明显低于丙泊酚组[(2.93±0.12)分、(3.04±0.24)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术中体动发生率(14.9%、0、6.8%)均低于丙泊酚组(36.5%、4.1%、60.8%),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更适用于B超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术要求清醒镇静的麻醉管理。

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模式在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究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模式在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我院126例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5例、对照组61例,分别予以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模式、常规护理模式,并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SB431542化学结构;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无显著差异(P> 0.05);护理后研究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 <0.05);研究组生活质量相应项目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 <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2%、对照组为16.39%,两组组间比较anti-hepatitis B存在显著差异(P <0.05)GPCR & G Protein抑制剂。结论 对肺癌手术患者予以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模式干预,能促使患者更快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负面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中西医诊治概述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极高。中医和西医对肺癌均有长期且深入的研究,但二者认识多有不同。中医治疗肺癌经验丰富,认为肺癌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但不限于瘀阻肺络、痰湿蕴肺、阴虚毒热、气阴两虚等,最终均导致气血津液失调,痰瘀酿毒,日久成癌;诊断上往往从临床症状和舌脉着手进行Osteogenic biomimetic porous scaffolds个体辩证,但多受限于医者的医术和经验,缺乏统一标准;治疗则是依据证型,施以中药、针刺、艾灸或其他穴位治疗,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西医认为肺癌可由吸烟、环境污染、电离辐射、工作环境、遗传、感染等因素诱发;诊断上除了观察症状外,还会采用X线、CT、MRI、超声、骨核素扫描、呼吸内镜、病理学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等多种Z-IETD-FMK分子量辅助手段协助诊断并进行分期,具有客观、准确的特点;治疗上根据诊断分期,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方式,多能延缓疾病进展甚至根除病症,但往往存在会引起严重的副反应和并发Gefitinib-based PROTAC 3细胞培养症。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延长患者总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优势明显。文章分别从中医和西医两个方面对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中药升血饮结合硒酵母预防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中药升血饮结合硒酵母预防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效果。方法 本次纳入77例肿瘤化疗患者(2021年1月~2021年11月),将77例肿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9例)与参照组(38例),参照组患者化疗结束后不采取预防治疗,允许采用挽救治疗(血小板计数≤10×10~(9)/L或临床医师认为应当开展挽救治疗),观察组患者化疗结束后24h每日服用硒酵母+中药升血饮治疗。数据观察:临床治疗效果、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Bionanocomposite filmedthrombocytopenia,CIT)减少率、治疗前及治疗7d后、治疗10d后患者血小板(platelet,PLT)水平变化、中医证候积分(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多梦易惊)变化、血清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水平变化、不良反应。结果 参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8.95%(30/38),低于观察组患者94.87%(37/39),P<0.05;观察组患者CIT减少率(92.11%)显著BI 10773溶解度低于参照组(71.05%),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LT水平比较,P>0.05,治疗7d后、治疗10d后观察组患者PLT水平均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多梦易惊)及IL-17、IL-18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多梦易惊)及IL-17、IL-18水平均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多梦易惊)及IL-17、IL-18水平优于参照组,P<0.05;参照组1例发热,1例头晕,观察组1例胃肠道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可耐受,P>0.05。结论 中药升血饮结合硒酵母预防肿瘤化疗所致血BMS-907351分子量小板减少症效果较好,可较好提升患者PLT水平,患者治疗效果提升,症状缓解,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应用。

结肠癌核心基因和独立预后因子筛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挖掘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结肠癌基因表达数据,探讨引发结肠癌的潜在核心基因及独立预后因子。方法:采用TCGA数据库检索结肠癌中基因表达水平和临床特征数据,采用GEO数据库检索结肠癌和癌旁组织中核心基因表达水平,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维恩分析、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构建和Hub基因筛选、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泛癌基因的免疫细胞亚型分析、核心基因的泛癌热图和相关性分析、核心基因与肿瘤微环境的相关性分析和核心基因的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NKD1与AXIN2表达水平,进一步证实筛选结果。结果:TCGA数据分析得出1 208个基因高表达;GSE37182芯片中有252个基因高表达。对4组差异分析数据取交集,维恩分析获得13个共有基因,并Microbial biodegradation进行PPI网络构建,发现7个基因(ARID3A、 SALL4、 NKD1、 KND2、 AXIN2、CA9和TACSTD2)为结肠癌潜在的核心基因。GO富集分析,这7个基因主要参与Wnt信号通路进行正/负调控,基底外侧质膜或结合泛素蛋白连接酶;KEGG富集分析,这7个基因主要作用于Hippo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泛癌基因分析,7个核心基因在结肠癌组织中均明显高表达,NKD1和AXIN2基因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69);TACSTD2基因在C1、C2、C3和C6免疫细胞亚型中呈高表达。核心基因的表达与样品中肿瘤微环境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肠癌组织中NKD2、AXITofacitinib体内实验剂量N2、ARIDCHIR-990213A和NKD1基因的表达与综合打分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肠癌患者生存预后分析,只有AXIN2为显著独立预后因子(P<0.05),在结肠癌患者中为低风险独立预后因子。RT-q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KD1在结肠癌肿瘤标本和结肠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并且NKD1与AXIN2基因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肠癌数据库筛选出7个核心基因,其中AXIN2为结肠癌患者独立预后因子,结肠癌组织中NKD1的AXIN2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压力与适应理论在胃癌术后化疗所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压力与适应理论在胃癌术后化疗所致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胃癌术后化疗所致F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6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压力与适应理论的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反酸嗳气、呕吐恶心、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消失时间、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评分、焦虑自评ABT-199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反酸嗳气、呕吐恶心、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Nasal mucosa biopsy两组ESC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Mirdametinib抑制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以压力与适应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可有效缩短胃癌术后化疗所致FD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提高其ESCA评分和护理满意度,降低其SAS和SD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晚期胃癌治疗中阿帕替尼剂量暴露强度与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治疗中剂量暴露强度与疗效及安全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用药情况,剂量暴露强度为单日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d)的乘积;通过Kaplan-Meier曲线、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阿帕替尼在不同剂量暴露强度下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Indirect genetic effects高、低剂量暴露强度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分别Laduviglusib小鼠为5.20、3.90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长时间用药组患者的mPFS为5.90个月,长于短时间用药组的4.0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IACS-010759核磁高剂量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OS)为7.40个月,短于低剂量组的9.5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阿帕替尼一线、二线治疗组患者的mOS均长于阿帕替尼三线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联合免疫治疗组、未联合免疫治疗组患者mPFS、mO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中药组、未联合中药组患者的mPFS分别为5.20、4.00个月,联合中药组患者长于未联合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高剂量组患者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与剂量暴露强度呈显著正相关,高剂量暴露强度可延长患者的PFS,早期应用低剂量阿帕替尼(250 mg/d)能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且不良反应可控。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复方利多卡因胸横肌平面阻滞-胸神经阻滞-全身麻醉

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胸横肌平面阻滞(TTPB)-胸神经阻滞(PECS)-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90例, 年龄40~64岁, ASA分级Ⅰ或Ⅱ级, 体重指数30 kg/m2,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单纯全麻组(C组)、复方利多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组(L组)和罗哌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组(R组)。采用喉罩全凭静脉麻醉, L组和R组喉罩置入后依次进行PECSⅠ、PECS Ⅱ和TTPBE multilocularis-infected mice, 在上述3点分别注射0.4%复方利多卡因15、15、10 ml(L组)和0.375%罗哌卡因15、15、10 ml(R组)。术毕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 PSCH772984CA剂量2 ml/次, 锁定时间15 min;VAS评分≥3分时, 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 μg补救镇痛。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记录拔除喉罩后10 min时Ramsay评分和术后镇痛持续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实际按压次数比值(D1/D2比值)、补救镇痛情况和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 R组和L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 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缩短, Ramsay镇静评分降低, 术后VAS评分降低, 镇痛持续时间延长, D1/ABT-263研究购买D2比值升高, 舒芬太尼用量减少, 补救镇痛率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与R组比较, L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延长, D1/D2比值升高, 舒芬太尼用量减少, 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 复方利多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 更有利于抑制术后痛敏反应和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且其优化效果较罗哌卡因更显著。

压疮护嘱执行单在减少肿瘤外科患者压疮发生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压疮护嘱执行单在减少肿瘤外科患者压疮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56例肿瘤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6例患者根据医嘱执行护理服务各项内容,观察组80例患者根据医嘱并采用BCobimetinib小鼠raden压疮风险评估表评估患者压疮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开据压疮护嘱执行单并实施护理服务各项内容,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压疮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护士Braden评估掌握度的总评分(83.05)高于对照组(72.5);观察组基础护理合格率(100%)高于对照组non-immunosensing methods(83.3%);观察组患者满意率(97.5%)高于对照组(88.2%);观INCB28060作用察组患者压疮发生率(3.8%)低于对照组(11.8%)。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疮护嘱执行单的应用可有效减少肿瘤外科患者压疮发生率,具有提高护理质量及增强患者满意度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