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清肝滋肾方对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病(OBH)患者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并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清肝滋肾方的潜在的药理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在江苏省中医院门诊或病房符合标准的OBH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4周的西药导入期治疗,之后观察组在西药基础上联用清肝滋肾方。两组均干预6个月,并检测其干预前后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腰围(W)、臀围(H),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质量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将清肝滋肾方调控网络可视化,构建microbiome stability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获E7080小鼠得网络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结果:干预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W、H、WHR、FINS和HOMA-IR等相关代谢指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网络药理分析得出清肝滋肾方治疗OBH的主要成分为毛地黄黄酮、槲皮素和小檗碱等,关键靶点为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雌激素受体α(ESR1)等,关键的生物学通路为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晚期糖基购买Compound 3化终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结论:清肝滋肾方一定程度改善了OBH患者的代谢紊乱,网络药理学初步揭示了清肝滋肾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OBH的机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Category: Uncategorized
功能化脂质体的体内命运:应用与挑战
功能化脂质体可以改善药物的体内过程进而实现药物的高效递送,主要表现为增强药物吸收、改变药物分布使其富集于靶标处、降低药物的消除以延长作用时间等特点,是目前纳米药物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查询中国国selleck AZD9291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及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公布的药品信息发现目前上市的脂质体药物较少,且国内品种以仿制药为主,除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外,没有其他功Core functional microbiotas能化脂质体获批上市。由此可见功能化脂质体的临床转化率相对于发表的科研论文及专利处于较低水平。基于此,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功能化脂质体的相关研究案例,总结了功能化脂质体的概念和类别,围绕体内命运探讨了其在药物递送中的特点以及应用优势,分析了其临床转化率低主要有初期研究缺乏临床思维、功能性材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问题、体内外评价方法欠佳及放大生产困难等方面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引入临床多功能概念、加强各学科间交叉渗透以提高研究初期实验Crizotinib临床试验设计的合理性,着重考察功能性材料修饰密度及材料间相互作用、开发更为准确安全的脂质体体内外示踪技术、多角度多场景综合评价功能化脂质体递药性能以及进行以低成本和简便性为导向的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优化等可能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功能化脂质体及其他载体类纳米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疫情背景下长江中游地区典型饮用水源中PPCPs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估
对新冠疫情(COVID-19)背景下长江中游武汉段的1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共26个采样点进行水体样品采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杆串联质谱(UPLC-MS/MS)对样品中的药品与个人护理品(PPCPs)的31种物质进行检测,分析了PPCPs的污染特征和生态与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在26个采样点中,共检出23种PPCPs,其中有5种物质在所有点位均有检出,ΣPPCPs浓度范围介于102.44~745.78 ngSAG价格·L~(-1),平均值为206.87 ng·L~(-1)。检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物质为水杨酸和强力霉素,浓度范围介于28.24~53Biometal chelation4.24 ng·L~(-1)和28.72~416.60 ng·L~(-1)。从空间分布来看,汉江抗生素类PPCPs浓度整体高于长江,而其他种类PPCPs,则表现为长江较高于汉江。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汉江的生态风险高于长江,藻类风险水平高于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其中水杨酸、强力霉素、林可霉素和金霉素对藻类风险水平较高。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饮水途径对成人及儿童产生的风险范围分别介于1.14×10~(-4)~1.购买VX-76536×10~(-1)和1.04×10~(-4)~8.21×10~(-1),风险水平总体较低,但儿童健康风险高于成人,需要引起重视。通过与近年来长江和汉江流域PPCPs的检出情况对比,疫情背景下长江武汉段PPCPs的污染水平属于中等水平,汉江武汉段的PPCPs污染水平较高。
巨噬细胞被肝癌细胞外泌体诱导M2极化后促进肝癌细胞迁移及侵袭
目的:探讨外泌体在肝癌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是否存在活性物质交通作C difficile infection用,分析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与肝癌转移的关系及机理。方法:用超速离心法从正在培养细胞的培养基中提取外泌体,Western blot和透射电镜进行外泌体鉴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外泌体与受体细胞结合内化进行追踪;qRT-PCR及ELISA检测巨噬细胞表型变化;microRNA(miRNA)模拟物进行功能性实验来验证其作用;细胞划痕以及selleck GefitinibTranswell试验检测TAMs对肝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肝癌细胞外泌体能够被巨噬细胞内吞;使用肝癌细胞外泌体及miRNA-151模拟物处理后的巨噬细胞M2型标记物CD206、Arg-1的mRNA表达水平及IL-10、TGF-β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P-456773临床试验各P<0.05);TAMs外泌体处理组肝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高于其他组(各P<0.05)。结论:肝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iRNA-151可诱导巨噬细胞极化为TAMs,TAMs对肝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有促进作用。
环状RNA circSATB2通过调控miR-382-5p对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环状RNA circSATB2通过调控miR-382-5p对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机制研究。方法 采用qRT-PCR检测肺癌组织和细胞内circSATB2和miR-382-5p的表达量。将H1299细胞分为siNC(转染si-NC)组、si-circSATB2(转染si-circSATB2)组、miR-NC(转染miR-NC)组、miR-382-5p(转染miR-382-5p)组、si-circSATB2+anti-miR-NC(共转染si-Compound 3小鼠circSATB2和anti-miR-NC)组和si-circSATB2+anti-miR-382-5p(Tamoxifen采购共转染si-circSATB2和anti-miR-382-5p)组;用qRT-PCR检测circSATB2和miR-382-5p的表达量;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变化;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变化;Western Blot检测Ki67、MMP9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circSATB2和miR-382-5p的关系。结果 与癌旁组织和BEAS-2B细胞相比,circSATB2在肺癌组织和肺癌细胞H460、H1299、A549的表达量明显增加,miR-382-5p表达量明显降低。敲低circSATB2或过表达miR-382-5p能降低细胞的OD值,减少细胞迁移数目和侵袭数目,降低Ki67、MMP9蛋白表达。circSATB2能调控miR-382-5p的表达,抑制miR-382-5p的表达可以逆转敲低circSATB2对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论 敲低circBioreactor simulationSATB2通过上调miR-3 82-5p的表达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幕上肿瘤所致交叉性小脑失联络~(18)F-FDG PET/CT显像分析
目的探讨幕上肿瘤所致交叉性小脑失联络(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 CCD)发生机制及18F-FDG PET/CT显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86例幕上占位患者, 观察并记录幕上病灶位置、数量、大小、SUVmax值、CT值、与基底节关系、是否伴发水肿等情况及小脑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AI)。比较CCD患者与非CCD患者间显像差异, 分析幕上病灶SUVmax、最大径与小脑AI相关性。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selleck激酶抑制剂关分析。结果 86例患者中CCD患者14例, 非CCD患者72例, CCD发生率16.3%;CCD患者与非CCD患者原发灶是否累及基底节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37, P=0.006);CCD患者小脑AI此网站[(0.27±0.09), (0.05±0.02), t=6.847, P=0.003]、原发灶最大径[(3.98±1.09)cm, (2.36±1.61)cm, t=2.011, P=0.040]均大于非CCD患者。CCD患者小脑AI与原发灶最大径存在显著正相关(r=0.375, P=0.0oncologic outcome28)。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能辅助诊断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幕上肿瘤原发灶累及基底节区更易导致交叉性小脑失联络, 原发灶大小与小脑AI具有相关性。
生物钟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在世界范围内,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病率在肿瘤中占第五位,且死亡率占第四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生物钟基因构建了24小时的周期性变化系统,起到平衡生物的生理活动作用,这被称为昼夜节律。生物体中的昼夜节律使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得以有序和协同地进行,并在其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而昼夜节律的紊乱导致的细胞不受控制且无序的细胞增殖是癌症的主要特征。因此昼夜Baf-A1供应商节律的紊乱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但是其潜在机制还未有明确的阐Exercise oncology述。近Captisol分子式年来研究发现生物钟基因能通过细胞周期、增殖及代谢等多方面参与肝癌的调控。进一步研究昼夜节律与肝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有助于肝癌的干预和新的治疗靶点的发现。本文就近年来研究发现的生物钟基因参与调控肝癌的发生发展进行综述。
超重青年尿液样本检测对高血压病和肾病的风险评估
目的 通过检测超重青年尿液样本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肾脏损购买Dorsomorphin伤标志物的水平评估高血压病和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风险。方法 选取武汉市第三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体检人群中年龄18~25岁、体重指数25.0~29.9 kg/m~2的体检者40例作为超重组,选取同期体重指数正常(<25.0 kg/m~2)的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临床资料,检测2组人群尿液中RAS和肾脏损伤标志物的mRNA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超重组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体重指数、基础代谢率、内脏脂肪含量、总水含量、内脏脂肪指数、代谢年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重组人群的体重指数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0.61、0.72,均P<0.05)。超重组尿液中白细胞计数、尿胆原阳性率、尿蛋白、尿液pH值和尿隐血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2.5±0.4)个/高倍镜视野比(2.3±0.4)个/高倍镜视野、35.0%(14/40)比5.0%(2/40)、(42±9)mg/d比(35±8)mg/d、(5.92±0.11)比(5.83±0.13)、27.5%(11/40)比7.5%(3/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重组人群尿液中肾素、血管紧张素原、不含赖氨酸激酶1(WNK1)、WNK4、囊性纤维化跨膜电导调节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肾损伤分子1的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59±0.15)比(1.01±0.17ICI 46474小鼠)、(3.12±0.65)比(0flow mediated dilatation.99±0.25)、(2.59±0.15)比(0.99±0.17)、(1.44±0.21)比(0.99±0.18)、(1.54±0.11)比(1.01±0.13)、(4.21±0.94)比(1.01±0.21)、(2.04±0.54)比(0.99±0.26)、(2.03±0.94)比(1.01±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的脂钙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重可能直接影响血压和肾小管内RAS的激活,从而导致高血压病和肾脏损伤。因此即使在血压正常的青年中,超重也可能是初期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
华蟾毒精靶向KATNB1抑制肿瘤细胞微管形成和有丝分裂
华蟾素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肿瘤中药, 但其抗肿瘤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阐明华蟾素活性成分华蟾毒精 (cinobufagin, CBG) 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的靶标及分子机制。应用碘化丙啶 (PI) DNA染色法分析CBG对肿瘤细胞周期的作用; 通过胸苷同步化细胞至有丝分裂时期, 微管及中心粒染色法表征CBG对肿瘤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采用体外微管聚合实验、微管单体GSK J4 IC50/聚体分离实验及微管α-tubulin荧光标记法从分子和细胞水平评价CBG对微管聚合的作用; 通过基因OIT oral immunotherapy编辑技术CRISPR/Cas购买E70809建立微管切割蛋白Katanin调节亚基B1 (KATNB1) 敲除的肿瘤细胞, CCK-8法考察CBG对野生型和敲除细胞抑制作用的差异; 利用化学生物学的技术方法研究CBG和KATNB1的直接结合; 采用Western blot及实时定量PCR检测CBG对KATNB1蛋白和mRNA的调控。结果发现, CBG阻滞结肠癌HCT116细胞周期于G_(2)/M期; 诱导中心粒异常增生, 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 体内外的微管形成实验表明CBG显著抑制微管蛋白聚合; KATNB1敲除后缓解了CBG对HCT116细胞的抑制作用, 表明KATNB1是CBG抗肿瘤的重要靶标; 进一步发现CBG与KATNB1结合并减少其蛋白水平, KATNB1突变能阻断两者结合及CBG的这种作用。以上结果表明, CBG靶向微管切割蛋白KATNB1抑制微管聚合从而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
磨玻璃结节肺腺癌组织学与CT表现特点对比研究
目的探究磨玻璃结节肺腺癌组织学与CT表现特点对比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CT表现为混合磨玻璃结节的患者128例,根据病理分为AIS患者24例,MIA患者45例,IAC患者59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skin immunityCT整体征象、实性成分CT征象及CT定量指标,并分析CT定量指标对IA的预测价值。结果三组患者“毛.刺”征、“空泡”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圆形或类圆形、“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肺瘤界面清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afilomycin A1体外P<005);三组患者实性成分CT征象中位.置、与磨玻璃间分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实性成分个数、形态、边.缘毛刺、“分叶”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CT定量指标的总体平均大小、平均实性大小、实性占比.、实性成分平均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CT定量指标平均结节大小、平均实性成分大小、实性成.分占比、.实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gsk126.html性成.分平均C.T值评估IAC的AUC分别为0836、0854、0782、0928。结论CT诊断有助于判定肺腺癌患者磨玻璃结节的具体性质及形态,有助于综合性判断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