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重建技术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对右半结肠癌患者施行腹腔镜D3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9年5月~2021年3月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的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前检查将患者分为实验组(41例)和对照组(32例)。实验组术前行薄层增强CT检查后运用重建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指导实际手术,对照组术前只行常规增强CT检查,观察实验组术中探查血管变异、肿瘤动脉供血、肿瘤定位等情况与三维可视化重建模型符合率、根据三维模型术前拟定的结直肠癌D3根治术手术方案与实际手术方案符合率、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RepSox血量、血管意外损伤比例、淋巴结清扫数量、肛门通气时间、并发症比例、术后住院时间、腹腔总引流量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比对确认细节照组手术耗时更短(P<0.05),在术中出血量、血管意外损伤比例、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肛门通气时间、并发症比例、术后住院时间以及腹腔引流量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术前清晰显示结肠形态和走向、肿瘤位置、各主要血管的解剖与变异以及癌肿供血血管,与实际手术探查符合率100%,根据三维模型术前拟定的Ediacara Biota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手术方案与实际手术方案符合率100%。结论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右半结肠癌的血管解剖和变异、以及肿瘤与供血动脉的关系,能更安全有效地从肿瘤学角度施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手术。

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临床可行性研究

目的:通过与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比较,探讨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cost-related medication underuse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行胸腔镜解剖性亚肺叶切除术的单发肺小结节病人9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组(亚段组)34例和胸腔镜下肺段切GDC-0068除术组(肺段组)56例,比较2组病人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和早期疗效。结果:亚段组病人切除亚段数、术中出血量、标本切缘距离均明显少于肺段组(P<0.01),2组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病理诊断、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AZD673805),亚段组Ⅰ期切除淋巴结站数明显少于肺段组(P<0.01)。2组术后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以亚段为单位行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能在保证切缘前提下切除更少的肺组织,可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磁共振钆对比剂增强前后对APT信号影响的研究

目的 通过体外模体实验和体内人体试验,探究临床剂量钆(Gd)对比剂对酰胺质子转移效应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参考临床剂量,向24个装有鸡蛋清的试管中放入不同剂量的Gd对比剂制成体模,对体模进行磁共振扫描,为了验证结果的可重复性,对体模进行三次扫描,并对扫描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体内试验通过对19名脑肿瘤患者进行对比剂注射前后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扫描。使用MATLAB软件计算每个试管以及大脑不同区域,包括整个脑组织、外周水肿、肿瘤区域、脑白质和脑灰质的APT值,通过余弦相似度量化对比剂增强前后APT图像的相似性,配对t检验比较对比剂增强前后APT值的差异。结果 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三次扫描APT值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98,且随着MRI对比剂浓度的增加,体模中各管的平均APT值呈下降趋势。当加入的Gd剂量小于1μL时,APT值的平均值保持相对稳定,并在12%左右波动(范围为11.61%~13.42%)。但当Gdselleck添加剂量超过1μL时,蛋清的APT值显著降低。直到添加剂量达到20μL左右,APT值的下降逐渐稳定在2%左右(范围为1.88%~2.13%)。体内试验结果显示,对于PLX4032纯度整个脑组织和脑灰质以及非Integrated Microbiology & Virology强化肿瘤病灶而言,对比剂增强前后病灶APT值没有显著变化(P=0.18、0.21、0.53);对于脑白质和强化肿瘤病灶,对比剂增强前后APT值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体外实验和体内试验均证实,对比剂增强以后,APT信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强化比较明显的病灶。因此在进行临床扫描方案设计时,为避免对比剂对APT信号的影响,应该在注射对比剂前进行APT扫描。

不同氧浓度肺复张联合呼气末正压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究不同氧浓度肺复张联合呼气末正压(PEEP)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期间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Thyroid toxicosis,男59例,女41例,年龄44~73岁,BMI≤3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FiO_2 80%肺复张组(H组)和FiO_2 30%肺复张组(L组),每组50例。两组均于单肺通气(OLV)结束时以不同氧浓度进行肺复张,复张完毕后予PEEP 6~8 mmH_2O通气持续至术毕。记录PPCs发生情况、PPCs严重程度分级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记selleck产品录术后谵妄、恶心呕吐、低血压、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PPCs发生率[L组19例(38%) vs H组24例(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组PP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BH-589.htmlCs分级≥2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H组[5例(10%) vs 13例(26%),P<0.05],L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H组[(4.5±0.7) d vs (4.9±0.8) d,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80%氧浓度肺复张比较,30%氧浓度肺复张不能降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PPCs发生率,但低氧浓度肺复张有助于减轻术后肺部并发症严重程度,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Neogenin在非小细胞肺癌预后中的临床价值及分子机制

目的 :探讨Neogenin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患者预后中的BLZ945化学结构临床价值,及其参与NSCLC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的测序数据评估selleckchem FulvestrantNSCLC中Neogenin表达水平与癌旁正常组织是否有差异;KM-plotter数据库的资料预测Neogenin在NSCLC及其不同组织亚型中的预后作用;进一步利用真实世界NSCLC的临床病理资料验证Neogenin及其配体排斥导向分子C(RGMc)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使用Cox回归分析评估探讨Neogenin、RGMc在NSCLC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并采用质粒构建及体外转染模型,利用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初步研究Neogenin参与NSCLC形成的可能机制。结果:Neogenin在NSCLC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P<0.05)。RGMc在正常组织与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无明显差异;Neogenin表达下调与病理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5)。体外细胞转染模型显示Neogenin通过调控胞内RGMc的转运及分布参与了RGMc介导的相关信号通路。结论:NeogeDMARDs (biologic)nin作为抑癌基因在NSCLC组织中低表达且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其机制可能与调控其配体RGMc在胞内的转运有关。本研究为后续深入探讨Neogenin作为抑癌基因参与NSCLC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血清凝血指标表达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

目的:探究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biosensor device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参数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80例为高血压组,产前检查健康孕妇8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小板参数及血清凝血功能指标并分析与妊娠高血压病情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FIB、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血清PT、APTT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PLT)无差异(P>0.05)。MPV、PDW、FIB、D-二聚体与妊娠高血压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0.529、0.478、0.554、0.55Compound C临床试验1,P<0.05),PT及APTT与妊娠高血压病情程度呈负相关(r=-0.574、-0.625,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IB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妊娠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诊断妊娠高血压的曲线下面积(AUC)FIB为0.824、临界值为3.85g/L,D-二聚体AUC为0.821、临界值为0.27mg/L。结论:孕Trichostatin A说明书妇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指标与妊娠高血压病情程度有密切关联,FIB及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妊娠高血压早期诊断的血清标志物。

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联合纤维蛋白原与前白蛋白比值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预后评估价值

目的 分析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GPS)联合纤维蛋白原与前白蛋白比值(FPR)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2016年10月~2019年12月我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肺癌病人63例。术前检测并计算FPR比值,记录mGP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FPR最佳截断值,χ~2检验分析mGPS、FPR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肺癌病人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将mGPS 0分纳入正常组(38例),1~2分纳入异常组(25例)。ROC曲线得出FPR最佳截断值为0.096,将病人分为高FPImmunoassay StabilizersR组(FPR>0.096,19例)和低FPR组(FPR≤0.096,44例)。mGPS异常、高FPR病人TNM分期Ⅲ期比例更高(P<0.05)。mGPS正常组、低FPR组3年无病生存率高于mGPS异常组和高FPR组(78.95%vs 48.00%,75.00%vs 47.37%)(P<0.05)。18例mGPS联合FPR均异常(mGPS异常且高FPR)病人3年无病生存率(38.89%)低于二者非均异常肺癌病人(77.78%,P<0.05)。TNMⅢ期、mGPS异常、高FPR、mGPS联合FPR均异常均为肺癌病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mGPS异常、高FPR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肺癌病人生存率显著降低,二者均异常者生存率更低GSK126细胞培养,mGPS联合FPR有望作为评估Pidnarulex试剂肺癌病人预后的有效指标。

动态CEUS-TIC定量分析对复发性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动Adezmapimod MW态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CEUS-TIC)定量分析对复发性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接受肝癌切除术后的159例复发性小肝癌患者197个病灶,经病理确诊,患者均接受CEUS检查,以病理确诊结果为标准,分析恶性组和良性组CEUS参数以及各时相灌注模式等差异,并采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动态CEUS-TIC定量参数对复发性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计算敏感度、特异性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CEUS显示良性病灶84个,恶性病灶113个,CEUS对恶性病灶诊断的准确率为85.61%(113/132);恶性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等增强开始时间以及低增强开始时间显著短于良性组(t=4.929, t=11.231, t=5.400, t=9.652, P<0.05);两组动脉期不同时相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00, P>0.05),恶性组门脉期高增强或等增强以及延迟期低增强比例sandwich bioassay显著高于良性组(Z=2.280, Z=2.160, P<0.05);始增时间、达峰时间、等增强开始时间和低增强开始时间各参数联合诊断的特异度(92www.selleck.cn/products/azd9291.30%)和AUC(0.942)高于各参数单一诊断的特异度(66.20%、75.40%、43.10%、84.60%)和AUC(0.767、0.808、0.710、0.838)。结论:动态CEUS-TIC定量分析对复发性小肝癌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是一种简单、可行的诊断复发性小肝癌的检查方法。

长链非编码RNA诊断膀胱癌预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目的构建基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膀胱癌(BLCA)预后模型。方法从TCGA下载BLCA的lncRNA表达数据及临床信息, 利用单因素Cox回归评估每个lnHNF3 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3cRNA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OS)的相关性, 将经多重比较校正P值0.01的lncRNA作为候选预测变量, 再在训练队列中通过最小化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多因素逐步Cox回归等方法构建预测模型。同时在验证队列中验证该模型。统计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tROC)曲线下面积以及Harrel C指数。并将患者预测模型风险评分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 通过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结果建立基于13个lncRNA获悉更多的BLCA预后模型, 其中LINC01465、ARHGAP5-AS1、ZFHX4-AS1、MAFG-AS1为预后危险因素(β值分别为0.32、0.16、0.06、0.20), 其余为保护因素(β值均0);该预测模型在完整队列中第1年、第3年、第5年OS的tROC曲线下面积为0.79、0.82、0.80, Harrell C指数为0.74。校正包括年龄和肿瘤分期在内的混杂因素发现, 该模型风险评分为BLCA患者总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风险比为4.05, P0.001)。高风险和低风险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显示, 高风险组年龄较低风险组年龄大(70.0 岁66.1岁, P0.001)、非乳突型患者较多[74.2%(147/202)比61.2%(123/202), P=0.005]、高分期患者较多[Ⅳ期患者为37.6%(76/202)比2selleckchem8.0%(56/202), P0.001]、高级别肿瘤较多[98.0%(198/202)比92.0%(183/202), P=0.005]。结论成功建立了基于13个lncRNA的膀胱癌预后模型, 该模型可为临床决策和患者咨询提供参考价值。

基于~(99)Tc~m标记纳米抗体的SPECT/CT显像探测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99Tcm标记抗severe deep fascial space infections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D-L1)纳米抗体(NM-01)的SPECT/CT显像探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PD-L1表达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确诊为NSCLC且未经治疗的患者14例[男11例, 女3例, 年龄(61.9±11.0)岁]。用放射性核素99Tcm标记NM-01, 患者注射99Tcm-NM-01[剂量为(359.1±68.VX-765体内0) MBq]后2 h进行定量SPECT/CT显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D-L1阳性和PD-L1阴性患者的SUVmax差异,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原发灶SUVmax与PD-L1表达的相关性。结selleck SBE-β-CD果 14例患者中, PD-L1阳性6例, PD-L1阴性8例。99Tcm-NM-01在肝、肾中有明显摄取, 在脾和骨髓中也有轻微摄取。99Tcm-NM-01注射后2 h原发灶的SUVmax为4.69±1.88, 转移灶的SUVmax为2.04±1.32。PD-L1阳性患者原发灶的SUVmax明显高于PD-L1阴性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99±1.99和3.72±1.10;t=5.98, P=0.039);但2组间转移灶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6±1.03和2.35±1.46;t=-1.77, P=0.084)。原发灶的SUVmax与PD-L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48, P=0.042)。结论 99Tcm-NM-01能够显示NSCLC原发灶和转移灶的PD-L1表达水平。